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部分 高尔夫礼仪.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部分 高尔夫礼仪."—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部分 高尔夫礼仪

2 一、高尔夫球手的礼仪 (一)高尔夫球运动的原则及精神 (二)做好高尔夫运动的准备 (三)发球台的基本礼仪 (四)球道的基本礼仪
(五)果岭区的基本礼仪

3 球场上的不文明行为 倒霉熊

4 苏格兰人老汤姆·莫里斯,不仅是4夺英国公开赛冠军的传奇球员,还在果岭养护、球场设计等方面大有建树。
“高球伟人”

5 波比·琼斯(Booby Jones, ) 是唯一一名在同一年(1930)获得英国业余高尔夫球锦标赛、英国公开赛、美国业余高尔夫球锦标赛和美国公开赛冠军的选手

6 (一)、高尔夫运动原则及精神 高尔夫最重要的原则是: 在球场上任何时候都要为他人着想!

7 为其他球员着想 不要干扰或影响他人 球员在球场上要始终为其他球员着想,不应以走动、讲话或制造不必要的噪音干扰他人打球。
球员应当确保自己带到球场的任何电子用品不会对其他球员造成影响。

8 高尔夫运动精神 与许多其他运动项目不同,高尔夫球运动大多是在没有裁判员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这项运动主要依靠每个参与者主动为其他球员着想和自觉遵守规则的诚实和信用。不论对抗有多么激烈,所有球员都应当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礼貌谦让和良好的运动精神。这是高尔夫运动的精髓所在。

9

10 (二)高尔夫运动的准备 1. 了解球场上的基本礼仪 (1)注意安全
不要对着有人的地方击球或练习空挥杆,因为击出的球或无意间打起的石块、树枝和草皮有可能打中他人。再者这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11 高尔夫球场安全警示 高尔夫球貌似优雅缓慢,很安全,其实在充满了安全隐患和危险的,意外总是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出现,球友安安全全下场,平平安安归来是人人都希望的,所以球场安全不容忽视。加重对高尔夫安全的知识的了解,做好安全防范的措施再下场才是重中之重。

12 高尔夫球场上因忽视安全规则而引发的悲剧 案例:发生在北京某高尔夫俱乐部的一起事故;一名34岁的女球童小茹被打球的客人驾驶的电瓶车带倒后身亡。据了解,当时一名打球的客人在第14洞附近将球击出后,因高尔夫球落下的地点较远,试图驾驶电瓶车前去击球,作为球童的小茹也欲随客人前往。但在她试图上车时,客人已将车开动,小茹被电瓶车带倒,重重地摔在地上。随即,驾车的客人打电话叫来急救车,在送往医院途中就已经失去生命体征。

13 高尔夫球场上因忽视安全规则而引发的悲剧 案例:在一球会练习场,就有过类似悲剧的发生,一个10岁大的男孩在练球,当时他正在上杆,而年仅7岁的妹妹突然跑过去想对哥哥说话,结果男孩在下杆时杆头击中妹妹的头顶,后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14 高尔夫球场上因忽视安全规则而引发的悲剧 案例:在第136届英国公开赛上,泰格•伍兹在比赛的第三轮时有些恍惚——结果一位女观众就“幸运”地被他的小球击中,头破血流的她不得不离场进行医治。即使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更何况是我们。 雷雨天气勿打球

15 在前面一组球员还没有走出球的射程可及范围之前,球员不应当打球。

16 在球员的击球可能会危及附近或前方的球场管理人员时,球员应当随时提醒有关人员。

17 如果球员打球后球飞向可能会击中别人的方向,球员应当立即高声喊叫进行警告“看球”。

18 (2)保持安静 在场上讲话时必须压低嗓音。 切忌在球场上跑动。 球员击球时,不应以走动、讲话或制造不必要的噪音干扰他人打球。

19 (3)控制打球速度 每次击球之前只做一次挥杆练习,然后马上击球。 在轮到你击球之前做好充足准备。
紧随前面一组球员。当他们离开果岭时,你应该已经做好击球准备。

20 加快打球速度的方法: 快走慢打;与前面组保持跟进;做好打球准备;打暂定球;将球车或球包停放在适当的位置

21 打球速度控制表

22 (4)求先行通过 如果你打算请求先行通过,就应该寻找合适的时机,十分礼貌的提出来 。 在得到准许后表示感谢并尽快打完击球。
当你与前一组之间已经空出一洞以上,说明你的打球速度较慢。让后续组先行通过。

23 2.做好打球前的准备 (1)打球时的穿着符合高尔夫礼仪

24 (2)预约开球时间,并准时到达

25 (3)球场上请关闭移动电话或关闭铃声

26 (4)善用更衣室和淋浴间

27 (5)球场上禁止吸烟

28 (5)做礼仪的倡导者

29 作业:发球台的礼仪


Download ppt "第二部分 高尔夫礼仪."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