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计算机专业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陈 敏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计算机专业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陈 敏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计算机专业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陈 敏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 报告目录 概述 改革的内容 拟采取的方法 预期效果及成果

3 概述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4 概述 我校于2010年6月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学校之一。同时,根据《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福建省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纲要》及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对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探讨,这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规划至2015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规模稳定在每年招生180人左右

5 改革的内容 本着“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技能”的原则,以培养具有优秀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我们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细化到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培养环节,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校内学习和企业培养进行一体化构架,统一成为“3+1”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培养工程应用技术所需、动手能力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对这个定位有明确的量化。

6 改革的内容 学生生源的选拔 从在校本科生中选拔数理基础好、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技活动或工程实践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学生了解“卓越计划”后,自主报名,通过笔试、面试后,即可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出现学籍警示、考试违规、不服从企业管理规定并造成恶劣影响、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等情况时,将被取消试点资格,转入非试点的相应专业继续学习。

7 改革的内容 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师资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控制能力、教书育人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二是科研能力,主要包括科研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三是综合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术交流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四是国际化能力,主要包括较高的外语水平,对国际问题、专业的国际前沿具有深入研究,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工业的国际工程人才。

8 改革的内容 师资队伍的建设 如何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稳定专业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保障实验室高效进行运行,这是国内各高校广泛关注和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9 改革的内容 培养模式的改革(“3+1”模式)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采取“3 + 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3 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累计1 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

10 改革的内容 培养方案的改革 培养目标 卓越计划下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是不仅要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的软件理论和方法基础,还要拥有电子工程领域的硬件理论基础,不仅要有书本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不仅要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还要有比较广阔的工程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11 改革的内容 培养方案的改革 课程体系 卓越计划下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培养体系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培养方案进行较大力度的改革。目前“3+1”培养模式,也使得课程的设置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动。课程时间跨度被压缩,如何保证知识点能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兼顾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

12 改革的内容 培养方案的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竞赛+项目+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验室为依托,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结合学科竞赛、项目开发的知识需求,推进任务型课程教学改革。选择一些由教育部、工信部、教育厅以及其他部门举办的认可度高的国家级或省级学科专业竞赛,大力组织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加一到两项竞赛,鼓励学生通过实习和竞赛等形式与外界的进行技术交流,真正融入当今主流专业技术。

13 改革的内容 培养方案的改革 校内外双导师制 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教学、讨论和答疑等; 校外导师由联合培养单位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实习、企业项目课程教学、专题设计和毕业综合实践等环节的教学、指导和研讨。

14 拟采取的方法 本项目主要采用比较法和需求驱动法。 比较法
根据国内外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典范来对比分析我们的师资差距,吸取师资建设中好的做法,并根据我们自己已经具备的条件,如众多的产学研基地、校办工厂、先进的实验实践平台、众多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能力和素质提升措施。

15 拟采取的方法 需求驱动法 深入企业调研,通过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方式了解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讲,企业希望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系统开发技术,熟悉哪些方面的应用软件等,哪些必须的知识是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所缺失的等等,从而在这些方面首先加强师资的培养,进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的需求来驱动师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进而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16 预期效果及成果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一方面是对比目前先进的国际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典范,来发现我们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当前工程教育的不适应性,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为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作师资准备,全面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国际化素质。

17 预期效果及成果 具体成果如下: 1. 深入研究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 设问题,探索计算机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师 资的特殊要求,撰写相关研究论文; 2. 建立计算机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 伍建设体系。

18 预期效果及成果 3. 学习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使我校计算机专业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有一个成熟的应用背景;
4. 走访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由市需求相应 调整课程设置的细节, 实现以职业规划为导向 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9 谢谢!


Download ppt "计算机专业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陈 敏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