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当前国际经济贸易 发展新特点与南京对策 南京大学商学院 张二震 2010年8月1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当前国际经济贸易 发展新特点与南京对策 南京大学商学院 张二震 2010年8月11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当前国际经济贸易 发展新特点与南京对策 南京大学商学院 张二震 2010年8月11日

2 在我国加入WTO之前,很多人担 心中国经济经受不住外来冲击, “狼来了”的讨论很是热烈。加入 WTO以来中国经济的优异表现, 逐渐打消了人们的疑虑。

3 自从2001年12月加入WTO以来,我 国的开放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我国利用外资额和对外贸易快速攀升, 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引进国和第一 大外贸出口国。

4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增长速度 2001年 469亿美元 增长15.1% 2002年 527亿美元 增长12.5%
2001年 469亿美元 增长15.1% 2002年 527亿美元 增长12.5% 2003年 535亿美元 增长1.4% 2004年 606亿美元 增长13.3% 2005年 603亿美元 增长—0.5% 2006年 695亿美元 增长14.6% 2007年 748亿美元 增长13.6% 2008年 923亿美元 增长23.58% 2009年 950亿美元,增长3% (仅次于美国)

5 商务部7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 5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389. 21亿美 元,同比增长14
商务部7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 5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389.21亿美 元,同比增长14.31%。5月份中国实际使 用外资81.32亿美元,同比增长27.48%。 1至5月,中国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9638家, 同比增长22.15%,5月份当月中国新批设 立外商投资企业2132家,同比增长29.29%。

6 对外贸易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01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00多亿 美元,2002年6200亿多美元,2003 年8500多亿美元,2004年超过1.1万 亿美元,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1.4万多 亿美元。

7 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1.76万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全年实 现贸易 顺差1774.7亿美元。

8 2007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 上年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 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 元,增长20.8%。出口大于进口2622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

9 2008年外贸额达2. 56万亿多美元, 比上年增长17. 8%。其中出口1. 42万 亿多美元,增长17. %;进口1
2008年外贸额达2.56万亿多美元, 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出口1.42万 亿多美元,增长17.%;进口1.13万 亿多美元,增长18.5%。贸易顺差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 净增加328亿美元。     

10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 进出口总值为22072. 7亿美元,同比下降 13. 9%。其中,出口12016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 进出口总值为 亿美元,同比下降 13.9%。其中,出口 亿美元,下 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 %。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 34.2%。  2009年中国外贸完成了保市场、保份额 的既定任务,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维 持在9%左右,全年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 界第一大出口国。

11 海关总署8月10日发布今年1至7月我国 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今年前 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 亿美 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9%。其中出 口8504.9亿美元,增长35.6%;进口 亿美元,增长47.2%;贸易顺 差为839.3亿美元,减少21.2%。

12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7月份,我国进出口值 亿美元,增长30.8%。其中出口 亿美元,增长38.1%;进口1167.9亿 美元,增长22.7%。从环比来看,今年7月份 进出口较6月份环比增长3%。同时,这也是继 上个月后,月度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再次创历 史新高。

13 自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以来, 我国和东盟的贸易往来激增, 为我国金融危机之后的复苏打 开了一个较好的突破口。

14 外汇储备。2001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 2000多亿美元,到2005年底达到了8000多 亿美元,到2006年末,中国外汇储备10663 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名列世 界第一。中国央行2010年4月12日发布的数据 显示,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4471万亿 美元,同比增长25.25%。

15 南京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1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 后,南京市大力实施“全面开放、全城 开放、全方位开放,向国际资本要生产 力”的发展战略,吸收外资在数量、质 量和项目规模上,都取得了瞩目成就。 截至2008年底,南京市共计批准外资项 目10727个,累计合同利用外资383亿 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01亿美元。

17 商务局李利江局长 据统计,南京市外贸上半年实现进 出口总额208.4亿美元,同比增长 36%;外包的四项指标在全国21 个示范城市中全部进入前3名。

18 南京市利用外资的特点 第一,外资来源地日趋广泛,主要国别(地区)投 资集中度较高。
截至2008年底,全球共计有105个国别或地区在我 市有投资记录。投资规模前5位的国别或地区分别是 香港、维尔京群岛、美国、新加坡、德国,累计投 资达120亿美元,占我市历年利用外资总量的60% ,投资集中度较高。

19 第二,制造业是我市外商投资核心领域,服务业 引资比重逐年提升。
截至2008年底,我市历年共计批准制造业外资 项目7872个,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量的73%。服 务业引资比重也在逐年提升,2008年实际外资 规模首次越过10亿美元,超出制造业。我市被 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08年服务外 包执行额35亿元,其中离岸执行额3.1亿美元, 占全国20个示范城市总量的8%。

20 第三,项目单体规模不断提升,大型项目 保持快速增长。
截至2008年底,我市累计批准千万美元 以上大项目1622个,其中超亿美元特大 型外资项目51个。

21 第四,增资扩股持续保持强劲增势,成为我市近 年来利用外资的一大亮点。
从近年情况看,增资项目数量以及增资项目的规 模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增资项目对全市利 用外资贡献度不断提升。2008年,全市共计新 批准增资扩股外资项目343个,新增合同外资 25.3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量比重已达 56.8%。

22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科学发 展观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先进城市的 发展水平相比、与南京区域中心城市 的地位相比,我市利用外资水平还存 在相当差距。

23 一是利用外资规模还不够。外商投资企业固 定资产投资只占全市总量的16
一是利用外资规模还不够。外商投资企业固 定资产投资只占全市总量的16.4%。利用外 资规模在全省落后于苏州、无锡。开发区利 用外资只有全市总量的45%左右,与苏州、 无锡开发园区的比重在80%以上,全省的比 重在70%以上相比,差距较大。

24 二是全社会开放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 些部门服务开放型经济的意识不强,有些 干部奋勇争先的意识不强,有些企业满足 于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进取意 识不强,开放型经济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25 三是发展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产业规划的 导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外资龙头型、基地 型项目少,产业集聚度不强。利用外资发展 新兴产业的作用还不明显,尚未形成有影响 力的产业链,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出口群、基 地尚未形成。

26 四是科技人才优势尚未转化成开放优势。外 资项目主要还集中在产业中低端环节,高技 术、高附加值项目不够多;引进国外先进技 术的消化、吸引和再创新能力不强,在利用 外资与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 等方面的结合上有待拓展。

27 我国及南京利用外资的机遇

28 温家宝总理: 尽管发生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但是经济 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根本改变,求和平、谋 发展、促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潮 流,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的机遇。

29 当前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和重组的格局没 有变化。当代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基础发 生了重大变化,要素流动成为新一轮全 球化的本质特征,由此引发的产业转移 给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带来 了发展的机遇。

30 经济危机周期性质和机遇 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金融衍生产品,但 具有世界经济长周期波动性质。因为次 贷基于房地产泡沫,而房地产泡沫则是 由于90年代IT革命一轮高增长后缺乏 新的动力的结果。

31 经济危机的理论解释 马克思:生产过剩(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 凯恩斯:需求不足理论 熊彼得:商业周期理论

32 复旦大学韦森教授认为,从商业周期理论视 角来看待这次全球经济衰退,其实早就该发 生了,只是由于世纪之交的经济全球化以及 与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互动过程中,由 于美联储的反周期货币政策、金融衍生品的 创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分工,以及国际资 本的跨国快速流动等因素而推迟了下来。

33 首先,20世纪末叶,由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的 全球经济增长已是强弩之末。
其次,美国凭借金融霸权,一方面在国内制造资 产财富膨胀的幻象,另一方面大量进口东亚和新 兴经济体的廉价商品,维持”双逆差“,支撑了 金融部门繁荣所表现的经济增长。 最后,美国”虚拟增长“时期,适逢中国实体经 济的高速增长。这种”创新“弥补了西方实体部 门增长动力的不足。

34 金融危机没有改变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35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 与信息跨国界流动,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 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使各 国间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趋势。

36 全球化的两个组成部分 市场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37 市场全球化 一方面,很多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面对 的是全球消费者,使得这些企业获得了比 起国内市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 面,各国企业无不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 激烈竞争,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具有全球 性意义。

38 生产全球化 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经济资源,利用各国要素 优势进行生产活动。传统的由单个国家完成全部 生产过程并出口最终产品的生产形式,正在被全 球分工协作生产所替代。生产过程超越了国界成 为国际生产。产品的生产也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 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 实现的全球化生产。

39 金融全球化 市场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导致 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为国际生 产和国际交换服务的资金借贷和货币兑换活 动日渐频繁;以国际债券市场、国际股票市 场、外汇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市场扩 展迅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资金交易的规 模和速度前所未有。金融活动越来越与实体 经济活动相脱离,形成了以金融资产交易为 特征的虚拟经济。

40 两个自由化 技术变革:信息技术和运输 集成电路和电信技术;因特网 飞机、集装箱
全球化的驱动者 两个自由化 技术变革:信息技术和运输 集成电路和电信技术;因特网 飞机、集装箱

41 两个自由化和技术进步 导致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下 降,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

42 全球化对谁更有利?

43 发达国家也怕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面临边缘化危险
反全球化浪潮 发达国家也怕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面临边缘化危险

44 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发达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互补性国际分工改变了传 统的形式。在存在国际间要素流动的情况 下,在一定条件下,自由贸易不仅对发达 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也有利。在一定 条件下,甚至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利 。

45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贸易投资一体化 发展情况下,不能就贸易看贸易,要从融 入全球分工体系的角度,从贸易、投资( 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生产一体化的角 度看外贸问题。
内外贸也一体化了。

46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新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
2.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 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 3.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 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 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 产品内分工)

47 产业间分工: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 行,如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的分工
产业内分工:同类产品差异化分工; 产品内分工: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 工序或零部件进行

48 产品内分工的实质是以生产要素 为界限的国际分工 要素分工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在全 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

49 全球价值链被分为三大环节:其一是技术 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 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其二 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 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 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其三是营销环节,包 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 等分环节 。

50 生产外包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新 兴主流方式,国际生产网络的快速扩张, 使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范围都达到了一个新 的水平。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进 程加快,促进了资本、商品、技术、人员 及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形 成了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进而推动了全 球产业结构的调整。

51 全球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分工正在从传统 的产业间分工,向各个产业内部的分工、进 而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更精细的专业化分 工转变。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活动分包 给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去完成,使 位于不同国家的企业形成一个国际分工协作 网络,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 的一部分。

52 国际生产网络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成本, 提高效率,使生产要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合理配 置。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 是在国际生产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跨国公 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 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全球制造 业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范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 平。

53 新商业革命的三大特征 系统集成(价值链中的计划与协调) 瀑布效应(系统集成者通过产业计划形式选择可 在全球范围内协作联盟的供应商)
产业集中(大型客机、饮料业) 系统集成(价值链中的计划与协调) 瀑布效应(系统集成者通过产业计划形式选择可 在全球范围内协作联盟的供应商) 剑桥大学诺兰教授等:新华文摘06年第11期

54 制造业由于易于标准化、技术扩散能力强 等特点,一直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 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 的提高,以及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实行,服务业 只能局限于一国国内的格局被打破,服务业加快 了全球调整和转移的步伐,出现了服务业结构调 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55 所谓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 营业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 包给境外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
服务外包成为成长最快的服务业 跨国转移,大大推动了服务业进入国 际分工体系。 所谓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 营业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 包给境外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

56 服务外包 服务贸易 服务业

57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服务外包的 市场规模在3000亿至5000亿美元之 间,在未来若干年内将继续保持20% 到30%的增长速度。

58 发展最为普遍的有商务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 务,影视和文化 服务、互联网相关服务,各 类专业服务等,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 、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 涵盖产品设计、财务分析、交易处理、呼叫 中心、IT技术保障、办公后台支持和网页维 护等多种服务类型。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 使服务业这个传统上“不可贸易行业”的性 质发生变化,是服务业全球分工体系形成的 重要载体 。

59 根据《经济研究》杂志2007年第8期宋小川的论 文提供的资料,根据麦肯锡的分析,全球范围内 49%的软件工程,44%的信息技术服务,25% 和19%的金融业、保险业以及13%的制药业职 位可以转移到低工资国家。如果按职业划分, 52%的工程师工作,31%的会计工作都可以外 包到海外。

60 有国际机构预测,到2015年,340万 白领工作会外包到境外,而加州大学伯 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更相信该数字会达 到1400万。

61 顺应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中 国积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 服务业双向贸易和投资,促进了服务业 加快发展与升级。

62 前三代制造业中心的特点 国际分工新特点与第四代制造中心的形成 (特点:环节分工) 中国已经成为新一代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前三代制造业中心的特点 国际分工新特点与第四代制造中心的形成 (特点:环节分工) 中国已经成为新一代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

63 制造业“微笑曲线”示意图

64 廉价优质的劳动力,仍然是中国现阶段最大 的优势。现阶段引进的不少资本、技术密集型 产业,实际上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
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 链调整的过程中,越来越把主要的资源与精力 集中到自己竞争力最强或者附加值最高的核心 业务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上。

65 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相 当数量的制造行业出现了零部件模块化的趋 势,这使得组装加工变得越来越容易,进入 门槛越来越低,这为中国利用劳动力优势参 加国际分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66 加工贸易中的地位表现出中国在全球制造 业的位置
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反映中国现阶段的优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一定没有国际竞争力 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表现为产业链条中的 加工环节和制造工序的升级

67 OEM—OLM—ODM—EMS OEM,是指贴牌生产或代工;OLM,是指品 牌拥有者将生产制造、物流等环节外包给其 他厂商的经营模式;ODM,是指品牌拥有者 将生产制造和部分设计环节外包给其他厂商 的业务模式;加工贸易的最高级形态是EMS ,是指品牌拥有者将设计、制造和物流环节 都外包给其他厂商的业务模式。 OBM,指拥有自主品牌

68 由于产品内分工的发展,外包是跨国公 司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些跨 国公司甚至把研发、技术和营销都外包 了,自己则成了国际生产网络的掌控者 和经营者,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 国际化”,各国企业只是国际化生产的 一个环节、一个阶段。从这种意义上说 ,国际生产中的代工即OEM,已经是 普遍的经营模式,代工的效益也未必比 做品牌效益差。

69 富士康的重要经营模式就是为品牌 产品做代工。这说明代工企业也可 以成长为国际性企业。中间产品也 可以造就品牌,英特尔即此一例。

70 我们当然要尽快实现从OEM—OLM— ODM—EMS—OBM的转变,加强自主 创新能力。南京等尤其要走在前列。
深圳华为,三四万人,销售额1000多 亿,09年给深圳交70亿的税收,职工 工资高。隔壁富士康,在深圳雇用40万 人,销售额2000多亿,给深圳交税1亿 元,工人工资低。 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很重要。

71 中国的战略机遇在哪里?

72 全球范围看,科技进步在短期内尚难有集 群性的突破,新科技革命和由它带动的新 的产业革命在近期难以实现;但局部的科 技进步仍然在多个领域不断取得,如新能 源、节能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它们 和其他科技进步都在“孕育”未来科技的 集群性突破以及新的产业革命——有人预 测会发生在2025年左右。

73 新的产业革命短期内不会出现,但 全球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变迁不会停 下。就当前看,全球产业在国际分 工细化的影响下,将进一步呈现转 移、外包的特点。

74 继制造业后,服务业转移也将强化,原来 隶属于生产过程的服务被剥离出来,将创 造很多新的服务业态和形式。比如与新兴 的科技行业伴生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 发分包、营销、咨询、技术支持和售后服 务、专利与专门技术贸易等,将会迅速发 展。

75 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吸纳高端产业链, 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 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中 国来。目前,无论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 医药还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环节,高增值环节大 部分被截留在海外。

76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产业巨头在将生 产和销售重心逐步转向中国的同时,也开 始将前端的研发设计和采购中心向中国进 行一体化转移,集成电路等高端产业也加 快了转移的步伐,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开始 由消费和生产制造业中心向全球高端技术 产品产业中心过渡的转型期。

77 发达国家走出危机需要新的技术创新 中国可以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快发 展 利用外资、利用成熟技术、利用低成本制 造优势,再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

78 总之,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没有 改变,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和重组的趋势 没有改变,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 基本面和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南京开放 型经济面临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

79 一是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机遇。党的十 七大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 提升出口和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战 略转变。南京作为重要的商贸城市,有 利于进一步扩大进口、吸引更多的市场 导向型及加工贸易型外资企业进驻。

80 二是在国际产业调整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危 机必然带来新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导致全 球范围内产业布局重新调整,世界各国将重 新审视实体经济发展,绿色能源、物联网、 低碳经济等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服 务外包业快速兴起,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 高端环节已成加快转移趋势。南京作为科教 人才大市,科技产业优势正在形成,更利于 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81 三是区域合作的新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国 家战略正在加紧实施,全省沿海、沿江发 展战略全力推进,苏台、宁台合作日益紧 密,新加坡生态科技园项目启动,欧洲直 达航班开通以及我市与美国商会达成长期 合作意向等,都将为开放型经济的更好更 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82 四是城乡一体发展的机遇。郊县发展特别 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资源丰富 ,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通过城乡资源整 合和统筹发展,将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 广阔空间。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我们既要千方 百计保增长,更要抢抓机遇促转型,不断 调整和创新发展思路,抢占发展制高点, 构筑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转 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

83 南京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 发展水平的对策

84 关于南京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 指导意见(2010—2012年)
利用外资目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 现利用外资规模争先进位。2012年实际利用 外资40亿美元,年均增长18%。 服务外包目标:确保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2012年,完成接包执行额320亿元,其中离 岸执行额22亿美元,实现三年翻番。

85 引进外智目标:海外人才的集聚水平和结构 层次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到2012年,引进海 外留学人员2000人,短期外国专家16000 人次,长期外国专家6000人次。
开发区发展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开发园 区体制机制改革、资源整合工作全面完成, 产业定位明晰,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00亿元,利 用外资占全市总量的70%。

86 1.强化先进制造业和 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 扩大先进制造业利用外资。增强承接国际产业转 移的能力,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电 子信息、石化、钢铁、汽车四大支柱产业;加快 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风电光伏装备产业、电 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产业、通信产业、节能环保 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轨道交通产业、 航空航天产业。

87 加大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力度。重点发展软 件与服务外包产业、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 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会展业 、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与商贸流通业 等现代服务业。要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 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强力推进,要大力吸引 跨国公司在南京设立地区总部、运营中心、 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推动南京 成为“世界办公室”。

88 强化大项目、产业链招商。围绕新一轮产业结构调 整振兴目标,瞄准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实施大项目 带动战略,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国际行业50强等 跨国公司来宁投资。围绕业已形成的液晶面板、汽 车制造、电子信息、化工产业等我市四大支柱产业 链,进行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招商。特别是要紧紧 围绕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开工和夏普液晶显示全球研 发中心规划,做优做强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形成完善 配套的产业链,打造中国最重要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之一。

89 强化重点地区招商。要做好对欧美、港 台、日韩等重点地区的招商。当前特别 要加强宁台两地产业对接,认真研究把 握台湾资本转移动态,充分发挥南京对 台工作的优势地位,加强对台湾新一代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 业的引进,使南京成为新一轮台湾产业 转移的聚集地。

90 强化社会化招商。树立政府招商引资服 务外包或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的理念,充 分借助外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 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外国商会等各 类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性组织的资源优 势,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和效益。

91 强化专业性招商。以上海、北京、深圳等 主要城市为核心,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外国投资银行、外国使(领)馆为重点, 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举行专业 性招商和推介活动。健全招商网络,完善 项目资源有偿共享机制,加强招商机构和 队伍建设,形成横向配合、纵向联动、统 一对外的大招商工作机制。

92 强化多主体招商。充分发挥市相关部门的 作用和特长,进一步形成倾全市之力招商 引资的工作体系。继续完善以区县、开发 区为主体的招商引资机制和体制,实现项 目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分成。建立 与国家投资促进会、商务部投资促进局、 省政府驻外办事处、北京的中央大企业和 在宁央企的联系机制,积极推介我市项目 信息和投资环境。

93 建立重大项目申报及责任人制度。凡投资 3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或需要市级财政 给予支撑的项目,项目接洽单位应及时向 市重大外资项目协调办公室报告项目内容 、项目负责人、拟采取的措施等情况,由 市相关部门落实专人负责协调推进。

94 完善重大外资项目推进责任制。建立重大项 目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制,明确任务和责任人 ,实行重点跟踪、重点服务、重点督查,任 务到人,责任到人,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对 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由市外经贸 局负责跟踪推进。对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 大项目,由市重大外资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 组负责协调推进。对投资1亿美元的大项目, 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督促相关部门强化推进。 区县(开发区)着重配合市级层面,做好重 大外资项目的相关服务、推进工作。

95 2.拓展利用外资的内涵和方式 把引进外资与引进外智结合起来
在外资利用方面要突破单一的资金 目标,注重引“智”,大力引进技术、 管理和人才,大力引进研发机构,实现 由引进资金向引进全要素的转变,促进 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五外 ”联动,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 。

96 在引智过程中,要充分为南京区域内企 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发达国家、地区相关 机构开展联合研发、技术咨询服务等多种形 式的国际科技合作搭建平台。要充分依托研 发机构引进人才,加强与驻外机构、境外高 校等的合作,定期在境外举办高层次人才专 场招聘活动。

97 依托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重点学 科和重点科研基地等项目平台,让人 才随着产业的引进而落户。通过充分 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推动高精人 才、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向南京转移 和集聚。

98 3.不断拓展和完善开发区功能 推进开发区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
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以引进 龙头企业、“旗舰”项目为重点,着眼于延 伸主导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 强化不同开发区产业特色功能,努力形成各 有侧重、特色明显、多元并举、相互配套的 开发区发展格局。要在现有功能基础上,进 一步推进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保 税物流园区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 。

99 积极发展开发区内检验检测、金融保 险、信息咨询、投诉仲裁、资质认证、物 流仓储、人才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区内企 业提供技术支持、等服务。逐步增强开发 区的社区功能,促成开发区向开放型、多 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发展。

100 大力提升开发区要素吸纳能力、项目承载能力、产 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开发区从单 一工业功能区块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和现代化 、生态型新城区转型。成为外向带动、内源支撑、 科技引领、体制创新、环境友好的先导区;成为工 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功能集 成的示范区;成为具有“开放特征、创新特性、区 域特色、自身特点”的开放开发标志性区域。努力 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 产业基地、高端现代服务业基地、创业创新服务基 地和现代化新城区。推动开发区产业高端化、高新 化、高质化、高产化。

101 参考资料 罗志军、洪银兴主编:《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性城市的 南京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志彪等:《长三角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路径与机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志彪等:《服务业驱动长三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 四版。 李俊江:《国际贸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杂志 年各期。

102 谢谢!


Download ppt "当前国际经济贸易 发展新特点与南京对策 南京大学商学院 张二震 2010年8月1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