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章 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 第一节 污水水质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 迁移与转化 第三节 污水出路
2
第一节 污 水 水 质
3
我拿什么来表达你?——污水
4
国际通用三大类指标: 物理性指标 化学性指标 生物性指标
5
水质分析指标 温度 物 理 性 色度 指 标 嗅和味 固体物质 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 工业废水 常引起水 体热污染 加速耗氧反应,最终导
感官性指标,水的色度来源 于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 感官性指标,水的异臭来源于 还原性硫和氮的化合物、挥发 性有机物和氯气等污染物质 挥发性物质 溶解物质 固定性物质 悬浮固体物质 加速耗氧反应,最终导 致水体缺氧或水质恶化 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 工业废水 常引起水 体热污染 色度 固体物质 嗅和味 温度 物 理 性 指 标
6
水 和 污 水 中 固 体 成 分 的 内 部 相 关 性
7
水和污水中杂质颗粒分布 黏土
8
化 学 性 指 标 生化需氧量(BOD) 有 机 物 反映了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量 主要污染特性(以mg/L为单位)。
BO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样中有机物所 需要的氧量(20℃,5d)。 反映了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量 主要污染特性(以mg/L为单位)。 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 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 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物氧化所 需的氧量,全部生物氧化需要20~100d完成。 实际中,常以5d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称5 日生化需氧量(BOD5);通常以20℃为测定的标准温度。
9
BOD与CBOD、NBOD 时间/d 需氧量/(mg·L-1) BODL与BOD5 时间/d
10
化 学 性 指 标 化学需氧量(COD) 有 机 物 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化 学 性 指 标 有 机 物 化学需氧量(COD) 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用化学方法氧化分解废水水样中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折合 成氧量(O2)(mg/L)。 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钾K2Cr2O7 (称 CODCr )和高锰酸钾 KMnO4 (称CODMn 或OC ) 。 酸性条件下,硫酸银作为催化剂,氧化性最强。 废水中无机的还原性物质同样被氧化。 如果废水中有机物的组成相对稳定,则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之 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生活污水通常在0.4~0.5。
11
化 学 性 指 标 有 机 物 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 TOC: total organism carbon
化 学 性 指 标 有 机 物 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 TOC: total organism carbon 在950℃高温下,以铂作为催化剂,使水样气化燃烧,然后测定气体 中的CO2含量,从而确定水样中碳元素总量。 测定中应该去除无机碳的含量。 TOD: total oxygen demand 在900~950℃高温下,将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 包括难分解的有机物及部分无机还原物质),燃烧氧化成稳定的氧 化物后,测量载气中氧的减少量,称为总需氧量(TOD)。 TOD测定方便而快速。 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的相关关系。在水质条 件基本不变的条件下,BOD与TOC或TOD 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12
有机碳量 需氧量 TOC TOD CODcr BODL BOD5 CODMn 污水有机物指标之间的关系
13
化 学 性 指 标 油类污染物 有 机 物 石油类:来源于工业含油污水。 动植物油脂:产生于人的生活过程和食品工业。
化 学 性 指 标 有 机 物 油类污染物 石油类:来源于工业含油污水。 动植物油脂:产生于人的生活过程和食品工业。 油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降低水体 的资源价值。 油膜覆盖水面阻碍水的蒸发,影响大气和水体的热交换。 油类污染物进入海洋,改变海水的反射率和减少进入海洋表 层的日光辐射,对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可能产生一定影 响。 大面积油膜将阻碍大气中的氧进入水体,从而降低水体 的自净能力。 石油污染对幼鱼和鱼卵的危害很大,堵塞鱼的鳃部,能使鱼虾 类产生石油臭味,降低水产品的食用价值。 破坏风景区,危害鸟类生活。
14
化 学 性 指 标 酚类污染物 有 机 物 酚污染来源:煤气、焦化、石油化工、木材加工、 合成树脂等工业废水。
化 学 性 指 标 有 机 物 酚类污染物 酚污染来源:煤气、焦化、石油化工、木材加工、 合成树脂等工业废水。 原生质毒物,可使蛋白质凝固,引起神经系统中毒。 酚浓度低时,能影响鱼类的洄游繁殖。 酚浓度达0.1~0.2mg/L时,鱼肉有酚味。 酚浓度高会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甚至绝迹。 酚的毒性可抑制水中微生物的自然生长速度,有时甚 至使其停止生长。 酚能与饮用水消毒氯产生氯酚,具有强烈异臭(0.001 mg/L即有异味,排放标准0.5mg/L )。 灌溉用水酚浓度超过5mg/L时, 农作物减产甚至枯死。
15
化 学 性 指 标 无 机 性 指 标 植物营 养元素 pH和碱度 重金属 过多的氮、磷进入天然水体,易导致
化 学 性 指 标 无 机 性 指 标 过多的氮、磷进入天然水体,易导致 富营养化,使水生植物尤其是藻类大量繁 殖,造成水中溶解氧急剧变化,影响鱼类 生存,并可能使某些湖泊由贫营养湖发展 为沼泽和干地。 重金属主要指汞、镉、铅、铬、镍,以及 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一般指 序号21-83,比重大于4的金属,也包括 具有一定毒害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铜、 钴、锡等。 一般要求处理后污水的pH在6~9之 间。当天然水体遭受酸碱污染时,pH发 生变化,消灭或抑制水体中生物的生长, 妨碍水体自净,还可腐蚀船舶。 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 总量,按离子状态可分为三类:氢氧化物 碱度;碳酸盐碱度;重碳酸盐碱度。 作为微量金属元素。 重金属的主要危害:生物毒性,抑制 微生物生长,使蛋白质凝固;逐级富集至人 体,影响人体健康。 植物营 养元素 pH和碱度 重金属
16
含氮化合物 氮是有机物中除碳以外的一种主要元素,也是微生物生 长的重要元素。 污水中的氮有四种,即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 酸盐氮。
危害:消耗水体中溶解氧;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繁殖, 形成水华、赤潮;引起鱼类死亡,导致水质迅速恶化。 关于氮的几个指标: 有机氮:主要指蛋白质和尿素。 TN:一切含氮化合物以N计量的总称。 TKN: TN中的有机氮和氨氮,不包括亚硝酸盐氮、硝酸 盐氮。 氨氮:有机氮化合物的分解,或直接来自含氮工业废水。 NOx-N: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17
含磷化合物 磷也是有机物中的一种主要元素,是仅次于氮的微生物生 长的重要元素。 磷主要来自:人体排泄物以及合成洗涤剂、牲畜饲养场及
含磷工业废水。 危害: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繁殖,破坏水体耗氧和复氧 平衡;使水质迅速恶化,危害水产资源。 有机磷 有机磷包括磷酸甘油酸、磷肌酸等 含磷化合物 无机磷 磷酸盐:正磷酸盐(PO43-)、磷酸氢盐(HPO42-) 、 磷酸二氢盐(H2PO4- ) 、偏磷酸盐(PO3-) 聚合磷酸盐:焦磷酸盐(P2O74-) 、三磷酸盐(P3O105-) 、 三磷酸氢盐(HP3O92-)
18
生 物 性 指 标 来源及 危害 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 生活污水:肠道传染病、肝炎病毒、SARS、 寄生虫卵等
生 物 性 指 标 生活污水:肠道传染病、肝炎病毒、SARS、 寄生虫卵等 制革屠宰等工业废水:炭疽杆菌、钩端螺旋体等 医院污水:各种病原体 危害:传播疾病,影响卫生,导致水体缺氧 来源及 危害 水中细菌总数反映了水体有机污染程度和 受细菌污染的程度。 常以细菌个数/mL计。 饮用水:<100个/ mL 医院排水: <500个/ mL 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的值可表明水样被粪便污染的程 度,间接表明有肠道病菌存在的可能性。 常以大肠菌群数/L计。 饮用水:<3个/L 城市排水:<10000个/L 游泳池: <1000个/L 大肠菌群
19
融会贯通各水质指标间的关系
20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21
水体的自净作用 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根据净化机制分为三类 物理净化: 稀释、扩
散、沉淀 化学净化: 氧化、还 原、分解 生物净化:水中 微生物对有机物 的氧化分解作用
22
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 竖向混合阶段: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因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弥散作用逐步向河水中分散,由于一般河流的深度与宽度相比较小,所以首先在深度方向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从排放口到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的阶段称为竖向混合阶段,同时也存在横向混合作用。 横向混合阶段:当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后,在横向上还存在混合过程。经过一定距离后污染物在整个横断面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这一过程称为横向混合阶段。 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在横向混合阶段后,污染物浓度在横断面上处处相等。河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持久性污染物的浓度将不再变化,非持久性污染物浓度将不断减少。
23
水体的自净作用
24
持久污染物的稀释扩散 式中:ρ——排放口下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 ρw,qvw——污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
当持久性污染物随污水稳态排入河流后,经过混合过程达到充分混合阶段时,污染物浓度可由质量守恒原理得出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式中:ρ——排放口下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 ρw,qvw——污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 ρh,qvh——上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
25
非持久性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降解 河断面达到充分混合后,污染物浓度受到纵向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自身分解作用不断减小。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其变化过程可用下式描述: 式中:u——河水流速; x——初始点至下游x断面处的距离; Mx——纵向分散系数; K——污染物分解速度常数; ρ0——初始点的污染物浓度; ρ——x断面处的污染物浓度。
26
水 体 污 染 与 恢 复
27
氧垂曲线: 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氧垂曲线。 有机物降解: 氧垂曲线的求解:
28
某点处的氧不足量变化速率是该处耗氧速率和复氧速率之和:
求解得某点的亏氧量: 某点的溶解氧: ρc= ρcs- ρD 到达最缺氧点时间dρD /dt=0:
29
污染物在不同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扩散和分解受到河流的流量、流速、水深等因素的影响。
河口是指河流进入海洋前的感潮河段。河口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受潮汐影响,受涨潮、落潮、平潮时的水位、流向和流速的影响。 湖泊水库的贮水量大,但水流一般比较慢,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较弱。 海洋虽有巨大的自净能力,但是海湾或海域局部的纳污和自净能力差别很大。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地下水一旦污染,要恢复原状非常困难。
30
第三节 污 水 出 路
31
排放水体 工农业利用 地下水回灌 污水的 最终出路
3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 海洋水质量标准GB3097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污水排放水体的限制
33
污 水 回 用 应 满 足 的 要 求 对人体健康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对产品质量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应符合应用对象对水质的要求或标准 应为使用者和公众所接受 回用系统在技术上可行,操作简便 价格应比自来水低廉 应有安全使用的保障 污 水 回 用 应 满 足 的 要 求
34
城 市 污 水 回 用 的 几 个 方 面 城 市绿地灌 溉 供 水 市政与建筑用水 城 市 景 观 工 艺生产用 水 冷 却 用 水
供 水 市政与建筑用水 城 市 景 观 工 艺生产用 水 冷 却 用 水 锅 炉 补 充 水 其 他 杂 用 水 城市生活用水 和市政用水 农业、林业、 渔业和畜牧业 地下水回灌 其他方面 工 业 城 市 污 水 回 用 的 几 个 方 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