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苏轼 主讲人:汪俊
2
苏轼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 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3
苏轼的生平 他是欧阳修的学生,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中后期的文坛领袖。虽然他的官职没有欧阳修高,且一生十分坎坷,但他的文学成就更高更全面,对当时及后来的文学,影响也更大。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显示出其非凡的才能。其作品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表现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古代,才华横溢而命途多蹇者屡见不鲜,但象苏轼这样,在人生路途中坎坷曲折,还不甚多见。按时间顺序,其生平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4
1、家世及少年时期 2、仁宗、英宗时期 3、神宗时期 4、元祐更化时期 5、哲宗亲政时期
5
家世及少年时期 祖父名序,序有三子:澹、涣、洵,澹涣皆进士,洵即轼父。洵有三子三女,大儿及二大女早逝。轼有一姐名八娘,嫁后二年亡。故此后其家仅存轼、辙兄弟二人。无世传所谓苏小妹其人。 轼八岁于眉山从道士张易简学,十三岁进学堂,从乡贤刘微之学。在家从父学,父游从母学。
6
仁宗、英宗时期 仁宗嘉祐元年苏轼与父洵弟辙赴京应举。轼辙并取,三苏文章动天下。值程氏病丧,父子回川。嘉祐四年父子再度赴京。三人沿途所作后结为《南行集》。这是苏轼现存最早的一批作品。 三人抵京后,经欧阳修荐,轼、辙参加制科考试皆取。轼于嘉祐六年赴凤翔签判。治平元年英宗即位。轼还朝以殿中丞差判登院,后经学士院考试,授直史馆。此期妻、父先后逝世。 此期初步表现出苏轼的政治主张和艺术才华。制科考试前后,他接连上书要求改革。其观点遭重臣韩琦、王安石反对。 此一时期的《南行集》代表了他五言古诗的成就;《凤翔八观》,代表了当时七言古诗的成就;《和子由渑池怀旧》则是其七言近体的主要成就。
7
杭州西湖 熙宁二年轼守孝期满还朝,值王安石变法,轼表示反对,由此产生矛盾。熙宁四年起,轼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皆有政绩。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发生。轼到黄州,始号东坡。元丰八年,神宗死,方得任用。黄州时期,轼多与僧道往来,对佛老渐感兴趣。 此期的文学成就以词为代表。黄州时期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进入化境。 神宗时期
8
乌台诗案 古木怪石图 苏轼 1、始末:御使中丞李定等四次上书,从《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中断章取义,称苏轼“指斥乘舆”“愚弄朝廷”。
古木怪石图 苏轼 1、始末:御使中丞李定等四次上书,从《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中断章取义,称苏轼“指斥乘舆”“愚弄朝廷”。 2、性质:冤案。宋代最大的一次文字狱。 3、材料:今存《乌台诗案》,完整的狱中审理档案记录两宋之际人朋九万编,今有《四库全书》本。 4、虽然此案是王安石门人所为,然与其无关,其时王已退居金陵。
9
元祐更化时期 元丰八年三月,神宗死,哲宗立,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旧党,苏轼得到重用。此期有几件重要的事: 1、与司马光的矛盾。
2、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皆于此期产生,与门下多唱和。 3、“洛蜀党争”的出现。又一次文字之灾。 栾城县苏轼祖籍纪念馆 元祐更化时期
10
哲宗亲政时期 三苏祠 天祐九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罢黜旧党,起用新党。苏轼被视为“元祐党人”贬惠州,复贬儋州。
元符三年,哲宗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归,第二年到常州,病逝,年六十六岁。 此时诗似陶潜,胸襟颇同。 三苏祠
11
苏轼画像 出入儒道 浸染佛禅 兼容并收 灵活通脱 有为有守 率真任情 旷达幽默 苏轼的思想
12
苏轼的诗文 苏轼手迹 今《东坡全集》一百多卷,诗二千七百多首,还有大量散文。
13
内容:政治诗、写景抒情诗、理趣诗、和陶诗。
艺术:取材广泛,立意新颖,想象丰富,富于趣味。 苏轼的诗 东坡书院塑像
14
苏轼的文 1、议论文:政论和史论。说理透彻,雄辩滔滔。受《孟子》《战国策》影响。
2、记叙文:多有佳篇,写法上叙述、描写、议论交错互用,结构随内容而有丰富变化。 3、小品文:各类皆有独到之处,或叙友情,或写景物,或论文弹艺,信手拈来,妙趣横生。 苏轼以自己横溢的才华和奔放的气势,为宋散文开辟了新天地。其作品文思开阔,笔力奔放雄健,行文收纵自如,变化多姿。 苏轼手迹
15
苏轼的词 苏词发展的三个阶段: 杭州时期开始写词 密州时期颇多名篇;徐州时期有农村词五首 黄州时期渐入化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晴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6
苏词在宋代词史中的贡献和地位 1、扩大词境,开拓题材。 2、改变词风,开创豪放派之风气。 杭州西湖苏堤
17
有关苏词的基本参考资料 东坡书院的苏轼塑像 《东坡选集》,徐无闻、曹慕樊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三苏文艺思想》,曾枣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东坡诗论丛》,苏轼研究会编,齐鲁书社,1983年 《东坡文论丛》,苏轼研究会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 《苏轼研究资料汇编》三册,四川大学中文系主编,中华书局
18
国画藏品 苏轼赤壁游
19
解题 念奴本为歌女名,后为词调。本词又名《百字令》。本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在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夜游赤壁所作。 苏轼手迹
20
上片写赤壁山水之胜,描绘古战场遗迹。先片承“多少豪杰”而来,追忆历史,着重写人,引起对周瑜的描写和议论。最后归结到面对历史,发出对人生的感慨。
赤壁周瑜塑像 内容
21
主题 通过对赤壁壮丽河山的描写、对周瑜的缅怀和颂扬,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流露出事业无成、年华虚度的感伤。 赤壁风物
22
艺术分析 1、将写景、咏史、怀古、抒情融为一体,尤其将景物的特色和任务特征描写得相当形象而深刻。
2、语言特点:写景处以白描见长,用字精炼准确、表现力强;通篇又有以诗为词、议论化的特征,抒情怀古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淋漓尽致。 艺术分析
23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上片写景,渲染环境,引出幽人、孤鸿。幽人的独自徘徊,表现人物惆怅寂寞的心情,孤鸿的若隐若现,则在表现表现人物之外,还有写景的功能。同时引起下片。 下片孤鸿与幽人合写,写“惊、恨、寂寞”,皆作者遭受“乌台诗案”打击后自我形象的体现。
24
江城子 十年生死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上片写梦前,以抒情发端,直抒对亡妻的思念,同时寄寓身世之感。下片前五句写梦中,记述梦境,写作者想象的死者幽冥的凄苦;后三句写梦后情形,表达生者在世间的辛酸。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 十年生死
25
《游金山寺》 镇江金山寺 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中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江景、夜深炬火江景。末四句,抒发喟叹之情,以乡关之思、归隐之情做结。
26
“庐山诗名作如林,若再实作,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赵翼《瓯北诗话》 题西林壁
27
前赤壁赋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已到黄州两年了,他时年47岁。这一年,苏轼以黄州赤壁为题材写了著名的豪放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又写了两篇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赋一词真切地反映了苏轼当时的思想状态,表现了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内心失望、痛苦,并求得解脱的过程。 赤壁赋卷轴
28
分析 夜游赤壁所见所感。 结构上承上启下。 客人解释,产生虚无消极思想。 主人开导,树立旷达乐观态度。 夜游赤壁结束,由夜至明,照应篇首。
29
本文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具有宋代文赋的一般艺术特点:行文铺张排比,文势畅达,讲究词采,语言骈散相间,活泼自由。同时适当采用了传统的赋体表现手法,以主客对来展开情节,抑客伸主。形成了赋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抒情文的哲理化的特殊风格。 艺术评价
30
苏洵 苏洵( )字明允,号老泉,屡举不中。嘉祐间因欧阳修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参与修《太常因革礼》,书未成而逝。他长于文,受《孟子》、《战国策》影响,长于议论,雄奇奔放,是当时有名的古文家;诗非所长,未有词作。
31
苏辙 苏辙( ),字子由,十九岁与其兄一起中进士,最后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晚年居颖州,自号颖滨遗老。长于文,文风委曲明畅而有气度,尤其记述文,曲折纡徐而有风致,其兄称之为“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诗学苏轼,词今《全宋词》收三首。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