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微生物与 现代食品工业 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食品变质与微生物 微生物与动物性食品腐败变质 微生物与植物性食品变质 罐藏食品的腐败变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微生物与 现代食品工业 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食品变质与微生物 微生物与动物性食品腐败变质 微生物与植物性食品变质 罐藏食品的腐败变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微生物与 现代食品工业 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食品变质与微生物 微生物与动物性食品腐败变质 微生物与植物性食品变质 罐藏食品的腐败变质
第九章 微生物与 现代食品工业 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食品变质与微生物 微生物与动物性食品腐败变质 微生物与植物性食品变质 罐藏食品的腐败变质 微生物与食品卫生

2 食品变质:食品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改变 造成变质的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 这里讨论微生物引起的变质

3

4

5

6 第一节 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微生物的真正来源 水体中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空气 饮食、肠道有益菌群 食品包装 污水
第一节 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微生物的真正来源 水体中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水:工艺用水和辅助用水(冷却、洗涤等) 空气 饮食、肠道有益菌群 (1)加菌;(2)加原料 保健食品:目标人群 食品包装 污水

7 第二节 微生物与食品变质 食品特性 微生物 环境因素

8

9 食品特性 1、食品营养组成 动物性原料:鱼、禽、肉、蛋、乳类 含蛋白质、脂肪多 植物性原料:水果、蔬菜 含碳水化合物多

10 食品原料 占有机物的% 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 脂 肪 水 果 2~8 85~97 0~3 蔬 菜 15~30 50~85 0~5 70~95 少量 5~30 50~70 30~50 51 3 46 35~50 50~65 29 38 31

11 2、基质条件:pH、水分、渗透压 pH:几乎所有食品pH  7.0 非酸性食品 pH  4.5
引起变质的是霉菌、酵母和耐酸细菌 非酸性食品 pH  4.5 pH = 4.5~5.5 蔬菜 大多数细菌不能生长 引起变质微生物:乳酸菌、酵母和霉菌 pH  肉类、乳类 细菌、霉菌、酵母均可生长

12 动物食品的pH值 蔬菜pH值 水果pH值 牛肉 ~ 卷心菜 5.4~ 苹果 ~3.3 羊肉 ~ 花椰菜 香蕉 ~5.7 猪肉 ~ 芹菜 ~ 柿子 鸡肉 ~ 茄子 葡萄 ~4.5 鱼肉 ~ 莴笋 柠檬 ~2.0 蟹肉 洋葱 ~ 橘子 ~4.3 小虾肉 6.8~ 番茄 ~ 西瓜 ~5.6 牛乳 ~ 萝卜 ~5.5

13 水分活性aw 水分活性aw 下降, 食品的保存时间 增加 aw< 0.50,则微生物一般不能生长

14 盐分和糖分很高的食品(保藏期1~2个周) aw值在0.75~0.87,可满足霉菌和少数嗜盐细菌的生长
奶粉aw值为0.20、蛋粉aw值为0.40,微生物几乎不能生长(理论上可无限期保存)

15 渗透压 高浓度的盐或糖降低了食品的水分活性;提高了食品的渗透压,因此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酵母、霉菌能耐高渗透压;大多数细菌不耐高渗压,不能在高渗压食品中生长 酵母菌:耐高糖,引起果酱、果汁、糖浆变质 霉菌:耐盐能力最强,破坏力大

16 耐盐细菌,可以10%以下NaCl浓度的食品中生长
嗜盐细菌 : 高度嗜盐:最适20~30%NaCl液中生长 盐杆菌、小球菌 中等嗜盐:最适5~18%NaCl液中生长 腌肉弧菌、盐脱氮小球菌 低等嗜盐:最适2~5%NaCl液中生长 假单孢菌、无色杆菌 耐糖细菌:能在高浓度糖溶液中生长 ,如肠膜状明串珠菌

17 3、食品的完整性 (1) 营养成分 (2)外皮的保护作用

18 微生物 食品中的营养物质是决定微生物能否引起食品变质的重要条件 腐败––––食品中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造成的败坏
酸败––––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被微生物分解造 成的败坏 腐化––––有氧条件下,蛋白质被分解成CO2、NH3、H2O等

19 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 细菌:都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但强弱不同 分解能力强者:芽孢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等
酵母:大多数分解能力较弱,只有红酵母属的酵母分解蛋白质能力较强,易引起乳制品的变质 霉菌:大多数霉菌都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分解天然蛋白质的能力比细菌强

20 分解脂肪的微生物 脂肪分解:脂肪酸和甘油 细菌:可分解蛋白质的大多数好氧菌,均可分解脂肪 酵母:能分解的非常少,解脂假丝酵母能分解脂肪
霉菌:能分解脂肪的非常多

21 分解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 碳水化合物:包括糖类、淀粉、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等
一般微生物都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但大分子的淀粉、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多糖类的利用有差别 细菌:单糖、双糖和有机酸是最好的碳源 对淀粉,能分解的细菌很少,只有芽孢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 对纤维素、半纤维素,主要是芽孢杆菌能分解 果胶:主要是芽孢杆菌等,分泌果胶酶,使食品质感改变、变软。(脆)

22 酵母:绝大多数不能分解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 。
部分可利用有机酸,单糖、双糖是最好的碳源 霉菌:大多数霉菌可以利用淀粉 ,极少数可以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 ,少数对果胶有分解作用 ( 黑曲霉、青霉等 )

23 环境因素 温度 25~30℃,几乎所有微生物可生长 37℃,人体温度 肠道细菌可生长 <10℃,主要为霉菌,少数细菌、酵母菌可生长
>40℃,少数细菌可生长

24 低温食品中生长的微生物: P251 环境<0℃,主要是霉菌和细菌 高温食品中生长的微生物: P252 高温中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糖类被微生物分解产酸,变质速度快,时间短

25

26 气体: 气体很多,一般O2关系最大 有氧: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快,变质速度快 无氧: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慢,变质速度慢 新鲜食品原料,内部保持无氧(动物:—SH基团,呼吸作用;植物:VC)内部只有厌氧微生物生长 高浓度CO2,防止好氧细菌和霉菌引起的变质,乳酸菌比酵母耐CO2能力强 10%CO2,抑制水果霉变 发酵制曲时,CO2聚积影响霉菌生长代谢,必须通风 供应O2 O3,几个ppm(mg/kg),可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生长,有效延长食品保鲜期

27 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加工前:原料的运输和贮藏增加了微生物污染、增殖的机会,因此与加工后相比,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大
加工过程中:清洗、消毒和灭菌使微生物数量明显下降,或完全消除微生物 如果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差,还会出现二次污染,当残存在食品中的微生物有机会繁殖时,微生物数量就会骤然上升 加工后:食品贮藏过程中,若条件适于微生物生长,加工后残留的微生物或再度污染的微生物大量增殖直至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不再适合于微生物生长时,微生物的数量又开始下降 若加工后的食品不再被污染,贮藏条件也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则微生物的数量将会逐渐下降

28 可采用多种方法防止微生物对食品等的破坏

29 第三节 微生物与动物性食品腐败变质 动物性食品:肉类、鱼类、乳类和蛋类

30 肉 类 肉类中微生物的来源: 健康牲畜/禽类 组织内部无微生物 成分:水、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物等
肉 类 成分:水、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物等 肉类中微生物的来源: 健康牲畜/禽类 组织内部无微生物 染病牲畜/禽类 组织内部有时有病原微生物存在 特别注意有些病菌对人、畜/禽均有致病作用 :结核病菌、沙门氏菌、 疯牛病病毒 和炭疽杆菌等 宰前感染:皮毛、肛门,消化道,体表有微生物 宰后污染:宰杀过程中,造成多次污染机会,肉表有微生物

31 微生物引起肉的变质 侵入过程:兼 性厌氧微生物能向组织内部繁殖、蔓延;肉体自溶酶,将大分子蛋白质转化为小分子,有利于微生物生长 影响变质的因素:温度、组织、包装等

32 变质现象: 发粘:微生物(细菌、酵母)生长形成菌苔、产生黏液使肉表面出现发粘、拉丝等现象,此时微生物数量达到107cfu/cm2。
变色:微生物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与肌肉组织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绿色的硫化氢血红蛋白、微生物生长产生色素等。 霉斑:在肉体表面有霉菌生长时,首先有轻度发粘,而后形成霉斑 气味改变:酸味、臭味、哈喇味等 脂肪酸败气味 乳酸菌、酵母的作用产生挥性酸 蛋白质分解产生臭味 放线菌繁殖产生泥腥味

33 食品中总活菌数与腐败的关系 a:在菌数106以下时,除生牛乳外一般不存在微生物腐败
b:部分食品表现为初期腐败。如真空包装的肉通常释放有害气体并可能腐败 c:有氧保存的肉和一些蔬菜会发生腐败 d:所有的食品均会出现明显的腐败。有氧保存的肉表面会出现黏性物质 e:食品结构会出现特定的变化,食品腐败

34 鱼 类 鱼类:硬骨鱼、软骨鱼、甲壳纲动物和软骨动物 成分:结缔组织含量低,蛋白质15~20%, 碳水化合物 <1%
鱼 类 鱼类:硬骨鱼、软骨鱼、甲壳纲动物和软骨动物 成分:结缔组织含量低,蛋白质15~20%, 碳水化合物 <1% 鱼类中微生物的来源:鱼体表面、呼吸道、腮和运输加工过程 鱼类变质的原因:鱼肉的含水量高于畜、禽类,且含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易受水中微生物假单胞菌、无色杆菌、黄杆菌等的污染而发生变质;鱼类本身有自溶酶,死后不久即开始分泌,促进了鱼的变质

35 变质现象:鱼体含菌量达到108cfu/g时,体表浑浊、无光泽、组织因被分解而变的疏松、鱼鳞脱落,进而鱼体组织溃烂,分解产生吲哚、粪臭素、硫醇、氨、硫化氢等臭味物质
鱼类的贮藏:鱼类贮藏一般采用冻藏(-25~-30℃的速冻)或盐腌(10%的浓度),在盐腌鱼类时,常有嗜盐细菌的生长,造成鱼类发生赤变现象

36 乳类及其制品 乳及乳制品:鲜牛奶、乳粉、炼乳、酸奶、乳酪、乳酸饮料等 成分: 水分 87.5% 固形物(脂类、蛋白质、乳糖 ) 12.5%
成分: 水分 % 固形物(脂类、蛋白质、乳糖 ) % 这里主要介绍原乳和乳粉中的微生物及其影响

37 牛乳中微生物的来源 乳房内的微生物污染:在健康乳牛乳房的乳头管及其分支内,常有许多细菌存在,主要是:小球菌属、链球菌属,其次还有乳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初乳弃掉可大大减少细菌在鲜乳中的数量) 当发生乳房炎时,牛乳中会出现乳房炎病原菌,如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棒杆菌、埃希氏杆菌、牛型结核杆菌、牛布氏杆菌。 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挤奶时和挤奶后食用前的一切环节都可能受到污染,污染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直接受牛舍的空气、饲料、挤奶用具、容器、牛体表面的卫生情况、挤奶工人和其他管理人员卫生情况的影响 总之,牛乳极易遭受微生物的污染,因此挤奶后须很快进行过滤并及时冷却,否则牛奶很快变质

38 不同的挤奶条件对牛奶污染程度的比较 污染来源 遵守卫生条件 不遵守卫生条件 牛皮肤与毛 50 20,000 空 气 1 30
污染来源 遵守卫生条件 不遵守卫生条件 牛皮肤与毛 ,000 空 气 挤奶者的手 ,000 滤 奶 器 ,000 挤奶用小桶 ,000,000

39 鲜牛乳中微生物的特性 乳酸菌 G(+) 兼性厌氧菌 一类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乳酸细菌:乳链球菌、乳酸杆菌
胨化细菌:分解蛋白质,使蛋白质从不溶变为可溶的细菌 脂肪分解菌 G(-) 菌;如假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 酪酸菌 G(+) 芽孢菌,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酪酸,CO2,H2等 产生气体菌: G(-) 无芽孢细菌;分解碳水化合物产酸、产气 产碱菌:分解有机酸盐(柠檬酸盐)为碳酸盐而使牛乳呈碱性。 病原细菌:牛乳房炎细菌;人畜共患病细菌 酵母菌和霉菌 较少

40 鲜乳变质时的微生物变化 抑菌期:鲜乳中含有来源于动物体的抗体物质等抗菌因素,在微生物数量较少时,抑菌作用可维持36小时(13~14℃),此期为抑菌期 乳酸链球菌期:乳中抗菌物质减少或消失后,首先乳酸链球菌成为优势类群,使乳液酸度不断升高,出现乳凝块。当酸度达到一定时,乳酸链球菌的生长也被抑制,不再继续繁殖,数量开始下降 乳酸杆菌期:当pH下降到6左右时,乳酸杆菌开始生长,当pH下降到4时,乳链球菌受到抑制,乳酸杆菌成为优势菌群, 继续产酸,此时大量的乳凝块、乳清出现

41 真菌期: pH值达3~3.5时绝大多数细菌被抑制,甚至死亡,耐酸的酵母菌和霉菌利用乳酸和其他有机酸开始生长,使乳液的酸度逐渐升高, pH逐渐回升,接近中性

42 鲜乳中微生物的活动曲线 pH7.0 pH5.0 pH3.0

43 乳粉中的微生物 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乳粉贮存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原料乳的净化和消毒:原料检验、净化、消毒
浓缩: 48~60℃, 抽真空、缺氧 ,只有嗜热菌、厌氧菌可生存(较少) 干燥:120~150℃热风使乳液干燥,乳浓缩液中心温度约60℃,微生物不受作用,但也不会增加 包装:抽真空或充N2,乳粉含水量低,一般微生物不能生长 乳粉贮存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密封情况好:微生物数量越来越少,乳品营养成分不变 密封不良时: ① 含脂成分被氧化 ② 返潮,微生物会生长繁殖,造成变质(极少)双重包装

44 禽 蛋 鲜蛋中的微生物来源 : 卵巢内污染:形成蛋黄时,细菌侵入;吃了含病原菌的饲料,染菌 产蛋时污染:蛋壳未形成前
禽 蛋 鲜蛋中的微生物来源 : 卵巢内污染:形成蛋黄时,细菌侵入;吃了含病原菌的饲料,染菌 产蛋时污染:蛋壳未形成前 蛋壳的污染:收购运输,贮藏过程中的污染 引起鲜蛋变质的条件 : 温度( 高低温度交替,更易变质 ) 湿度

45 微生物引起鲜蛋变质的现象 变质初期:散黄蛋
泻黄蛋:蛋的蛋白质进一步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吲哚,H2S、NH3等分解产物,蛋液变为灰绿色并有恶臭气体 酸败蛋:蛋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酸使蛋白质变性,蛋清变得粘稠,有凝块出现 粘壳蛋:霉菌侵入蛋内,菌落将蛋白或蛋黄粘在蛋壳 鲜蛋→散黄蛋→ 酸败蛋、泻黄蛋、粘壳蛋 → 坏蛋 不同菌类侵入有不同生理现象

46 第四节 微生物与植物食品变质 粮食及其制品 糖果 水果与水果产品 蔬菜与蔬菜制品 豆类、坚果与油料种子

47

48 粮食及其制品 成分:碳水化合物(淀粉) 粮食 面粉 微生物种类:细菌和霉菌 微生物的来源:外界污染 危害:品质劣变
霉变的3个阶段:霉变的初期、中期、末期 储藏:控制水分、温度(水分 <13% ;温度 <10℃ ) 面粉 谷物去壳、粉碎,粒度细,更加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作用的特点:水分 >15% 霉菌 水分 >17% 霉菌、细菌 酵母(霉菌先作用) 储藏:同粮食

49

50

51

52 粮食制品的变质 粮食制品:米、面及其制品 营养特点:全面(食品) 微生物污染:原料、生产过程和贮藏、运输
变质的防止:控制原料质量、控制环境条件(温度、氧气等

53 糖 果 糖度高,渗透压高,变质一般可以避免 微生物:嗜干性霉菌、耐高渗酵母 硬糖:含水分低,变质较少
糖 果 糖度高,渗透压高,变质一般可以避免 微生物:嗜干性霉菌、耐高渗酵母 硬糖:含水分低,变质较少 软糖(或 + 果仁):糖度较低,变质机会多 储存:同水分多少有关

54 水果与水果产品 水 果 水果表面盖有一层蜡质可防止水侵入,当表皮组织损伤后,微生物才能侵入,造成水果变质溃烂
水 果 水果表面盖有一层蜡质可防止水侵入,当表皮组织损伤后,微生物才能侵入,造成水果变质溃烂 变质:aw高、pH低 真菌占优势(酵母、霉菌) (1)开始霉菌和酵母菌引起变质 霉菌:分解果胶、水果变软,还可分解纤维素 酵母:利用水果中有机物,碳水化合物 (2)细菌 酵母菌利用有机酸,使pH上升,促进细菌繁殖 储存: 降低温度 升高CO2浓度

55 水果产品:果汁、果酱、水果罐头 果汁 pH2.4~4.2 高糖分(高渗透压)抑制微生物生长 引起变质的微生物,仅为一些酵母、霉菌和极少数细菌
(1)果汁中细菌 乳酸菌类为主;利用果汁中有机物,碳水化合物产生乳酸、CO2等 芽孢菌和人体病原菌不能在果汁中生长繁殖 (2)果汁中的酵母菌: 要求耐高糖,低pH值 压榨出新鲜果汁:外界污染主要有假丝酵母菌属、 红酵母属、园酵母属、隐球酵母属等酵母菌 发酵后的果汁:酵母属酵菌 浓缩果汁:极少数耐高渗压的酵母

56 微生物引起果汁变质的现象 :浑浊、有机酸的变化
(3)果汁中的霉菌:青霉最常见,还有曲霉 对低温消毒有一定的耐热性,稍一生长,就会有不良气味 微生物引起果汁变质的现象 :浑浊、有机酸的变化 (1)浑浊:酵母菌酒精发酵引起,加入CO2可以抑制 (2)有机酸变化

57 蔬菜与蔬菜制品 蔬菜表面盖有一层蜡质可防止水侵入,当表皮组织损伤后,微生物才能侵入,造成变质溃烂 蔬菜 pH5.0~7.0 水份88%
引起变质微生物:霉菌、酵母菌、细菌 表现:组织松驰、变软、变酸、溃烂 方法:降低温度、 控制湿度、 气体组分调节(升高CO2、降低O2) 蔬菜色拉(生食) O157:H7 :儿童、老人易受感染(0.6~3℃),75℃、1min杀死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嗜冷(4℃缓慢生长)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低温下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1~1℃)

58 豆类、坚果和油料种子 一般植物: 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中)、脂肪(低) 豆类、坚果等: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高)、脂肪(高)
一般植物: 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中)、脂肪(低) 豆类、坚果等: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高)、脂肪(高) 注意问题 : (1)霉菌 (2)霉菌毒素

59 第五节 微生物与罐藏食品的变质 分类 变质现象与原因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引起罐头变质的特点 罐藏食品变质的微生物学分析

60

61 分 类 Schmitt分类: 变质原因: 低酸性罐藏食品:pH>5.3 谷、豆、鱼、肉、乳 中酸性罐藏食品:pH5.3~4.5 瓜果、蔬菜
分 类 Schmitt分类: 低酸性罐藏食品:pH> 谷、豆、鱼、肉、乳 中酸性罐藏食品:pH5.3~ 瓜果、蔬菜 酸性罐藏食品: pH4.5~ 水果 高酸性罐藏食品:pH< 果汁、果酱、酸菜、泡菜等 变质原因: 类型1含丰富的蛋白质,引起变质多为分解蛋白质为主的微生物 类型2、3、4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引起变质的多为分解碳水化合物为主,且耐酸的微生物

62 商业灭菌:食品经过杀菌处理后,按照所规定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在所检食品中无活的微生物检出,或者只能检出极少数的非病原微生物,但他们在食品的保藏过程中不可能生长繁殖,这种从商品角度对某些食品提出的灭菌要求,称为商业灭菌

63 变质现象与原因 正常:罐盖、罐底为平或向内凹陷 变质: 胀罐:微生物生长繁殖产生气体,使罐头膨胀,严重时爆裂
不胀罐:微生物繁殖,但外观与正常罐一样 变质现象 : 胀罐 、平酸 (产酸不产气 )、 黑变 (H2S → FeS → 黑色)、 发霉 (少见) 胀罐原因:① 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气体 ② 酸性食品(pH4,与金属反应产H2) ③ 食品过多,加热后明显胀罐。 ④ 排气不充分,加热后胀罐 变质原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64 罐藏食品腐败的类型 罐藏食品腐败变质的外观类型 平盖酸败(平听) 胖听 引起罐藏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嗜热芽孢细菌、中温芽孢细菌、不产芽孢细菌 酵母菌 酵母菌和霉菌往往是由于杀菌温度不够或漏 罐、罐内真空度不够而出现,主要存在与酸 性或高酸性食品中,常造成罐头膨胀 霉菌

65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引起罐头变质的特点 产芽孢的嗜热细菌引起的腐败 嗜温产芽孢细菌引起的腐败
嗜热细菌的芽孢比大多数嗜温细菌的芽孢更为抗热,所以罐藏食品由于杀菌不够而导致的大多数腐败是由嗜热细菌所引起的。嗜热细菌能使罐头产生3种主要类型的腐败:平酸腐败、TA腐败和硫化物腐败 嗜温产芽孢细菌引起的腐败 杀菌不足而残留的嗜温芽孢细菌所引起的腐败,大多数是由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内的菌株所引起。但是经过轻微热处理的食品(lightly heated foods),例如某些酸性食品,也可能由不产芽孢的细菌,甚至酵母和霉菌残留下来而引起腐败

66 不产芽孢细菌引起的腐败 霉菌、酵母引起的腐败
不产芽孢的细菌耐热性不及芽孢的细菌,因此如果在罐藏食品中发现不产芽孢的细菌,则可以肯定杀菌温度过低,或者是由于罐藏食品密封性能不良,或者两者兼之的原因所引起的 霉菌、酵母引起的腐败 霉菌、酵母菌及其孢子容易被巴氏消毒所杀死,所以它们在罐藏食品中存在,表明杀菌严重不足或发生漏罐

67 罐藏食品变质的微生物学分析 罐头食品变质的原因菌分析 1、pH>4.5的低酸性罐头,高温杀菌后残留下抗热性强的微生物
2、酸性、高酸性罐头,低温消毒(100℃)后,残存的微生物为: (1)耐酸性强的微生物; (2)耐热力大的细菌,如芽孢菌 3、微生物引起的罐装食品变质过程分析 (1)产气型变质:引起胀罐,多是由微生物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 pH≥4.5,主要为细菌,尤其芽孢细菌。 pH<4.5,主要为酵母菌,耐酸细菌。 (2)非产气型变质:平盖酸败 主要出现于pH>4.5的含碳水化合物的罐藏食品中,微生物为好氧性芽孢细菌

68 罐装食品变质的原因与微生物的检验 1、食品已变质,但检验不出微生物存在原因: (1)食品原料或半成品杀菌前已变质,杀菌后微生物给杀死。
(2)杀菌后,抗热微生物残留下来引起食品变质,但微生物因环境影响而死亡。 (3)有微生物存在,但由于仪器或方法不合适,检不出 2、食品没有变质,但有微生物存在原因: (1)食品经杀菌后,抗热性强微生物残存,或密闭不良微生物传入,但环境不适于生长繁殖,食品无变质。 (2)食品没有变化,也无微生物存在,操作过程造成样品污染

69 3、食品已变质,也有微生物检出,应注意: (1)引起变质的微生物可能不只检出的一种。 (2)变质在杀菌后产生,但变质的微生物已死,检出的的微生物不是造成变质的微生物。 (3)变质在杀菌前产生,引起变质菌被杀死,检出的微生物是后污染的与变质无关的微生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要时要进行腐败变质证实试验

70 第六节 微生物与食品卫生 食品要求 食品有害物质存在→污染造成 (1)营养:对人体有益 (2)卫生、安全:不能含有有害的物质
(3)色、香、味:满足人们的器官要求 因此,食品卫生就是研究食品中有毒物质的形成,去除等问题的学科 食品有害物质存在→污染造成 化学污染:农药、兽药、添加剂、三废等 微生物污染: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

71

72 微生物与公众健康 食品种类与食物中毒 1、食物毒理 2、食源性疾病 美国饮食特点:喜欢肉、奶、蛋、糕点 葡萄球菌中毒 较多
日本饮食特点:喜食生鱼片、海味 副溶血弧菌中毒 较多 中国饮食特点:喜欢畜禽肉、禽蛋类 沙门氏菌中毒 常见

73 食品卫生 (二)卫生标准 (一)卫生要求 安全性 1、控制有毒物质 2、控制寄生虫污染 疾病形成原因 蛔虫
(一)卫生要求 安全性 1、控制有毒物质 2、控制寄生虫污染 疾病形成原因 蛔虫 3、无病原微生物 消化道疾病及经消化道传染的疾病 4、其它有害物的控制 放射性污染和异物(如金属、玻璃、煤渣、泥土等) (二)卫生标准 1、感官指标 2、理化指标 3、微生物指标 (1) 细菌总数 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 (2)大肠菌群 来源于粪便污染 (3)致病菌

74 食品生产中微生物的监控管理 品牌保护 政府法规 内部标准 工业标准 废料 保质期 Processors 媒体聚焦 费用控制 客户审计
品牌保护 政府法规 内部标准 工业标准 废料 保质期 Processors 媒体聚焦 费用控制 客户审计 公司信誉 竞争优势 客户需求

75

76 复习思考题 1、食品的水分活性(aw)与微生物生长代谢以及食品消费有何关系? 2、如何判断罐装食品的变质原因和作系统的分析?
3、从微生物的角度看,如何防止肉类与水果蔬菜的变质? 4、蔬菜罐头中的来源有哪些?

77 同学们,中国什么都缺,但惟独不缺人。


Download ppt "第九章 微生物与 现代食品工业 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食品变质与微生物 微生物与动物性食品腐败变质 微生物与植物性食品变质 罐藏食品的腐败变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