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大统一的元朝 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与西夏金南宋的灭亡 第二节 元代的各项制度与统治政策 第三节 元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大统一的元朝 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与西夏金南宋的灭亡 第二节 元代的各项制度与统治政策 第三节 元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大统一的元朝 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与西夏金南宋的灭亡 第二节 元代的各项制度与统治政策 第三节 元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七章 大统一的元朝 概况 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与西夏金南宋的灭亡 第二节 元代的各项制度与统治政策 第三节 元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节 元末阶级矛盾的激化与农 民大起义

2 本章学习重点:是掌握元朝各项重要制度,元末农民大起义原因 本章学习难点:正确评价成吉思汗及对元代经济
第七章学习重点及难点 国号 13世纪初,蒙古部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蒙古国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元代历史从成吉思汗起,共163年,历15帝。自忽必烈定元朝国号起,共97年,历11帝。 本章学习重点:是掌握元朝各项重要制度,元末农民大起义原因 本章学习难点:正确评价成吉思汗及对元代经济 的基本估价。 疆域 思考题 参考书目 帝系

3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义而制称。为秦为汉者,盖因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又即始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耍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得无少贬。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肆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伸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元典章》卷1《诏令·建国号诏》 自古有國家者,未若我朝之盛大者矣。蓋聞世祖皇帝初易大蒙古之號而爲大元也,以爲昔之有國,或以所起之地,或因所受之封,爲不足法也。故謂之元焉,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 《元文类》卷40《经世大典序录·帝号》 元朝国号

4 上都 大都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卷58〈地理志一·序〉

5 蒙元帝系表 (1)成吉思汗(1207-1227) 拖雷 (2)窩闊台汗(1229-1241) (5)元世祖忽必烈 (4)蒙哥汗 (3)貴由汗
蒙元帝系表  (1)成吉思汗(1207-1227) 拖雷 (2)窩闊台汗(1229-1241)                                    (5)元世祖忽必烈 (4)蒙哥汗 (3)貴由汗 (1260-1294) (1251-1259) (1246-1248) (8)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7)元武宗海山 (6)元成宗鐵穆耳 (1312-1320) (1308-1311) ( ) (10)泰定宗也孫鐵木耳 (9)元英宗碩德八剌 (1324-1328) (1321-1323) (11)天順帝阿速吉八 (12)元文宗圖帖穆爾 (13)元明宗和世疎 (1238) (1328-1332) (1329) (14)元寧宗懿璘質班 (15)元順帝妥歡貼睦爾 (1332) (1333-1368)

6 成吉思汗铁木真像 窝阔台汗像 蒙哥汗像 元世祖忽必烈像 元成宗像
元武宗海山像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像

7 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一.蒙古族的崛起与建国
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一.蒙古族的崛起与建国 1.蒙古族的起源: <<元朝秘史>> <<史集>> 2.蒙古族的族源: 3.蒙古汗国的建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国政治军事制度的创设 二. 蒙古汗国的对外征服战争 1. 蒙古灭西夏 2. 蒙古灭金 3. 蒙古西征:三次西征及评价 四大汗国的形成 三.元朝的统一与南宋的灭亡 1. 蒙古灭南宋的战争 2. 元朝的建立 3. 元灭南宋的战争

8 蒙古族的起源

9 蒙古族的族源

10 东胡民族系统和蒙古族源表 山戎 蒙古部 东胡 尼伦蒙古 迭列列斤蒙古 乌桓 鲜卑 西鲜卑 东鲜卑 弘吉剌部等 拓跋部等 乞颜部 泰赤乌部
慕容部等 宇文部 室韦 契丹 合答斤、扎答阑、忙兀等部 西室韦、大室韦等诸部 蒙兀室韦 乞颜·主儿勤氏 乞颜·孛儿只斤氏

11 840年回鹘帝国崩溃后,蒙古及一些室韦部落西迁到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上游,先后臣服于辽朝和金朝。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原为东胡语族室韦部的一支,据唐代史籍记载,唐代,室韦诸部落分布在今呼伦湖及大兴安岭北段一带,其中居住在今内蒙古额尔古纳河下游以东的有“蒙兀室韦”部,“蒙兀”是蒙古在史书中最早出现的汉文译名。由于室韦诸部中曾经以塔塔儿部落最为强盛,当时邻近的突厥人也以“达怛’(汉文史书中后常写作“鞑靼”)来泛称室韦,包括蒙古部在内的室韦各部以后亦常以“鞑靼”自称。 840年回鹘帝国崩溃后,蒙古及一些室韦部落西迁到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上游,先后臣服于辽朝和金朝。 族名 草原穹庐及车载大帐 《马可波罗行记》插图

12 从唐至宋汉文典籍中有关蒙古的不同译名 朦骨 蒙兀 萌古 盲骨子 萌古斯 靺劫子 蒙古里 蒙古 鞑靼 黑鞑靼

13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世纪后期,中国北方大漠高原上分布着近100个大小部落。除蒙古外,以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四大部势力最强,他们都拥有十几万至30多万的属民。各部之间为了夺取土地和人口进行着频繁的兼并战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3世纪初。在混战中,蒙古部领袖铁木真的势力逐渐壮大。 波斯史籍中描绘铁木真即位情景的插图,右为窝阔台和术赤

14 12-13世纪初北方草原主要部族分布形势简图

15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铁木真(1162~1227年)出身于蒙古部显赫的乞颜·孛儿只斤贵族家庭。先后攻灭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一系列部落,1205年基本统一了蒙古草原。 1206年,草原各部在斡难河源举行称为“忽里勒台”的贵族议事大会,拥立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 。蒙古语“强大”和“大海”之意。 部落 家族

16 成吉思汗家族

17 蒙古汗国的建立

18 大蒙古国政治军事制度的创设 成吉思汗首先实行“千户制”, 把全体牧民按十进制的组织方法,编为十户、百户和千户,共设立了95个千户。千户是军事行政统一的基层单位,被任命的千户都是贵戚、功臣,他们世袭管理所得到的封地和领户。千户内的牧民平时须纳贡服役,战时一律从军打仗。 成吉思汗把自己的“怯薛”(护卫军)从150人扩充到10000人,成员由征调来的贵族子弟中的精壮充当。怯薛负责卫护大汗,制约各部千户,是蒙古军事力量的核心。 波斯史籍插图: 大汗宝座之上的成吉思汗

19 蒙古汗国政治军事制度的创设 蒙语称为“札鲁忽赤”。这是管理户籍、 司法的最高行政长官。 创制了用畏兀儿字书写的蒙古文。
1206年,成吉思汗还委任断事官, 蒙语称为“札鲁忽赤”。这是管理户籍、 司法的最高行政长官。 创制了用畏兀儿字书写的蒙古文。 1219年,成吉思汗命人用文字将札撒 记录成册,成为蒙古第一部法典。 千户制、怯薛制、断事官制和札撒 标志着蒙古人自称为“大蒙古国”的国家 机器的建立。 大蒙古国的建立促进了蒙古民族的 形成,以往各式各样的氏族部落,在 蒙古的名称下结成了新的强大的民族 共同体。 保存于梵蒂冈教廷档案的畏兀儿体蒙文之《贵由汗玺印文》。左起意为:“长生天气力里,大蒙古国与寰宇之汗圣旨颁布之时,百姓人等均应敬畏

20 蒙古军事扩张示意图 成吉思汗扩张路线 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扩张路线 莫斯科 里哥尼茨 基辅 维也纳 佩斯 哈剌和林 西夏 花剌子模 西辽 高丽
撒马尔罕 大马士革 日本 巴格达 阿音扎鲁特 吐蕃 开罗 印度 南宋 缅甸 安南 交趾 成吉思汗扩张路线 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扩张路线 爪哇

21 蒙古的对外征服战争

22 蒙古的对外征服 —灭夏战争 统一后的蒙古政权立即向外实行军事扩张。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在东方和西方交替展开了大规模攻略战争。 蒙古在东方的主要进军方向是南下,为了保障侧翼,成吉思汗首先向西夏用兵。1205—1209年间,蒙古三次进掠西夏,迫使其纳贡称臣。1226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军再次发动攻势,包围西夏国都。1227年,西夏王降,建国190年的西夏灭亡。 古代画:蒙古军队攻击图 波斯史籍插图: 窝阔台即位图

23 蒙古对外征服战争__灭金的战争 1211年,成吉思汗开始攻金。 1215年进占金中都(今北京),将金朝压迫到黄河以南。
1232年,窝阔台执行成吉思汗遗嘱,分三路向金朝进攻。在河 南三峰山(今河南禹县南)歼灭金军最后一支精锐,围汴京,金 帝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此时南宋又和蒙古订立灭金盟约。 1234年,蒙古军与南宋联合攻破蔡州,历时120年的金朝灭 亡。不久,蒙古与南宋开始了长达44年的战争冲突。 成吉思汗陵内供奉的马鞍具

24 蒙古汗国的西征

25 古军主力毁灭了中亚伊斯兰帝国花剌子模(国都在现乌兹别克斯坦 撒马尔罕),征服中亚各地。一支派遣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时还进 掠了南俄草原。
蒙古的对外征服—西征 第一次西征由成吉思汗领导。1217—1223,攻灭西辽政权。蒙 古军主力毁灭了中亚伊斯兰帝国花剌子模(国都在现乌兹别克斯坦 撒马尔罕),征服中亚各地。一支派遣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时还进 掠了南俄草原。

26 帅10多万大军第二次西征。蒙古军攻占俄罗斯,进 军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地,兵锋抵亚得里亚
1235—1242年窝阔台派遣成吉思汗长孙拔都统 帅10多万大军第二次西征。蒙古军攻占俄罗斯,进 军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地,兵锋抵亚得里亚 海东岸,逼近维也纳。1242年初,蒙古军在接到窝 阔台去世讯息后撤回俄罗斯境内。 蒙古骑兵作战图

27 1253—1260年,蒙哥汗时,蒙古第三次西征,目标是波斯和阿拉伯。1253年派遣其弟旭烈兀进军伊斯兰世界。1258年初,蒙古军攻陷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灭亡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之后又侵入叙利亚。1260年,受阻,撤军。 波斯史籍插图:蒙古骑兵押送战俘图

28 对蒙古的西征的评价 蒙古西征战争非常残酷。蒙古贵族作战带有突出的游牧掠夺和部族复仇的特点,他们实行恐怖震憾策略,对抵抗地区实行彻底的屠杀和破坏,给亚洲、欧洲许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惨烈的灾难。不过西征客观上畅通了中西方交通要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29 四大汗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战,蒙古统治者用铁蹄踏出了一个横跨欧亚、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帝国以哈剌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附近)为首都,蒙古本土、中原汉地和畏兀儿等地由大汗直辖,成吉思汗的其他子孙则分别在各自攻略范围和封地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拔都建,领地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辖俄罗斯各公国,南至黑海、里海,北到北极圈)、窝阔台汗国(以阿尔泰山和伊犁河为中心,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察合台汗国金银币 波斯史籍插图:拔都在萨莱宫殿内

30 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建,领地东至吐鲁番,西至中亚阿姆河,南越兴都库山)和伊利汗国(旭烈兀建,以波斯为中心,东起阿姆河,西至小亚细亚,南至波斯湾)。四大汗国起初都是大蒙古国的组成部分,以后由于成吉思汗家族内部爆发抢夺汗位和土地的争斗而逐渐分离,随着不同文明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发展道路。

31 蒙古灭南宋的战争 ( 年)窝阔台时期,进展不大。 ( )蒙哥汗时期,遭到南宋军队顽强抵抗,其中合州(四川钓鱼城)保卫战是最光辉的战役。

32 蒙古灭南宋的战争

33 元朝的建立 大蒙古国建国时的制度基本上是古代蒙古社会自身矛盾运动的产物,在帝国统治区域扩大后,已不能适应较高文明地区的现状。不少蒙古贵族习惯于掠夺,还企图将游牧生产方式强加于农耕地域,造成了政治、经济上的混乱。在中原,改革统治政策已势在必行。窝阔台时期,在已经汉化的契丹族政治家耶律楚材建议下,规定君臣仪礼,制定税法,检括户籍,初步实施了一些封建治理措施,为蒙古国进一步采纳先进制度打下了基础。 1259年7月,蒙哥汗在进攻南宋时死于四川前线。正在湖北战线指挥的蒙哥弟忽必烈和留守漠北草原的蒙哥幼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他们各自在一些宗王拥戴下称大汗,然后展开了内战。 耶律楚材像

34 1251年,他受蒙哥委托管理漠南汉地军国事 务,在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金莲川开藩府,召聘知识分子组成幕僚集团。
忽必烈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蒙古贵族。 1251年,他受蒙哥委托管理漠南汉地军国事 务,在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金莲川开藩府,召聘知识分子组成幕僚集团。 1253年,忽必烈奉命统军经吐蕃远征西南,灭亡大理国,对南宋形成战略包围。 1256年派人在桓州以东滦河上游营建开平城,进一步巩固对中原的控制。 在与阿里不哥的斗争中,忽必烈没有得到蒙古国家军队主力的全力支持,也不占有蒙古国的首都,但他依托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很快取得了胜利。

35 1260年,忽必烈按中原方式建年号 “中统”。 1263年,分别将开平和燕京定为上都 和中都(1272年扩建中都为大都),废
忽必烈采行汉法: 1260年,忽必烈按中原方式建年号 “中统”。 1263年,分别将开平和燕京定为上都 和中都(1272年扩建中都为大都),废 止哈剌和林都城地位,把统治中心移 到汉地。 1271年,忽必烈又采用《易经》上 “大哉乾元”之句,改国号为“大 元”,建元朝,忽必烈即元世祖。大 蒙古国至此演变成中国的传统王朝。 元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36 元 金帐汗国 13-14世纪欧亚大陆蒙古势力范围图 察合台汗国 西 伯 利 亚 北欧 俄罗斯 蒙 古 高 原 伊利汗国 阿 拉 印度半岛 伯
西 伯 利 亚 北欧 俄罗斯 金帐汗国 13-14世纪欧亚大陆蒙古势力范围图 蒙 古 高 原 察合台汗国 哈剌和林 大都 伊利汗国 印度半岛

37 元灭南宋的战争 元朝的建立后,忽必烈随即把注意力放在对南宋的战争上。 南宋当时正处于皇帝昏庸、权臣专横的腐朽黑暗时期。宰相贾似道操纵朝政,对外则怯懦畏战。1259年忽必烈进攻武昌时,贾似道背着南宋君臣,私自派人向蒙古议和,甘愿称臣、割地、纳币,忽必烈因急于北归争汗位而同意。忽必烈即位后,派使者要求履行和约条款,贾似道唯恐宋帝知晓真相,又将使者拘留不放,给蒙古以再次用兵的口实。 元代回回砲示意图

38 1261年,南宋骁将刘整因受贾似道猜忌而投降蒙古,他建议忽必烈把进攻重点放在长江中游,首先夺取汉水上的重镇襄阳。
从1267年起,蒙元军对襄阳和隔汉水相望的樊城发起围攻。襄樊军民在艰苦条件下顽强奋战,坚守孤城六年。1273年,元军从西域调进“回回砲”(一种巨大的抛石机),先后将两城攻破,从此打开了进入长江的门户。

39 1274年,元朝以伯颜、阿术为统帅,由汉水入长江,大举南进。占领建康,直逼临安。宋朝廷再三遣使求和不成,于1276年正月上表投降。2月,伯颜率军进入临安,随即将南宋太后、宋恭帝及御用器物、图籍、珍宝押送北上。 元灭宋统帅伯颜像 明人仿宋人画册《伯颜平宋图》

40 元军占领临安后,南宋大臣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在福州拥立宋益王赵昰为帝(端宗),力图兴复。在两淮、江南、荆湖各地,也有不少南宋军民坚持抗元,其中文天祥的事迹最为突出。

41 文天祥事迹 文天祥中状元的南宋宝祐四年登科录 1277年8月,元军突袭兴国,文天祥逃往广东召集部属继续斗争。
文天祥像 文天祥,号文山,江西吉安人,进士出身。元军进迫临安时,至临安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往元军谈判,被扣留,押解至镇江时逃出,辗转到福州端宗营中。 1277年8月,元军突袭兴国,文天祥逃往广东召集部属继续斗争。 次年12月,在广东海丰北面的五坡岭遭元将张弘范攻击,兵败被俘。文天祥拒绝,并将自己写的《过零丁洋》诗做为回答,诗中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述了他至死不屈的决心。不久,文天祥被押送元朝大都,在那里被囚三年,拒绝一切威胁利诱, 于1283年从容就义,时年47岁。 文天祥中状元的南宋宝祐四年登科录

42 元灭南宋的战争 1279年,张弘范率蒙古、汉军乘潮猛攻,陆秀夫背负赵昺投海身亡。偏安江南150年的南宋王朝至此彻底灭亡。
1277年9月,元军水陆分道进攻闽、广,陈宜中、张世杰等带端宗流亡海上,次年端宗病死,拥立8岁的宋卫王赵昺为帝,迁到广东新会南海中的小岛。 1279年,张弘范率蒙古、汉军乘潮猛攻,陆秀夫背负赵昺投海身亡。偏安江南150年的南宋王朝至此彻底灭亡。

43 1276年后元军灭宋示意图 张弘范军 李恒军 元军 宋军

44 第二节 元代的各项制度与统治政策 一. 元代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 2.地方行省制的确立 3.驿站与急递铺制度
第二节 元代的各项制度与统治政策 一. 元代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 2.地方行省制的确立 3.驿站与急递铺制度 二.元代的军事制度: 编制与兵种 三.元代的赋役制度1.元代的户籍制度 2.元代的赋役制度 四.元代的四等级制度 1.蒙古旧制的存在和民族压制政策 2.四等级制的内容及实质

45 元朝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 元朝中央统治机构主要由承袭金、宋的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管理全国行政事务,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实际负责人是右、左丞相和平章政事;枢密院执掌军务,长官枢密使亦由皇太子兼领,实际负责人为知枢密院事;御史台主管监察,长官为御史大夫。另外交通和驿站;宣政院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及吐蕃地区的军政;将作院管理手工业;翰林院负责编修国史等机构。

46 元朝统治机构示意图 怯薛 枢密院 中书省 (都省) 御史台 (中台) 宣政院 大宗正府 六部 行省 行台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蒙古军都万户府
皇帝 怯薛 枢密院 中书省 (都省) 御史台 (中台) 宣政院 大宗正府 六部 行省 行台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蒙古军都万户府 宣慰司都元帅府 宣慰司 殿中司 内察院 内八道肃政廉访司 肃政廉访司 察院 路总管府 万户府

47 元朝地方行省制度的确立 朝,原为临时军政派出机构,元朝将其逐步确立为常设的地 方一级行政区。元代大都和周围地区,包括今河北、山东、
地方实施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行省”之名始于金 朝,原为临时军政派出机构,元朝将其逐步确立为常设的地 方一级行政区。元代大都和周围地区,包括今河北、山东、 山西及内蒙一部分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全国其他地 区则划为10个行省,行省官署配置与中书省大体相同,各省 长官统领境内一切军政大事,具有极大实权。行省之下,设 路、府、州、县。 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的名 称一直沿用到现代。由于实行行省,元朝比前代王朝直接统 治了更多的边疆地区。

48 元行省示意图

49 元世祖赠给八思巴的白海螺 除已设行省的地区外,元廷对西藏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部分。元朝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 藏于西藏的元代八思巴体蒙文牌符 藏于内蒙古大学的元代八思巴体蒙文圣旨金牌 元代畏兀儿体蒙文圣旨牌札

50 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 1239年,窝阔台次子阔端派兵进军吐蕃,正处于分裂状态的西藏各地方势力和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首领们纷纷归附蒙古。1253年,忽必烈召请喇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讲经,双方建立密切关系。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帝师兼任宣政院第一任长官。宣政院,“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元朝廷在现青海、四川藏区设立“吐蕃等处—”和“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在西藏设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有都元帅、宣抚、安抚、招讨等使。乌斯即前藏,藏即后藏,纳里速·古鲁·孙即阿里三部。当时把前后藏分为十三个万户,万户以下各级官员多由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而后由皇帝任命,这是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起源。在中央,宣政院地位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平行;在对西藏地区治理时,其职能则相当于皇帝控制下一个特殊的行省。此外,元廷还在西藏设置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戍军队。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元朝皇帝赐给萨迦派首领的盔衣

51 驿站与急递铺 元急递铺令牌 元长乐驿站铜印 元代驿站乘马铜牌
和行省的设置相配合,元代驿站的建设有巨大发展。“驿站”是元代汉语和蒙语复合构成的新词,“站”来自于蒙古语音。蒙古统治者为了便利使臣往来和军事运输,在大蒙古国时期就仿效中原驿传设立了“站赤”(原意为管站之人,后也作为驿站的统称)制度。管理驿站的站户从百姓中签发,元世祖定都大都后,驿站制度在更大的规模上发展起来,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蒙古地区的驿站,专设通政院管辖;中原地区的驿站,则归兵部掌管。元朝官僚及贵族、僧侣等持朝廷所发“铺马圣旨或符牌行用驿站。站有水、陆之分,以交通工具的不同分为船站、马站、牛站、驴站、狗站(辽阳冰封区使用)等,发达程度为前代所未有。全国站赤共有1500多处,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边远地区和四大汗国间的驿站。 和驿站相铺而行,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机构叫急递铺。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每铺置铺丁五人。铺丁一昼夜行四百里,用徒步奔驰,辗转传递军政机要文书。元代的驿传制度对当时的波斯、俄罗斯、埃及和中亚、西亚诸国都产生了影响,在俄罗斯竟沿用了数百年之久。 庞大的站赤和急递铺制度使元朝形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稠密交通网,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元急递铺令牌 元长乐驿站铜印 元代驿站乘马铜牌

52 元代的军事制度

53 元代的户籍制度 元朝实行两套户籍制度,除按资产划分为三等九甲的户等制,还制定了一套非常独特的户籍制度,把全国居民按照不同职业以及其他某些条件(如民族、宗教信仰等)划分成若干户计,统称诸色户计。他们所承担的封建义务有所不同,隶属和管理系统也不尽相同,而且一经入籍,就不许随意更动,往往世代相守。诸色户计主要有军户、站户、匠户、灶、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等宗教户、儒户、民户等。

54 此外还有百工、技艺、医、运粮水手、香莎糯米、财赋、火佃、舶商、驱(奴婢)、绵马 、采珠、淘金等户。
元代的户籍制度 此外还有百工、技艺、医、运粮水手、香莎糯米、财赋、火佃、舶商、驱(奴婢)、绵马 、采珠、淘金等户。 元壁画:九流百家街市图

55 元代的赋役制度 元朝赋役制度比较复杂。赋税南北相异,北方主要是税粮与科差。税粮包括丁税和地税,丁税每丁纳谷两石,地税每亩纳三升。科差包括丝料、包银和俸钞。丝料有两类:一般民户每户纳一斤六两四钱,全归朝廷,分封给诸王、贵戚、勋臣的投下户则把其中六两四钱经过朝廷转交封主,这部分丝合计每五户纳二斤,称“五户丝”;包银,每户纳钞4两;后令纳包银户每户增纳一两,即为俸钞。南方赋税基本依南宋旧制,继续征收夏、秋两税,税额按地亩计算。 元朝南北农民还要服杂泛差役,包括出任基层行政组织的职事差吏人员,为官府筑城、开河、运输、开矿等。 元代差吏俑 作为八思巴文,右为畏兀儿蒙文的元代称砣

56 蒙古旧制与民族压制政策 元朝统治体制在采行汉制的同时,忽必烈也把蒙古旧制纳入国家制度中。怯薛在元朝不仅继续承担宫廷禁卫,而且发展成上层官僚集团的核心。怯薛长有权参预讨论军国重事,可以绕过中书省直接奏准下发玺书,在政治上形成了区别于中书、枢密等中央公开机关的“内朝”。札鲁忽赤在元朝成立后不再统管行政,但仍是品级最高的司法长官。蒙古分封制也以“投下” 的形式继续夹杂在地方行政区域中。 由于蒙古旧制和民族压迫的因素,元代统治制度呈现出汉蒙二元性和矛盾,使统治机器不能充分运转而广泛发挥作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元朝社会不断处于动荡之中。 元代色目人俑

57 四等级制的内容 元朝为巩固统治,实行挑拨民族矛盾、分而治之的政策。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四等级制” 。

58 人为制造矛盾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是一种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政策。
四等级制的目的 人为制造矛盾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是一种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政策。

59 第三节 元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一.元代政府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 二.元代经济的发展 1.元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节 元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一.元代政府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 二.元代经济的发展 1.元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纺织业 .制瓷业 .矿冶业、印刷业 2.元代的商业 .城市和商业的繁荣 .斡脱钱 .钞币 .河运与海运

60 元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元世祖采行汉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采取“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 1.1261年,忽必烈设立劝农司,1270年设司农司,不久又改为大司农司,这是“专掌农桑水利”的中央机构。大司农司下设各道劝农使。 2.大司农司还搜罗古今农书和民间经验,编成《农桑辑要》颁发全国,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3.忽必烈还大力提倡垦殖,鼓励开荒,组织军民屯田。 4.元廷还多次颁布禁止诸王贵族因狩猎践踏田亩和禁止占民田为牧地的命令。

61 《农桑辑要》

62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水利灌溉业的发达。元初,内设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郭守敬作督水少监时,曾亲自到华北、西北一带进行规划,增辟水田数万顷。宋、金时的水利工程,在元朝都逐步得到了恢复。王祯《农书》中介绍用于灌溉的水车就有七种,其中高转筒车可引水到二百余尺的高地,这些工具在当时能够广泛应用,是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第二,粮食产量的提高。元世祖时期,陕西关中地区的小麦“ 盛于天下”,关、陇、陕、洛出现了“年谷丰衍,民庶康乐”的景象。长江以南地区产量更高,仅江浙一省的岁粮总数就占了全国岁粮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北至怯绿连河(克鲁伦河)、乞里吉思、谦谦州(均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南至罗罗斯(四川南部)、乌蒙(云南昭通),均有屯田。 第三,棉花种植在宋时仅分布在西域、海南、闽广一带,元代开始,南方从珠江流域传播到长江、淮河中下游地区,北方由新疆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元代农书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套系统的植棉方法。1289年,元朝廷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各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征收棉布10万匹,这时棉产量已相当可观。 元代立轮式水排示意图 元代铁铡刀

63 元代农书中先蚕坛插图 古画元代泾渠总图

64 纺织业 元代官私手工业中的丝织业有很大发展。旧的丝织业中心如江、浙、四川等地,在元代都有较大的进步。官办的丝织业著名的有平江、杭州、成都三处的织锦院,院里织机各有数百台,工匠数千人,有挽综、纺绎等较细的分工。类似大小不等的织染局遍布全国,像福建提举司岁织缎也在三千匹以上。 私营手工业也有发展,如杭州、苏州私营丝织业作坊的规模与经营情况就是例证。据记载,元末至正年间(1341年~1367年),杭州“有饶于财者”,家有抒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每夜至二鼓”,其中技艺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倍其值”的工资。可见在元代丝织业作坊中已有雇佣劳动出现。 植棉在全国的普及使棉纺织业成为元代的新兴手工业,棉纺织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劳动妇女黄道婆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黄道婆是松江府乌泥泾(现上海县华泾镇)人,年轻时因生活所迫流落海南岛,从当地黎族学习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7年),黄道婆回到故乡,改革落后的生产工具和方式,推广制造了擀(轧车)、弹(弹松棉花的弓)、纺(同时可纺3锭的脚踏纺车)、织(织布机)等一整套工具,并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提花的技巧。不久,乌泥泾棉纺织品便以鲜艳美丽的图案名闻全国,乌泥泾及周围地区很快成为棉织业中心,先进技术也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域。14世纪以后,棉纺织品逐步代替丝、麻织品,改变了中国人的衣着材料。 黄道婆塑像

65 元代木刻画:木棉纺车图 元代水转大纺车工作原理示意图

66 制瓷业 元代的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南方的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以生产高质量的青白瓷为主。色釉有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等品种,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成就,其中尤以青花瓷最为突出。 元政府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管理官窑,烧制进贡的御器。器内皆记枢府字号,故又称枢府窑。对民窑则加以课税。据记载,当时有三百多座瓷窑在生产。浙江有龙泉窑,产品以青瓷为主。北方制瓷业发展也很迅速。除钧窑、定窑继续在发展外,河南、河北在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窑,山西的蒲州、潞安、霍州都有一批新窑投入生产。随着各地瓷窑的兴建,瓷的产量在逐年上升,除供应国内的需要外,产品还远销日本、朝鲜、南洋和中亚各地。 青花瓷麒麟盘 元代青花云龙纹带盖罐

67 元代青花海水龙纹带盖瓶 釉里红缠枝菊玉壶春瓶

68 元代荷叶带盖瓷罐

69 矿冶业、印刷业 元代的矿冶业也有发展。官办的铁矿冶炼业由于管理不善,生产力低,后来逐渐变成官督民办的形式。如元世祖时期河北沙河綦阳镇附近四个铁冶,原由9950户冶炼匠户承担,冶炼出来的全部产品价值还不如只抽冶户包银所得合算,当时官僚王恽建议把冶户解散为民,就是要求变官冶为民冶的一例。 印刷业也相当普及,南北各地都兴起许多刻书印刷的中心。南方的杭州、建安(建瓯)、福州的印刷业继续有发展。北方自1236年耶律楚材请立经籍所于平阳(山西临汾)后,书坊萃集,私营书店不断出现。各地私人印刷业的兴起,对当时的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元代蝴蝶装刻本

70 城市和商业的繁荣 元大都被称为“汗八里”,当时不仅是大汗的京城,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从东欧、中亚,从非洲海岸,从日本、朝鲜,从南洋各地,都有商队、使团来到大都。在国内,西藏的喇嘛们每次往返均要运输许多货物,是宗教团体而兼有商队的性质;从东南沿海直航天津的海船也带来闽、广、江、浙的丝绸、瓷器和南洋的香料。大都城内流通的商品有粮食、茶、盐、酒、绸缎、珠宝等,也有单项商品集中经营的市场,如米市、铁市、皮毛市、马牛市、驼骆市、珠子市等。商业行会的组织中,有“行老”负责业务上的内外事务。 北方的重要城市,沿着陆路交通干线,有涿州、真定、大同、太原、平阳、奉元(西安)、开封、济南等;再向北则有上都、和林、镇海等城市,集中着大批汉族和西域商人。此外肇州(黑龙江肇源西南)也是东北重要城市。在西南方面则有成都、昆明、大理等城市,使西南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也都纳入了全国的商业网。再西一直通至西藏日喀则萨迦寺一带,并和尼泊尔取得贸易联系。 沿着运河和长江,一些旧有的商业城市更蓬勃发展起来,如杭州、平江、镇江、集庆(南京)、扬州等城是比较著名的。此外,沿海城市有广州、泉州、福州、温州、庆元(宁波)、澉浦、上海等,其中除福州外,都是设有市舶司和提举司的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如泉州已成为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出口商品有瓷器、丝绸等,进口商品有丁香、豆蔻、胡椒、钻石、珠宝等。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曾提到与泉州有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近百个。

71 北京元大都城墙遗迹 元大都布局图 元大都遗址

72 斡脱钱 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在和西域各民族接触后,受其影响,出现了商业行为和高利贷。当时由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为“斡脱”,此词在土耳其语中本有商队伙伴等含义。他们在为蒙古统治者采购消费品的过程中也常替他们经营一些商业或代放高利贷,因而获得其信任。斡脱们放出的高利贷叫做斡脱钱。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维持生活和交纳赋税,有时被迫不得不求助于斡脱钱。斡脱钱当年本利相等,第二年把本利合起来生息,因此被称为“羊羔儿利”或“羊羔息”,负债者经常“破家散族,至以妻子为质”。为了管理发放斡脱钱,元政府在1272年(至元九年)八月间设置了斡脱所,后来扩展成斡脱总管府,成为政权营利机构。 元代至大通宝铜币 元代大元国宝铜币 元世祖时期银元宝

73 钞币 蒙古建国之初,就曾发行纸币。随着蒙古势力的扩张,纸币流通区域也在扩大,但金的交钞仍在使用。
元世祖时,开始推行钞法,发行统一的货币。1260年(中统元年)七月,印造交钞,以丝为本位;同年十月,又印制以银为本位的“中统元宝钞”,简称中统钞。中统钞就作为统一的货币畅通全国。 1275年(至元十二年)灭宋后,又废止了南宋流通的铜钱。随着政治的统一,也完成了货币的统一。 顺帝至正间,为了筹集对付农民起义所需的军费而变更钞法,结果通货膨胀,纸币贬值。最后,演变到以物易物时,元朝也就灭亡了。

74 河运与海运 元代河运与海运路线简图 大都 江南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对北方的粮食和物资供应。由于隋唐旧运河已不能适应运输的需要,元朝着手陆续修凿大运河。1283年,开通济州河,从今山东东平到济州(今山东济宁),在济州通过泗水、淮河与旧运河的扬州运河和江南运河相接;1289年,开凿会通河,从东平到今山东临清,在临清与旧运河的御河(临清至天津)连接;1291年,开凿通惠河,从大都至通州,在通州顺白河到今天津。从此,从杭州到大都的南北大运河完全畅通,这是隋朝以后第二次伟大的运河工程。 在修凿大运河的同时,元朝还开辟了沿海漕运。1282年,元朝廷命人造平底海船60艘,从江南装粮4万6干石,由海道往直沽(今天津)试运获得成功。此后航线几经开辟,自长江口刘家港开航,顺风时10日即可到达。元朝遂相继设立一系列海运管理机构,船队不断扩大,运输量迅速增加。元代中期后,每年有成百上千艘船只往返于东海、黄海、渤海之间,运粮经常达二、三百万石,最高年运量到350余万石。如此大规模海运的开通,在中国运输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直沽 刘家港 杭州 通惠河古河道遗迹

75 元代海外贸易主要航线图

76 第四节 元末阶级矛盾的激化与农民大起义 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元末农民大起义 1.红巾军大起义 2.其他反元起义
第四节 元末阶级矛盾的激化与农民大起义 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元末农民大起义 1.红巾军大起义 2.其他反元起义 3.北方红巾军的北伐及失败 三.朱元璋灭元 1.朱元璋起义军的强大 2.朱元璋消灭地方割据 3.朱元璋建明灭元

77 元代社会矛盾的激化 元朝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激化。蒙古贵族、官僚、汉族地主也大肆兼并,造成流民遍地皆是。 元朝统治阶层内部一直存在严重的纷争。蒙古没有中原王朝那种确定而成熟的王位继承制度,大汗可以指定继承人,但须通过忽里台的推举仪式,才能被视为合法,这就导致成吉思汗的各系后代都可以依靠军事实力染指宝座。忽必烈建元后虽立了皇太子,但蒙古旧俗的影响仍相当严重,元廷皇室兄弟叔侄之间围绕皇位继承倾轧不已,愈演愈烈。从1294年忽必烈去世到1333年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妥欢贴睦尔(顺帝)即位,40年间换了10个皇帝,在位最短的仅一个多月。 元军甲胄 元大德二年(1298年)火铳 元至顺三年(1332年)铜火铳

78 蒙古统治集团在元中期以后急剧腐化,皇帝贵族生活穷奢极欲。巨额赏赐,喇嘛教的“佛事”。无节制的挥霍使国家开支比世祖时增加了20余倍。财政亏空困窘,朝廷又增加赋税,滥印纸钞,造成货币贬值,物价暴涨,大都10锭钞买不到1斗小米。

79 买官鬻爵。军队亦腐朽不堪,当时人嘲笑他们“但以飞觞为飞 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歌”,当年蒙元铁骑的 勇武气概早已荡然无存。
官僚体制也走向崩溃。从大臣到各级官吏,无不贪污贿赂、 买官鬻爵。军队亦腐朽不堪,当时人嘲笑他们“但以飞觞为飞 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歌”,当年蒙元铁骑的 勇武气概早已荡然无存。 与人祸同时的是连年的灾害,每年都有几十万至上百万的灾 民。1341年,黄河在河南决口改道,河南、山东、安徽、江苏 大片地区,灾区民众死亡过半,饥民达五百多万。 元代木刻画:贵族官员生活图

80 红巾军大起义 刘福通、韩林儿红巾军“管军万户府印” 韩山童以白莲教主的身份宣称:“明王出世”即“弥勒佛下生”。“明王”、“弥勒”是当时人民幻想中的救世主,只要明王出世、弥勒下生,人民就可以翻身。这一通俗、简明的号召,有力地吸引了陷于贫困绝境的农民。 1351年(至正十一年)四月,元政府征发黄河南北十三路十五万民工及庐州(合肥)等地两万多军队到河上服役。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宣传“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同时散布一首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起义的条件日益成熟。 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颍州聚集了三千教徒,宣誓起义。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

81 其他反元起义 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南北各地的白莲教徒纷纷起兵响应。北方地区还有:芝麻李(李二)等起义于徐州,布王三(王权)占领唐、邓、南阳等地,称“北琐红军”;孟海马占领均房、襄阳等地,称“南琐红军”,郭子兴占领濠州(安徽凤阳)。 在南方进行反元活动的领导者是彭莹玉、徐寿辉。以后,徐寿辉称帝,建立了政权,国号天完。他们占有了湖北、湖南、江西一带的广大地区,给元朝南方的封建政权以沉重的打击。元末农民起义军中规模较大的还有1348年起兵于浙东的方国珍和1353年起兵于高邮的张士诚。 张士诚像 张士诚政权的”天祐”币

82 北方红巾军的北伐及失败 1355年(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迎至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称韩林儿为“小明王”。
1357年(至正十七年),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东路军以占领山东的毛贵为主力,直插河北,指向元京城大都;中路军由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为统帅,绕道山西,转攻河北,形成对大都的迂回包围;西路军由白不信、李喜喜等经潼关和武关入陕西。 刘福通于1358年五月攻占汴梁,宣布以汴梁为首都。出现了北方红巾军全盛的时代。 1363年二月,刘福通被杀害。 1366年十二月,韩林儿死,以龙凤纪年的宋政权至此结束。 小明王宋政权“龙凤通宝”铜钱

83 元末起义形势图 张士诚 刘福通 郭子兴 朱元璋 徐寿辉 方国珍 明玉珍 陈友谅 图例

84 朱元璋起义军的强大 1355年郭子兴死,朱元璋掌握了军队的实际领导权,并归大宋政权统辖。
1352年,郭子兴起义于濠州,自称红军。朱元璋参加到这支队伍中来。 1355年郭子兴死,朱元璋掌握了军队的实际领导权,并归大宋政权统辖。 1356年,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攻克集庆路(南京),改名应天府。他以应天为根据地,成为当时起义军中的一支劲旅。 元池州学正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像 朱元璋像

85 朱元璋消灭地方割据 1360年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
朱元璋的占领地区东北邻张士诚,西邻陈友谅,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 1360年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 1363年,著名的鄱阳湖水战。陈友谅中流矢丧命,朱元璋又亲率大军征武昌,灭陈友谅的割据政权。 1365年,派遣徐达为大将军东进。 年九月攻克平江(苏州),张士诚被俘,自缢死。 1367年,方国珍投降。 朱元璋谋士刘基像 朱元璋部将李文忠像

86 朱元璋建明灭元 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 1368年正月,改元洪武,定国号为明,以应天府为京师。开始了明朝的历史。
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五万北伐。在北伐的檄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1368年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弃大都北遁。八月初二日,徐达率北伐军进入大都。统治了中国98年之久的元朝,至此结束。 朱元璋部将徐达像 朱元璋手书《教说大将军》拓片

87 思考题 评价成吉思汗。 忽必烈封建化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元四等级制的正确认识。 参考书目 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高华《元史研究论稿》,中华书局1991年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元史》、《元史纪事本末》


Download ppt "第七章 大统一的元朝 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与西夏金南宋的灭亡 第二节 元代的各项制度与统治政策 第三节 元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