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集权政治空前发展的清代中前期 第一节 清代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第二节 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赋税制度改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集权政治空前发展的清代中前期 第一节 清代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第二节 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赋税制度改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集权政治空前发展的清代中前期 第一节 清代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第二节 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赋税制度改革
第九章 集权政治空前发展的清代中前期 概况 第一节 清代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第二节 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赋税制度改革 第三节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第四节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与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2 本章学习难点:清代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和赋役改革。
第九章学习重点及难点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入关,次第占领中国各地,建立多民族的统一王朝,这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帝制王朝。从努尔哈赤起后金及清共12帝,入关后共10帝(1644—1911年),历268年。自入关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8帝,196年。 本章学习重点::清代集权政治的发展,这一问题要求与宋明两代相比较,全面总结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整个过程。清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也是本章重点。 本章学习难点:清代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和赋役改革。 思考题 参考书目

3 清朝国号 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国号“大金”为“大清”。但改清之理由,传世之清代官方文献均未见解释。后有清人附会,指清之名来自《诗经·颂》“维清缉熙”之句,意以清压明(熙)。还有以五行更替解释为明取火故清取水,寓以水灭火云云。 今人观点,有的认为是皇太极为了掩盖女真人及后金曾臣服于明的历史;有的认为改国号是借以消除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汉族人民对金朝的仇视心理。 孟森指出其背景:“(清)太祖及太宗之称号天聪时,尚称后金,其意不望吞明,但得分南北朝而已足。至天聪十年,改元崇德,并改国号曰清,从此又讳言后金,而必大张其满洲之为国。当其禁称女真而令改满洲,即改号为清之前一年,盖已视明室为必可取,不欲以北朝自域。女真固以夷族而不屑居,金亦以偏霸而不欲绍其统矣。”(《满洲开国史》第二讲〈女真总说〉)

4 清嘉庆时期疆域全图 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莫不稽顙内乡,诚系本朝。于皇铄哉。汉、唐以来未之有也。 《清史稿》卷54〈地理志一〉

5 清帝系表 太祖 天命 1616-1626 太宗 天聪 崇德 1626-1643 世祖 顺治 1643-1661 高宗 乾隆 1735-1795 世宗 雍正 1722-1735 圣祖 康熙 1661-1722 仁宗 嘉庆 1796-1820 宣宗 道光 1820-1850 文宗 咸丰 1850-1861 穆宗 同治 1861-1874 溥仪 宣统 1908-1911 德宗 光绪 1875-1908

6 清世祖 福临画像 清太宗 皇太极画像 清太祖 努尔哈赤画像 清世宗 胤禛画像 清高宗 弘历画像 清圣祖 玄燁画像

7 清仁宗 順埮画像 清宣宗 旻寧画像 清文宗 奕濘画像 清末代皇帝溥仪像 清穆宗 载淳画像 清德宗 載湉像

8 第一节 清代政权的巩固与集权政治的发展 一. 清军入关与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二.清中前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 建立满汉杂糅的中央机构
第一节 清代政权的巩固与集权政治的发展 一. 清军入关与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二.清中前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 建立满汉杂糅的中央机构 2. 健全地方行政体制 3. 改革军事制度 4. 加强文化思想专制 三. 清朝君主集权发展的表现

9 清军入关与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1636年(崇祯九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元崇德,改国号“大清”,改族名为“满洲”。1640年发动松锦之役. 1641年,明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松山,被俘投降。驻守锦州的祖大寿被迫投降清军. 至此,除宁远孤城外,明山海关外的要地尽失。松锦大战决定明清命运,为请军入主中原奠定坚实基础. 1644年(顺治元年)十月初一日,清统治者福临在北京即皇帝位,下诏“定鼎燕京”,准备夺取对全国的统治权。清军进入北京后,由于强行“薙发”、“圈地”,掠人为奴仆,立即引起了京畿一带人民群起反抗。 1644年(顺治元年)五月,崇祯皇帝的从兄福王朱由崧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的拥戴下,在南京称帝,建元弘光。这个政权一开始就充满着矛盾,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等与东林党人斗争不已。朱由崧昏庸荒淫,政治腐朽。 清人画《得胜图—多铎入南京》

10 南明大臣史可法像 扬州十日与江阴三日、嘉定三屠
1645年三月,清军从归德分两路向南进攻,一路指亳州,一路指徐州。此时南明内部互相攻战不已,清军乘机南进。四月十五日,清军围扬州。史可法坚守孤城十余天,最后 城破被执,慷慨就义。清军于1645年五月间顺利进入南京。六月,清政府重申薙发令,促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大江南北各地人民纷起抗清。其中尤以江阴、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最为惊心动魄。 弘光政权瓦解后,南方明官僚又拥立明宗室先后建立鲁王、唐王、桂王(永历)政权。历史上称为南明政权.大顺、大西农民军失败后的余部也在西南坚持抗清,并先后与唐王、桂王政权联合。一直到康熙朝初年,南方各地的抗清斗争才基本被平息。 南明大臣史可法像

11 满汉杂糅的中央机构—内阁 清代中央政权机构多仿明制,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清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为内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央机构实行满汉复职制。清代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内阁的实际权力比明代小。清中央的执行机关是六部。各部职责和明朝基本相同。六部皆设尚书为长官,左、右侍郎为副长官,俱满、汉各一人。 清世祖 福临画像

12 满汉杂糅的中央机构__南书房 清代内阁名义上是最高行政机关,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权力中心。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的军机处,才是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其成员概由满族贵族组成,汉人不得参预。这种满族贵族专制的形式,不仅和皇帝独揽大权相抵触,而且也不利于清朝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上层的支持。所以康熙皇帝时又在宫内设南书房,简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任。南书房设立后,皇帝谕旨多命南书房翰林撰拟,从而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13 满汉杂糅的中央机构---军机处 清代军机处外景 清代军机处内景
雍正七年(1729),对西北蒙古用兵,军报频繁,在雍正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设立了“军需房”,协助皇帝处理军务,1732年正式改称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剥夺了诸王预政的权力。参加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其名称有“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等。为首者称为“领班”,亦称“首枢”。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处官员掌管军国机要,起草诏令,但并非正式衙门,军机大臣亦非实官,仅是内廷差使,平时在朝中值日,随时准备皇帝召见,皇帝出巡也必须跟随,没有独立性,完全是皇帝私人办事机构,但又是国家最高决策施政中心。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在中央机构体制上达到了最高峰。 清代军机处外景 清代军机处内景

14 满汉杂糅的中央机构——理藩院等 时仅管理蒙古,以后扩大到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还兼管对
理藩院是清代创设的一个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初设 时仅管理蒙古,以后扩大到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还兼管对 俄交涉等外交事务。其编制与六部基本相同,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人担任, 内务府是特设专管宫廷事务的机构。长官称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大臣担 任。清吸取了明宦官专权的教训,制定了多种防范太监窃权乱政的制度规定,康 熙时又下令尽行撤除宦官衙门,其事务由内务府接,内务府的设立极大地限制了 宦官势力的发展。 除上述各机构外,清中央还有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国子监等府、院、寺、监机关。 请代册封皇后、宗室的黄绫折子 清统治者与边疆各族政治联系的重要场所—承德避暑山庄

15 清代中央地方军政体系示意图 清朝皇帝 军机处 内阁 都察院 理藩院 八旗都统衙门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务府 六部 禁旅八旗 总督 巡抚
(内三院) 六部 东北特区 (乾隆五十六年取消) 本部 东北三将军 禁旅八旗 藩部 总督 漕运总督 河道总督 伊犁、乌里雅苏台等处将军 巡抚 驻防八旗 西宁等处办事大臣 (特区及要地) 省学政 布政使 按察使 盐运使 驻藏大臣 河道 分巡道 分守道 盐法道 粮储道 盟旗王公 直隶州知州 知府 直隶厅同知 知县 知县 散州知州 散厅同知 知县 散州知州

16 地方行政体制 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基本分为三大块:本部、藩部、东北特别行政区。本部即内地各省;藩部指北方、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东北即关外满族兴起之地。管理体制各有不同。 鸦片战争前,清朝内地共设置十八个行省。省级最高官员是总督和巡抚,每一省或二三省设总督,各省均设巡抚。督、抚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实权。此外,每省还沿明制继续设布政使(掌民政、财赋)、按察使(掌司法)。省以下设道、府(厅)、县(州), 道设道员,为省与府、厅中间一级的地方长官。各省无定员。道有分守道与分巡道,分守道专掌钱谷,分巡道专掌刑名。府设知府一人。州分散州(又称属州)、直隶州二种。设知州一人。散州隶于府,辖区较县为大,但级别同县。直隶州与府同级,直属于省。厅一般设在边远地区,分属(散)厅、直隶厅二种,设同知或通判一人。属厅隶于府,直隶厅与府同级,隶于省。县,设知县一人,主管一县政事。 河南内乡清代县衙横匾 河南内乡清代县衙内仪仗 清山西巡抚衙门(后为阎锡山山西省府,现山西省人民政府大院) 保定清直隶总督衙门

17 清代督抚制及省级官员俗称 清代八总督: 直隶总督(辖京津、河北及今山东、河南部分地区) 两江总督(辖江苏、江西、安徽)
清督抚制是在明代后期临时军政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朝后期面对关外战争和农民起义,为应变处理一些战略区域内的急务,便将中央京官派往地方,总辖一方大区(往往跨数省)内的一切军政,称“хх总督”或巡抚。如“蓟辽总督”、“三边总督”等。明末的督抚均是应战事而设的临时性虚衔。清代演变为地方最高固定长官,被称为封疆大吏。清初一省或数省设总督一人(从一品),各省设巡抚一人(从二品)。至乾隆年间,内地各省确定为八总督、十八巡抚。 清代八总督: 直隶总督(辖京津、河北及今山东、河南部分地区) 两江总督(辖江苏、江西、安徽) 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后增辖台湾) 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 四川总督(辖四川) 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及今宁夏) 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 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 十八巡抚:山东、山西、河南(以上三省只设巡抚,无总督之辖)、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陕甘总督兼)、四川(四川总督兼领巡抚事)、直隶(直隶总督兼领巡抚事) 清代省级官员俗称: 总督-制台 巡抚-抚台 布政使-藩台 按察使-臬台

18 地方行政体制 清代将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称藩部,设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在蒙古(内外蒙、青海)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盟旗之上,漠南地区设绥远将军及归化城都统等统辖,漠北地区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统辖。在维族地区,平定大小和卓木后,设伊犁将军府统管全新疆事务。在西藏,达赖(驻拉萨)和班禅(驻扎什伦布)同为政教僧俗领袖,但他们“ 并受戒于驻藏大臣”。东北被视为清室龙兴之地,亦实行特殊管理,清朝迁都北京后,在旧都盛京设留守内大臣一人,后改镇守盛京等处将军。吉林地区原设宁古塔将军。后移驻吉林设吉林将军。康熙二十二年在黑龙江地区又设黑龙江将军,三将军是分别管理东北三大地区一切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西南各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区,清初仍沿袭明代土司制度。雍正后,清政府陆续将土官改设流官,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 沈阳故宫—清盛京宫阙 位于齐齐哈尔的清黑龙江将军府 位于新疆霍城县惠远乡的清伊犁将军府

19 清代蒙古族聚居地区的盟、旗(扎萨克旗)制度
哲里木盟 科尔沁、扎赉特、郭尔罗斯、杜尔伯特四部10旗 卓索图盟 喀喇沁、土默特2部5旗 漠南蒙古 内扎萨克 昭乌达盟 敖罕、奈曼等8部11旗 锡林郭勒盟 乌珠穆沁等5部10旗 乌兰察布盟 四子部落等4部6旗 伊克昭盟 鄂尔多斯部7旗 漠南蒙古 阿拉善额鲁特旗 额济纳土尔扈特旗 察哈尔8旗 归化城土默特2旗 汗阿林盟 喀尔喀土谢图汗部20旗 齐齐尔里克盟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22旗 漠北蒙古 喀鲁伦巴尔和屯盟 喀尔喀车臣汗部23旗 外扎萨克 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 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19旗 赛因济雅哈图盟(左右二盟) 杜尔伯特部左翼盟11旗右翼盟3旗附辉特2旗 青色特启勒图盟 新土尔扈特部2旗 科布多额鲁特部1旗 札哈沁部1旗 唐努乌梁海部 南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 东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 漠西蒙古 旧土尔扈特部10旗:南4,北3,东2,西1旗 北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 西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 巴图塞特奇勒图盟 和硕特部3旗 青海蒙古盟(在察罕托罗海会盟) 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喀尔喀5部29旗

20 军 制 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按民族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总兵额约22万。按任务又分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禁旅八旗人数占八旗总数约一半,戍守京师。驻防八旗分据各地一些军事要冲,实行重点驻防。八旗由中央八旗都统衙门掌握,驻防地设“将军”,地方督抚无权征调。 绿营兵,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绿营按省设置,遍布各地,实行密集驻防,由各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统辖。自康熙朝始,绿营兵成为清朝军队的主力。 清代欧洲人所绘清朝兵士图 清代驻防八旗驻防地点: 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绥远、江宁、京口、西安、汉中、成都、太原、宁夏、凉州德州、青州、杭州、福州、广州、荆州 八旗正白旗旗兵甲衣 八旗正蓝旗旗兵甲衣 八旗正黄旗旗兵甲衣 八旗正红旗旗兵甲衣

21 文化思想专制 1647年(顺治四年),《大清律》编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袭了《明律》的内容。后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并于雍正五年公布。但清朝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 《大清律》的主要部分,仍为“五刑”(笞、杖、徙、流、死)、“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 八议”(亲、故、功、贤、能、勤、贵、宾)。 清代皇帝玉玺 清代学者吕留良像·清代画像

22 文化思想专制措施 1,尊崇孔孟之道与程朱理学

23 文化思想专制措施

24 文化思想专制 2、采取八股取士 3、大力扶持繁琐考据学 4、誉修书以毁书 5、大兴文字狱
在康、雍、乾三朝,尤其是雍、乾时期,曾连续大兴文字狱。对一切文字著述,只要清朝统治者认为触犯了君权,或者有碍于自己的统治,便被目为“狂吠”、“异端”、“悖逆”,必兴起大狱,置之重典,往往一案株连数百人。1663年(康熙二年)发生庄氏明史案。1711年(康熙五十年)有南山集案.1728年(雍正六年)兴吕留良之狱。乾隆时期的文网更加严密,即使是那些曾经受过皇帝嘉许的人,只要被认为稍有“不安分”的表现,也会横遭杀头之祸。

25 清代君主集权的发展 与前朝相比,清代君主集权的发展表现在: 1、进一步尊君卑臣,君臣关系主奴化。
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 明帝对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满族大臣对皇帝奏摺,多自称“奴才”,后影响到许多汉臣亦如此。

26 清代君主集权的发展 2、秘密立储。 康熙后期,诸皇子争储。雍正即位后,总结教训,宣布秘密立储,皇帝在位时即秘密决定继承人,将立储诏书置于寝宫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皇帝临死或死后由大臣开启宣布。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制度化。秘密立储的制度,摆脱了“嫡长”观念的束缚,避免了皇子间的公开争斗,排除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维护了皇族内部的政治稳定。 清朝乾清宫“正大光明”匾 清代皇帝秘密立储匣

27 3、秘密奏折制度。 康熙中叶,康熙皇帝允许一些亲信官员用奏折报告机密事件,官员由皇帝发给折匣,皇帝与官员本人各掌握一把钥匙,官员奏折派遣专人投送京师,不经过通政使司、内阁,直达皇帝。皇帝的批示,用硃笔写于奏折上面,发还官员本人执行。雍正以后,密折应用的范围扩大,许多官员都获得了使用密折的权力。密折逐渐成为清朝最重要的官文书。密折具有密、速、详的特点。通过密折制度,清代皇帝不仅能够多渠道地了解下情,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也大为强化。 清代君主集权的发展 清代奏折和折匣

28 4、吸取明中后期教训,清中前期皇帝努力做到“乾纲独揽”,强调“勤政”,在康、雍、乾三朝尤为突出。三朝皇帝除特殊情况外,坚持日日听政,亲览批阅大量奏章,重视直接指挥地方和南北巡视,事必躬亲,励精图治。勤政强化了皇权,也是造成清“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政治因素。

29 清代君主集权的发展

30 康熙南巡时题写的碑文 康熙帝便服读书画像 清代画《康熙南巡图》

31 第二节 清中前期的经济发展 一.清初的经济政策与措施 1.清初恢复生产的措施 2.整顿赋役制度 二.清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1.农业的发展
第二节 清中前期的经济发展 一.清初的经济政策与措施 1.清初恢复生产的措施 2.整顿赋役制度 二.清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1.农业的发展 2.租佃关系的发展 3.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4.商业的繁荣

32 清初恢复生产的措施 (一)停止圈地。清统治者强行圈地不仅使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同时也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特别是满汉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加剧,对维持统治秩序也很不利。1669年(康熙八年),清政府下令停止圈地。 (二)实行“更名田”。1669年(康熙八年),清政府把一部分明代藩王所占田地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永为世业,号为“更名田”。第二年,又下令更名田内 “着与民田一例输粮,免其纳租”。 (三)奖励垦荒。顺治初就制定了垦荒办法。凡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无力者官给牛、种,三年起科。1649年(顺治六年),又谕内三院:“凡各处逃亡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必广加招徕,编入保甲,俾之安居乐业。察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六年以后,方议征收钱粮和差徭。 清乾隆时云南布政使司所颁开荒执照

33 (四)蠲免赋税.实行“轮蠲”.

34 (五)兴修水利。 明末清初,黄河下游堵塞多处决口,黄、淮合流,给两岸农田造成严重灾害。康熙时大力修治黄河,通过广大民工十来年的辛勤劳动,终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暂时缓和了黄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胁。 清黄河筑堤图

35 (六)废除匠籍与贱籍 废除匠籍。明代匠户有匠籍。从明中叶起,虽然轮班匠改为以银代役,但住坐匠的封建劳役制剥削始终没有改变。入清以后,因“历年久远”,特别是经过明末农民战争的冲击,清廷曾于1645年(顺治二年)一度“免直省京班匠价,并除其匠籍”,但不久又恢复征收。康熙以后,又陆续将匠银摊入田赋,最后废除了匠籍制度。这样,匠户不但在事实上而且在法律上也摆脱了封建政府的人身奴役,从而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6 (七)改革赋役制度 1646年(顺治三年),清廷以明万历时旧籍为准,着手编纂《赋役全书》,到1657年(顺治十四年),才真正完成。又立鱼鳞册和黄册,使之与《赋役全书》相表里。 为了稳定税收额数,清政府于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1711年(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代役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叫作“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只是不再增加丁银,并不是免除丁银。到雍正时,清政府又进一步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摊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称为“地丁制”。从此,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按人丁派役和由此派生的代役银基本上被废除。这有助于封建统治秩序和税收的稳定,并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削弱。 清人画:雍正皇帝先农坛祭祀神农图

37 农业的发展 清代画:耕耘图 清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首先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到890万顷。 清代人口的增长也很迅速。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乾隆以后,统计方法变了,总括大小男妇数。1741年(乾隆六年),全国人口总数为1亿4300多万;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又增加到3亿100多万;1840年(道光二十年),更增长到4亿1200多万。人口的大量增加,有摊丁入亩等方面的因素,也表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进一步的发展。棉花种植更加盛行。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省都是著名的棉产区,东北也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地。桑养蚕也很兴盛,浙江、江苏、广东的一些地区,农民都大量种植桑树。甘蔗的种植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也十分普遍。烟叶的种植也已推广到全国各地。从明代开始由国外引进的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在清代大面积推广,在人口问题开始突出的中国尤具有重大意义。 清代《治蝗书》插图

38 租佃关系的发展 清代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封建剥削形式是租佃制。按照交纳地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在分成租制下,地主和佃农按一定比例分取农田产品。此种租制多行于北方。在定额租制下,“其农具籽种,皆佃户自备”。由于地租额固定不变,地主丧失了干预生产和佃农本身的条件,因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的生产主动性较强。此种租制多行于南方。 随着货币地租的发展,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了。清中期以后,可以看到佃农与地主之间的这种关系的某种程度的变化。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佃农与地主之间无主仆名分的情况。 清代嘉庆时期的卖地契约

39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明末清初,因长期战乱,手工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大约经过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后,手工业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清代刻本插图:弹棉花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明末清初,因长期战乱,手工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大约经过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后,手工业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丝织业在清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 制糖业在台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都很发达。康熙至乾、嘉之际,台湾的种蔗制糖极盛,每岁产蔗糖“六十余万篓”,“篓一百七八十斤”,内销京津及江浙各省,外运南及吕宋,东至日本等国。广东的蔗糖也贩运四方。此外,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甘蔗种植和制糖行业,也日益发展起来。 清代画:纺织图

40 清代景德镇青花瓷盘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制瓷业。清代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的最大中心。到乾、嘉时,不说官窑,单“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除景德镇外其他各地的制瓷业也都发展起来。据统计,乾隆时全国著名陶瓷品产地共有四十余处,遍布各地。 矿冶业在清代也有进一步发展。云南的铜矿,贵州的铅矿,广东、山西、河南、山东的铁矿,开采的规模都比较大。 广东佛山清代佛山镇瓷窑遗址

41 商业的繁荣 清代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广东佛山镇的各种铁器,行销全国,其他如苏州的丝、棉织品,南京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广东、台湾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销各地。特别是江南丝织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广大的国内外市场。例如南京所产的绸缎,几乎行销遍全国。 由于经济作物种植的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农村市场也随之发展起来。但总的来看,北方的农村市镇,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繁荣程度,都比不上南方。  清代还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财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两。他们盘剥的巨额利润,主要仍停留在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范围内。 清代苏州银钱庄旧址 清代画《盛世滋生图卷》中的苏州钱庄

42 清代画中的场院集市 清代画中的南京旱西门门商业区 清代《盛世滋生图卷》中的苏州街市 清代画中的北京前门商业区 清代画中的北京前门商业区

43 清代画:卖豆花图 清代画:卖席图 清代画:卖汤团图 清代画中的街市小贩 清代画:卖肉图

44 清代画:杂货店 清代画:珠宝店 清代画:面食店 清廷发给盐商的运销执照 清代画:绸布店 清代钱庄银钱票

45 第三节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清朝南部边疆形势的稳定 1.平定“三藩” 2.统一台湾 二.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 1.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第三节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清朝南部边疆形势的稳定 1.平定“三藩” 2.统一台湾 二.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 1.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2.土尔扈特蒙古回归 3.平定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三.清政府对西藏青海地区管理的加强 1.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 2.西藏问题的最终解决 四.清政府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1.改土归流 2.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

46 清人画 · 湖广总督蔡毓荣南征吴三桂图卷局部
平定“三藩” “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来,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三藩”都拥有大量武装。特别是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他们仗着自己日益壮大的力量,飞扬跋扈,不听约束,给清朝以很大威胁。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朝三路大军在云南会师,围攻昆明。十月城破,吴世璠自杀。云贵悉平。 清人画 · 湖广总督蔡毓荣南征吴三桂图卷局部

47 统一台湾 1662年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嗣立。郑氏集团内部矛盾很多,派系斗争激烈,他们原来所奉行的抗清旗号,已逐渐失去了号召力。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战舰三百,精锐水师二万,由福建铜山(东山)乘南潮进取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澎湖失守,清军进驻台湾。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凤山、诸罗),隶福建省,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台湾的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康熙六十一年,清廷设置了巡台御史,此图描绘的是雍正年间巡台御史巡视台湾的情景

48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清康熙时御制 威远将军炮 清代连发强弩模型
清初,我国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早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从17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强盛起来。准噶尔部的封建领主噶尔丹自立为汗,势力日益强大。他不仅统治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领了天山南路各回城,势力达到青海、西藏地区。噶尔丹为实现其割据一方的野心,遂与沙俄侵略者勾结起来。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春,噶尔丹和沙俄相互勾结,对喀尔喀蒙古发动了突然进攻。 清康熙时御制 威远将军炮 清代连发强弩模型

49 康熙帝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先后三次亲征。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秋,清军在乌兰布通(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打败叛军。1691年(康熙三十年)五月,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多伦会盟”。康熙帝在会上答应了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同意在喀尔喀蒙古三部实行盟旗制度,编为左中右三路,划分为三十四旗,在行政管理上与内蒙古同例。 1696年三月,康熙帝亲自率大军出征。他指示方略,再度大败对手,叛军大部被歼灭,噶尔丹被迫溃逃。此后,噶尔丹内部土崩瓦解,众叛亲离。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帝又率军渡河至宁夏,命将深入追击。噶尔丹走投无路,染病死去。 平叛图

50

51 清钱维城绘《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清军大营受降场面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噶尔丹以后,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也走上了叛乱的道路。他不仅控制了天山南、北路地区,并且于1717年十月,派兵进入西藏拉萨,杀拉藏汗,囚禁达赖喇嘛。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帝再次派兵遣将,分两路入藏,在西藏人民的帮助下,迅速驱逐了叛军,使西藏的局势稳定下来。 1753年(乾隆十八年),准部贵族达瓦齐夺得了统治权,随之发动叛乱。1755年(乾隆二十年)春,清军分两路向伊犁进军。叛军很快土崩瓦解,达瓦齐向天山以南逃窜,不久被擒获。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准部贵族阿睦尔撒纳在伊犁发动叛乱。1757年,清政府出兵平叛。阿睦尔撒纳迅速溃败,叛逃俄境。直到阿睦尔撒纳病死,沙皇政府才把尸体交还清政府。 此后,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都统等,率兵分驻伊犁、塔城等地,巩固了对天山北路的统治。对原来属于准噶尔的唐努乌梁海等地区,清朝也加强了管理。 清钱维城绘《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清军大营受降场面

52 土尔扈特蒙古回归 明末,土尔扈特部因与准噶尔部不和,被迫西迁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受到沙皇俄国的控制。但他们始终不忘祖国,不断派人奉表入贡。 噶尔丹败死后,阿玉奇汗又派人“入贡庆捷”,受到康熙帝的优赏。以后,阿玉奇以贡道被策妄阿拉布坦梗塞,特遣使假道俄境向清朝入贡和联系。康熙帝嘉其怀念祖国之深情,派图理琛等人为使者,于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假道俄罗斯前往额济勒河探望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人民。此后,土尔扈特部更密切了对祖国的联系。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一月,二十六岁的土尔扈特汗渥巴钖(阿玉奇之孙),毅然率全族返回祖国。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历时半年,终于在六月末到达中国境内。乾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很快接见了渥巴钖等人,并举行盛大宴会,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渥巴钖等首领给予不同封爵,将其部众分为四路、十旗,安置到准噶尔盆地一带进行游牧,由伊犁将军管辖。 清乾隆四十年颁发之“乌纳恩殊朱克图旧土尔扈特东部盟长之印”

53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南路维族首领大小和卓木叛乱,1759年清廷平定叛乱.
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南路维族首领大小和卓木叛乱,1759年清廷平定叛乱.

54 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 明末鉴于准葛尔部的强大,和硕特蒙古部迁入青海,西藏地区.平定准葛尔叛乱后,清朝收回和硕特蒙古贵族对青海和西藏的管理权.1723年,罗卜藏丹津公开叛乱,清廷派兵镇压. 清代画 · 乾隆皇帝大阅图

55 清政府对西藏管理的加强 清入关前,西藏的达赖喇嘛就与皇太极有书信往还。1652年(顺治九年),五世达赖亲到北京朝见顺治帝。清廷赐他金册金印,并敕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的封号,就是这时正式规定的。1727年(雍正五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置两个驻藏大臣,分驻前后藏,以监督西藏地方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说明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加强。 清廷敕封达赖的金册 清廷敕封班禅的金册

56 清政府击退了廓尔喀侵略者之后,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1793年颁布的《钦定西藏章程》中,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各级地方官员及管事喇嘛,都归驻藏大臣管辖,他们的任命,也统归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拣选,分别奏补拣放”;达赖、班禅以及其他呼图克图“灵童”转世时的“金本巴瓶掣签”仪式,也要在驻藏大臣的监视下进行。

57 达赖金印 班禅金印 达赖喇嘛像 班禅喇嘛像 清初五世达赖进京朝觐时的驻地:西黄寺

58 改土归流是清朝政府对西南地区地方行政体制上一次改革。始于康熙朝,盛于雍正朝,收于乾隆朝。由于触动西南土司的特权,引起他们的反叛。
改土归流与平定大小金川叛乱 改土归流是清朝政府对西南地区地方行政体制上一次改革。始于康熙朝,盛于雍正朝,收于乾隆朝。由于触动西南土司的特权,引起他们的反叛。 1747年(乾隆十二年)大小金川叛乱,清政府于1776年彻底平定叛乱。促进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清高宗 弘历画像

59 第四节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与 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第四节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与 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一、清代中后期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社会矛盾的逐步激化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清代(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抗击沙俄侵略 反抗以英国为首的殖民势力的侵略 中英矛盾的激化

60 清代中后期社会矛盾的逐步激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和封建剥削的加重
清人钱泳《履园丛话》记述说,“顺治初良田(亩价)不过二三两,康熙年间长至四、五两不等”,乾隆时不过七、八两,嘉庆时达五十余两。田价上升是土地兼并的标志之一。 清朝兼并土地的两支主要力量,是清室贵族和大官僚。土地集中的一个特点,是义庄、税田的增多。义庄是宋代出现的,属于民间同族的自救形成,但以前数目较少,清代增多起来。义田、义学、义葬局、养济院 、 接婴堂等组织,来救济族人,但多为族长掌控,成为地主集中土地、剥削穷人的手段之一。 清代的租佃制剥削,仍收租半数以上,或到达七八成,包租制也发展起来,定额高。

61 政治上—吏治败坏 清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奢侈腐化,贪污成风。官僚与官僚之间相互倾轧,连亲结党, 扩展自己的势力。如雍正朝张廷玉和鄂尔泰共同辅佐朝廷二十年,争权夺利 ,“往往不交一语” 。乾隆时的军机大臣和绅、掌权二十年,积累贿赂贪污财物值十亿两白银。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激化社会各种矛盾,引起人民的反抗。 游猎图 清人画 · 乾隆皇帝射猎图

62 清人画 · 乾隆皇帝万树园赐宴图

63 清人画 · 乾隆皇帝围猎图

64 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东南地区佃农抗租,争取永佃权。并发展成武装斗争。 山东王伦起义,乾隆三十九年(1774),反对“额外加征”。
回民起义,反对宗教教长的剥削。 林爽文领导台湾人民起义,利用天地会,反对官吏敲诈。 湘黔苗族起义,反对残酷剥削和赋税压迫。 白莲教起义。主要在川陕甘豫等五省。王聪儿为主力。 天理教起义。河北、河南、山东。在林清等领导下攻击清廷皇宫,并在隆宗门上留下箭头,迄今仍可见。

65 中国人民抗击沙俄的侵略 俄国是与中国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但这些边界线都是在十七世纪以后,即清代以后形成的。因为在十二世纪初(南宋初年)刚出现莫斯科公国,受蒙古人的统治;1514年(明中期)才形成统一的俄罗斯。而在唐朝中国就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建立了行政机构,以后历代相继,统辖着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叶岛在内的东北地区(如库叶岛附近的奴儿干都司),清军入关前统治东北地区全境,北达外兴安岭;入关后对东北的控制仍很严。外兴安岭以南一直是中国的统辖范围。 1636年(明崇祯九年),俄国人第一次听到关于黑龙江富饶情况的传说。 1641年(崇祯十四年)初,沙俄七十多名哥萨克去寻找黑龙江,未果。1643年(崇祯十六年),波雅科夫带领着一支132人的全副武装的远征队,翻越外兴安岭,窜入我国精奇里江(黑龙江北岸的一条支流)地区。达斡尔村民奋起反击,结果打死敌军一名,打伤敌军50名。它给首次入侵的沙俄侵略者以迎头痛击。 1649年(顺治六年)春,沙皇俄国又派出了以哈巴罗夫为首的殖民军,对中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第二次武装入侵。1650年一月,他们攻占了雅克萨城寨。1651年六月,沙俄侵略者攻入了黑龙江畔的桂古达尔城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暴行。

66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3年,清政府任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坐镇瑷珲城,负责指挥。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2月,康熙帝下令由都统彭春、副都统郎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统军3000多人,水陆两路进取雅克萨。6月,清军水陆配合,包围雅克萨。在清军的猛烈打击下,其首领托尔布津只好投降。彭春准许他们携带财物和随身武器(大炮除外)返回尼布楚。清军毁雅克萨城后,又还驻瑷珲等地。 雅克萨之战示意图

67 《尼布楚条约》 中国撤军后不久,托尔布津再次率军侵占雅克萨。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3月,康熙帝下令再次讨伐。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和围困,托尔布津被击毙,雅克萨城指日可下。这时,沙俄政府由于军事侵略未能得逞,不得不接受清政府提出的通过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的建议。为了表示和平谈判的诚意,清朝政府主动下令解除了对雅克萨的包围。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8月,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进行谈判。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俄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全权大臣戈洛文。谈判结果,在中国作了某些让步的情况下,双方于9月7日(阴历七月二十四日)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条约规定:“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此外,条约对越界、双方侨民的处理以及贸易等项,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68 《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外兴安岭直至鄂霍次克海以南的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条约维持了一百多年,在鸦片战争后才为帝俄所破坏。

69 反抗以英国为首的殖民势力的侵略 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之地,千方百计打入中国市场。其中最主要的力量是英国人。 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华,先到北京;次年在热河行宫见到乾隆帝,提出几项通商要求1、英派使臣驻北京办商务;2、英人在宁波、舟山、天津、广东等地自由由贸易,并占舟山附近岛屿作为基地,在广州占一块地方居住英商;3、减免在广州澳门内河的税额;4、允许英人在华各地传教。遭到拒绝 。到嘉庆二十一年(1816)又派阿美士德来华商议,但在朝见皇帝的礼节上发生争执(鞠躬还是三跪九叩),没能见到清帝。 当时英商急于与中国商议通商问题,是因为当时对华贸易英人处在不利地位,中国输出与输入的比例是六比一,英国处在逆差地位。大量银元、金银流入中国(流入中国最早的银元是明中叶的墨西哥元),在正常贸易改变不了逆差局面,与中国皇帝交涉也不成功的情况下,英商便开始想其它办法了,开始还试图进口一些钢琴之类来弥补,结果根本卖不出去,更赔本。所以,开始了非法的贸易活动,即输入鸦片。

70 中英矛盾的激化 在企图谨见嘉庆帝未成之后,便开始了鸦片贸易,此后第四年(嘉庆二十五年)运来4570箱(箱120斤);十余年后的道光年间已达两万至四万箱。(先免费赠送或低价出售,待吸者成瘾后再高价出卖),不仅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还使中国贸易转向逆差,白银大量外流,造成财政困难。 清朝廷内部为扭转财政困难,提高士兵战斗力(吸食后无力),决定强行禁止鸦片贸易,道光十九年(1839)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虎门销烟后,鸦片战争便开始了。中国古代史的进程至此也就结束了。

71 思考题 清朝前期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摊丁入亩”的内容及评价。 清前期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哪些统一措施。 评价康熙。 参考书目 郑天挺主编《清史》上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清史稿》、蔣良骐《东华录》、《清文献通考》


Download ppt "第九章 集权政治空前发展的清代中前期 第一节 清代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第二节 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赋税制度改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