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环境影响评价 化学化工学院 08环境工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环境影响评价 化学化工学院 08环境工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环境影响评价 化学化工学院 08环境工程

2 第四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提要: 1、概述:基本概念、影响水体污染的主要水文因素和水力学参数、水体中污染物质迁移转化规律、水体环境评价的基本知识。 2、水环境质量评价:水污染指数评价、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 3、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评价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现状评价、影响预测、评价。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概述、现状调查及现状评价、影响预测、评价。

3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水体 2、水体污染 (1)点污染源
  (1)点污染源 点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和污染物可以从管道或沟渠中直接测量流量和采样分析组分浓度确定,在经费和其他条件有限制时,常采用排污指标(例如排放系数)推算的方法。

4 第一节 概述 居住区生活污水量计算式,式中: QS——居住区生活污水量,L/s; q——每人每日的排水定额,L/(人·d);
N——设计人口数,人; Ks——总变化系数(1.5~1.7)。 工业废水量计算式,式中: m——单位产品废水量,L/t; M——该产品的日产量,t; Ki——总变化系数,根据工艺或经验决定; t —— 工厂每日工作时数,h。

5 (2)非点污染源    非点污染源又称面源,是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主要包括城镇排水、农田排水和农村生活废水、矿山废水、分散的小型禽畜饲养场废水,以及大气污染物通过重力沉降和降水过程进入水体等所造成的污染废水。 非点源污染情况复杂,其污染影响较难定量,但又不能忽视,特别是对点源已进行有效控制后,非点源污染会日益突出。

6 第一节 概述 ①城市非点污染源负荷估计:    城市非点污染源负荷来源:城市雨水下水道及合流制下水道的溢流。污染物自城市街道经排水系统进入受纳水体。    城市非点源污染物被暴雨冲刷到接受水体的负荷的计算:    基本程序:首先估计暴雨事件中暴雨径流的大小(径流深度和径流面积的乘积),从而确定暴雨的冲刷率,进而估计径流冲刷到受纳水体的沉积物负荷,然后根据沉积物中污染物浓度计算污染物负荷,或者根据固体废物与污染物的统计相关关系计算污染物负荷。

7 第一节 概述 A:暴雨径流深度的估计: R=CR·P-Ds 式中: R —— 总暴雨径流深度,cm; CR —— 总径流系数;
P —— 降雨量,cm; Ds —— 洼地存水,Cm。 总径流系数的估算方法: 粗略估算式: 式中:I——不透水区百分数; φ——按照不同坡度计算的不透水区(指屋面、沥青和水泥路面或广场、庭院等)的径流系数 。

8 第一节 概述 准确计算式: 式中:Fi——各种类型地区所占的面积; φi——对应的径流系数。 洼地存水Ds的粗略估计:

9 第一节 概述 B:径流中冲刷到接受水体的颗粒物负荷:在总暴雨径流估算出来后,可估算暴雨冲刷率。一般认为1 h内总径流为1.27 cm时,可冲走90%的街道表面颗粒物(沉积物)。 暴雨径流中冲刷的固体负荷: 式中: Ysw——暴雨冲刷到受纳水体的颗粒物负荷; Ysu——街道表面颗粒物日负荷量,kg/d。 te —— 等效的累积天数,d; 式中: tr——从最后一次暴雨事件算起的天数,d; ts——从最后一次清扫街道算起的天数,d; εs——街道清扫频率。

10 第一节 概述 式中: Lsu——颗粒物日负荷率,kg/(km.d); Lst——街道边沟长,约等于2倍的街道长,km。 街道表面颗粒物日负荷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交通强度、区域地表覆盖物的形式、径流量和降雨强度、灰尘沉降量、前期干旱时间、城市街道清扫频率和清扫质量等。

11 第一节 概述 C:径流中冲刷到受纳水体的有机污染负荷: 用颗粒固体负荷乘上浓度因子计算有机物负荷:
式中: You——有机污染物的日负荷量,kg/d; α——单位转换因子,10-6; Ysu——总颗粒物固体日负荷量,kg/d; Cou——有机污染物在颗粒物中的浓度,μg/g。 城市降雨径流问题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与水分循环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关系,并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降水过程、大气污染、土地使用、人类污染特征、自然特点等。由于变化性大、随机性强、偶然因素多,尚未掌握其规律性。

12 第一节 概述 ②农田径流污染负荷估算   避开污染物在农田表面实际迁移过程的变化,仅通过采集和分析各个集水区的径流水样计算进入某一水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总量,其公式如下: 式中: M——某种污染物输出总量,kg; ρi——第i小时的该种污染物浓度,kg/m3; Qi——第i小时的径流量,m3; n——观测的总时数,h; j——第j个农田集水区; m——集水区总数。

13 第一节 概述 3、水体自净 (1)物理自净作用 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紊动扩散作用、移流作用、离散作用)和自然沉淀过程。
   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紊动扩散作用、移流作用、离散作用)和自然沉淀过程。 (2)化学自净    氧化还原反应。 (3)生物自净    水中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当做食饵消耗掉,将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简单无机物。

14 第一节 概述 二、影响水体污染的主要水文因素和水力学参数 河流的水文因素主要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发生各种复杂的水质过程,它们包括污水与河水的混合、污染物的生物氧化、大气复氧、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底栖动物和沉淀物的耗氧、扩散与弥散作用等。  1、水文因素  (1)河流的水文因素   河流的水文因素主要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 分,径流年内变化;河流平直及弯曲;横断面(润周、水力半径 )、纵断面(坡度)、水位(平均水位、最高和最低水位)、水深、 河宽、流量、流速及其分布、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等;丰水 期的分流漫滩,枯水期的浅滩、沙湖和断流;河流结冰、封冻 、解冻现象。河网地区各河段的流向、流速、流量之间的关系 及变化特点。

15 第一节 概述 (2)感潮河口的水文因素 水文因素除与河流相同的内容外,还应包括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潮及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分布;横断面、水面坡度、河潮间隙、潮差和历时等。 (3)湖泊、水库的水文因素 湖泊、水库的水文因素主要有:湖泊、水库的面积和形状、水域平面图,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停留时间;水量的调度和贮量;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状况(湖流的流向和流速,环流和流向、流速及稳定时间)等。

16 第一节 概述 (4)地下水的水文因素 地下水水文地质因素主要有:地下水赋存状态,透水性和隔水性,含水层和隔水层,包气带和饱水带,透水系数,地下水流向和流速,地下水水位、水质及类型,水温、水量等。 (5)其他水文因素 水系、流域及流域面积;河流、湖泊的类型;年均降雨量和历年最大降雨量。

17 第一节 概述 2、水力学参数 环境水力学参数是用来表征河流水体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动力学常数,与水体污染和自净密切相关。同时,水力学参数还直接关系到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混合系数估值(经验公式估值法) ①一个流量恒定无河湾的顺直河段,如果河宽很大,而水深相对较浅,其垂向、横向和纵向混合系数Ml、My、Mx可按如下公式估算(单位为m2/s)

18 第一节 概述 式中H——平均水深,m; u*——摩阻流速(剪切流速),m/s; I——水力坡度; g——重力加速度。
一般河流al在0.067左右。ay的情况较复杂,菲希尔统计分析了许多矩形明渠资料,ay =0.1~0.2,平均为0.15,有些灌溉渠道达0.25。根据我国一些实测数据,可得ay =(0.058H B),B/H≤100,式中H、B为河流断面的平均水深和水面宽度。天然河流中的实测数据表明,ax的变化幅度很大。对于河宽15~60m的河流,ax=14~650(多数在140~300),实验室的浅水渠ax=6.3。

19 第一节 概述 ②泰勒法求My(适用于河流) ③爱尔德法求Mx (适用于河流) ③爱尔德法求Mx (适用于河流)
式中 ux——纵向的湖流速度,m/s;uy——横向的湖流速度,m/s;B——河流的宽度,m;H——预测区域的平均湖水深度,m;Cz——谢才系数

20 第一节 概述 (2)混合系数估值(示踪试验法)
示踪试验法是向水中投放示踪剂,追踪测定其浓度的变化,据以计算所需要的各环境水力学参数的方法。示踪物质投放的方式有瞬时投放、限时投放和连续恒定投放。连续恒定投放时,其投放时间(从投放到开始取样的时间)应大于1.5xm/u(xm为投放点到最远的取样点距离)。瞬时投放具有示踪剂用量少、作业时间短、投放简单、数据整理容易等优点。 (3)混合系数估值(经验数据) 有关河流、河口、湖泊的混合系数的资料很多,可查阅有关文献。

21 第一节 概述 (4)耗氧系数K1的估值 耗氧系数即BOD衰减系数,其估值方法如下: ①实验室测定值修正法
实验室测定K1的理想方法是用自动BOD测定仪,描绘出要研究水体水样的BOD历程曲线。在没有自动测定仪时,可将同一种水样分10瓶,或更多瓶放入20℃培养箱培养,分别测定1~10d或更长时间的BOD值。对所得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或作图法处理,求取实验室近似耗氧系数K1值(此值可以直接用于湖泊、水库水质模式)。 由于河流在紊动条件下的生化降解能力大于实验室,故实验室测得的K1/值应进行修正。

22 第一节 概述 ②两点法 通过测定河流(或湖泊)上、下游两断面BOD浓度值后,可用下式计算K1 对湖、库
式中 u——河流x方向流速,m/s;△x——相邻两断面距离,m;CA——断面A或r=rA时的污染物平均浓度,mg/L;CB——断面B或r=rB时的污染物平均浓度,mg/L;Qp——废水排放量,m3/s;Φ——混合角度,弧度;rA——湖(库)中A点到排放口的距离,m;rB——湖(库)中B点到排放口的距离,m。

23 第一节 概述 (5)复氧系数K2的估值(单位为1/d):
①欧康那一道宾斯(简称欧一道)公式 式中谢才系数 分子扩散系数

24 第一节 概述 ②欧文斯等人经验公式 ③丘吉尔经验式 (6)K1、K2的温度校正 温度常数θ的取值范围:
对Kl,θ=1.02~1.06,一般取1.047; 对K2,θ=1.015~1.047,一般取1.024。

25 第一节 概述 (7)国内外确定的K1和K2值 ①前苏联对多种废水和天然水进行了测定,规定了不同温度下的K1值。对于污水K1取值如下表所示,对于清洁水K1=O.05(1/d)。 前苏联测定的不同温度下K1值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Kl(1/d) 0.04 0.05 0.063 0.08 0.10 0.126 0.158   ②日本通过实测,统计得出河流的K1值如下表。   日本测的K1值 河流状况 未污染河流 污染浅河流 污染深河流 Kl (1/d) 0.04~0.10 0.06~0.24 0.12~0.24

26 第一节 概述 ③美国规定在20℃时取 K1值为O.23(1/d),然后利用下式推算实际水温下的K1值。 日本天然水体K2标准值 水体类别
深水 浅水 水池塘和堰上用水 淤塞的河流和大湖 流动缓慢的大河 0.05 0.10 0.16 0.20 普通的大河 湍急的河流 0.33 0.50   ③美国规定在20℃时取 K1值为O.23(1/d),然后利用下式推算实际水温下的K1值。

27 第一节 概述 ④中国通过实测,获得一些河流的K1、K2值,见下表。 中国某些河流的K1 、K2值 河流名称 Kl(1/d) K2(1/d)
松花江(黑龙江) 松花江(吉林) 图们江(吉林) 丹东大沙河(辽宁) 0.015~0.13 0.14~0.26 0.20~3.45 0.5~1.4 0.0006~0.07 0.008~0.18 1~4.20 7~9.6 黄河(兰州段) 渭河(咸阳) 清安河(江苏) 漓江(象山) 0.41~0.87 1.0 0.88~2.52 0.1~0.13 0.82~1.9 1.7 0.3~0.52

28 第一节 概述 三、水体中污染物质迁移转化规律 1、重金属在水体中迁移转化规律
   指重金属在水体位置的移动形式的转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富集和分散问题。 (1)重金属的特点 (2)机械迁移过程 (3)物化迁移转化过程 (4)生物迁移转化过程

29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一、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地面水:存在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河流(包括河口)、湖泊、水库。
2、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三级。不同级别的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等相应的技术要求有所不同。    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及水质要求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一级评价最为详细,依此类推。 3、分级判据的基本内容   详见P111页表4.6

30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二、调查范围、时间及监测项目 1、调查范围
   水环境调查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影响较显著的地表水区域,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调查,能够说明地表水环境的基本情况,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具体要求是:①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并考虑评价等级的高低(评价等级高时调查范围取偏大值,反之取偏小值)后决定。②当下游附近有敏感区(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调查范围应考虑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以满足预测敏感区所受影响的需要。    调查范围参见P113页表4.8。

31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2、调查时间 ①根据当地水文资料初步确定三个水期及最能代表三个水期的季节或月份。遇气候异常年份,要根据流量的实际变化情况确定。对于有水库调节的河流,要注意水库放水或不放水时量的变化。 ②评价等级不同,对调查时间的要求亦有所不同。 ③当调查区域内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必须调查丰水期,若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 ④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    调查时间和水质监测要求参见P113页表4.9。

32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3、监测项目 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项目可分为: ①常规水质参数,从GB3838—2002中选取;
  3、监测项目   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项目可分为:  ①常规水质参数,从GB3838—2002中选取;  ②特殊水质参数,根据初步工程分析、水域类别、评价等级以及建设项目的行业特征来选取;  ③高等级评价可考虑水生生物和底质方面的指标。为使评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监测项目一般不应少于8~10个。

33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三、水质现状评价 1、水质评价因子的选择
  1、水质评价因子的选择    评价因子从所调查的水质参数中选取。根据污染源调查和水质现状调查与水质分析结果,选择其中与建设项目有关的重要污染物和对地表水环境危害转大或国家、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为评价因子。评价因子的数量须能反映水伪评价范围的水质现状。   2、评价方法  评价水质现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字分析与描述,并配合数学计算,包括指数法和生物学评价法,常采用的是单因子指数法。

34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3、水污染指数评价 (1)N.L.内梅罗(N.L.Nemerow)河水污染指标方法
 式中:PIj为水质指标;Ci为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Sij为i污染物的水质标准(j代表水的用途)。  该水质指标考虑了各污染物的平均污染水平、个别污染物的最大污染状况、水的用途设计上是比较合理的等条件。因为在污染物平均浓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有时个别污染物的浓度可以很高。此时,为了保证该项水质的用途,对个别污染物常需要特殊处理(该水质指标法对水质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35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内梅罗建议选取以下各项作为计算水质指标的参数——温度、颜色、透明度、pH、大肠杆菌数、总溶解固体、悬浮固体、总氮、碱度、氯、铁和锰、硫酸盐、溶解氧等。并将水的用途划分为三类:   ①人类接触使用的(PI1):包括饮用、游泳、制造饮料等。   ②间接接触使用(PI2):包括养鱼、工业食品制备、农业用等。   ③不接触使用(PI3):包括工业冷却用、公共娱乐及航运等。

36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2)有机污染综合评价值
我国环境科学工作者鉴于上海地区黄浦江等河流的水质受有机污染突出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综合出氨氮与溶解氧饱和百分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机污染综合评价值A,其定义为: 式中:A为综合污染评价指数; BODi和BOD0分别为BOD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值; CODi和COD0分别为COD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值; NH3-Ni和NH3-N0分别为NH3-N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值; DOi和DO0分别为溶解氧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值。

37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可见根据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情况,评价因予只选了代表有机物污染状况的4项,其中溶解氧项前面的负号表示它对水质的影响与上三项污染物相反(溶解氧不能理解为污染物质)。 上式也可改写成。 式中;DO饱为实测水温条件下中饱和溶解氧浓度。

38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3)加权水质指数(WQI)
1970年,R·M·Brown等发表了评价水质污染的水质指数(WQI)。他们对35种水质参数征求142位水质管理专家的意见,选取了11种重要水质参数。即溶解氧、BOD5、混浊度、总固体、硝酸盐、磷酸盐、pH、温度、大肠菌群、杀虫剂、有毒元素等,然后由专家进行不记名投票,确定每个参数的相对重要性权系数。水质指数WQI按下式计算:

39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4)S.L.Ross的水质指数
Ross选用了BOD、氨氮、悬浮固体和DO四个参数作为水质指标进行计算,并对这4个参数分别给予它们不同的权重系数,见下表 在计算水质指数时,不直接用各种参数的测定值或者相对污染值来统计,而是事先把它们分成等级,然后再按等级数进行计算。 参 数 BOD 氨 氮 悬浮固体 DO 权重系数合计 权重系数 3 2 10

40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ROSS计算法要求WQI值用整数表示,这样将水质指数共分成从0~10的11个等级,数;WQI值愈大则表示水质愈好。各级指数可以这样概括描述:    WQI=l0、8、6、3、0分别为无污染、轻污染、污染、严重污染、水质腐败5种状态。 (5)其它方法   统计型水质评价值   频率公式等

41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4、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
 4、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    水生生物与它们生存的水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体。水体受到污染后,必然对生存在其中的生物产生影响,生物也对此作出其不同的反应和变化。其反应和变化是水环境评价的良好指标——这是水环境质量生物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和原理。    在进行评价时,一般要对水生生物进行调查,调查的项目主要有:种类、种类总数、多度、初级和次级生产力等。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水质的变化,不同的生物类群在用于评价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42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利用藻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是目前较常用、较成熟的方法。这是因为藻类在整个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能为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的基础。藻类种类繁多,它的生态习性和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在水体中分布广泛,可以生存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类型的水体,以及水体的不同生境中,这是藻类作为水环境监测和评价因素的一个重要条件。  (1)指示种类法    这里指的是狭义的指示生物法,即以某些种类的存在或消失来指示水体中有要物或某特定污染物的多寡与污染程度。

43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2)优势种群法 该方法是在指示种类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整个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群的变化来评价水环境污染的方法。
   该方法是在指示种类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整个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群的变化来评价水环境污染的方法。    Fjerdingstad(1964)用群落中的优势种来划分污染带。在Kolkwitz和Marrson的污水生物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受生活污水污染的水体(主要是河流)中优势生物种类的不同,划分为9个污水带。他的优势群落中包括了原生动物、细菌和薄类等,这里仅列出藻类中的优势种类。  ①粪生带:无藻类优势群落。  ②甲型多污带:裸藻群落,优势种为绿裸藻,亚优势种为华丽裸藻。  ③乙型多污带:裸藻群落,优势种为绿裸藻和静裸藻。

44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④丙型多污带:绿色颤藻群落。 ⑤甲型中污带:环丝藻群落或底生颤藻群落或小毛枝藻群落。
⑥乙型中污带:脆弱刚毛藻或席藻群落(包括蜂巢席藻、韧氏席藻)。 ⑦丙型中污带:红藻群落,优势种群为串珠藻或河生鱼子菜,或者绿藻群落,优势种为团刚毛藻或环丝藻。 ⑧寡污带:绿藻群落,优势种为簇生竹枝藻或环状扇形藻群落;或红藻群落,包括环绕鱼子菜,漫游串珠藻、胭脂藻;或无柄无隔藻群落;或洪水席藻群落。 ⑨清水带:绿藻群落,优势种为羽状竹枝藻或红藻群落,包括胭脂藻等,或蓝藻群落,包括蓝管孢藻眉藻属种类。

45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3)各种藻类的污染指数 ①藻类种类商
 ①藻类种类商    Thunm_ark和Nygaard以藻类种类数作为指标,根据不同藻类有机污染和营养物的大致关系,求出商值.划分水质类型。

46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绿藻商,0~l为贫营养型,1~5为富营养型,5~15为重富营养型。
②硅藻指数    有的学者在河流中根据硅藻种系数计算出硅藻指数(I),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不耐有机污染种类数,B为对有机污染无特殊反应种类数C为有机污染地区独有生存的种类数。

47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③藻类污染指数    Palmer(1969)对能耐受污染的20属藻类,分别给予不同的污染指数值。根据水样中出现的藻类,计算总污染指数,如总污染指数大于20,属重污染,15~19为中污染,低于15为轻污染。 ④污生指数(SI)    根据不同藻类种类和出现频率,分别给予分值,计算后评价有机污染。   式中,S为不同种类的分值,从寡污染种到多污种为1~4 h为出现频率,从少到多分为三或五级,分值为1~5。

48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4)种的多样性指数    一个群落中的种类多样性,是群落生态组织水平的独特的、可测定的生物学特性,是反映群落功能的组织特征。    种类多样性具有两个成分:一是群落的种类数和总个体数;另一个是群落中各种个体数的分布。

49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⑤污染评价值:根据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19类底生生物来计算污染评价值的。
⑥营养状态指数:卡尔森(Carlson)根据湖水透明度SD、浮游植物现存量chl(以叶绿素a值代表)、湖水总磷浓度TP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以透明度作基准,求出营养状态指数(TSI),其值由0~100,用以划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⑦生物学污染指数(B1P) ⑧自养指数(AI):也即异养性指数(HI),叶绿素a值和去灰分重的比值是水体中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生物量的多少的粗略表示,可用于指示有机污染。

50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预测条件的确定 1、预测范围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预测条件的确定  1、预测范围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与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相同或略小(特殊情况也可以扩大)。  2、预测点的确定    为全面反映拟建项目对该范围地表水环境影响,一般选以下地点为预测点:①已确定的敏感点;②环境现状监测点,以利于进行对照;③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地、重要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④在河流混合过程段选择几个代表性断面;⑤排污口下游可能出现超标的点位附近。

51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预测时期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预测时期    地表水预测时期分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三个时期。一般说,枯水期河流自净能力为最小,平水期居中,丰水期自净能力最大。但有的水域因非点源污染严重可能使丰水期的稀释能力变小,水质不如平、枯水期。北方冰封期河流自净能力最小。因此,对一、二级评价项目应预测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的两个时期的环境影响。对于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源或渔业用水时,还应预测冰封期的环境影响。三级评价或评价时间较短的二级评价可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期的环境影响。

52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预测阶段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预测阶段    一般分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所有拟建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表水体的影响,并按正常排污和非正常排污(包括事故)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对于建设过程超过一年的大型建设项目,如产生流失物较多、且受纳水体要求水质级别较高(在Ⅲ类以上)时,应进行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预测。有的建设项目还应根据其性质、评价等级、水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环保要求,预测服务期满后对水体的环境影响(如矿山开发、垃圾填埋场等)。

53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二、预测因子的筛选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二、预测因子的筛选    筛选水体的影响预测因子是工程分析和环境影响识别的成果。预测因子的筛选,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水环境污染特点而定。一般考虑: 1、按等标排放量(或等标污染负荷)Pi值大小排序,选择排位在前的因子,但对那些毒害性大、持久性的污染物如重金属、苯并[a]芘等应慎重研究再决定取舍。 2、在受项目影响的水体中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或已无负荷容量的污染物。 3、经环境调查已经超标或接近超标的污染物。 4、地方环保部门要求预测的敏感污染物。

54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拟预测水质参数(因子)的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的数目。项目三个阶段均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决定其拟预测水质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 在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中选择拟预测水质参数时,对于河流,可按下式将水质参数排序后从中选取。 式中:ISE——污染物排序指标;C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Qp——废水排放量,m3/s;Cs——污染物排放标准,mg/L;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Qh——河水的流量,m3/s。 ISE越大说明建设项目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55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三、地表水环境和污染源的简化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三、地表水环境和污染源的简化    自然界的水体形态和水文、水力学要素比较复杂,而不同等级的评价,各有不同的精密度要求。为了减少预测的难度,可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基础上,对水体边界形状进行规则化,对水文、水力学要素做适当的简化;对污染源进行简化。以使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达到预测的目的。    参见P117页表4.10。

56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四、各种点源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1、预测河段划分与混合过程段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四、各种点源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1、预测河段划分与混合过程段   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可以分为完全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上游河段。完全混合段是指污染物的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面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混合过程段是指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上游河段是指排放口上游的河段。

57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当废水进入河流后,便不断地与河水发生混合交换作用,使保守污染物浓度沿流程逐渐降低,这一过程称为混合稀释过程。 污水排入河流的入河口称为污水注入点。污水注入点以下的河段,污染物在断面上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靠入河口一侧的岸边浓度高,远离排放口对岸的浓度低。随着河水的流逝,污染物在整个断面上的分布逐渐均匀。 污染物浓度在整个断面上变为均匀一致的断面,称为水质完全混合断面。 最早出现水质完全混合断面的位置称为完全混合点。 污水注入点的上游称为初始段,或背景河段;污水注入点到完全混合点之间的河段称为非均匀混合段; 完全混合点的下游河段称为均匀混合段。

58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可由下式估算。 岸边排放时: 非岸边排放时: 式中l——混合过程段的长度,m;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可由下式估算。    岸边排放时:    非岸边排放时: 式中l——混合过程段的长度,m;   B——河流宽度,m;   a——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u——河流中断面的平均流速,m/s;   H——平均水深,m;   g——重力加速度,m/s2;   I——水力坡降。

59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河流常用数学模式 河流水质模型是描述水体中污染物随时间和空间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方程。 水质模型的分类: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河流常用数学模式 河流水质模型是描述水体中污染物随时间和空间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方程。 水质模型的分类: 按时间特性分:分为动态模型和静态模型 描写水体中水质组分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水质模型称为动态模型; 描述水体中水质组分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的水质模型称为静态模型。 按空间维数分:分为零维、一维、二维、三维水质模型。

60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当把所考察的水体看成是一个完全混合反应器时,即水体中水质组分的浓度是均匀分布的,描述这种情况的水质模型称为零维的水质模型。 描述水质组分的迁移变化在一个方向上是重要的,另外两个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这种水质模型称为一维水质模型。 描述水质组分的迁移变化在两个方向上是重要的,在另外的一个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这种水质模型称为两维水质模型。 描述水质组分迁移变化在三个方向进行的水质模型称为三维水质模型。

61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按水体的类型可分为:河流水质模型、河口水质模型(受潮汐影响)、湖泊水质模型、水库水质模型和海湾水质模型等。河流、河口水质模型比较成熟,湖、海湾水质模型比较复杂,可靠性小。 水质模型的选择:选择水质模型必须对所研究的水质组分的迁移转化规律有清楚地了解。因为水质组分的迁移(扩散和平流)取决于水体的水文特性和水动力学特性。在流动的河流中,平流迁移往往占主导地位,对某些组分可以忽略扩散项;在受潮汐影响的河口中,扩散是主导的迁移现象,扩散项必须考虑而不能忽略。对这两者选择的模型就不应一样。对河床规整,断面不变,污染物排人量不变的水体,可选用静态模型。为了减少模型的复杂性和减少所需的资料,对河流系统的水质模型往往选用静态的。但这种选择不能充分评价时便输入对河流系统的影响。选择的水质模型必须反映所研究的水质组分,应用条件和现实条件接近。

62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进入环境的污染物可以分为两大类:持久性污染物(惰性污染物)和非持久性污染物。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进入环境的污染物可以分为两大类:持久性污染物(惰性污染物)和非持久性污染物。 持久性污染物: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随着介质的运动不断地变换所处的空间位置,还由于分散作用不断向周围扩散而降低其初始浓度,但它不会因此而改变总量,不发生衰减。如重金属、很多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等。 非持久性污染物: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除了随着环境介质流动而改变位置,并不断扩散而降低浓度外,还因自身的衰减而加速浓度的下降。 非持久性污染物的衰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其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决定的;如放射性物质的蜕变;另一种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由于化学的或生物化学的反应而不断衰减的,如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在水体中微生物作用下的氧化分解过程。

63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完全混合模式 当废水排入一条河流时,假定符合下述条件: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完全混合模式   当废水排入一条河流时,假定符合下述条件:   第一,河流稳态(恒定状态),指均匀河段、定常排污,即河床截面、流速、流量及污染物的输入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第二,污染物在整个河段内均匀混合,即河段内各点污染物浓度相等。   第三,河段无源和汇,即无支流和其他排污口废水进入。   第四,废水的污染物为持久性污染物,不分解也不沉淀。   此时,在排污口下游完全混合段的浓度可按安全混合模式计算。一、二、三级评价均可采用。

64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式中C——废水与河水混合后的浓度,mg/L; Cp——排放口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式中C——废水与河水混合后的浓度,mg/L; Cp——排放口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 Qp——排放口处废水排放量,m3/s; Ch——河流上游某污染物的浓度,mg/L; Qh——河流上游的流量,m3/s。

65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零维模式 常用零维模式解决的问题有: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零维模式 常用零维模式解决的问题有: 第一,不考虑混合距离的重金属污染物、部分有毒物质等其他持久性污染物的下游浓度预测与允许纳污量的估算。 第二,有机降解性污染物质的降解项可忽略时,可采用零维模式。 第三,对于有机降解性物质,当需要考虑降解时,可采用零维模式分段模拟,但计算精度和实用性较差,最好用一维模式求解。此模式适合于较浅、较窄河流完全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物三级评价,稳定条件下的模式为: 式中C—计算断面处污染物的浓度,mg/L;C0—初始断面污染物浓度,mg/L,按完全混合模式公式计算;V—预测河段水体体积,m3;Qh—河段流量,m3/s;K—污染物衰减系数,1/d;Wirgnh经验公式:K=10.3Qh-0.49;t—时间,s。t=V/Qh或t=x/u,计算中换算为d

66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一维水质模式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一维水质模式    在河流的流量和其他水文条件不变的稳态条件下,可以采用一维模式预测混合过程段的浓度。根据物质平衡原理,一维模式可写作:    对于非持久或可降解污染物,若给定经x=0时,C=C0;下游距离x处的浓度。即上式的解为:

67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对于一般条件下的河流,推流形成的污染物迁移作用要比弥散作用大得多,在稳定条件下,弥散作用可以忽略,则有: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对于一般条件下的河流,推流形成的污染物迁移作用要比弥散作用大得多,在稳定条件下,弥散作用可以忽略,则有: 式中C0——起始断面污染物浓度,mg/L;按完全混合模式公式计算; u——河流的平均流速,m/s; Mx——废水与河水的纵向混合系数,m2/s; K——污染物的衰减系数,1/d; x——从起始断面到预测断面的距离,m。 持久性污染物的一维稳态混合模式为:

68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BOD-DO耦合模式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BOD-DO耦合模式 河水中溶解氧(DO)的浓度是决定水质洁净程度的重要参数之一,而排人河流的BOD在衰减过程中将不断消耗DO,与此同时空气中的氧气又不断溶解到河水中。斯特里特(H·Streeter)和菲尔普斯(E·Phelps)于1925年提出了描述一维河流中BOD和DO消长变化规律的模式(S-P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出现了许多修正的模式。 建立S-P模式有以下基本假设:第一,河流中的BOD的衰减和溶解氧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第二,反应速度是正常的;第三,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的衰减引起的,而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则是大气复氧。

69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S-P模式是关于BOD和DO的耦合模型,可以写作: 其解析解为: 式中L——河水中的BOD值,mg/L;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S-P模式是关于BOD和DO的耦合模型,可以写作: 式中L——河水中的BOD值,mg/L; D——河水中的氧亏值,mg/L; K1——河水中BOD衰减(耗氧)系数,1/d; K2——河流复氧系数,1/d; t——河水的流行时间,d。 其解析解为:

70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临界氧亏发生的时间tc可由下式计算: 临界氧亏点发生的距离xc可由下式计算: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临界氧亏发生的时间tc可由下式计算: 临界氧亏点发生的距离xc可由下式计算: S-P模式在水质影响预测中应用最广,也可用于计算河段的最大容许排污量。达到临界亏氧点时,耗氧和复氧平衡。

71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二维水质模式 河流稳态,恒定排污情况下,河流水平二维稳态水质模式。 持久性污染物岸边排放: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二维水质模式 河流稳态,恒定排污情况下,河流水平二维稳态水质模式。 持久性污染物岸边排放: 非持久性污染物岸边排放:

72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河口水质模式简介 (1)持久性污染物充分混合段预测模式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河口水质模式简介 (1)持久性污染物充分混合段预测模式 对于三级评价可以采用式完全混合模式预测潮周平均、高潮平均和低潮平均水质。对于一级评价(小河和中河)和二级评价可采用欧康那(O’Connell)河口模式。 均匀河口上潮时(x<0,自x=0处排入) 均匀河口下泄时(x>0),按完全混合模式计算。 式中Ml——断面纵向混合系数,m2/s。

73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非持久性污染物充分混合段预测模式 三级评价可采用零维模式公式进行水质预测。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非持久性污染物充分混合段预测模式 三级评价可采用零维模式公式进行水质预测。 (3)非持久性污染物欧康那河口衰减模式 均匀河口,上溯(x<0,自x=0处排入) 下泄(x>0)

74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湖泊水库预测数学模式 (1)持久性污染物 ①小湖一、二、三级评价采用湖泊完全混合平衡模式。 平衡时: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湖泊水库预测数学模式 (1)持久性污染物 ①小湖一、二、三级评价采用湖泊完全混合平衡模式。 平衡时: 式中W0——湖(库)中现有污染物的排人量,mg/s; Qh——湖水流出量,m3/s; V——湖水体积,m3; Cp、Q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及废水排放量(m3/s) t——时间,s。

75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②无风时的大湖(库),一、二、三级评价均可采用卡拉乌舍夫模式。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②无风时的大湖(库),一、二、三级评价均可采用卡拉乌舍夫模式。 Φ——湖心排放取2π弧度,平直岸边排放取π弧度;r0——可选取离排污口充分远的某点,建设项目对该水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Cr0——可以取r0点的现状值,mg/L;Cr——污染物弧面平均浓度,mg/L;Mr——径向混合系数,m2/s。 ③近岸环流显著的大湖(库),一、二、三级评价可采用湖泊环境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

76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非持久性污染物 ①小湖(库),一、二、三级均可用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 平衡时: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非持久性污染物 ①小湖(库),一、二、三级均可用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 平衡时: 式中V——湖水体积,m3。

77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②无风时的大湖可用湖泊移流模式 。 ③近岸环境显著的大湖可用湖泊环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岸边排放为: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②无风时的大湖可用湖泊移流模式 。 式中r——排污口到预测点的距离,m。 ③近岸环境显著的大湖可用湖泊环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岸边排放为:

78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湖泊、水库的盒模式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湖泊、水库的盒模式 当我们以年为时间尺度来研究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过程时,往往可以把湖泊看做一个完全混合反应器,建立盒模式的基本方程。当无其他源和汇,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且为稳定状态的衰减反应时,可得湖泊中水质组分浓度的解: 式中C——湖泊中水质组分浓度,g/m3;CE——流人湖泊的水量中水质组分浓度,g/m3;V——湖泊中水的体积,m3;Q——平衡时流入与流出湖泊的流量,m3/a;K——衰减系数;t——停留时间。

79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五、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原则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五、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原则 1、在利用数学模式预测河流水质时,充分混合段可采用零维模式或一维模式预测断面的平均水质。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在排放口下游3~5km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环保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模式或其他模式预测混合过程段的水质。其他情况可根据工程、环境特点、评价工作等级及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采用二维模式。 2、河流水温可以采用一维模式预测断面平均值或采用其他方法进行预测。pH视具体情况可以只采用零维模式预测。 3、小湖(库)可以采用零维数学模式,预测其平衡时的平均水质,大湖应预测排放口附近各点的水质。

80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除个别要求很高的情况(如一级评价)外,感潮河段一般可以按周期平均、高潮平均和低潮平均三种情况预测水质。感潮河段下游可能出现上溯流动,此时可按上溯流动期间的平均情况预测水质。感潮河段的水文要素和环境水力学参数(主要是指水体混合输移参数及水质模式参数)应采用相应的平均值。 5、所介绍的各种解析模式适用于恒定水域中点源连续恒定排放,其中二维解析模式只适用于短形河流或水深变化不大的湖泊、水库,必须根据各模式的使用条件结合评价水域状况及评价级别选择预测模式。

81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是指地下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污染物质超过了地下水的自净能力,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地下水污染主要是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地质的岩石圈中有害物质溶于水、自然灾害的火山爆发等均能造成地下水污染;人类社会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人类生活等各项内容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地表水的渗透使地下水遭受污染。 地下水污染程度一般可分轻度、中等和严重三种污染类别。

82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 主要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分析、确定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包括污染物的组成、含量和物理化学性质、排放方式以及排放速率等。 (2)根据环境特征以及污染物特征,估算被排出污染物浓度增量的时、空分布。 (3)评估污染物排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范围、影响时段以及影响程度。 (4)依照有关法规,判断地下水质的优劣和水量的多少,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措施及建议。

83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1)根据拟建项目或开发活动的排污特点以及当地地质和水文地质等环境特征,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并突出重点。 (2)以国家或地方的法规为准绳,评判对地下水的影响。在评判时,要特别强调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评价与防治并重,以及短期与长期影响一并考虑的原则。 (4)充分利用现有有效资料,并根据评价需要,尽可能取得实际勘探及测量数据。对高级别的评价,在必要时,开展相应的野外试验和实验室模拟试验工作。

84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调查;
②工程分析与环境影响识别,明确污染物可能污染地下水的途径和方式; ③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④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⑤水资源调查; ⑥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⑦防治对策及建议。

85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和程序
(1)评价等级的划分划分地下水评价等级尚无标准。通常依据的条件有:①工程特点;②环境特征(地下水埋藏条件等);③工程所处地理位置;④法规、标准等。 有的专家建议采用表4.11(P129页)所列的依据进行分级。 对于一级评价,需掌握区域和当地较详细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需较深入地说明含水层分布和特征、各含水层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并需尽可能掌握枯、平、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对于二级评价,亦需掌握附近地区的水文资料,基本弄清含水层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基本弄清含水层与地表水的相互联系。三级评价只需利用现有资料,一般说明地下水分布情况,不需进行实测或勘探。

86

87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二、地下水现状调查及现状评价 1、现状调查内容
在地下水现状调查的内容方面,除上述内容外,还应着重调查水资源。地下水资源调查应围绕地下水均衡的因素来进行,主要调查的项目有:各水层埋藏条件,包括含水层分布、埋深、厚度、水力坡度以及含水介质的性质(如渗透系数)等;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地下水流向、流速及其变化;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地下水类型。对于任何一个地质单元的含水层来说,应调查清楚补给量与排泄量,因两者之差是该地质单元含水层中水储存量的变化量。

88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地下水水质监测 (1)地下水质量因子的选择
一般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所列项目为主选参数,并根据项目特点、项目所处地的环境地质特点、评价等级以及法规要求而选择一些本地区的特征污染物。 (2)监测范围 地下水水质监测是要了解本地区地下污染现状,以判断地下水的可能使用程度,也为了判明拟建项目或开发活动运行后对原水质改变的程度。所以,地下水水质监测范围应以在较长时间内,本项目可能影响到的区域为主要监测范围,同时要在其上游设置对照点进行取样分析。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宜选在已有的取水井、观测井和试验井及其附近。

89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采样时间和频次
地下水水质监测采样时间和频次与地表水采样同期、同步进行。对于较低等级的评价可以一次性取样,对于较高等级的评价应在三个水期取样测量。 (4)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样品的采集方法可参考《环境标准和环境监测计划》进行。检验方法按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90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1)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评价模式参见地表水评价公式。根据地下水的功能采用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相应类别的值为评价标准或《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监测区污染物质平均含量变化、监测样、监测井的超标率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污染程度的评述。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此方法适用于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污染物质单一的地区采用。 (2)地下水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法

91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类比考察法
在实际评价工作中,由于评价周期短,有时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水文地质、水文化学条件等数据,用于数学模式来预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有的由于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复杂,目前尚无定量预测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采用类比分析法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影响预测。 类比考察的内容:考察分析拟建项目和相似的建设项目两者水文地质条件、水质成分及工程设施的相似性;查阅有关泄漏的历史记录和发生的时间、泄漏原因、泄漏量、影响程度与范围、处理措施、经济损失等。 根据类比结果再评估建设项目发生污水泄漏时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影响程度。

92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地下水质简单数学模式 (1)含水层横断面排水量的估算。 多孔介质中地下水运动的最典型的达西定律:
当一个含水层孔隙介质均匀且饱含水时,通过该含水层横断面的排水量由下式计算: (2)地下水中高处流到低处的时间和水的变化可用达西定律和(书P121页式(4.33)来估算。


Download ppt "环境影响评价 化学化工学院 08环境工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