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说 一、元代社会概况 二、元代文学概况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说 一、元代社会概况 二、元代文学概况 1.特点: ①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历程中,元代文学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期:即新兴的通俗的戏剧小说开始取代传统的典雅的诗文词赋的正宗地位,从此,叙事性文学逐渐成为文坛创作的主流。 ②在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还涌现出一批成就较高的少数民族诗人,耶律楚材、贯云石、萨都剌、马祖常、李直夫等,为元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
二、元代文学概况 2.分类: ①杂剧:元杂剧是以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元杂剧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剧本一般都有固定的体制。剧本的结构,通常是由四折组成,或外加一个楔子;在剧末正戏结束之后,有“题目正名”,用来概括剧情、标明剧名;剧本韵散结合,每折均由曲词、宾白(杂剧以唱为主,故说白称为“宾白”)、科范(演员的动作、表情等)组成;杂剧一般一折戏只能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而且一本戏只能由主要角色独唱,正末(男主角)主唱为末本,正旦(女主角)主唱为旦本,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另外,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正面男角色)、旦(正面女角色)、净(喜剧角色或反面人物)、杂(杂七杂八角色的总称)四类,其表演已呈现出虚拟化和程式化的倾向。
3
杂剧 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最高峰的标志。元杂剧的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元杂剧的前期,大抵是指从金朝灭亡至元成宗大德年间。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大都(今北京)是前期杂剧创作的中心,剧作家也主要是北方人。产生出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杰出的戏剧家王实甫、马致远、白朴,著名的杂剧作家高文秀、杨显之、纪君祥、石君宝等。他们创作出了《窦娥冤》、《救风尘》、《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墙头马上》、《李逵负荆》、《赵氏孤儿》等等优秀的剧作。
4
杂剧 后期杂剧创作的中心由大都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其中重要作家多是流寓在南方的文人,也有部分作家是南方人。后期的著名剧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优秀作品有《倩女离魂》、《两世姻缘》等。 元代的戏剧艺术,除了崛起于北方而后又盛行全国的杂剧以外,还有一直在南方流行的南戏。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南戏有高明创作的《琵琶记》和《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传奇,后四者又简称为荆、刘、拜、杀。其中《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南戏之祖”。
5
散曲 ②散曲:散曲作为元代韵文的主体,其成就也颇为引人注目。元代散曲的发展也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元曲作家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大都,作者大多是“兼作”。最有成就的仍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人。后期元曲作家的活动中心转移到了南方的临安,此时出现了许多专写散曲的作家,较为著名的有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等。
6
小说 ③白话小说在元代继续盛行。元代话本小说的创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宋元讲史话本一般篇幅较长,分卷分目,文字质朴浅拙,关目生动曲折,有虚有实,亦文亦野,成为后来长篇白话章回小说的滥觞。如《大宋宣和遗事》为《水浒传》提供了最初的蓝本,《全相平话五种》中的《三国志平话》已粗略具备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要情节和基本倾向。此外,讲经话本《唐三藏取经诗话》对《西游记》的成书也有直接影响。
7
诗文 ④相对于源于民间的戏剧小说创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言,有元一代正统的诗文创作要逊色许多。元代前期的诗、词、散文,北方主要是继承金朝的传统,由金入元的元好问继续领导文坛,重要作家有刘因、姚燧、卢挚等。南方则主要是秉承江湖诗派的余绪,由宋入元的赵孟頫、戴表元、邓牧等逐渐成为当时文坛创作的主体。元代中期,随着元仁宗延祐初年科举制度的恢复,诗文创作也活跃起来,出现了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等所谓“元诗四大家”。元代后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趋于激化,作家们的写实倾向大大增强,主要诗人有王冕、杨维桢等。
8
第二章 关汉卿
9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一、他以字行,号已斋叟,大都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大都一带。关汉卿不乐仕进,交游甚广,与书会才人、青楼艺伎均有交往,时相切磋,同时他又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歌善舞。作为在金元易代之际沦入市井间的落魄文人,关汉卿长期混迹于行院勾栏,这既培植了他倜傥风流、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个性,又使他充分接触下层社会,对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他还亲自参与演出,“躬践排场,面敷粉墨”,获得了丰富的舞台体验,这使他的戏剧创作更具有当行本色。
10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二、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大力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等;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
11
第二节 《窦娥冤》 一、《窦娥冤》的思想内容:
第二节 《窦娥冤》 一、《窦娥冤》的思想内容: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它的故事原型出自《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东海孝妇》。此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通过窦娥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贪酷,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12
第二节 《窦娥冤》 二、《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 《窦娥冤》 二、《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而又环环相扣。 3.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13
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首先,关剧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其次,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再次,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他的杂剧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 三、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四、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典雅的艺术韵味,毫无雕琢的痕迹。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曲词还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14
第三章 《西厢记》
15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西厢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西厢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1.《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16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2.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3.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 4.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崔、张故事进行了带有总结意味的再创造,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予以完美表现,写成了《西厢记》杂剧(又称《王西厢》)。从此以后,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就基本定型了。
17
第二节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1.主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2.人物形象
第二节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1.主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2.人物形象 ①崔莺莺:丰富性;发展性;真实性. ②张生:痴情;疏狂;侠义;诚实 ③红娘:心地善良;聪明伶俐;有胆识
18
二、《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 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出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两种冲突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制约。
2.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 3.语言自然而华美,典雅而富丽,具有诗意浓郁、情趣盎然的独特风格。王世贞称《西厢记》是北曲的“压卷”之作,王实甫也确实堪称文采派的典型范式。 4.对杂剧体制的创新。它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外加一楔子的通例,由五本二十折组成。它也打破了每折只能由一人主唱的成规,在必要时一折戏可轮番主唱。
19
第四章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20
第一节 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作品 一、白朴和《墙头马上》
第一节 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作品 一、白朴和《墙头马上》 白朴是元杂剧前期的著名作家,主要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事为内容,今存三种:《墙头马上》、《梧桐雨》和《东墙记》。《墙头马上》是根据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引银瓶》的诗意敷衍而成。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通过李千金与裴少俊这对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斗争,肯定了他们的合理要求,表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剧中着力塑造了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地同封建家长进行抗争的李千金的光辉形象。她的性格特点是泼辣率直,敢作敢为,大胆执着,刚强不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反抗性。面对公公的压力和辱骂,敢于理直气壮的进行争论,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21
二、马致远和《汉宫秋》 马致远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是《汉宫秋》。这部剧作是一个帝王爱情悲剧,也是一个民族悲剧。作者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对有关史实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流露出一定的民族感情与沉痛的忧伤情绪。它以胡、汉民族矛盾为背景,叙写了昭君为汉室江山挺身而出,毅然出塞和番,以至投江殉国的悲剧故事,歌颂了昭君崇高的民族气节,谴责了怯懦无能、贪生怕死的汉朝文武大臣,鞭挞了谄佞奸贪、卖国求荣的毛延寿,在民族压迫深重的元代,其价值取向是难能可贵的。该剧剧情哀婉动人,曲辞清丽典雅,具有浓烈的抒情性。
22
三、康进之和《李逵负荆》 《李逵负荆》是现存六种元代水浒剧中最优秀的作品。本剧最为成功之处是通过一系列误会性的冲突与喜剧性的场面,塑造了李逵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以及对梁山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构成了他性格的基本核心,李逵行侠仗义,坦荡磊落,既天真憨厚,又粗鲁莽撞,既正直、豪爽,又暴躁、轻信,在粗豪中显妩媚,于狡黠中见淳朴,其性格的不同侧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23
四、纪君祥和《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一出壮烈感人的悲剧。其故事情节主要取材于《史记》、《左传》等史籍,并进行了创造性地改造和提炼,全剧围绕“搜孤救孤” 这一中心,展开了正义与邪恶、忠与奸的惊心动魄地较量,在风口浪尖的激烈冲突中,塑造了一系列为挽救无辜而见义勇为、前赴后继的戏剧人物形象。全剧始终洋溢着磅礴高昂的正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悲壮美。
24
第二节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 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第二节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 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郑光祖一生写有杂剧十八种,现存八种。《倩女离魂》是元后期最杰出的爱情剧。它取材于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倩女离魂》在艺术上也有显著特色。首先是构思奇特,情节新颖。作品写倩女,一会是魂,一会是身,一会在外地,一会在家里,两两映照,相得益彰,同时这些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情节,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其次是描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再次是曲词秀美婉转,清丽流便,充满浓厚的抒情气息。
25
第五章 南戏
26
第一节 南戏的兴起与发展 一、南戏的概念 南戏是南戏文、南曲戏文的简称,与北方杂剧相对而言。它是用轻柔婉转的南方曲调演唱的戏剧形式,最初是在南宋时期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所以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是明清传奇的前身。南戏的形式至元末基本定型,与杂剧相比,其体制比较自由灵活:南戏称一场为一出,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题目放在剧本的开端,一般先由副末开场,说明创作主旨或介绍剧情概况;南戏亦由唱、科、白组成,相对于杂剧的“科”而言,南戏的表演动作提示称“介”或“科介”;每出戏不限用同一宫调,可以换韵,而且不再限由一个主角主唱,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也可以对唱、合唱。南戏的角色行当主要分为七类:生(男主角)、旦(女主角)、净、外、贴、丑、末,比元杂剧的角色更为完备。
27
二、南戏的产生和发展 1.形成期。南戏的产生要早于杂剧,最早出现在北宋末南宋初的温州民间。
2.衰落期。元灭南宋之后,杂剧创作风靡一时,南戏一度衰落,但仍在民间流行。 3.繁荣期。元末明初,随着南戏在艺术上的提高,南戏得到迅速发展。明代前期,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
28
第二节 《琵琶记》 一、《琵琶记》的故事演变
第二节 《琵琶记》 一、《琵琶记》的故事演变 它是高明根据民间流行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作者对原本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主旨均进行了重新处理:蔡伯喈由三不孝(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变成了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由原来不忠不孝的被谴责对象变成了全忠全孝的正面典型,原先的悲剧也被大团圆的结局所替换。
29
二、《琵琶记》的思想内容 《琵琶记》一方面作者的主观动机是宣扬封建教化,“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这一思想贯穿全剧;另一方面,作品在极力歌颂主人公“有贞有烈”、 “全忠全孝”的同时,又真实地描绘了功名利禄和家庭幸福的冲突,“事君”和“事父”的冲突,理念和情感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就暴露出封建社会、封建道德本身的矛盾,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0
三、《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此剧在刻划人物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作品写出了蔡伯喈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复杂心态。赵五娘是剧中塑造得最为动人的形象,她温顺善良,吃苦耐劳,忘我牺牲,坚韧不拔,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2.结构严谨,两条线索交错发展,相互对照。 3.语言的运用相当出色。其曲白既接近口语,又富于文采。还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曲词。
31
第三节 元末“四大南戏” 一、《荆钗记》与《白兔记》
第三节 元末“四大南戏” 一、《荆钗记》与《白兔记》 1.《荆钗记》一般认为是柯丹邱所作,写宋代文人王十朋与妻子钱玉莲“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婚姻故事,塑造了一对忠于爱情,坚贞不屈,富贵不能动其情,威逼不能屈其志的“义夫节妇”形象。在艺术上,它的最大特色是把主人公置于命运的风头浪尖上进行刻画,矛盾冲突此起彼伏,情节曲折跌宕,特别适宜于舞台演出。其次,结构颇为精巧,利用荆钗这一道具贯穿全剧,使得关目紧凑。再次,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较强。 2.《白兔记》通过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表达了“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首先剧本成功地描绘出李三娘这一普通妇女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她忍辱负重、忠贞不渝、坚韧顽强的性格。其次,能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次,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充满朴野之趣。
32
三、《拜月亭》与《杀狗记》 1.《拜月亭》又名《幽闺记》,系根据关汉卿杂剧《拜月亭》改写而成,作者相传是施惠。此剧以金末动乱为背景,描述了蒋世隆和王瑞兰、陀满兴福和蒋瑞莲两对年青人在乱世中历经磨难,最终结为夫妻的离合悲欢。在艺术上,首先是把爱情故事置身于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上去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风貌。第二,人物刻划相当成功,善于描摹人物细致微妙的内心活动及矛盾心理,塑造人物丰富的性格。第三,情节曲折生动,关目奇巧,在悲剧性的情节中巧妙地运用巧合、误会、插科打诨等表现手法,寓庄于谐、悲喜交融。第四,曲文本色自然,而又时露机趣,富有形象性和节奏感。 2.《杀狗记》根据元杂剧《杀狗劝夫》改写而成,主要写封建家庭中兄弟、夫妻和叔嫂之间的矛盾冲突,对酒肉朋友的卑鄙势利暴露得较为充分,宣扬了“亲睦为本”、“妻贤夫祸少”的封建意识,道德说教气息较为浓郁,艺术上也比较粗糙。
33
第六章 元代散曲
34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与体制 一、散曲的兴起:散曲是金末元初兴起的一种新型诗体。它最初是从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的,金元之际,北方少数民族新起的音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便逐渐产生了散曲。 二、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和套数。小令又叫叶儿,是以一支曲牌为独立单位的散曲,它是散曲的基本单位,。除单支曲牌的小令之外,它还有带过曲、重头曲等特殊形式。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单曲联缀而成的一个完整的组曲。
35
第二节 元代前期散曲创作 一、元代前期散曲创作概况
第二节 元代前期散曲创作 一、元代前期散曲创作概况 它也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家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大都,依其社会身份,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书会才人作家,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与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性格,可以关汉卿、王和卿为代表;二是平民及胥吏作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抒发出于对昏暗世道的强烈愤慨,流露出生不逢时的满腹牢骚及慕隐乐道的消极情绪,可以白朴、马致远为代表;三是达官显宦作家,他们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传统的士大夫的思想情趣,可以卢挚、姚燧为代表。总的看来,前期散曲作家特别是前两类作家继承了民间文学的精神,随物赋形、曲折尽意地抒发自己的感慨,挥洒自如地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风格浑朴自然,多慷慨疏宕之气,体现出俚俗化的发展倾向。散曲到了他们手中,体制始尊,真正成为能与诗词分庭抗礼的新体诗。
36
二、关汉卿的散曲创作 1.关汉卿散曲现存小令57首,套数14套。其散曲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描写男女恋情和离情别绪;二是感物抒情之作;三是描写自然风光。 2.关汉卿散曲的艺术成就:一是质朴自然,真率爽朗,带有浓厚的市井气息和市俗情趣。二是无论何种题材,他都写得肆意畅情,肆无忌惮,一至于淋漓酣畅而后快。三是艺术风格多样,在同时代人中最为丰富,但其主导风格是本色自然,并融入诙谐之趣。代表作品有[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双调·沉醉东风]《别情》。
37
三、马致远的散曲创作 1.马致远的散曲现存小令115首,套数22套,大都辑入《东篱乐府》。他的散曲题材广泛,其中叹世归隐一类的作品最多,此外还有描写自然景物、表现男女恋情、咏史怀古等类型的作品。 2.马致远的散曲的艺术成就在元代是最高的。其作品开拓了散曲的题材领域,提高了散曲的艺术表现力,风格疏宕宏放,语言清新俊丽,能创造出不同于诗词的独特的意境,并显示出散曲语言由俗转雅的趋向,套数[双调•夜行船]《秋思》和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其散曲的代表作品。
38
四、白朴的散曲创作 白朴的散曲今存小令37首,套数4套。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叹世、写景与描写恋情三类,部分作品抒发了内心的抑郁之情,表现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对遁世归隐生活的向往。白朴散曲的风格较为朴实俊秀,文字清丽婉约,具有较为浓郁的诗意。
39
第三节 元代后期散曲创作 一、元代后期散曲创作概况
第三节 元代后期散曲创作 一、元代后期散曲创作概况 元代后期,散曲的创作中心转移到南方的杭州,散曲作家的主体基本上是由南方人或移居南方的北方人构成,代表作家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与前期散曲创作相比,后期散曲创作风貌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首先,散曲的题材内容被不断拓展,其表现领域得到极大扩张,从而使诗坛呈现并确立了诗、词、曲鼎足而立的新格局。其次,在思想情调方面,前期散曲中那种由于政治失意而产生的愤激和幻灭的情绪已逐渐淡化,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成为时代的主流。再次,在艺术风格上,由前期散曲的粗犷豪辣逐渐走向清雅典丽,讲究格律词藻,出现了诗词化、规范化的倾向。
40
二、张可久的散曲创作 1.张可久是元后期专致力于散曲创作的作家,现存小令855首,套数9套,近人辑为《小山乐府》,他是元散曲保存作品最多的一家。他的散曲题材广泛,既有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之作,也有充满愤激之情的叹世之作,还有描写闺思离情、酬唱赠答等作品,最多也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的是以表现隐居生活的高逸情趣和咏诵山水为主的作品。 2.张可久是一代曲风转变的关键人物,也是元散曲清丽派的典型代表。他以传统的诗词格局创作散曲,使散曲远离俚俗而归于典雅。其曲清而且丽,华而不艳,风格典丽雅正;注重锻字练句,对仗工整;善于融铸前人诗词名句入曲,讲究蕴藉骚雅。代表作品是套曲[南吕•一枝花]《湖上晚归》,被明人李开先誉为“古今绝唱”(《词谑》)。
41
三、张养浩的散曲创作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收小令161首,套数2套。他的散曲有的揭露了仕途险恶、世态炎凉,有的抒写了归隐林泉的超脱闲适,有的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尤其是他把咏史怀古引入散曲创作,扩大了散曲的表现内容。张养浩是元散曲豪放派的大家,风格豪放飘逸,行文自然朴实,散文化和诗化的迹象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文人雅化的特色。小令[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其代表作品。
42
四、乔吉的散曲创作 乔吉现存小令209首,套数11套,他的散曲多为寄情山水和青楼调笑之作,也有一些愤慨现实的作品。他向与张可久并称,也是元散曲清丽派的杰出代表。其曲清丽秀雅,婉约多姿,注重音律的和美,讲究字句的锤炼。与张可久相比,乔吉较多地保留了前期散曲质朴直率的传统,雅俗兼备;其想象也更为大胆丰富,往往出奇制胜。
43
五、睢景臣的散曲创作 睢景臣,今存套数3篇,他注意发挥套曲能容纳广阔生活题材的长处,为散曲开拓了题材范围。曲文纯朴本色,保持着早期散曲的语言特点,而同当时清丽典雅的倾向迥然不同。代表作品是[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44
第七章 元代诗文
45
第一节 元代前期诗文 一、元代前期诗文创作概况
第一节 元代前期诗文 一、元代前期诗文创作概况 1.诗歌:此期是南北诗风交错、融合的时期,诗坛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北方作家的作品,内容上较多地反映了剧烈的民族斗争、残酷的社会现实,也记录下了知识分子这一阶层精神上的深巨创伤,风格偏于豪迈清放,但由于才情不足,诗作往往流于平庸。南方作家的作品,内容上往往曲折地流露出故国之思和黍离之悲,情调较为低沉,风格偏于清婉秀雅,艺术上更为讲究
46
一、元代前期诗文创作概况 2.散文:此期散文继续沿着唐宋古文的道路发展,但也有宗唐(实际是宗韩愈)与宗宋(实际是宗欧阳修)的不同取向。姚燧、卢挚等倾向宗唐,为文颇有雄刚古邃之风;刘因、王恽等则推崇宋文,文风趋于平易温醇。邓牧的政治批判散文在此期独具一格,他对封建专制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本质问题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民主主义思想。
47
二、刘因的创作 1.刘因是元初一位重要的理学家,道德、文章彪炳一时,诗词在有元一代亦堪称大家。他在诗中多次对南宋的灭亡表示哀悼,虽然隐晦曲折,但真挚沉痛,流露出较为浓厚的遗民思想。其咏史诗常带有议论成分,大都有为而发,寓有深意。 2.刘因是元初北方诗人中最有成就的作家,其诗作诸体皆备,各有佳篇,七古深受韩愈、李贺的影响,想象奇特,豪宕苍劲;七律颇有元好问之遗风,气骨超迈,沉郁雄浑;晚年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意境深远,清新淡雅。其创作首开元诗宗唐之风,亦开元代理学家诗文创作之先河。代表作品有《渡白沟》、《观梅有感》等。
48
三、赵孟頫的创作 赵孟頫以书画名世,诗文亦冠绝一时。他的诗作反映出处于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下的复杂心态:既流露出了强烈的故国之思与黍离之悲,也表现出身处宦海风波之中的担忧与无奈;既有对晚节难全的自我忏悔与谴责,也有对大义有亏的自我开脱与排解。他的写景、题画诗亦多佳作。他的诗歌创作不离宗唐得古之路,古体接踵魏晋,近体推尊唐人。其诗圆润流转,清邃奇逸,诗情馥郁,语言明净,七律尤为出色,以清丽委婉见长。代表作品是《岳鄂王墓》。
49
第二节 元代中后期诗文 一、元代中期诗文创作
第二节 元代中后期诗文 一、元代中期诗文创作 元代中期,朝廷统治日趋稳定,社会文化也进一步“汉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文创作出现了繁盛的局面 。“元诗四大家”是此期最为活跃的诗人。他们身为台阁文臣,生活视野较为狭窄,诗作多承平之声与盛世之音,典型地体现出平和雅正的时代风气。四大家虽然诗风各异,但都以唐为宗,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即讲求法度,形式工整,措辞典雅,同时也消解了诗歌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功能。
50
元代后期诗文创作 元代后期,由于社会动荡、战火频仍,较之中期典雅雍容的盛世之音,诗人们的题材选择和风格追求都起了很大的变化。从内容上看,元代中期一度中断的干预社会、讽谕时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此期大多数诗人的创作中又得到了弘扬。从艺术上看,此期是“奇材益出”的时期,元代中期以温柔敦厚为皈依的正统审美观念被打破 。元末诗坛还涌现出一批成就较高的少数民族诗人,他们各逞才华,标奇竞秀,为元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1
二、虞集的创作 虞集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也是“元诗四大家”之冠冕。他尊崇程朱理学,把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奉为诗歌的美学理想。但诗歌的题材狭窄,多寄赠题咏之作,缺乏广阔的社会内容,由于在朝廷中曾遭受排挤,表现叹老嗟卑和退隐归田感情的作品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虞集是元代中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其诗作清雅俊逸,典正精切,注重规矩法度,讲究字句工炼。长于律诗创作,其律诗意境浑融,声律圆熟,用典精当,格调深沉,代表作品是《挽文山丞相》。
52
三、杨维桢的创作 杨维桢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数作品皆出于己意,本于性情,少有模仿之作。其诗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等诗人的长处,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以纵横奇诡、秾丽妖冶为其风格,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为其特征,时人称为“铁崖体”。其诗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常能言人之不敢言,有力地矫正了元代中期缺乏生气、委琐靡弱的诗风,但他过于逞才使气,专务新奇,不免失之怪诞晦涩。代表作品有《题苏武牧羊图》、《鸿门会》。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