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阿尔罕布拉宫 吉他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阿尔罕布拉宫 吉他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阿尔罕布拉宫 吉他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在西班牙南方的安达露西亚平原之上、内华达雪山脚下的格拉纳达有一座摩尔人(非洲西北部柏柏人和阿拉伯人的穆斯林后裔)所建的皇城,它巍峨、优雅、绚丽非凡。这就是198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阿尔罕布拉宫和轩尼洛里菲宫(又译夏宫)。这组古迹是公元8-14世纪间穆斯林政权统治西班牙的见证,也是阿拉伯风格的建筑艺术之瑰宝。外表看来这座宫殿严峻、单纯、朴实无华,但其实它的内部是辉煌、璀璨、极度奢华,简直就像一个人间天堂。

2 阿尔罕布拉宫的精美内饰 柱子 壁龛顶部 墙面装饰

3 柱头 植物花纹 穆卡纳斯 库法字体书法 阿拉伯文书法及纹饰

4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史 伊斯兰教自创立后其势力迅速扩张,几十年间就创建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阿拉伯帝国,这段历史是充满了残暴和血腥的。
  伊斯兰教自创立后其势力迅速扩张,几十年间就创建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阿拉伯帝国,这段历史是充满了残暴和血腥的。 创建阿拉伯帝国( ):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复兴阿拉比亚自古以来的一神教伊斯兰教。然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在公元622年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 四大哈里发时期( ):当时阿拉伯帝国的首脑称为哈里发。穆罕默德身后,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这期间,阿拉伯帝国扩张到东至整个中东、西至北非利比亚的广大地区。公元 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自此哈里发改为世袭。 倭马亚王朝时期( ):东征到了印度的旁遮普地区、西侵北非至摩洛哥,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露西亚。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倭马亚王朝共有14位哈里发。阿布·阿拔斯于750年推翻了倭马亚家族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时期( ):阿拔斯王朝762 年迁都巴格达。这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创造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已成为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埃及、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九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进入分封制时期。后来,北非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建都伊比利亚半岛科尔多瓦的后倭马亚王朝和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三足鼎立。1055年后阿拔斯帝国已名存实亡,成为所谓的“巴格达教皇国”。阿拔斯王朝共有37位哈里发。1258年,蒙古大将旭烈兀率军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拔斯帝国遂灭亡。

5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夜幕中的阿尔罕布拉宫 塞戈维亚 伴奏音乐《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作曲是著名的西班牙作曲家弗朗西斯科·塔雷加(1852—1909)。他兼有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天赋,是近代古典吉他之父。此曲也是吉他爱好者最喜爱的古典吉他名曲之一。演奏是伟大的古典吉他大师安德烈斯·塞戈维亚(1893—1987)。   据传,当年塔雷加来到了格拉那达,某一天的黄昏,他眺望着在夕阳西下背景中这座昔日富丽堂皇的废旧宫殿,引起无限的感慨。当天夜里,他就将脑海中浮现的回忆主题用颤音技法(即轮指技巧)来描述,写成了一首吉他独奏曲,并且加上了《祈祷》的副标题。全曲由于运用了颤音技巧,充分表现了作曲家回忆、幻想、迷茫、憧憬以及感慨万千的心绪。   阿尔罕布拉宫是穆斯林的贵族在没落中寻求奢华的体现,因此这宫殿建得既绚丽,精美,又奢靡。给人一种在无可奈何的哀愁中寻欢作乐的忧郁感。阿尔罕布拉宫即完美地体现出当时艺术发展到顶峰时的状态,更将人的欲望与自私暴露无遗。使人在面对这座宫殿时,神情必定会变得庄重,严肃。这就是塔雷加创作这首名曲的灵感之源。 塞戈维亚 夜幕中的阿尔罕布拉宫

6 阿尔罕布拉宫的位置(一) 阿尔罕布拉宫所在的格拉纳达市,地处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安达露西亚平原和内华达山的交界处。
  阿尔罕布拉宫所在的格拉纳达市,地处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安达露西亚平原和内华达山的交界处。   公元711年,阿拉伯帝国的势力扩张到了几乎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公元750年左右,倭马亚王族在阿布·阿拔斯的政变中溃败,它的残部逃过洗劫,窜到西班牙继续了“后倭马亚王朝”的统治。11世纪起,后倭马亚王国逐步势衰,最终解体成为多个小的穆斯林王国,但逐渐就被从半岛北部复兴的基督徒政权逐个消灭,到13世纪时,就只剩下了格拉纳达的一个穆斯林王国,格拉纳达成为穆斯林在西班牙最后的据点。失去领地的穆斯林纷纷逃到格拉纳达,一时间这里人才荟萃,文化发达,把阿拉伯人的艺术成就推向高峰。   这座“阿尔罕布拉宫”建造时,基督徒的政权已经兵临格拉那达城下,国王赫马尔在兵败无援的形势下向西班牙军队求和,以主战亲王的首级和每年五百万两的纳贡换来了战争的终结,使格拉纳达又苟延残喘了两个世纪。

7 阿尔罕布拉宫的位置(二)   阿尔罕布拉宫坐落在格拉纳达城东一个150米高的山丘上,1248年由当时格拉纳达的纳斯里德王国国王穆罕默德一世开始兴建,他的继任者穆罕默德二世、优素福三世和穆罕默德五世等继续修建至竣工。   1491年春天,西班牙天主教的两位国王菲迪南和伊莎贝拉统帅的军队包围了阿尔罕布拉宫。最后格拉纳达王国投降,基督徒大军于1492年1月2日进入格拉纳达,所有尖塔上的“新月被十字架所代替”。   格拉纳达王国的最后一位苏丹——穆罕默德十二世离开这里流亡北非。当他带着眷属伤心地离开这座美丽的宫殿时,站在一个磐石重叠的高地上,回首看了一眼即将离开的宫殿,不禁叹息,潸然泪下。直到现在那个地方还被叫做“摩尔人最后的叹息”。很久以后,当格拉纳达的新统治者——卡洛斯五世第一次进入阿尔罕布拉宫时,他曾宣称:“那个人失去的一切,由我拿回来了!”

8 格拉纳达的古迹——阿尔贝辛区   1984年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阿尔罕布拉宫和轩尼洛里菲宫,在1994年又补充了阿尔贝辛区。建立于公元8世纪的阿尔贝辛区是穆斯林的老城,里面完全是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处于阿尔罕布拉宫的北面河对岸,低矮的山坡上。 上图、左图:是它的典型街道与民居。 下图:是从阿尔罕布拉宫的城堡上俯瞰阿尔贝辛区的情景。

9 格拉纳达的古迹——格拉纳达大教堂 右下图:格拉纳达大教堂正面。它始建于基督徒收复格拉纳达后的1518年,但历时180多年方才建成。
右上图:教堂背面的远景。 左下图:教堂内部。

10 格拉纳达的古迹|中心广场   这是伊莎贝拉女王向哥伦布颁发出海诏书的雕塑。1492年(基督徒占领格拉纳达的当年),在伊莎贝拉女王支持下,哥伦布带着西班牙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出海西行,寻找绕过穆斯林势力控制区到达东方的途径。

11 圣赫罗尼莫修道院祭坛 卡洛斯五世像

12 阿尔罕布拉宫 和 轩尼洛里菲宫 阿尔罕布拉宫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最西面的是阿尔卡扎巴要塞(还包含宫殿的城墙及二十多座塔楼);
阿尔罕布拉宫 和 轩尼洛里菲宫 阿尔罕布拉宫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最西面的是阿尔卡扎巴要塞(还包含宫殿的城墙及二十多座塔楼); 宫墙内是以纳斯里德王宫为主的几座穆斯林王宫及其附属建筑; 基督徒收复格拉纳达后建起的完全是文艺复兴时代建筑风格的卡洛斯五世厅、由原来的清真寺改建的圣玛利亚教堂; 轩尼洛里菲宫是一个皇家花园,在阿尔罕布拉宫东面的山上,包括一座塔楼和几个花园。

13 阿尔罕布拉宫建造的历史 阿尔卡扎巴城堡 纳斯里德王宫 圣玛利亚教堂
宫城最西面的山嘴上,公元9世纪就有了一个要塞,穆罕默德一世( )在这个基础上重建了它; 穆罕默德二世( )修建了宫墙、塔楼,他的其它建设现已无存; 穆罕默德三世( )建起了帕塔尔宫和清真寺; 科马雷斯宫(或称桃金娘宫)是由伊斯梅尔( )始建,优素福一世( )续建,最后由穆罕默德五世( 、 两度为苏丹)于1370年完成; 狮子宫的建造年代已不可考,应当也是穆罕默德五世的成绩; 优素福三世宫由穆罕默德三世始建,优素福三世( )扩建,但在1717年被拆毁,仅留下少量遗迹; 基督徒收复格拉纳达后的1526年建造了卡洛斯五世厅,1560年又拆毁了清真寺,改建成圣玛利亚教堂。 阿尔卡扎巴城堡 纳斯里德王宫 圣玛利亚教堂

14 阿尔卡扎巴要塞 守望塔楼 城堡的边墙与塔楼 城堡内部
  城堡建于9世纪,是最早的王宫遗迹,如今仅存城墙与一些残垣。最高点为守望塔楼,可俯瞰格拉那达的市区景色。 城堡的边墙与塔楼 城堡内部

15 宫殿的入口 葡萄酒门 正义门下的浮雕 总入口|正义门
  在卡洛斯五世厅的西南侧,城墙上有一个正义门,这里是整个城堡的总入口(其实城墙东南角处还有一个门,经过一个桥连接轩尼洛里菲宫,那里离景区的入口更近)。   下图是正义门内通往宫殿群的第二道门——葡萄酒门。 葡萄酒门 正义门下的浮雕

16 最古老的宫殿   帕塔尔宫是目前整个宫殿群中最古老的宫殿,由穆罕默德三世( )所建。但仅残存一个水池、一排柱廊和一座塔楼。从塔楼上向北可以看到山下阿尔贝辛的全景、向南可以可以看到水池和大花园,水中的倒影使整个宫殿的景色更完美。   19世纪末,这个柱廊和“女士塔楼”(又译“贵妇人塔楼”)曾被卖给私人作为住宅,致使内部饰物大量被毁。塔楼的天花板在西班牙政府买回前已被拆下,后于1978年被收入了柏林“孔斯特”伊斯兰博物馆。

17 纳斯里德王宫 右图:是从阿尔罕布拉宫北侧、阿尔贝辛区看到的纳斯里德王宫。最高处是后来的基督教统治者建的“圣玛利亚教堂”。
  照片最左的建筑是 “帕塔尔宫”的女士塔楼。照片最近处是纳斯里德王宫的一个核心建筑“科马雷斯塔楼” 下图:是纳斯里德王宫比较原始的结构图。 左图中: ⑴迈苏尔宫 ⑵黄金宫 ⑶科马雷斯塔楼 ⑷船厅 ⑸桃金娘庭院 ⑹南楼 ⑺狮子宫庭院 ⑻国王厅 ⑼双姊妹厅 ⑽林达拉哈观景楼 ⑾皇家浴场 ⑿王后梳妆楼 ⒀阿本瑟拉赫斯厅 ⒁科马雷斯宫原入口(已改在卡洛斯五世厅内) ⒂狮子宫原入口(已改为由桃金娘庭院进入)

18 马丘卡庭院 纳斯里德王宫入口处的第一进庭院已经只剩废墟,保留基本完好的是它里面的马丘卡庭院。
  纳斯里德王宫入口处的第一进庭院已经只剩废墟,保留基本完好的是它里面的马丘卡庭院。   照片正面(北面)的柱廊是原始建筑的复原,只是柱子由方变圆了,而院中草木肯定是后人的作品,是否能称之为“复原”已不可知。   照片的右侧看到的是古老的,但经多次改建的“迈苏尔宫”,它的北端是一个“祈祷室”。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出,宫殿外表十分“简朴”。

19 迈苏尔宫 左图:迈苏尔宫入口的墙面纹饰。 左下图:迈苏尔宫内部。这个宫殿几经改建。是苏丹用作听证、审判等用途的一个场所。
下图:迈苏尔宫的北端有一个小小的天主教祈祷室。是裴迪南与伊莎贝拉所建,窗外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到山对面的阿尔贝辛区的景色。该处曾被炸毁,后又重建复原。 迈苏尔宫

20 迈苏尔宫的内饰 天花板   由于年代久远和多次改建、修复,已经无法知道是否为“复原”的原样。这里可以见到“柱头”与“门轴”的风格有多么不同。可以肯定门和门轴是更换过的。 柱头 门轴

21 黄金宫 墙面细部 庭院南侧 黄金宫庭院

22 鼎鼎大名的桃金娘宫庭院 科马雷斯宫的庭院,“桃金娘宫”是后来的人们因当初庭院内种植着桃金娘(也称爱神木)树丛而得名。
  科马雷斯宫的庭院,“桃金娘宫”是后来的人们因当初庭院内种植着桃金娘(也称爱神木)树丛而得名。   这里是苏丹办公的地方。庭院中央是一个金鱼池,约有130英尺长、30英尺宽,目前桃金娘树丛已经不见踪迹。 左图:北侧的科马雷斯塔楼(内有大使厅)和船厅(是个侯见厅)。船厅可以通往西边的黄金宫。庭院右(东)侧可通皇家浴场。 下图:南侧的楼与北面相呼应,但已经被后来建的卡洛斯五世厅所压盖,以显示基督徒的权威已经压倒了穆斯林。庭院左侧最远端往东可以通到狮子宫,是修建卡洛斯五世厅时打通的。

23 科马雷斯塔楼——大使厅   这里是科马雷斯宫的核心建筑,也是国王接见使臣的地方。庭中面对入口有安放国王宝座的壁龛。壁龛两侧有窗子,可以俯瞰整个阿尔贝辛城区。   1842年,正是在这里,哥伦布向阿拉贡王国裴迪南国王与卡斯蒂利亚王国伊莎贝拉女王呈交他的横渡大西洋的计划书。也是在这里,伊莎贝拉女王向他颁发了出海诏书。 上图:安放国王宝座的位置 左图:大使厅内部 下图:大使厅的穹顶

24 狮子宫 柱廊   这个宫殿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庭院中央有一个由12头狮子组成的喷泉。喷泉四周有四条水渠,传说象征着出自古兰经“极乐园”中的水河、乳河、酒河、蜜河。这里常被人说成是整个阿尔罕布拉宫中最美的部分,据传说(来自各种导游手册)这里是国王的后宫。   这个宫殿的西南角原来有一个宫门,建造卡洛斯五世厅的时候,封闭了这个门,改由桃金娘庭院经莫卡拉比斯宫(庭院西边与国王厅相对的建筑)进入。   但也有人猜测,这里是伊斯兰教的训练学校。一则是因为阿拉伯世界这种宗教训练学校十分普遍,二则这里的建筑结构与风格和北非(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的一些训练学校十分相似。当然,这种猜测也无从考证。 喷泉 庭院

25 国王厅 国王厅内部   国王厅在狮子宫的东侧,入口的屋顶在修复过程中被篡改,先是改成球形顶,后又改成现在这样,可以看到坡度明显被加大了(可参见右上小图)。   厅内的穹顶上布满用石膏粉敷在皮革上做成的十个彩绘人像画。有人估计他们是纳斯里德王朝的前统治者们。但因为伊斯兰教是反对个人崇拜的,所以在安达露西亚很少有摩尔人留下的人物画。有人猜测这些彩绘可能出自从北方基督徒的王国——卡斯蒂利亚借来的画家或穆斯林奴隶(他们接触过基督徒的艺术)之手。   有传说或猜测,这里曾经作为举行盛大舞会的舞厅使用。 穹顶的绘画 国王厅入口处

26 双姊妹厅 内饰 穹顶 庭院北侧的双姊妹厅是狮子宫中最早的建筑,传说这里是国王与最宠爱的妃子的寝宫。
  庭院北侧的双姊妹厅是狮子宫中最早的建筑,传说这里是国王与最宠爱的妃子的寝宫。   内部装饰采用源自伊朗的穆卡纳斯(钟乳石或蜂窝状结构),这在阿尔罕布拉宫中屡见不鲜。 内饰 穹顶

27 阿本瑟拉赫斯厅 入口   庭院南侧是所谓的阿本瑟拉赫斯厅。传说这里曾经是宫内最血腥的地方,国王听信谗言在此杀死36位武士和宫廷里的亲戚。 背面 内部 穹顶

28 林达拉哈中庭 喷泉   双姊妹厅北面有一个观景楼,它的窗外是一个带有喷泉的花园,称为林达拉哈中庭。 观景楼内饰

29 卡洛斯五世厅   这座宫殿建于格拉纳达回到基督徒手中之后的1526年,是为卡洛斯一世(查理五世)的婚礼而建。其实卡洛斯一世、查理五世、卡洛斯五世都指的是同个一人,即裴迪南与伊莎贝拉的外孙查理,1516年他成为西班牙国王,称为卡洛斯一世、而1519年他就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为查理五世,但他觉得自己很伟大,统治范围覆盖了西班牙、罗马帝国和一个新大陆,所以自称为卡洛斯五世。   卡洛斯五世厅的建筑师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建筑整体外方内圆,中间是宽广的圆形庭院(下图),周围有两层的柱廊。不过当初并未完工,只建好了外观,里面则空空如野。现在这里设有阿尔罕布拉美术馆和格拉纳达省立美术馆。 这里是一个宫内的小教堂 这里是一个宫内的小教堂

30 圣玛利亚教堂 上图:这里原来是格拉纳达王国皇家的清真寺,格拉纳达被基督徒收复后的1560年,拆毁了清真寺,改建了天主教教堂。
右图:教堂内的祭坛。 左图:是从轩尼洛里菲宫遥望阿尔罕布拉宫时见到的圣玛利亚教堂,可见它是整个宫殿区最高的建筑。

31 王宫的花园 圣玛利亚教堂 优素福三世宫遗址

32 轩尼洛里菲宫 水渠宫   原名Generalife,它的阿拉伯文原意是“园艺”。这里是纳斯里德贵族们的“夏宫”,他们在这里休夏,以躲避宫廷的繁文缛节。   这里包括一系列的花园、喷泉、水梯、步行长廊和一个露天剧场。 轩尼洛里菲宫夜景

33 水梯    及   上花园 形象逼真的狮子雕像 通向夏宫花园

34 后记   阿尔罕布拉宫是中世纪阿拉伯人建造的众多穆斯林宫殿中唯一较完整保留至今的一处,但却是规模缩小、豪华程度降低了的一处。因为它终归是建造于穆斯林势力走向衰亡的时候,可以说是“末日余晖” 中的产物。   当年阿拔斯王朝建在巴格达的宫殿均已荡然无存、而建在萨迈拉城,底格里斯河畔绵延了40公里的宫殿群,如今也已是人迹罕至的废墟;昔日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科尔多瓦的哈里发们建造过许多宏伟的宫殿,今天也只剩下麦地那—扎哈拉宫的遗址,那里除部分恢复了一座清真寺大厅外其余则都是断壁残垣;15世纪土耳其苏丹在伊斯坦布尔兴建的托普卡匹宫留存至今的,大部分都是百十年内重建恢复的,并非当初的遗存;至于阿富汗的加兹尼,当年的加兹纳维宫现在只留下少许遗迹。但就是仅有的这些遗迹也可以和阿尔罕布拉宫做一些比较,而且除了穆斯林宫殿外,还留有一些古老的清真寺,无论是它们的规模还是精美程度似乎都远在阿尔罕布拉宫之上。   阿尔罕布拉宫所以能够留存至今,还应当归功于格拉纳达的征服者,首先是裴迪南与伊莎贝拉二人住进了阿尔罕布拉宫,发现其精美、华丽的惊人。而他们又都熟悉摩尔人的生活方式,也喜欢穿阿拉伯长袍。后来的格拉纳达统治者就一直把阿尔罕布拉宫作为王室宫殿,这种状况延续到1868年,这才使这座宫殿基本完整地被保留了下来。   美国的作家华盛顿·欧文1829年来到格拉纳达,他得到市长的允许,在阿尔罕布拉宫中卡洛斯五世曾住过的那个套房住了两个月。1832年他出版了《阿尔罕布拉宫》一书,并因此而成名。这本书也使阿尔罕布拉宫闻名于世,如今成了西班牙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华盛顿·欧文的《阿尔罕布拉宫》一书也成了旅游点的“导游手册”。只是它的内容有太多的传说,而充斥着虚构、讹传,与真实的历史有着不小的差距,终归它是一部文学作品。

35 科尔多瓦的 麦地那-扎哈拉王宫     麦地那-扎哈拉宫是典型的哈里发时期的建筑群,它始建于公元936年。这座宫殿由是后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阿卜杜勒·拉赫曼修建的,并以他的爱妃扎哈拉的名字命名。这里原计划建成王国的新首都,但仅存在了不到一个世纪,就被柏柏尔人(也是北非的穆斯林民族)摧毁。     扎哈拉宫基本上呈长方形,整个宫殿依山势而建,层次分明。各层之间都被石墙隔开,使宫殿分为三个部分。最高部分是宫殿主体,中间有苗圃和花园,最下一层则建有清真寺和住房。在经过部分修复的清真寺大厅中,依稀可以摹想当年的盛况。   它是穆斯林王国鼎盛时期的建筑,就其规模、结构、宏伟程度及用料而言,远胜于阿尔罕布拉宫。

36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它始建于公元 785年,正是西班牙穆斯林势力上升的时期。占地24,000平米,由多排拱门结构组成,十分宏伟。
  它始建于公元 785年,正是西班牙穆斯林势力上升的时期。占地24,000平米,由多排拱门结构组成,十分宏伟。   1523年后,清真寺内增设了一个天主教堂,使穆斯林风格的清真寺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它的规模和用材等也远胜阿尔罕布拉宫。 广场    大厅    祭坛                            门厅 入口 塔楼 平面图(约 190m X 126m )

37 结束 制作:张简 参考资料 《阿尔罕布拉宫》(英)罗伯特·欧文著 《阿尔罕布拉宫》(美)华盛顿·欧文著 来自网上的游记、博客等


Download ppt "阿尔罕布拉宫 吉他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