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校園複合式 防災應變與演練規劃 李 文 正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校園複合式 防災應變與演練規劃 李 文 正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校園複合式 防災應變與演練規劃 李 文 正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2 簡報大綱 壹、掌握校園災害潛勢 貳、地震災害(含火災)演練規劃與應變 參、淹水災害演練規劃與應變 肆、核能幅射塵防護措施 伍、結語

3 壹、掌握校園災害潛勢 學校是培育人才的場所,也是災難發生時居民緊急避難的地方,若校舍於災害中受損,將嚴重影響其避難與收容之功能,因此確保學校校園環境的安全,為現今非常重要的課題。

4 校園災害潛勢資訊管理系統(96&99) 歷年災害潛勢填報統計表 年度 96 99 學校總數 4,171 4,546 有效學校數量 3,603
填報率(%) 70 100 地震高潛勢學校數量(校) 613 131 颱洪高潛勢學校數量(校) 160 1,063 坡地高潛勢學校數量(校) 26 751 人為高潛勢學校數量(校) 5 6

5 學校災害潛勢資料未來展望(以地震為例) 1.透過中央氣象局獲得最新地震資訊 地震發生
2.經由國震中心透過TELES系統分析推估各縣市震度大小與地震損失程度 國震中心 3.及時將各縣市各級學校地震受災潛勢評估資料,透過電子郵件及簡訊傳送 電子郵件或簡訊傳送 4.供教育部與相關決策單位能即時掌握最新有助於決策之資訊 教育部與 各縣市政府 5

6 熟悉避難疏散時機及執行程序並編寫演練腳本 召開工作協調會議讓全校教職員工充分瞭解演練過程
貳、地震災害(含火災)演練規劃與應變 學校辦理演練作業流程 活動以簡單、易行為原則,主要考慮學校自主之能力,而非校外救援力量,因而情節以(1)緊急避難疏散;(2)緊急安置通報;及(3)緊急救護為三大重點,演練學校若有餘力並徵得校外救災、治安、醫療等單位同意,才擴大至校外單位。 成立校園緊急應變組織 並熟悉編組分工 製作家庭防災卡並以學習單方式發送學生 製作校園地震緊急避難疏散地圖 熟悉避難疏散時機及執行程序並編寫演練腳本 召開工作協調會議讓全校教職員工充分瞭解演練過程 預演、演練及檢討 活動之作業流程如下:

7 演練規劃的基本觀念 研擬演練計畫之前,必須先有充分的「情境想定」,並以學校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為主,例如大規模地震後,是將小學生留校、安撫、等候家長接回(若是,如何操作?)?或直接讓小學生回家? 應包含臨災戒備(地震則無)、緊急應變、演後檢討之內容。 必須明定各執行程序之權責編組及銜接介面。 必須確保所需的資源與人力。 必須確保演練的過程中,所有作業均隨時序有詳細的紀錄,以利事中查證以及事後重構與檢討。

8 50人(含)以上應變組織 ※教職員工49人(含)以下之學校,減少編制安全防護組及緊急救護組。 指揮官 副指揮官(發言人) 搶救組 通報組
成立校園緊急應變組織並熟悉編組分工 50人(含)以上應變組織 指揮官 副指揮官(發言人) 搶救組 通報組 避難引導組 安全防護組 安全防護組 緊急救護組 緊急救護組 ※教職員工49人(含)以下之學校,減少編制安全防護組及緊急救護組。

9 校園災害防救應變組織分工表[教職員工數50人(含)以上之範例]
編組及負責人員 負責工作 指揮官 校長 負責指揮、督導、協調。 依情況調動各組織間相互支援。 副指揮官(兼發言人) 教務主任或其他指定人選 負責統一對外發言。 通報中心受災情形、目前處置狀況等。 搶救組 學務處 技工/技佐 受災學校教職員生之搶救及搜救。 清除障礙物協助逃生。 強制疏散不願避難之學校教職員生。 通報組 校安中心人員 通報縣市教育主管單位(教育局處)及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已疏散人數、收容地點、災情等。 負責蒐集、評估、傳播和使用有關於災害、資源與狀況發展的資訊。 通報地方救災、治安、醫療等單位,並請求支援。 避難引導組 教務處 各班導師 平常擬定緊急疏散防災地圖(疏散路線和集合地點)。 災時協助教職員工生緊急疏散及安置。 在疏散集合地點設置服務台,提供協助與諮詢。 協助避難至學校知民眾之應急所需。 安全防護組 總務處 警衛 協助發放生活物資、糧食及飲水。 各項救災物資之登記、造冊、保管及分配。 協助設置警戒標誌及交通管制。 維護學校及避難收容場所之安全。 防救災設施操作。 緊急救護組 保健室 輔導室 設立急救站。 基本急救、重傷患就醫護送。 安撫及心理諮商。 平常急救常識宣導。 註:本表分組名稱、相關建議人選及工作職掌可依各校人事架構自行調整。

10 家庭防災卡 目的:註明個別家庭災時家庭團聚及聯絡的方式 說明:
製作家庭防災卡並以學習單方式發送學生 家庭防災卡 目的:註明個別家庭災時家庭團聚及聯絡的方式 說明: 大規模災害發生時,交通、通訊往往相當混亂且可能中斷,家庭成員的團聚,變得急迫卻又困難,學校若於開學之初,即將「家庭防災卡」以連絡單的方式,由學生攜回家,與家長共同填寫,每個家庭有自己個別的內容,平常攜帶於書包、鉛筆盒、身上等,若能貼(印)在家庭聯絡簿的底頁更佳,以便於災時家人團聚及聯絡。 觀之過去重大災害發生時,家人互相找尋不但困難,甚至增加了政府救災的負擔,便可瞭解「家庭防災卡」的重要性。

11 每個家庭有自己個別的內容,註明家人災時團聚及聯絡的方式。
註1:內政部消防署「1991急難通信平台」─提供固網、行動電話災時語音信箱,可即時撥接聽取災區親友留言訊息,疏導打入災區互報平安之話務,並分散民眾詢問關心之報案電話,使有限的通訊資源得以妥善運用。 註2:災民收容所(緊急安置所)的地址電話,可經由「縣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縣市消防局)中取得,若有困難,可先不填寫,但災中應留意政府的宣佈 。

12 1991報平安留言平台

13 緊急集合點:當災害發生時,家人緊急集合的地點
家庭防災卡(填寫說明) 緊急集合點:當災害發生時,家人緊急集合的地點 小規模災害(如公寓火災、小震災)時,家人會在住家外的適當地點(如家旁的小綠地)集合,但大規模災害時,可能連住家附近都不太安全或不易靠近,家人就必須在稍遠一點的社區外(如學校、公園)集合。 緊急聯絡人:當家人集合有困難(甚至遭遇災害時),家人知道可以向誰(親密的親戚好友)聯絡求助,但應事先安排好。 小災害時,同一城鎮(本地)的親友足以協助家人(聯絡、醫療照護、收容安置等),但大災害時,可能需要外地的親友過來幫忙。 每個家庭只要花一點時間,一起討論,有了共同的默契,萬一發生大災害,對家人一定有相當大的助益。 避免家人互尋的問題,變成救災單位的負擔,讓救災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14 製作校園地震緊急避難疏散地圖 校園防災避難疏散地圖之製作 學校對教職員工生平時應加強防救災知識宣導,藉由校園自主性之應變演練,加強人員對於緊急避難、疏散、安撫、安置、救護的熟悉程度,做好準備,養成正確的防救災知識、態度、技能。 校園避難疏散地圖是為學校在緊急災害事件發生時,師生避難疏散方向之依據,從教室開始規劃,擴張至單棟建築物,再擴展至整個校園,避難疏散地圖應具備易懂、易操作等功能。 避難引導組每學年開學前,應擬定緊急疏散地圖(疏散路線和集合地點),並隨時檢視避難路線是否暢通,如有障礙物時應立即清除或修改路線,並公告周知教職員工生。 考量幼兒園及國小一~三年級學生,避難時屬較為弱勢之ㄧ環,因此於安排教室時,盡量將其教室安排於一樓或是較方便逃生之區位,使得學生能於災難發生時迅速避難。

15 教室緊急避難疏散地圖(範例) 講 台

16 地震災害 避難疏散路線及集合地點之規劃原則
疏散路線應盡量避開有潛在房屋倒壞的地方或穿越建築,集合地點應選擇操場、大面積空地為宜,若疏散路線過長或曲折,可先規劃教室旁之綠地、空地為第一疏散空間,再轉進至最終集合地點(操場、大面積空地)。 不同班級的疏散路線不可交織,若相互匯合,應考慮路線的寬度及容量。 疏散路線規劃可融入升旗時班級前進路線。 規劃急救站之設立地點,以鄰近最終集合地點及校門為宜。

17 建築內→建築外→第一疏散空間(若有必要)→最終集合地點
適用於人員在教室。 各棟建築物依照樓梯的座數,將教室做分組,依據學生依據教室位置所分配的樓梯位置方向進行避難。 教職員生等地震稍歇後,儘速避難到第一疏散空間,再轉進到最終集合地點。 建築外→最終集合地點 適用於人員在室外活動。 由上課中老師帶領或學生自行避難至最終集合地點。

18 18/62

19 921地震學校損壞情形 不分樓層崩塌 一樓嚴重損壞、門窗變形、磚牆倒塌掉落 一樓壓潰塌陷

20 臺北縣板橋市海山國民小學防災地圖

21 熟悉避難疏散時機及執行程序並編寫演練腳本 依照指定疏散路線 到集合地點 緊急救護受傷人員
地震災害緊急避難疏散流程圖 就地作緊急避難 身體保護動作 地震發生 緊急避難或疏散? 校長或代理人判斷 恢復正常作息 但提高警覺 依照指定疏散路線 到集合地點 緊急救護受傷人員 協助、收尋失蹤 救護受傷人員 通報縣市教育局處 、教育部教安中心 及地方救災單位 安撫及清點人數 並上報指揮官(校長)

22 房屋倒壞的型態 - 境況非常複雜 22/62

23 地震避難疏散參考程序 (http://disaster. edu
地震避難疏散參考程序 ( 人們在地震時所面臨的境況非常複雜,過程充滿不確定性,正確的操作方式,不易細膩至「時序固定、細節固定」的標準,雖然如此,良好的參考程序在大部分的情境下仍具有相當的價值,尤其在緊急操作時有所依循,以在不慌不亂的情況下,因應災害的動態演變,做出最好的應變行動。 好的應變參考程序必須是 Simple and Easy,因大地震不會常常發生,若考慮太多情境,會變得很複雜,反而容易忘記、混淆,失去操作程序的意義。

24 地震來時的情境很複雜,大致分類說明如下:
情境一:輕、中度搖晃,有一些擔心,有些人會問問左右的人「 是不是地震?」,也會抬頭看看吊燈等是否搖晃,以確 定地震已發生。 建議動作: 「躲在桌子底下或以低姿勢躲在沙發或床旁邊」 ,以避免被倒落物品砸到而受傷。 若屬土塊厝、磚造、老舊耐震性能不佳或因裝修 打掉過外牆、梁、柱的房子,則需採取避難疏散 行動。 說明: 此情況下,台灣的房子一般是不會倒塌的,通常 不需採取緊急避難疏散的逃離行動,但置於高處 又未固定的物品可能掉落,因此保護頭頸部避免 被掉落物品砸到為重點。

25 情境二:搖晃劇烈、站立不穩,行動困難,幾乎所有人會感到驚 嚇恐慌、高處物品掉落,傢俱、書櫃、衣櫃移位、搖晃 甚或翻倒。
建議動作: 建議當下「躲在桌子底下或以低姿勢躲在沙發或 床或梁柱旁邊」,但劇烈搖晃稍歇時,全樓層均 需儘速進行緊急避難疏散。 說明: 此情況下,在台灣良好設計、施工的房子或許有些受損,但仍不至於瞬間崩塌,但人被高處掉落、翻倒物品砸到而受傷的機會相當高,因此建議當下「躲在桌子底下或以低姿勢躲在沙發或床或梁柱旁邊」,但劇烈搖晃稍歇時,不管位於任一樓層均需進行緊急避難疏散。

26 若聽到「碰、碰」多聲巨響的情況下,建築物可能部分受損,牆、樑、柱可能開爆或明顯變形,嚴重者房子會倒塌,但也可能房子雖受損嚴重仍未倒塌,此種劇烈搖晃當下,一般人均失去行為能力,只能抓起座墊等輕軟物品或只用雙手保護頭頸部並縮起身體,保護自己,難以實際躲到桌子底下或旁邊或梁柱旁邊,但搖晃稍歇時,立即儘速進行避難疏散,因房子若未立即倒塌,在後續的餘震時,很可能倒塌。 請注意: 若不是大且堅固的桌子,就請躲在桌子旁邊(例如學校教室的桌子很小,進出不易,且學生很多,緊急避難需要比較多時間,躲在桌子旁邊,較易行動。)日本、台灣通常建議躲在堅固的桌子底下,為什麼?因為遇到中、大地震房子雖未倒塌,但被掉落物品、翻倒櫥櫃砸傷、壓傷的機率相當高,何況若真遇到超大地震導致房子瞬間倒塌,在錯位扭曲的建築空間中,且劇烈搖晃當下,也實在無法立即採取往外的避難行動。

27 避難疏散之時機及執行 地震災害 時機:校長/(代理人)判斷需要進行緊急疏散避難時,判斷基準如下
幾乎所有人會感到驚嚇恐慌。 搖晃劇烈以致站立不穩,行動有些困難。 高處物品掉落,傢俱、書櫃明顯移位、搖晃或翻倒。 聽到「碰、碰」巨響,此代表部分建築物之磚牆或混凝土受擠壓破裂。 部分建築物受損嚴重,牆、樑、柱開爆或明顯變形甚或倒塌(此情況下,教職員工生可自行啟動疏散避難,可不必待校長指示)。 等待強烈地震稍歇時,即儘速進行疏散避難(強烈搖晃當下,難以展開行動)。

28 執行: 執行上可參考緊急避難疏散流程圖。 老師在引導避難時,應注意行動不便或有特殊情況的學生,給予必要之協助,例如請班上同學給予照顧。
切記要求學生不喧嘩、不推擠、建築內不跑步、建築外不急跑。 緊急救護組應急設立急救站,過程中有人員受傷,應迅速送至急救站進行急救。 疏散到最終集合地點後,應立即安撫學生情緒,並清點人數,上報指揮官/校長,如學生安危調查表所載。 先期緊急安頓學生,不可讓國小學生在震災後隨即自行離校。 引導、協助外援力量(警、消、醫療衛生等)展開收尋、救護失蹤、受傷之人員。 通報至縣市教育主管單位(教育局處)及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校安中心),及地方救災、治安、醫療等單位。 聯絡家長,告知學生情況(傷亡學生優先),請求配合、協助。

29 地震訊息查詢

30 學校災情通報

31 參、淹水演練規劃與應變 校園淹水災害避難疏散地圖之製作
依據水利署更新並送交各縣市政府之淹水潛勢圖及近3年 實際淹水事件,各縣市政府已完成水災危險潛勢地區保 全計畫擬訂,將1250處易淹水聚落約95.96萬人(26萬 7128戶)列為高淹水潛勢保全地點。。 各縣市政府均已針對這些保全地點完成抽水機預佈、防 汛備料準備及辦理防汛宣導等防災作為,但各級學校如 位於前述保全地點附近(可向當地政府查詢),仍應積極教 育學童防汛知識並完成校園防災準備。 避難引導組每學年開學前,應上網更新災害潛勢平台中資料 ,檢視學校是否為高淹水潛勢區域,以擬定緊急疏散防災地 圖(疏散路線和集合地點),並隨時檢視避難路線是否暢通,如 有障礙物時應立即清除或修改路線,並公告周知教職員工生 。

32 避難疏散路線及集合地點之規劃原則 避難疏散路線不能夠穿越溪流、溪溝,盡量利用現有道路。 不隨溪流向上或向下走,不經過危險路段、陡坡區。 避開有潛在倒壞的擋土牆、駁坎。 不同班級的疏散路線不可交織,若相互匯合,應考慮路線寬 度及容量。 避難場所應選在對外交通方便,安全穩固之高層教室。 避難場所之空間需能容納全體師生之生活作息。 若學校被選為地方之淹水避難場所,則空間需能容納淹水潛 勢區居民日常生活作息。 不能位於可能崩塌之潛在區,不能位在陡坡之下。 不能有孤立的腹地(不易與外界聯絡)與外界需有安全的通路 規劃。 急救站之設立地點,以在避難場所內為宜。

33 台北縣金龍國小水災疏散避難圖 ※採垂直疏散

34 淹水災害緊急避難疏散流程圖 水災發生或有發生之虞 緊急疏散避難? 校長或代理人判斷 否 維持正常作息 但提高警覺 是 依照指定疏散路線到
指定的避難場所 緊急救護受傷人員 安撫及清點人數,上報指揮官(校長) 通報縣市教育局處、教育部校安中心 、地方救災單位及家長 安撫及清點人數,上報指揮官(校長) 通報縣市教育局處、教育部校安中心 、地方救災單位及家長 災情擴大, 緊急疏散避難至校外安全地點? 校長或代理人判斷 維持校內避難 提高警覺 辦理學生返家事宜 引導師生至校外安全避難地點

35 避難疏散之時機 發布淹水預警報地區 作為 情況 對策 準備疏散撤離 勸告疏散撤離 強制疏散撤離
中央氣象局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或豪雨特報中大豪雨以上之警戒區域後。 住家或學校位於水災危險潛勢地區、低窪地區或其他可能致災地點,則必須預作疏散撤離準備 勸告疏散撤離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局)通報中央管河川水位超過二級警戒水位(經濟部請救災機關動員準備之水位)且水位持續上升。 經濟部水利署淹水警戒資訊且現地已有積水跡象。 接獲水庫管理機關發布水庫洩(溢)洪通報,依通報建議內容或經研判必要時。 住家或學校位於水位站沿岸警戒區域及低窪地區時,則須完成撤離準備。 強制疏散撤離 接獲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通報強制疏散撤離。 接獲經濟部水利署(河川局)通報河川水位超過一級警戒水位且水位持續上升。 發現直轄市、縣(市)管河川水位超過一級警戒水位且水位持續上升或有溢堤之虞。 接獲經濟部水利署淹水警戒資訊、現地淹水已達三十公分(或五十公分,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因地制宜認定)時,且持續上升。 接獲水庫管理機關發布水庫洩(溢)洪通報且洩洪量大於下游河川堤防設計標準。 依鄉(鎮、市、區)公所、村(里)長、村里幹事或民眾通報,現地持續降雨、淹水已達三十公分(或五十公分,由鄉(鎮、市、區)公所因地制宜認定)時,且持續上升、河川等有溢淹之虞時。 水利建造物突然發生重大緊急事故,經管理機關緊急通報有強制疏散撤離必要。 經直轄市、縣(市)政府研判或鄉(鎮市區)公所自行研判有強制疏散撤離必要。

36 二.無淹水預警報地區 時機:校長/(代理人)判斷需要進行緊急疏散避難時,判斷基準如下
中央氣象局持續發佈豪大雨特報,預估雨量已達過去淹水的紀錄。 地方災害應變中心或村里長要求進行疏散避難,若學校仍在上課中或有師生住校時,由學校老師帶領學生進行疏散,若學校已停止上課,學生不在學校時,則應跟隨家人疏散。 從下雨狀態研判出水災的危機與疏散與否,可參考下表 項目 下雨狀態 對策 A情況(1小時20~30公厘) 地上全面性出現水窪地;對話聲音不清楚 應留意今後的降雨情形。若有雨停的情況就可放心。 B情況(1小時30~40公厘) 雨勢如傾盆,黑色的柏油路面因水花的四濺而變成白色。雨水溢出排水溝。 若有繼續下雨的情形,就要有浸淹水的心理準備,應留意氣象報告或查詢水情預報。 C情況(1小時40~50公厘) 雨勢如覆盆。汽車雨刷已經沒有效用。 即時準備疏散或預為疏散。 D情況(1小時50公厘以上) 車輛已難行駛。 應即進入避難地點。 註:中央氣象局網站

37 避難疏散之執行 執行: 避免涉水,避開滾落石、泥濘滑坡、斷落電線。 儘量不要外出,尤其道路與側溝因積水而連成一片,難以辨認時,徒增危險。
老師在引導避難時,應注意行動不便或有特殊情況的學生,給予必要之協助,例如請班上同學給予照顧。 切記要求學生不喧嘩、不跑步、不推擠。 緊急救護組應設立急救站,有人員受傷應迅速送至急救站進行急救。 疏散到避難場所後,應立即安撫學生情緒,並清點人數,上報指揮官/校長,如學生安危調查表所載。 先期緊急安頓學生,不可讓國小學生在災後隨即自行離校。 引導、協助外援力量(警、消、醫療衛生等)展開收尋、救護失蹤、受傷之人員。 通報至縣市教育主管單位(教育局處)及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校安中心),及地方救災、治安、醫療等單位。 聯絡家長,告知學生情況(傷亡學生優先),請求配合、協助。

38 肆、核能幅射塵防護措施 請學校師生做好以下緊急防護措施: (1)停止所有戶外活動,盡量於教室內進行教學活動,關緊門窗,減少室外空氣流入室內。
(2)要求學生隨身攜帶雨具(衣)及口罩,盡量避免直接接觸或吸入輻射塵,進而影響健康。 (3)暴露在外的食物與飲水盡量不食用。 (4)加強學生輻射防護宣導。 (5)學校應檢查電話及網路等通訊設備是否暢通,便於接聽或接收各方緊急通知。

39 (6)學校應持續藉由電視、廣播或網路查詢,以瞭解最新狀況。
(7)學校應密切注意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之環境輻射即時監測資訊 (8)若事故狀況持續惡化,須聽從各級政府之指示集結,進行疏散。

40 伍、結語 受到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過去認為是極端災害之事件,未來可能變成“正常化”發生,且災害規模日益增大,災害亦趨複雜化。
工程保護程度有一定之限度,需靠非工程措施才能降低災害損失;人定勝天已成過去式,最有效的防災措施是“避災”,這需要透過教育宣導方式讓民眾了解。 教育是解決問題最根本的辦法,而災害防救教育是災害防救工作上最具經濟效益的投資。 由知識的學習成為生活的態度與實踐,由學校擴及家庭、社區以至於社會,乃為災害防救教育長期推動的目標。

41 防災重於救災 教育取代教訓


Download ppt "校園複合式 防災應變與演練規劃 李 文 正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