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從認識孩子的氣質來創造優質親子關係 授課老師:高家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從認識孩子的氣質來創造優質親子關係 授課老師:高家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從認識孩子的氣質來創造優質親子關係 授課老師:高家斌

2 認識孩子的想法 依據「台灣新世代2009兒童調查」指出,台灣7到14歲的小孩中,有超過70%喜歡上學,而不喜歡上學的孩童中,有64%覺得學校功課與考試太多、35%說上課很無聊、16%覺得疲倦。 7到14歲兒童覺得自己已經很用功,82%指出去玩的時間應多些,80%抱怨爸媽陪伴太少。 超過 80%的父母和孩童都表示快樂,小朋友快樂的原因17%是收到禮物、新衣服跟玩具,9%是功課進步,8%是跟家人去旅遊,今年新增快樂原因有拿政府首發的消費券買東西、網路遊戲練功升級等。

3 認識孩子的想法 最近感到不快樂的原因:爸媽責備(16%)、課業壓力(15%)、跟同學不合(7%)是主因,並有近一半受訪學童感受到同儕間的壓力。 例如:爸媽沒有買朋友一般都有的東西給他們時,他們會感到不快樂。

4 來自家長的想法 台灣父母超過 95%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再用功一點。75%擔心孩子學業無足夠競爭力。
父母近 20%已減少或有意減少孩子零用錢,但超過 85%仍願花錢讓孩子補習,且會保持或投資更多在孩子教育上。 小朋友平均每週零用金179元,但僅70%有定期給孩子零用錢。

5 零體罰的新挑戰 「民主威權型」的管教方法,也就是帶著「愛的管教」
根據親子天下網站的調查,家長認為管教小孩最大的困難:在於共同教養者(父母、教師、公婆)價值觀不一致,對於什麼是「適當的處罰」,家長和老師的態度不一致,老師動輒得咎,怕父母嗆聲,乾脆放棄管教。 研究顯示教養孩童歷程中,同時需要父母的溫暖與控制 高度溫曖、高度控制的「民主威權型」父母,對孩子的合理需求有合理回應,對符合孩子發展階段的合理要求,提供明確的期待及規則。如此才能培養出有正向社會人格及成就的孩子。

6 「愛的管教」之迷思 迷思一:「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在教養的優先順序上,父母要學會「先做好父母,再做好朋友」。
迷思二:「孩子的表現不是父母的成就」,不論是成績、才藝、乖巧、禮貌,對孩子過高的期待,只會造就親子間沉重的壓力,往往也讓管教更複雜、流於情緒化。

7 「愛的管教」之前提 前提一:傳統價值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學習的歷程。看似八股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些文化裡的「終極價值」並沒有也不應該改變。道德、信仰與價值,仍是引領孩子終其一生得以安身立命的「指導綱領」,值得父母殷殷叮囑,時刻看管。 前提二:讓孩子接受「責任」,而不只是「責備」。很小的孩子就可以開始放手讓他做一些小小的決定和選擇,並且學會為自己選擇的後果「負責任」。 前提三:管教者立場一致,才能事半功倍。父母之間或是教師與家長,乃至於隔代照護的長輩,對重要的價值主張立場一致,才是品格教養最好的環境。如果沒有嚴重不適任的疑慮,家長都不值得和學校「作對」。而應和教師站在同一陣線,信任老師的管教與專業。

8 嬰兒期的親子關係 特色: 在生理與心理方面,完全依賴父母的撫育、呵護與照顧,始能獲得滿足。
父母給予保護與關懷,讓孩子獲得情感的安全,發展基本的信任。 母親與孩子會產生特殊依附感,父親對家庭會有更正向的情感。

9 嬰兒期的親子關係 對父母親的影響: 1.父母精疲力盡、睡眠不足。 2.缺乏育兒經驗,容易產生挫折、無力、 沮喪等情緒。
3.夫妻關係較緊張也易產生口角與衝突

10 學齡前的親子關係 特色: 仍需要父母的照顧協助,但逐漸具備一些自主能力。 父母需訂定一些明確一致的行為準則進行管教。
幫助孩子發展適應生活的能力與技巧。 以適當的讚美與鼓勵來建立孩子的自尊。

11 學齡前的親子關係 對父母親的影響: 1.父母親的分工不均,照護責任多落於母親身上。 2.父親在情感與行為面向的認知不一。
3.父子關係較母子關係疏離。

12 學齡期的親子關係 特色: 孩子面臨內在與外在世界的轉變。 孩子必須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 孩子必須學習與其他孩子相處。
孩子必須學習服從老師的要求和權威。

13 學齡期的親子關係 對父母親的影響: 1.母親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2.父母親的教育方式面臨改變。以關懷民主的方式代替權威。
3.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氣氛,重視培養孩子追求成就的動力。

14 青少年期的親子關係 特色: 最複雜且緊張的親子關係階段。 孩子面臨轉變期,行為與情緒不穩定。 孩子認同外在同儕團體的價值觀與行為。
父母親不認同孩子的行為舉止。

15 青少年期的親子關係 對父母親的影響: 1.不放心孩子的獨立自主。 2.學習以支持的態度來建立孩子的自我認同。 3.學習包容與欣賞世代差異。

16 成年期的親子關係 特色: 孩子多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 尋求人生伴侶與成立家庭。 重新調整親子關係,以成人-成人的關係來相關。

17 成年期的親子關係 對父母親的影響: 1.重新調整心態,放棄對孩子的權威和干 預,拉近親子關係。
2.孩子能繼續獲得父母的支持,而父母親亦能獲得孩子的照護。

18 0至7歲孩子應該學好的規矩 德國育兒寶典《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 嬰兒:一歲前
「媽媽決定何時供應我飲食以及供應的內容。我可以決定是否要吃以及要吃多少。」 「當我吃飽、心滿意足又心情很好時,媽媽特別愛跟我玩而且玩得很盡興。」 「當我哭鬧時,會得到所有我需要的一切。如果我繼續哭鬧,爸媽就少注意我。」 「爸媽一天當中會陪我玩好幾回。但是當他們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做時,我得自己玩一下,即使我不喜歡。」 「家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准許我去探索。但有幾樣東西絕對不准碰。」

19 0至7歲孩子應該學好的規矩 幼兒:兩歲和三歲 「如果我從別的孩子手中搶走東西,媽媽會從我這兒把東西拿走並且還給他。」
「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媽媽立刻走出房間。」 「我現在不再包尿布了,即使我常常『大』在褲子裡。」 「共用早餐時大家都坐在桌邊。吃完時,可以站起來,但是不准手裡拿著食物亂跑。」

20 0至7歲孩子應該學好的規矩 幼稚園:四到六歲 「即使我衣服還沒穿好:媽媽還是準時送我去幼稚園。」 「如果我哭鬧得令媽媽很煩,她就走出去。」
「我的玩具必須自己整理。」 「所有孩子都乖乖坐好上廁所(大號)。」 「吃完早餐把自己的盤子收走並且洗乾淨。」

21 0至7歲孩子應該學好的規矩 小學:七歲起 「如果我早上拖拖拉拉,上學就會遲到。」 「媽媽協助我作功課。當我開始胡鬧時,她就走出房間。」
「當電視節目不適合我看時,電視就會關掉。」  「準時到校。」 「按照規定完成功課。」 「上課時要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發言要舉手。」

22 認識0至12歲孩子該有的情緒力 出生~6個月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所有原始情緒出現,正面情緒的表達受到鼓勵而變得更為常見。
‧會藉著吸吮或轉離等方式調整負面情緒。 情緒理解能力 ‧能分辨快樂、生氣及哀傷的面部表情。

23 認識0至12歲孩子該有的情緒力 7~12個月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像生氣、害怕及哀傷的原始情緒變得更為明顯。
‧情緒的自我調整進步了,嬰兒會晃動身子、咬東西或轉離不愉快的刺激。 情緒理解能力 ‧辨識他人原始情緒的能力進步,社會推論出現。

24 認識0至12歲孩子該有的情緒力 給父母的建議: 出生到一歲,孩子的原始情緒出來時,父母應敏銳而儘速地給予回應。
哭鬧時,應該去哄哄他,要讓他情緒穩定,協助建立安全感。 孩子需要溫暖呵護、被愛的感覺,不是只有物質的滿足。 小時候的依附經驗,會影響到成人的兩性關係。

25 認識0至12歲孩子該有的情緒力 1~3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衍生(自覺情緒)出現。
‧情緒調整能力進步了,學步兒會將自己的注意力移開令他們沮喪的刺激,或試圖去控制它們。 情緒理解能力 ‧學步兒開始討論及表現情緒。 ‧開始表現出同理心。

26 認識0至12歲孩子該有的情緒力 給父母的建議 一歲半以後,父母對孩子要有足夠的敏感度,常把孩子抱在身邊問他:「什麼事讓你難過?」
需要跟孩子互動,才能了解他的感覺。並教導孩子生氣難過等情緒表達該如何處理。 從兩歲開始,慢慢引導他察覺自己的情緒,以及適度表達,並告訴他有哪些規則應該去遵守。 教導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牛奶打翻了!不是去罵他,或幫他處理,可以問問他:「怎麼辦?」讓他學著解決問題。

27 認識0至12歲孩子該有的情緒力 3~6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調整情緒的策略出現並更精緻化。 ‧懂得隱藏某些情緒,對簡單表達規則的服從。
情緒理解能力 ‧了解引發情緒的外在原因與結果的能力進步。 ‧同理的反應更為常見。

28 認識0至12歲孩子該有的情緒力 6~12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服從表達規則的能力進步了。
‧自我調整策略(包括在適當的情況下強化情緒)變得更多樣且更複雜。  情緒理解能力 ‧可以整合外在及內在的線索以了解他人情緒。 ‧同理的反應更強。了解人對相同的事情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了解別人可能會有複合的情緒(例如:既期待有怕受傷害)。

29 親子衝突的類型 命令者角色 法官的角色 說教的角色 父母:把電視關掉,立刻回房間做功課! 孩子:關掉就關掉,有什麼稀奇!
父母:哭什麼哭,你準是又和人吵架了! 孩子:我被同學撞了,你們不分青紅皂白冤枉我! 說教的角色 父母:告訴你多少次要帶雨傘,你看你全身都溼透了!。 孩子:好熱,不撐傘才涼呀,你們好囉唆喔!

30 親子衝突的類型 萬事通角色 斥責的角色 父母:怎麼搞的!不僅字醜,連畫都畫歪的, 心該畫在中間才對! 孩子:老師明明說心臟在人體偏左的地方!
父母:這麼簡單的數學也不會做,簡直笨的像豬! 孩子:我無論做什麼,你都說我笨的啦!

31 親子溝通常見的問題 忽略了話語的對象與情境 常用密碼傳遞訊息,而隱蔽真正的意義 常談不重要的事,而不談真正重要的事
說者可能不清楚自己的情緒,或被自己的情緒所蒙蔽,而影響溝通 聽者容易分心 聽者容易扭曲所聽到的訊息

32 一、忽略了話語的對象與情境 在口語或書寫所使用的文字本身,具有兩種意義,包括:外衍意義:指的是文字表面的意義。以及內涵意義:是指文字表面字義之外,另外所蘊含隱示的意義。 因為各人的背景、認知、價值觀都不同,因此,即使相同的話,不同的人也會產生不同的文字內涵意義,而引發不同的感覺與評價

33 二、常用密碼傳遞訊息,而隱蔽真正的意義 因為擔心自己表達出真正的想法或意思,可能會引起他人的反感或排斥,因此以一些「密碼」來代替原來的想法
問題在於「自己所建構的密碼,別人未必能夠完全正確解讀」,所以才會有溝通困難出現

34 案例 一個大學生生活費用鑿,於是就寫了一封家書如下: $eptember $ixth, 2000 Dear Mom and Dad: Gue$$ what I need? Plea$e $end $ome a$ $oon a$ po$$ible. Thank$. Be$t wi$he$, Your $on $am 中譯: 2000年9月6日 親愛的媽咪、爹地: 猜猜看我需要「什麼」?如果可能的話,送些「什麼」來給我。 謝謝~ 祝愉快 你們的兒子 山姆

35 案例 父母接到要錢信後,回函更是技高一籌: NOvember second, 2000 Dear Sam: NOthing much is happening here. NObody is sick. We have NOthing else to tell you. Please write aNOther letter soon. Bye for NOw 中譯: 2000年11月2日 親愛的山姆: 這裡沒發生什麼大事,也沒有人身體不好。 沒什麼嚴重的事好跟你說 就這樣了,記得多寫信啊!

36 三、常談不重要的事,而不談真正重要的事 因為擔心表達出重要的事情後,會遭到拒絕,而感到尷尬、或自尊受損
使得我們常常出現「言不及意」的不良溝通情形

37 四、父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情緒,或被自己的情緒所蒙蔽,影響溝通
情緒會影響著我們與人際間的溝通 當一個人處於強烈的情緒狀態,卻又無法自我覺察時,將明顯的出現語言極端化的現象,造成雙方關係急遽的惡化

38 五、聽者容易分心 聽者因為「分心」,漏聽了對方的談話,以致無法正確解讀對方的訊息,而造成溝通上的困難或誤解
更可能引起說話者的不悅,而不願再繼續說下去,使雙方的溝通因而中斷

39 六、聽者容易扭曲所聽到的訊息 溝通進行的時候,聽者多會篩選符合本身的預期訊息,以及淘汰或扭曲不符合預期的資訊。
這種因為個人內在態度、期許、成見、刻板印象等等因素,過濾和扭曲聽者所接收的訊息,自然使聽者無法真正瞭解說者的意思,達到溝通的效果。

40 親子常見的不良溝通方式 判斷 (批評、命名或標籤、診斷、評價性讚美) 提供解決方法 (命令、威脅、說教、過多或不當的詢問、 忠告)
忽略他人所關心的重點 (安慰轉向、邏輯論證、保證)

41 一、判斷 評斷他人,也就是贊同或反對他人的意見﹑喜歡或討厭某人等等 批評 對他人的人格﹑行為﹑或態度,做出負面的評價 命名或標籤
與他人溝通時,試圖揣測別人潛藏的動機、心理癥結等等,稱之為命名或標籤 診斷 對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與解說 評價性讚美 對他人的作為或意見,表示出評價意味的讚美

42 二、提供解決方法 出於善意提供他人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可能無法完全瞭解對方的問題,而徒增新的困擾。 命令 要求別人服從自己的想法 威脅
警告對方,如果繼續從事某種行為,將會導致負面結果,因而達到控制別人行為的目的

43 二、提供解決方法 說教 以訴諸道德﹑良心﹑或社會力量的方式,來指導他人應如何做事;告訴別人,應該怎麼作才是對的 過多或不當的詢問
利用封閉性的問題,來詢問對方的情形;阻礙對方表達想法的機會,迫使對方驟下決定,而使雙方的溝通停止 忠告 提供對方解決問題的途徑

44 三、忽略他人所關心的重點 忽視對方真正關心的重點,只提出空泛的意見,讓對方感受到非真正關心他,而降低溝通意願。 安慰轉向
藉由談論其他事情,轉移他人的注意力,或迴避他人所關注的問題 邏輯論證 和他人溝通時,忽視對方的情緒反應,而以事實和邏輯的觀點,來為他人分析事情,或做出評斷 保證 企圖利用一些承諾,停止對方所經歷的負向情緒

45 親子溝通原則 如果定下規則與限制,就要貫徹執行 要做一個恆溫器,而不是做溫度計-給孩子穩定的態度,而非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
精簡說話-冗長的陳述常流於說教,易讓孩子失去注意的焦點 重要的不是當時做了什麼,而是事後你做了什麼-處理自己所犯的錯誤,在事後理性回應 當孩子溺水時,不是教他游泳的好時機-給予同理心與了解,能幫助孩子接納自己、消散情緒,並因此對父母產生信賴感。

46 國內親職教育的研究結果 高反應、高要求之權威開明教養型態最有助於幼兒功能性自主以及互動性自主之發展。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親的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經驗有相關。 父母教養方式、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有關。 親子互動與行為適應之關係會受到青少年的同儕互動與氣質之影響而變化。 東南亞籍配偶之兒童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存在 對新臺灣之子而言,父母正常的婚姻關係與和諧的家庭氣氛是孩子的安定力量 父母支持性的教養,是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大的助力

47 國內親職教育的研究結果 學齡前父母傾向「專制威權」和「開明權威」之教養態度。
學齡前主要管教子女的為母親,其次依序為父親、父母兩人、祖母、祖父。 配偶管教子女不當行為時,多數父母會先採取「先不加以干預,並在事後與配偶討論是否有更適切的教養方式」,其次為「不加以干預,子女有錯,理應受罰被罵」、「當下為孩子向先生(太太)解釋事情原委」。 當幼兒表現值得鼓勵時,多數父母會採取「口頭讚美」,其次依序為「口頭並送禮物」、「沒有表示」、「沒有口頭只有禮物」。

48 國內親職教育的研究結果 父母教養子女態度最容易受「長輩的指導、親朋好友意見(含同事、親戚、孩子同儕的家長)」之影響,其次依序為「自身成長背景」、「報紙、期刊或網路媒體資訊」、「親子講座、研習」、「配偶的想法」。 父母認為子女成長過程容易受到「父母」之影響,其次依序為「朋友、同儕」、「老師」、「兄弟姐妹」、「大眾傳播媒體」,最後為「親戚」。

49 The End Q & A


Download ppt "從認識孩子的氣質來創造優質親子關係 授課老師:高家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