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永續發展及教育 教材撰稿者:張子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永續發展及教育 教材撰稿者:張子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永續發展及教育 教材撰稿者:張子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2 永續發展的意涵 1980年「世界自然保育方略」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
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的宣言。 1992年聯合國召開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通過了舉世矚目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 2002年聯合國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約翰尼斯堡高峰會,檢討人類社會落實永續發展的成果。

3 永續發展的意涵 經濟性的目標:永續發展概念是「滿足當代需求的發展,但不損害後代需求的能力」〈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所下的定義〉。

4 永續發展的意涵 社會性的目標:永續發展的定義是:「生存於不超越維生系統的負荷力之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1991年IUCN、UNEP和WWF聯合出版關懷地球—一個永續生存的策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所提出的定義。

5 永續發展的意涵 環境性的目標:永續發展的定義是:「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1991年國際生態學聯合會(INTECOL)和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logical Sciences)聯合召開永續發展討論會,對永續發展的定義。

6 永續發展願景:永續海島台灣 (一)永續環境
台灣幅員雖不大,但生物資源及種類卻相當豐富,在追求滿足基本生活物質需求過程中,應充分體認與其他生物共存、共榮的倫理,使台灣能維持生物多樣性,終能恢復「福爾摩沙-美麗之島」的面貌,人人皆可因而享受到大地生生不息的哺育。

7 永續發展願景:永續海島台灣 (二)永續社會
「安全無懼」、「生活無虞」、「福利無缺」、「健康無憂」、「文化無際」應是安全和諧社會的寫照。當就業安全制度建立後只要勤勞,人人皆有所用;當福利制度完備後,鰥、寡、孤、獨、廢、疾者,人人皆有所養。當醫療體系健全,文化措施豐富,那麼全體國民之心理健康皆將精進,進而全民能凝聚共識,珍惜所有,並共同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寧,享有無慮無懼的日常生活。

8 永續發展願景:永續海島台灣 (三)永續經濟
在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的經濟發展更應追求產業之開放良性競爭;加強科技研發、創新,建立綠色生產技術,形成高科技製造業產業體系,成為東亞的智慧型科技島。另一方面,市場交易應力求公平,政府和民間企業皆能提供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消費者權益得以受到充分保障。此外,網際網路因無遠弗屆,金融、保險、電信、運輸、法律服務、會計服務等事業均當全面國際化,從而提昇效率,增進國家競爭力。 永續發展的經濟觀點是在達到經濟活動之淨效益最大化目標的同時,維持產生這些效益的資本,包括人造資本、自然資本與人力資本等之存量,與確保人民生活需求。

9 台灣永續發展原則 環境承載、平衡考量原則 社會及經濟之發展應不超過環境承載力;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平衡考量。 成本內化、優先預防原則
以「污染者有責解決污染問題」、「受益者付費」為基礎,使用經濟工具,透過市場機能,實現企業與社會其外部成本內部化,合理反應生產成本的目的。並推動環境影響評估及採取有效之預防措施,對避免對環境造成重大的破壞,或使破壞減至最低。 社會公平與世代正義原則 當代國人有責任維護、確保足夠的資源,供未來世代子孫享用, 以求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環境資源、社會及經濟分配應符合

10 台灣永續發展原則 科技創新與制度改革 國際參與與公眾參與原則
以科學精神和方法為基礎,擬定永續發展的相關對策並評估政策風險;透過科技創新,增強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重目標的動力。調整決策機制,並建立落實永續發展之相關制度。 國際參與與公眾參與原則 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的責任,以先進國家的經驗為借鏡;有關環保法規之制定,應依循國際規範,對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外援,永續發展應列入重點項目。永續發展的決策,應彙集社會各層面之期望和意見,經過充分的溝通,在透明化的原則之下,凝聚各方智慧,共同制定。推動永續發展政策,也要整合政府及民間部門,使各盡其責、克竟全功。

11 永續教育的涵義 永續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經由教育過程,達到環境、社會及經濟的永續發展,教學內涵除了環境保護之外,必須納入人類發展、社會發展及經濟發展的概念,教學目標是希望能培養具備問題解決能力、科學與人文素養,以及願意承諾參與負責任行動的世界公民。

12 永續教育的價值觀念 尊重全世界所有人的尊嚴和人權,承諾對所有人的社會和經濟公正; 尊重後代人的人權,承諾代際間的責任;
尊重和關心大社區生活的多樣性,包括保護與恢復地球生態系統; 尊重文化多樣性,承諾在地方和全球建設寬容、非暴力、和平文化等方面的內容。

13 永續教育的核心領域 社會文化觀點:關注人權、和平與人類安全、性別平等、文化多樣性與跨文化理解、衛生、愛滋病、政府管理等問題。
環境觀點:關注自然資源(水、能量、農業,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農村發展、永續城市化、防災減災等問題。 經濟觀點:關注消除貧困、企業的責任、市場經濟等問題。

14 永續教育的關鍵特徵 永續發展教育具有跨學科性和整體性、價值驅動、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多種方式參與決策、應用性和與地方相關等特點。

15 永續教育的學習空間 永續發展的概念的形成既是教育的,也是學習的。根據永續發展的原則和價值觀念調整教育方向,不僅要做到在教室內學習,而且更要在人們不自覺的普遍的生活和聯繫方式中學習。

16 永續教育的合作夥伴 實施永續發展教育的職責和責任落在不同層次上的一些機構和團體,即地方(國家以下)的、國家的、地區的和國際的不同機構和團體。在每一個層次上,相關單位如政府機構(或者地區和國際上的政府間組織)、民間團體、非政府組織,或者私營部門,每個層次上的相關單位的職能和作用互為協助。

17 永續教育的推進策略 傳播理念,宣導永續發展教育 形成磋商機制,提高公眾自覺參與度 建立夥伴聯繫網路,協同發展永續發展教育
建立互學、培訓的機制,加強能力培養 研究與創新 通訊資訊技術運用 監督與評估

18 永續教育的挑戰 在世界高峰會議中提出的永續發展概念,包括水、能源、健康、農業、生物多樣性等議題,面向廣,缺乏澄清溝通永續發展教育的意義。
教育每人成為全球公民,實需雄心壯志。 雖有正規教育體系強調永續發展,然而社會、組織機構的因素往往限制了改善。 較少強調社會及經濟層面的永續,造成普遍認為永續即是在討論環境保育議題。 永續發展帶來的新的學習及知識管理方式引發社會上的爭論。

19 聯合國永續教育十年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因應永續發展之危機與轉機,宣示自2005年起於全世界各國推動永續發展教育十年(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2014)。 永續發展教育是指經由教育過程,達到環境、社會及經濟的永續發展。 其提出永續發展教育之十大主題內容為:(1)消除貧窮(2)性別平等(3)健康促進(4)環境保育及保護(5)鄉村轉型:提供鄉村人口教育(6)人權(7)不同文化間的瞭解與和平(8)永續生產及永續消費(9)文化多樣性(10)訊息與溝通的科技

20 聯合國永續教育十年的『願景』 永續永續教育十年的願景在於:「使得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受教育及學習,在價值觀、行為、及生活型態上都能邁向永續性的未來,並促使社會正向的改變」

21 聯合國永續教育十年的『目標』 1.建置網絡作為永續發展教育資源人士的互動及分享平臺。 2.提升永續發展教育及學習的整體品質。
3.幫助各國藉由永續發展教育邁向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4.提供各國機會合作促使永續教育發展(UNESCO, 2007, Highlights on DESD Progress to date)。

22 我國永續教育推動的基本理念: (一)全球環保的思潮與行動
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宣言」,促使人類注意環境的問題,啟始了人類與自然環境良性互動的新紀元。 1983 年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關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兩個議題,象徵環保的內涵由對自然環境的關懷,擴充到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關懷。 1987年發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呼籲全球對自然環境與弱勢族群的認同與關懷。 1992年聯合國召開的地球高峰會,更通過了「二十一世紀議程」,把永續發展的理念規劃為具體的行動方案。強調對未來世代的關懷與對自然環境資源有限性的認知,及對弱勢族群的扶助。

23 我國永續教育推動的基本理念: (二)涵括個人發展、社會正義與環境保護 的豐富內涵
我國永續教育推動的基本理念: (二)涵括個人發展、社會正義與環境保護 的豐富內涵 環境教育藉由個人對環境問題所應負責任的覺知,積極正面環境態度的養成,然後主動的參與環境行動,以瞭解並促進自我的發展。 環境教育不僅侷限在自然生態保育,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也屬於環境教育的範疇,尤其是最近國際所關切的社會正義與環境正義的議題,更將環境教育的目標導向社會層面。 至於人與自然的層面,自然環境的資源保育、污染防制與維護管理更是環境教育根本的關切。

24 我國永續教育推動的基本理念: (三)符合教育改革理念
就教學的內涵而言,環境保護議題是國內外所關注的焦點。 就學生的認知學習而言,環境教育除了具獨特的概念架構,更具跨科際連結的知識體系,擁有一個整體性與豐富性的內涵。 就學生的情意學習而言,藉由對環境的關心,關懷社會中的弱勢族群與自然環境中的弱勢物種,進而關懷整個地球環境生態,可成全高尚的人格情操。 就學生的行為學習而言,環境教育重視日常生活中具體呈現的現象或問題,經由生活中議題的探討與解決,達成生活能力的落實與實踐。 最後對學校與教師而言,環境教育為新興的領域,其內涵概念仍持續發展,需要學校與教師主動關切與合作學習,因而藉由科際整合與教學自主,提升教育體制內的活力。

25 結語:永續發展需要環境典範的轉移 重新定位人與自然關係:肯定自然本質的價值,釐清人類中心、生命中心與生態中心的環境價值觀。
重新認定環境正義的範圍:除了自然保育外,更要思考弱勢族群與未來世代的關懷。 重新定義現代文明的內涵:思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及科技與人文本質的相互依存關係。

26 參考文獻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 (2004)。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 (2002)。台灣永續發展行動計畫。 Huckle, J. & Sterling, S.(1996).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Earthscan. Sterling, S. (2001). Sustainable Education – Re-Visioning Learning and Change, Schumacher Society Briefing no 6. Dartington: Green Books. UNCED (2002). Agenda 21. Geneva: United Nations. UNCED (1992). Earth Summit ’92. London: The Regency Press. UNESCO (2009) . Review of Contexts and Structures fo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org/en/esd/

27 參考文獻 UNESCO (2002).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 From Rio to Johannesburg: Lessons learnt from a decade of commitment. Paris: UNESCO. UNESCO (1997). Educat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A Transdisciplinary Vision for Concerted Ac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Education And Public Awareness for Sustainability”. UNESCO.

28 教材編撰人:張子超教授


Download ppt "永續發展及教育 教材撰稿者:張子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