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信息技术教学认识与反思 朱唯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手机: Qq: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信息技术教学认识与反思 朱唯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手机: Qq:"—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信息技术教学认识与反思 朱唯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手机:13974865520 Qq:495770307
认识与理解、实践与提升 ——信息技术教学认识与反思 朱唯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手机: Qq: 今年是高中新课程第四年,世界杯,回顾,机会难得,要求严格;回顾这些年,特别是新课程实验以来,信息技术教学的,客观地说,有变化,至少学科有名分了,原来要谈艺术,有点困难,不太合实际。30~40岁80%,50%35岁以上,奔四,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也是奔四,同龄人,30而立,40不惑,50天命

2 “专家一讲就懂,专家一走就忘。” “看别人上课瞪眼,自己上课傻眼。”
问题实质:理念、思想、方法和策略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地应用。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是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双向过程。

3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效性 方法策略 素质基础 能力 方法 过程 思想 经验 策略 技巧 品质 知识 动机

4 第一部分 认识与理解 现状与困惑 1 教育的追求和本质 2 信息技术的特点和核心价值 3 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4

5 信息技术学科现状 社会不重视 学科没地位 教师没信心 学了有什么用? 学科思想是什么? 出路在哪里?
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总结,抱怨是没有出路了,我们需要思考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6 问题提出 外部环境— 功利化的教育需求和高度竞争化教学行为 内部因素— 技术性的学科特点

7 “十名”现象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了一份《1999-200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这项调查历时8个月,对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560位“高考状元”作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主持这次调查的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等人发现,所谓“高考状元”未必能成为社会的顶尖人才,在跨出大学校门之后能不能成为社会精英,与高考成绩排名无关。他们在调查报告中说:“最成功的人,一般在中学阶段成绩在班中排第十名左右,而不是第一名。当然,更重要的一点,他们有冒险精神,绝对不是只懂解题、不懂思考的书呆子。” 土地休耕,修养生息

8 状元套住了谁? 一味以竞争标准去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猫逮耗子,我们只是追求比别人逮得多逮得快,却忘记了为什么要逮耗子。”
“以我现在的价值观,让我重新去考一次高考,绝不会成为状元,”莫思多,这个被高考体制鉴定为最优秀的人说,“这一切其实没什么意义。”

9 教育的成果在哪里? 2012年4日,世界知名企业及专业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发布2012年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百强,美日欧韩包揽,中企无一入榜。

10 教育的本质和追求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1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⑴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体教育的作用;
⑵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⑶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2.“社会即学校” ⑴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⑵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即社会终生教育体系; 3.“教学做合一” ⑴生活法也是教育法,理论联系实际。 ⑵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2 教育是“马拉松” 北京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有这样一个“马拉松说”:“今天得了很高的分数,并不能够证明他以后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曾经认为现在优秀的学生将来一定会优秀,但是实践证明并非如此。这就如同跑马拉松,你在前100米、前200米的时候可能跑得非常领先,但是并不能够说明你20000米以后还能够领先”。

13 情怀和品格 教育是一个永远无止境的过程,不断引领着学生追求完美,赋予他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悲天悯人而又温暖宽容的情怀。教育要始终把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坚定的意志,丰盈的精神作为核心,为成就学生完满人生奠定基础。

14 底线在哪里? 杭州文澜中学的老校长任继长: “学校的教育底线是,不管学生成绩好坏,出了校门,不会骂娘,会觉得学校待他不薄。”
 “学校的教育底线是,不管学生成绩好坏,出了校门,不会骂娘,会觉得学校待他不薄。”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的底线在哪里? 功利化、放羊化

15 让我们都有所收获 让我们彼此留下美好的印象 爱心、责任和能力

16 信息技术是什么样的学科 一个两百年前的数学老师从坟墓里爬出来,抖落身上的尘土,还能继续教数学。 我们还能回忆起二十年前的信息技术吗?

17 什么是技术 科学是对自然合理地研究或学习,焦点在于发现(现象)世界内元素间的永恒关系(原理)。 技术是科学的基本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例如,科学可能会学习电子在导体内的流动。此一知识即可能会被工程师拿来创造发展成电子技术,产生如半导体、电脑及其他类型的先进技术应用。

18 科学与技术 科学发现不可预知性,大部分技术是可预见的。 科学是坚实的金字塔,技术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科学的价值在于基础,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能力和创新

19 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1985~1995年 Basic +Dos 1995~2005年 Windows+Office
2005~2010年 因特网+信息素养 下一个五年或十年,核心价值在哪里?

20 课程改革基本思想 “一个根本、两个发展、三维目标和四个改变”。 四个改变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个根本”是指以人为本,体现教育的本质。 “两个发展”是指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三维目标”是对新课程强调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简称。 四个改变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21 “一个根本”,两层含义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满足主体实际需要 遵循发展客观规律 创造未来成长空间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分数不是教育的最高要求 知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回归生活才是教育的本质 。 记名字(定座位,座位袋)

22 “两个发展”,个性与全体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全体学生的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性。

23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标准化和固定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写在书本上的,也是社会文明长期积累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过程和方法更多体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多元化的能力,更多的体现为灵活性和创新性。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

24 “三维”一体 “三维目标”是对人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的一种分解、一种诠释。长期以来,追求分数和升学体现了对知识和技能高度关注。新课程突出了对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视。虽然从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我们把人的综合素质作进行这样的分解,但“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是互相交叉、渗透、融合、相辅相成。

25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学内容由固定单一向灵活多样转变 教学方法由专制灌输向民主建构转变 学习方法由被动隔阂想主动合作转变
评价方式由单一结果向多样过程转变

26 教学内容(intel 未来)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内容由课程决定,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
学生学习课程和课标要求的内容,在学习内容范围内允许有多个选择。 学习内容通常彼此孤立,缺乏与其他学科领域和真实世界的联系。 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其他学科领域和真实的世界相联系。 学生机械地记忆事实性知识,偶尔进行批判性分析。 学生经常对各种材料进行高层次的分析,评价,评估和综合。

27 教学内容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正确答案。
学生的学习是建构了各种可能的答案中的一个 。 教师按照恰当的难易程度挑选活动和提供材料 。 学生从教师提供的活动中自主选择一种,自己决定研究难度,并为之努力。

28 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知识传授者——讲台上的圣人,教学是教授的过程
教师是学习促进者——是站在学生旁边的指导者,教学是建构的过程 。 教师是专家,指出学生的缺点。 学生是专家,教师的教学建立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之上。 学生完成短小,孤立的活动,通过几堂课学习某个内容片断和技能。 学生进行与长期目标相联系的活动和项目,致力于深度理解和充分的策略应用 。

29 学习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室通常是安静的。
教室类似一个活跃的工作场所,学生根据分工不同,进行不同活动,充满着学习的喧闹。 学生通常独自学习。 学生经常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

30 教学评价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教师制定评价标准。教师独立完成评价过程,评价手段单一。
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自评、互评,形式多样。 单次性,注重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获得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反馈,注重过程。 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来自外部,如取得好成绩,取悦老师。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学习兴趣 。

31 第二部分 实践与提升 准备充分 1 找准目标 2 选对内容 3 合理安排 4 任务恰当 5 细节到位 6 演练提升 7

32 一、充分准备 “研读课标、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关注周围、储备知识、加强管理” 研读课标。“学什么” 了解学生。“谁来学”
熟悉教材。“用什么教” 关注周围。“在哪里教” 储备知识。“凭什么教” 加强管理。“如何评价”

33 研读课标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依据,是教学的行动准则和指南。 学科定位 课程目标
课程计划 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34 了解学生 学习水平(信息技术能力) 相关学科(学科整合) 兴趣爱好(体育、音乐、游戏、聊天) 个性特点(内向、外向)
心理特征(年龄心理特征)

35 熟悉教材 教材是教师最直接的教学指导。 熟悉教材整体结构 分析教材逻辑思路 分析教材基本定位 熟悉教材编写素材和编写内容。

36 关注周围 社会热点 时事新闻 科技进步 人文关怀

37 储备知识 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 教学技能 综合视野(跨学科)

38 示例:Flash 二维动画 视觉暂留(运动画面) 计算机绘图(动画) 四维(平面图像、层次、时间) 设计脚本

39 示例:网页制作 C\S模式 页面语言 超链接(从单一页面到多个页面) 动态效果 提升(样式表)

40 加强管理 定座位(每个学生固定座位) 做档案(每个学生制作学习卡片、档案袋) 记表现(记录平时课堂学习情况)
看作业(批改、评价平时作品、作业) 考成绩(适当参考终结性评价成绩)

41 二、找准目标 学生为本 学生是制订目标的根本 环境为基 教学环境是实现目标的基础 教材为依 教材是最直接有效的依据 课标为纲
课程标准是最具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42 信息获取 目的 方法 评价 来源多样性 及特点 网络信息获取 分析(无目的性、目的性) 分析、甄别与评价 全文、分类 技能、方法 直接、间接
传统、数字 权威、多样 时效、速度 成本、难度 网络信息获取 全文、分类 技能、方法 效率、策略 权威、安全 分析(无目的性、目的性) 分析、甄别与评价

43 信息获取(涉及问题列表) 类型:文字、图片、动画、音乐、视频、工具
需求:新闻、产品、数据、天气、时刻、航班、工具(字典、翻译)、百科、地图(线路) 来源:观察、交流、报纸、电视、电话、广播、网络 网络:关键字、分类目录、专业数据库、维基百科、论坛、邮件列表、qq 原理:蜘蛛、百科, 评价:公正、权威、效率、成本、鉴别 过程:需求分析、选择来源和工具、评价 其他:安全、知识产权

44 三、选对内容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生活是最鲜活的内容来源 突出多学科课程整合 内容选择容量适中、保持弹性、留足空间

45 容量适中 基本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面上覆盖,深浅可选。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 要有评价方法(巡视、问答、考核等等)

46 保持弹性* 教学对象的差异 硬件环境的影响 软件条件的限制 内容留空,平滑过渡 方法多样,灵活调整 (演示与探究、小组与个体等)

47 留足空间 主题空间(多样性) 方法空间(个体学习 合作学习) 技能空间 思想空间

48 四、安排合理 逻辑结构清晰 教学环节完整 时间安排得当 教学方法合理

49 逻辑结构清晰 教学思路清晰 知识关联清晰 能力提升清晰 重点难点清晰 轻重起伏清晰

50 教学环节完整 导入 -主体-总结的总体结构完整 各子环节安排合理 如操作技能教学,应包含讲解、演示、练习、讨论、探究、总结、拓展等环节
综合活动教学,应包含主题选择、规划设计、小组活动、实践操作、检查、展示、评价、反馈、改进、总结、拓展等环节。

51 时间安排得当 时间安排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特征 各环节时间安排合理
导入时间、 讲解时间、思考时间、活动时间、探究时间、讨论时间、展示时间、评价时间

52 教学方法合理 教有法但无定法 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讲授、探究、讨论、演示、合作等等

53 五、任务恰当 主题恰当:突出价值取向、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参与性
要求明确:主题、要达到的目标和期望结果、评价方式、完成形式、时间安排等。 层次分明:根据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合理分解(阶段性目标、指导的构成),保持弹性和拓展空间,注意任务之间的关联性。

54 主题恰当 价值取向(健康、向上、积极的价值取向) 趣味性(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学生感兴趣) 体育、音乐、偶像、游戏(不是有兴趣的就是合理的)
实用性(有一定实用价值,如信封、主题网站) 可行性(在实际操作中可行) 参与性(学生参与主题设计和选择)

55 要求明确 基本要求:时间、地点、主题、目标 主题 目标和期望结果 评价方式与标准 完成形式 时间安排 前提资料等。

56 层次分明 主题分解 难度梯度 内容关联

57 任务示例 学生两人一组,从学生机d盘中的“作业”文件夹中的三幅黑白图片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选一幅,使用Photoshop工具为图片上色;
基本要求: 1、配三种以上的颜色,准备简单的配色设计和操作方法说明;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介绍相关说明。 拓展要求: 1、根据图片的主题拟定配色颜色,要求符合颜色搭配的和谐、美观; 2、完成两幅以上的作品。 时间:5分钟

58 六、细节到位 提问(提问的目的性、层次比例) 小组(小组活动的目的: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方式多样) 评价(目的性、量规、自我完善、评价模式)
指导(巡视、参与、发现问题和观点、干预、记录) 鼓励(多鼓励,少表扬) 听说技巧

59 如何提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答案,而是启发思考,形成结论。 提问技巧 给足思考空间 提出的问题不是只有一个答案。
将那些能用“是不是”或者一个字就能回答的问题转变为“如何”“为什么”“哪个”来提问。 在大组交流前,鼓励先与同伴交流,或在小组中先交流。 让一个学生总结另一个学生的观点。 进行追问:“为什么”?“你能说得更详细一些吗?”“还能举个例子吗?”苏格拉底式提问 鼓励学生暴露自己的想法,并和大家交流他是如何形成这样的观点的。 让学生自己想出问题问别人。

60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的目的 学习交流、相互帮助、包容合作 小组的种类 长期小组、主题小组、临时小组等 分组方式 指派、自主、主题、随机
小组分工与评价 小组分工要与评价紧密结合;评价要以小组评价和组员评价相结合;每个成员都是小组的代表;每个成员都应对小组承担义务

61 评价 评价目的(鼓励、达标和提升)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量规(要求在前、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低于、符合、高于、出色 评价主体(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强调自我评价的缺点化、他人评价的优点化)

62 观察与指导 目的 巡视、参与、发现问题和观点、干预、记录 观察技巧 在教室中走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记笔记或录音。
目的 巡视、参与、发现问题和观点、干预、记录 观察技巧 在教室中走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记笔记或录音。 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很特别,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决定什么时候给予干预。 指导技巧 一次只给学生有限的指导意见,避免造成 学生的混乱或者不知所措。 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指导意见。

63 表扬和鼓励区别 表扬 鼓励 强调他人的感受 。 强调学生的贡献、技能和进步。 经常用“我” 。 经常采用“你” 。 害怕失败 。
承认不完美 。 助长依赖性 。 促进自我满足。 伴随评价 。 没有评价 。

64 鼓励技巧 少用表扬,多用鼓励 采用肯定的,避免否定的语言。 强调优点,弱化缺点。 鼓励学生提高 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特别注意那些值得鼓励的行为

65 听说技巧 提醒学生使用好的倾听技巧 用既不肯定又不否认的方式来回应。 鼓励学生描述得更加详细。 把所有的学生概括进来。

66 七、演练提升 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预设是基础(80%~90%)其基础是教师多次演练。 生成是亮点(10%)其基础是学生的个性和积极思考。
不断反思提升(教学反思、博客)

67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转变思想 充分交流 充分准备 不断创新 找准目标 反复演练 选对内容 细节到位 安排合理 任务恰当

68 当前有待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 二、教学管理与课程评价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四、教材编写与教学资源

69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 1、义务教育阶段非零起点教学内容设置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选择、含小学初中衔接)
2、义务教育不同起始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效能比较研究。 (小学从哪个年级开,开几年,初中开几年,每周一课时还是两课时?) 3、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案例研究。 (研究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4、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验设备配置研究。(研究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软硬件配置基本标准和要求。)

70 二、教学管理与课程评价 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日常管理研究。(教学常规管理)
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课程评价研究。(评价方式、组织形式)

71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基本教学方法与模式研究。 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研究。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协作学习研究。 4、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

72 四、教材编写与教学资源 1、国内外信息技术教材对比分析研究。 2、创新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模式研究。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73 谢谢!

74


Download ppt "——信息技术教学认识与反思 朱唯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手机: Qq:"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