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 宗 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 宗 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 宗 元

2 課文介紹 (1)本文選自柳河東集,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
(2)「八記」各自成篇,但又互相連貫,好像衣服山水畫長卷,一景又一景的展現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西山一帶的奇山異水。

3 (3)本文記始得西山遊覽之勝。題目上特加「始得」二字,不僅說明作者真正的遊賞自此開始,並暗示發現景冠永州的西山,是心境上的一個轉折,一個新的開始。
(4)柳宗元遊記之文,景物摹繪細緻傳神,往往以情觀景,藉景抒情,讀來情思雋永,寄託搖深,為山水遊記之佳作。

4 作者介紹—柳宗元 2.柳宗元年少精敏絕倫,二十一歲(德宗貞元九年)中進士,二十九歲拜為監察御史,累官禮部員外郎。
1.字子厚,唐河東解(今山西省解縣)人。生於代宗大曆八年(西元七七三年),卒於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享年四十七。 2.柳宗元年少精敏絕倫,二十一歲(德宗貞元九年)中進士,二十九歲拜為監察御史,累官禮部員外郎。

5 3.後因參與王淑和政治革新失敗,初貶邵州,未至,貶為永州司馬,司馬為閒職,在永州十年,柳宗元於是寄情山水,讀書創作,完成永州八記 。
4.元和十年徙柳州刺使,卒於任。。

6 5.柳宗元文章雄深雅健,俊潔精奇,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大將,與韓愈並稱「韓、柳」
6.文筆清麗,有強烈的感染力,成為後世文章的楷模。 7.好友劉禹錫為他編輯詩文遺稿為《柳河東集》傳世。

7 補充資料--永州八記 1.始得西山宴遊記 2.鈷鉧潭記 3.鈷鉧潭西小丘記 4.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5.袁家渴記 6.石渠記 7.石澗記
8.小石城山記

8 補充資料—貶官 ◎唐憲宗元年,柳宗元被貶邵州。 ◎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貶江州。 ◎憲宗元和十四年,韓愈被貶潮州。

9 補充資料—作品費時十年 ◎柳宗元《永州八記》 ◎曹雪芹《紅樓夢》 ◎連橫《台灣通史》

10 課文--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有我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1 注釋--第一段 ◎僇人:凡有罪受辱的人,謂之僇人。此指被貶謫的人。 ◎是州:指永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縣。
◎惴慄:恐懼不安。惴,音ㄓㄨㄟˋ。 ◎隟:同「隙」,閒暇。

12 ◎施施:徐徐之意。施,音ㄧˊ,舒緩。 ◎漫漫:(1)猶從容。(2)無目的,無拘束的樣子。 ◎披:撥開。 ◎意有所極:心裡想到哪裡。意,意想。極,至也。 ◎夢亦同趣:夢中也到了那裡。趣,同「趨」,向、往。

13 課文--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土壤,皆在任席之下。

14 注釋--第二段 ◎斫榛莽:砍伐雜亂叢生的樹木和野草。斫,音ㄓㄨㄛˊ,砍也。叢木曰榛;叢草曰莽。 ◎茷:音ㄈㄚˊ,草葉茂密。
◎箕距而遨:言放任自適地坐著遊目四望。箕距,像畚箕一樣地伸著兩腿坐在地上。遨,遊賞,此處指遊目四顧。 ◎皆在袵席之下:形容地勢高峻,俯視四周,遠近景物盡收眼底。袵,臥席。

15 課文--第三段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興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塿培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16 注釋--第三段 ◎岈然:山隆起的樣子。岈,音ㄒㄧㄚ。 ◎洼然:深陷的樣子。洼,音ㄨㄚ。 ◎垤:音ㄉㄧㄝˊ,小土堆。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謂登高望遠,則千里之遙的景物,都收縮聚集尺寸之間,一覽無遺,沒有一物能逃離視野。攢,音ㄘㄨㄢˊ,聚集。蹙,叢聚。遯,音ㄉㄨㄣˋ,同「遁」,逃避。

17 ◎縈青繚白:指白雲環繞山間。縈、繚,均指纏繞之意。青謂山,白謂雲。
◎際:接合也。 ◎培塿:音ㄆㄡˇ ㄌㄡˇ,小土丘。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謂西山高大久遠,與天地大氣同生,而不知其盡期。悠悠乎,久遠無際的樣子。灝氣,天地之間的大氣。灝,音 ㄏㄠˋ,同「浩」。

18 ◎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謂西山廣闊無際,與天同在共存,而看不到盡頭。洋洋乎,廣闊無際的樣子。造物者,指天地自然。

19 課文--第四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20 注釋--第四段 ◎心凝形釋與萬物冥合:心神凝聚安定,形體了無拘束,進入忘我的境界,彷彿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凝,凝聚專一。釋,解除束縛。萬化,自然萬物。冥合,渾然融合;冥,暗也。

21 始得西山宴遊記—主旨 本文主要是敘述發現西山和遊覽西山的經過。作者通過對西山獨特景色的描寫,排解被貶的苦悶,並以西山的獨特景象以自況,流露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最後更寫自己遊覽西山的感受,就像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忘掉個人得失榮辱。

22 內容分析--貶居永州的遊蹤 1.經常遊覽山水的原因:貶為罪人,經常感到「惴慄」,故於空閒時遊山玩水,以排解鬱悶。 2.遊覽山水:
2.遊覽山水:  (a)地點:進入深林,走盡迴溪,無遠不到。 (b)飲宴: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c)飲醉後的樂趣:「醉則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d)遊覽後的感想:以為凡是永州之山水,「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3 內容分析--發現西山的時間和地點 1.日期: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2.地點:在法華寺的西亭

24 內容分析--宴遊西山的經過 1.進發過程:「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2.登山過程:「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眼見景色:「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25 內容分析--宴遊西山的經過 5.所得領悟:「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6.寫作原因:「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4.觀後所感:「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5.所得領悟:「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6.寫作原因:「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26 寫作技巧--佈局特別 本篇一開始並不從正面寫西山,而先交代貶官的心情及已遊遍永州山水。跟著作者轉寫西山之怪特,然後,從正面敘述發現和攀登西山的經過,再寫西山的景色,最後才抒發感受。

27 寫作技巧--描繪具體 1.本篇描寫景物,具體鮮明,如目睹一樣。
2.文中的景物並非平面的描繪,而是立體的圖像,如寫開路的過程:「過湘江、緣染溪、斫棒莽、焚茅茷」,是立體的描繪。又如:「尺寸千里,攢蹙累積」及「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皆是具體的描寫,令讀者能在腦海中產生圖畫

28 寫作技巧--寄意甚深 文章一開始寫自己為罪人而感到不安,由此表露自己對朝中群小之不滿。作者在登山遠眺後,感到大自然的偉大和明白個人的渺小,於是將個人得失全部拋卻。

29 寫作技巧--語言精煉 本篇的文字精煉,不著意堆砌雕琢,如:「幽泉怪石」,以幽及怪二字形容泉石,簡煉而清麗。而「若垤若穴」是融合兩個比喻於一詞之中,「攢蹙累積」一句將四個動詞連用,顯得生動活潑。

30 寫作技巧--修辭手法多樣化 譬喻、疊字、排比、借代等修辭手法。

31 問題與討論 一、試解釋為何柳宗元被貶永州後,會經常遊山玩水? 答: 他被貶永州後終日遊山玩水的原因:
(1)排解憂悶:作者仕途失意,心情抑鬱,經常感到懼怕,故藉遊山玩水,消解惶恐不安的心情。 (2)消磨閑暇:作者出任永州司馬這種清閑的官職,平時除了讀書寫作外,便無事可做,唯有寄情山水,消磨閑暇。

32 (3)永州山水奇特:永州在湖南零縣,山水風光,奇特秀麗,加上人跡罕至,很多美景不為人知,故此引起作者尋幽探勝的興致。
(4)免受政治牽連:作者不敢在地方上有所表現,怕再受牽連,故寄情山水,轉移政敵的視線。

33 二、試說明作者為何不在文章一開始便寫西山?他這樣做有何好處?
答: 不在文章開頭就寫西山是別有用意,作者先寫永州的遊蹤,再以「而始知西山之怪特」一句,轉而寫西山。 這樣安排有以下好處: (1)製造懸念: 文章題目已清楚指出描寫對象是西山,但文章開頭卻不提西山,使讀者產生懸念,更想知西山的特點, 這樣第一段的描寫是為正面描寫西山作鋪墊。

34 (2)突出西山: 若文章一開始就寫西山,就顯得較平淡乏味, 現借永州的一般山水映襯西山的與眾不同, 使讀者對西山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亦顯得更曲折。

35 答: (1)附近數州的土地好像在自己的坐席之下。 (2)山下高低的地勢,有深邃的,有低陷的。
三、試指出作者西山上所見到的景色? 答: (1)附近數州的土地好像在自己的坐席之下。 (2)山下高低的地勢,有深邃的,有低陷的。 (3)山丘像是螞蟻的小土堆,窪谷則像是一個個的洞穴。

36 (4)眼前尺寸之地,實際上有千里之遠。 (5)遠處廣闊的山堆積在一起,都盡收於作者的視線。 (6)青山白水,互相環繞,向外延伸,像與天際相接,環顧四周都是一樣。

37 (一)遊西山前 (1)宴遊情況 (2)宴遊感受 四、試說明作者宴遊西山前後的情況及感受。
作者和朋友遊覽山水,只撥開野草坐下,飲酒睡覺,醒了便起身離去,並不感到不捨。 (2)宴遊感受 作者和朋友在宴遊時,醉後做夢,去到心中嚮往的地方;又以為永州的奇山異水都讓他遊遍了;但他因為懷才不遇,內心仍是抑鬱。

38 (二)遊西山後 (1)宴遊情況 作者和朋友在山頂上席地而坐,無拘無束地盡情觀賞,痛飲睡覺,連日落也沒察覺,直到天黑了,仍捨不得離去。 (2)宴遊感受 作者目睹西山壯麗景觀,令他胸襟開闊,抑鬱全消,感到與自然融為一體。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遊覽。

39 五、試說明作者在文中的甚麼地方點明「始」、「宴」、「遊」三個意思?
答: (1)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異之」、「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三句點出了「始」字之意。 (2)「傾壼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引觴滿酌,頹然就醉」兩處點出「宴」字之意。

40 (3)「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洋洋乎與造物者游」、「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各句點出「遊」字之意。

41 六、試說明本文所運用的修辭技巧? (1)排比:「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過湘江,綠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這樣能增強說話的氣勢,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 (2)對偶:「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緩而登,箕踞而遨」、「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這樣可使句式整齊,使句子音節諧和,增加節奏感。

42 (3)疊字:「施施」、「漫漫」、「悠悠」、「洋洋」等。
這樣可增強文句的節奏感,亦能強調動作的重複性。 (4)頂真:「醉則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傾壼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5)借代:以「培塿」借代朝廷中的小人。

43 七、試以本文與《醉翁亭記》比較,說明兩位作者在寫景手法上的分別。
答: 歐陽修一開始便寫醉翁亭附近的景色, 再逐步把描寫的焦點集中於醉翁亭。 用的是層遞法。

44 柳宗元並非一開始便寫西山景色,而是先寫遍遊永州的山水, 然後才寫發現西山的經過和在山上所見的獨特景色。
用的是襯托法。

45 八、作者柳宗元貶官後的心情。 答:內心恐懼抑鬱,寄情山水。 柳宗元心情的改變:暫時沒有恐懼抑鬱的感覺,因西山那壯麗景色使他心境變得開闊,精神得到解脫,達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忘我境界。

46 九、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所用的襯托手法為何?
答 :文章開首先不寫西山,而寫遍遊永州,以為已盡遊永州山水,為下文作襯托 。後寫發現西山,才領略到西山那獨特景色,並沉醉其中。

47 十、作者怎樣寫西山之特立。 答:寫數州的土地都在衽席之下,表示西山之高。眼之所見,高山像小幽谷、像洞穴,千里之地縮成尺寸,結集在一起。寫山被青煙和白雲纏繞,與天際相接。

48 十一、文章中「引觴滿酌……是歲元和四年也。」與題目的關係。
答:引文點出題目的「始得」、「宴遊」和「記」。 「然後知吾……游於是乎始」,點出「始得」,說明真正的遊覽由此開始。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點明遊山時飲宴的情況,回應「宴遊」。 「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說明寫作年份和目的,點明「記」。

49 十二、 引文中「情景交融」的句子。 答:「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暮色自遠而至,四周漸變黑暗,但作者因登臨西山,見四周景色有一種「始得」西山的興奮心情,即使入黑,仍不想歸去。

50 字詞辨析 ◎自遠而至 至:是動詞,到達的意思。 ◎至無所見 至:是副詞,直至 / 及至的意思。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 之:是助詞,無意義。
◎故為之文以志 之:是代詞,「這」的意思。

51 ◎自余「為」僇人 為:成了(動詞) ◎居「是」州 是:這個(指示代詞) ◎「始」指異之 始:才(副詞) ◎「其」高下之勢 其:它的(代詞)

52 ◎「窮」山之高而止 窮:走盡(動詞) ◎若「垤」若穴 垤:小土堆(名詞) ◎夢亦同「趣」 趣:樂趣(名詞) ◎故為「之」文以志 之:這(指示代詞)


Download ppt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 宗 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