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均 线 Modified 7年之前
2
尊敬的各位家长: 在“非典”之前,巴蜀举办了第一次“在巴蜀听讲座”,主要面对的是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萌发此举是历史与良知的召唤,从教育史上看,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的教育者,诸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阿莫拉•什维利,他们都非常观注社会公众的教育意识。因此,我个人认为:
3
一个独立的人要生活得更有尊严,她需要教育的智慧;
一个真爱的家庭要生活得有吸引力,她需要教育的智慧; 一个负责的家长要生活得更幸福,她需要教育的智慧。
4
因而,具备普通的“教育学素养”是现代文明人的标志,是成家、成业、成人的基础,是自己幸福生活与生命充满活力的源泉。“为幸福的家庭而学习教育”应当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的响亮声音。
5
这次讲座,主题是基于“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课程→新教育→新学习→新学校→新人类”的“新”的趋势与变革,我们如何做父母。其实,这些“新”的变化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体认和洞察,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校园成长”,都生活在这个“新的时代”,“新”是为了成长,为了发展,为了进步,为了文明。每一个新的追求,都指向的是,追求“幸福生活”和提升“生命质素”。面对“新的时代”带给我们“新”的变化,我们是拒绝、沉默、放弃,为自己寻找不成功的借口,还是走进去认知、体验、迎接,为自己寻找成功的方法。
6
我想,“相信自己会改变,你一定发现自己会生活得更好”。因为,你的改变,会改变一个家庭,会改变你的孩子,更会改变自己。如果你、我、他都会改变,会改变一项事业,会改变一个社会,更会改变我们共同渴望的高贵的精神世界。即此,让我们共同去发现以下五项“改变”。
7
新课程——在“改变”中“转变”
8
一. 新课程改革的“改变”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9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意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0
5.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1
二.课程观念的转变 1.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校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2.新课程倡导个性化的教育 ——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12
3.新课程将带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 ——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可能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间,也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判裁来实现。 4.新课程着力于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 ——不能把儿童的世界局限于教科书,整个世界都应该是儿童的教科书。
13
5.教学要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充满欢乐的课堂不见得是一个优质的课堂,但缺乏欢乐、令人枯燥乏味的课堂,一定不是成功的课堂。 6.教学重要的是带给学生发展的机会 ——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发现自己和发展自己的机会,学生回馈给我们的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惊喜。
14
7.学习方式的较变就是学生发展方式的转变 ——自主、合作、创新,是新时代的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 8.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当学习任务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时,学生会自发地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15
9.新课程极力倡扬发展性的教育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评价活动主动的参与者。 10.新课程强调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 ——长久地为了考试而学习,这种做法会逐渐的消磨掉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16
11.新课程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12.新课程强调反思性教学的积极价值 ——反思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理解学习、教学、课程和评价的动态过程。
17
新教育——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18
一.教育是什么? 1.辞书说: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智力发展、身体健康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19
2.现实说: ——教育是传授知识,由教师把各种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材上的知识不够怎么办,还有各种课外资料,多多益善! ——教育是一遍一遍讲道理,告诉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是坏孩子。如果做错了什么呢?扣分,扣思想品得分;做对了,发奖,奖多少人民币。
20
——教育是在体育课上训练各种项目,那些项目都是要求达标的。孩子通过努力,有了大的进步,可达不了标怎么办?不行,一定要达标。
——教育是让学生考高分,最好是满分,一定是分分计较,连0.5分都不能放过,不然就因为那半分,你就是第二名了,你就不是优秀生了,你就没有达到分数线了。
21
——教育是教师整堂宣读讲稿,学生最好一字不漏地记录,最好抓住重点做上记号。如果,你是一个上课喜欢开小差,不好好作笔记但又想考试过关的学生,别着急,现代科技能帮助你,借一本详尽的笔记,全文复印,从头背到尾,只要你记忆力不差,说不定,比那笔记的主人还考得好。 ——教育是让学生背公式、背概念、背定律、背解题方法、背范文、背标准答案,然后在考试时原封不动地搬到试卷上,通过试卷又还给老师。学生还剩多少?不知道。
22
——教育是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必须顺着老师的思路,符合老师的意愿,否则,不是太笨就是故意找茬儿。
——教育是允许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有些骄傲,既使有点自私也无妨;成绩差的孩子呢?一定要自知之明,明白自己是个差生,什么事都做得很糟糕。 ——教育是事先做的一个模具,把学生一个个往里装,塑造成标准同一的形状。不太好塑造的原材料,那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这就是教育吗?不。我想说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23
二.教育是为了什么? ——教育是要传授知识,但不是让学生去堆积知识,堆积知识的事让电脑去做,而不是用人脑。教育定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开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但良好的品质不是在一门门课程中教出来的,不是在一次次的训话中训出来的,而是在日常活动中陶冶而成的。
24
——教育中的学生方方面面是很难用分数衡量的,成长中的学生是很难用好坏来划分的。教育是让学生懂得如何进步,如何超越自我,而不是让他们懂得考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
——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学会考试的能力。 ——教育是要进行体育活动,但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培养勇气与自信,而不是为达标而达标。
25
——教育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学会记忆;要唤醒他们去创造,而不是依葫芦画瓢。
——教育所关注的是 “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雅斯贝尔斯语),是要让学生的个性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26
——教育是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育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么去辨明方向。
——教育是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教育是一种期待,学生时刻都能深深感到,教师相信他们将来能够比现在做得更好。
27
——教育是一种关怀,一种博大的关怀,如同冬日的阳光,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温暖。在这种关怀中,没有“差生”,只有暂时还没有取得成功的学生。
——教育是一种给予,一种厚重的给予,学生不仅能学到一门门功课,更能获得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教育无法用量表测量,不能用金钱折算,教育必需要用心去体验其中的愉悦。
28
三.怎样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
29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进入一个令他(她)乐之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神奇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30
新学习——从问题出发到理论讨论
31
一.从问题出发 1.我们的学生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①被动与依赖,缺乏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 ②经验世界的贫乏与苍白,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
③兴趣狭窄且不稳定和深刻。 ④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
2.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
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在逐年下滑: ——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到第28位。 ——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到第28位。 ——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滑到第31位。
33
究其原因:首先是文化的差异;其次是社会氛围不同。中国学校的三门主课是语文、数学、外语,而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课程不是主流;最大的差异在于教学方式。西主教育注重探索,往往设计多种活动,而中国的教育重在“教知识”,这使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记忆上。
34
3.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消失的 ①缺乏理智的挑战。 ②打击与挫折。 ③群体压力。 ④评价焦虑。
35
4.我们如何看待这样一个事实: 每6个学生就有1个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希望。 《北京青年报》消息,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他们在学习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有统计,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 这样的现状说明“差生”问题无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36
对“差生”的状态归类,大致表现为: ——一般与父母难以沟通 ——有浓厚的厌学情绪 ——容易自暴自弃 ——不服管 ——难以进入进取状态 ——心理品质和健康品质发育不良 ——处于集体的边缘状态
37
二.关于知识、学生与学习 1.“知识” 究竟是什么? 人类的知识是我们建构的产物。对个体来说,它存在于我们的意义网络之中
38
信息 公共知识 知道 个体知识 见识 时效性 即时 恒久 智慧 ② 知识 普适性 经验 符号 概念 命题 表象 图式 ③知识的表征形态
39
2.我们怎样看待“学生” ——学生是有完整人的生命的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学生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 ——学生学习——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 ——学生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 ——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40
①探究的需要 ②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 ③获得认可与欣赏的的需要 ④责任承担的需要
41
3.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兴趣时,他就学得最好 —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就学得最好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就学得最好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就学得最好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就学得最好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就学得最好
42
——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他就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他就学得最好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就学得最好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就学得最好 ——小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依次是——运用电脑,听讲,作业练习,考试 ——初中生认为最有效学习方式是——听讲,做室验,作业练习,运用电脑。 [摘自《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2000年版]
43
4.完整地理解学习 ① 学习的形式: 观察、模仿、阅读、听课(讲)、尝试、探索、 诵记、训练、反思、体悟、合作、交流。 学习的关系: 学与习 学与思 学与问 学与行
44
自我导向 自主学习 自我激励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我监控
45
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 主动性 开放性 问题性 实践性 互动性 多样性
46
二.新学习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力理论 ① 语言智能——用文字思考、语言表达能力; ② 数理—逻辑智能——计算、复杂运算和量化等分析能力; 空间智能——以三维空间方式的立体思考能力;
47
④ 肢体—动觉智能——巧妙处理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
⑤ 音乐智能——对音乐敏锐及富有艺术的感受能力; ⑥ 人际智能——善解人意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⑦内省智能——自我知觉和善用知识计划与引导自己人 生的能力; ⑧自然观察者智能——观察、辨认和洞悉自然的能力。
48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对信息生成个人意义,形成解释 . 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 . 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建构起来 . 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活动中完成的 . 学习是导致学习者经验系统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49
时机 (愤悱) 内容 (一) 效果 (三) 方法 (启发) 愤悱: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
50
三.新学习中教师、家长的角色 1.教师的角色、策略、职责 ①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 ——教师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
51
——教师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 ——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52
② 增进教学效果的策略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53
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想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发现学生的潜能和性向
54
④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牢固树立和深化课程意识——首先是值不值得让学生去学,其次才是如何有效的教学生学 ——牢固树立教学设计的观念,将活动带进课堂 ——有效教学首先表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今天,一个成功的教师是能充分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教师 ——对于教师来说,备课不是写教案,而要用整个生命来备课
55
——教学后的反思和精心备课同样重要,对教师的成长和改进教学来说,甚至更为重要
——要善于批判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个过程是更为重要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带给学生快乐比掌握知识技能更为重要,没有快乐就没有健康的情感和健康的人格的发展
56
2.家长角色体验 家长的话里的含义 回家后,第一句话问孩子: ——今天得了几分? ——今天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 嘱咐孩子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上课要注意听讲…… ——学习要独立思考……
57
评价孩子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你看看某某学习多好! ——你能行! 每句话都强调了什么? 学生的什么行为会被强化?
58
新学校——网上巴蜀学校的 理想与追求
59
一.诚实反思 1、历史演进: 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仅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需求,进而引起社会革命和教育革命
60
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 第一次技术革命:农业和手工业革命=> 教育:口耳相传的随意型→个别化的师徒型 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第二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 教育:个别化的师徒型→集体化的班级授课制 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三次技术革命:信息革命=> 教育:集体化的班级授课制→社会化、个性化的网络教育制
61
2、现实比较: 中美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比较 (1)中国中学生上网干什么? 关注影 视文艺 关注体 坛动态 发 E-mail 选择 软件
关注卫生 保健信息 玩游戏 聊天 看新闻 60.7% % % % % % % %
62
(2)美国儿童上网干什么? 开展研究和 创造性活动 下载网 上资料 获取信息 玩游戏 67% 65% 49% 48% 46% 聊天或
使用BBS 开展研究和 创造性活动 下载网 上资料 获取信息 玩游戏 67% % % % %
63
(3)反映两大问题: ①我国目前的网络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②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缺乏正确的网络教育消费意识。
64
3、直面教育 目前教育改革中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 (1)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教育资源的优势,使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实现有效突破; (2)如何使真实学校教学中存在的学习空间封闭性、学习时间分割性、学习内容统一性、学习进度一致性、学习方式单一性、评价标准唯一性等状况得到有效改进。
65
二.价值讨论 教育是一项充满理想和境界的事业,其重要价值在于引领社会文明向前发展。拷量网络教育至少有三点价值:即三个超越、双主性和对人发展“质”的价值。 1、实现三个超越: (1)超越教育。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资源整合,会降低整个社会的教育成本;资源共享,又能提供让更多的人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十六大提出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实现,网络学习方式将承载这种可能。
66
(2)超越学校。网上学校,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网上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它不受地域大小、学习时空的限制,能使很久以来人们所期望的“在自己的地方,在自己的时间里,按自己的步调学习”这一愿望变成现实。
(3)超越教材。教材,只是教与学研究的素材。教教材、学教材成了现实教学目标的唯一。在网络教学中,数字信息是多感官调动、多层次呈现、多角度描绘,它不以学会教材为目的,而以学会学习为宗旨。
67
2、展现双主性: (1)面对网络教育资源,学习的主人是自己,因为“鼠标”掌握在自己手中,学习的主动权就归还给了孩子。 (2)学习主体性的确立,有利于对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有利于对人的潜能的开发。
68
3、“质”的价值: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对“人的发展”。让孩子从小经历这种变远为近、化大为小;变虚为实、化静为动的立体学习,并从中去感知、去领悟、去体验,他会建立起一种“新的学习思维”,这对他的一生可持续学习、生活、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69
三.办学理念 网上巴蜀学校由重庆市巴蜀小学和重庆都成宽带网络教育有限公司联合组建。 1、目标: 创造适合每一个儿童成长的新学校;
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儿童”。
70
2、愿景: (1)探索科技与教育的整合; (2)开发教育新的课程资源; (3)变革教与学的生成方式。
71
3、魅力: (1)新空间,新学习,新感受,享受新的学习生活; 新视野,新课堂,新思维,促进新兴人类发展。 (2)走进网上巴蜀,享受成长快乐; 走进网上巴蜀,享受创造快乐 走进网上巴蜀,享受成功快乐。 (3)分享互动互生教学, 感受真情真实巴蜀, 开启无穷无尽未来。
72
四.课程结构 1.“TFC空间”——走进名校,叩开未来。
①同步课堂——是与教材教学同步的主体单元整合式学习。如,语文课的基本模式是:单元目标——典型课例——基础阅读——习作指导——整合测试。 ②发展课堂——是以满足个性化需要的潜能开发式学习。主要开设有快乐作文、奥数、乐派英语等。 ③创新课堂——是以立足生命给养的探究创造性学习。开设有“科技之窗”、“闭暇时光”、“多彩生活”、“巧夺天工”等栏目。
73
2.“互动空间”——真情对话,智慧共生。 ①在线答疑——支持学生解决困惑,共同分享成功快乐。 ②知心姐姐小屋——倾听学生心理,放飞孩子梦想。 ③聊吧——学生们相互交流、沟通信息的桥。 ④面对面——每期两次到巴蜀小学,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展开交流式学习;每期一次到自然界、社会中,以生态、文化为活动主题,展开体验式教育。
74
五.比较优势 1、平台优势:基于宽带互联网络为平台,学习课件以流媒体的形式体现,是国内第一家基于宽带网络的基础教育网校,是西部地区第一家小学教育网校。 2、资源优势:基于教育资源本地化,能充分实现“虚拟学校,真实学习;网上网下,虚实结合。” 3、课程价值:基于新教育、新课程、新学习理论,立足每一个“完整人”的培养,体现真正的优质教育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服务于学生生命成长。
75
新人类——网络世代儿童的 必然出现
76
一.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1.育人的标准 ① 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 ② 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
77
2.教育的标准 认知:经验的分享 理智的挑战 知识的建构 情意:善的目的 道德的方式 积极的情感体验
78
“经验的分享”意味着: ① 关注学生的处境、需要、感受和己有基础 ② 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③ 真诚的晤对
79
3.教育的两个基本点: 从成长过程看→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 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独特性的彰显 从共同活动看→是经验的分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价值引导 自主建构
80
4.对教育的反思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赢在起点,而输在终点? ——“学问”与“学答” ——大面积的丰收与小面积的高产
81
5.基础教育要带给学生什么 ① 完整的精神生活(个人与世界的丰富关系) ② 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 ③ 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世界的品质与能力 (质疑与独立思考、有效的自我表达、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④ 服膺真理与崇尚智慧的品质 ⑤ 宽容与尊重个人价值的品质 ⑥ 快乐地生活的品质
82
个人完整的精神生活包括: ——信仰、信念(灵魂的安顿,生命的皈依)、理想、人生目标 ——分享人类创造的精神的财富 ——自由地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对友谊、亲情、爱(情爱,人类之爱)的渴求与珍视 ——对个人生命的意义、价值与尊严的体认 ——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新奇与独特的认识
83
二.网络世代儿童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1.什么是网络世代
美国著名的数字未来学家唐·泰普斯特(Don- Tapscott)在《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一书中写道: 数字技术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以及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新一代的儿童——网络世代儿童。
84
(1)网络世代的人格特征 ① 独立自主,喜欢主动探索,积极创新 ② 包容心强,追求多元化的知识,反权威 ③ 早熟而敏感,好奇心强 ④ 具备终身学习观与全球观
85
(2)青少年须具备的网络素养 ①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 计算机素养 ②具备发现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能力 ③具备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传媒素养 ④在网上具有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 视觉素养 ⑤能够发现并有效利用网上资源促进自我发展 终身学习
86
3.网络对儿童发展的益处与不利 ①交互性 ①生理影响 ②人性化 ②“黄、黑、毒”问题 ③综合性 ③泄露隐私 ④开放性 ④融入社会生活的障碍 ⑤共享性 ⑥无时空限制性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新生事物的发展只要是合理的、可行的,就必然会形成一般潮流,必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87
1.父母与网络化时代 (1)网络化学习,父母担心什么 西方父母 使孩子过早的进入成人社会而失掉孩子应有的天真自然 中国父母 使儿童沉湎于“玩乐”,影响学习 因而中国的父母们喜欢计算机,常常是因为计算机是一种学习工具而不是娱乐工具,他们生惧儿童太“天真自然”。恨不得将儿童提升到“成熟”“懂事”“成人”。童年生活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预备。网络学习应该成为充实、扩展童年生活而不是限制、缩短童年生活的工具。
88
(2)网络化时代,父母也要学习 家庭的网络计算机和先进的电子化设备并不只是为孩子们准备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转变。 有家长说:“我们这辈子已经这样了,我们把所有的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孩子成才就是我们的骄傲。” 家长将自己排除在新技术之外,不能自在地与新科技相处,对计算机感到焦虑,或以年龄为借口逃避。 作父母非常有必要学电脑。
89
① 可扩展父母的生活 ② 改变自己的消极形象,为孩子树立一个自信自强、勇于进步的人生榜样 ③ 才真正知道计算机能做什么,真正领会计算机文化 ④ 有利于消除代沟,有利于父母的现代化,更有利于与孩子共同成长 和孩子一起学习,父母将从孩子身上再次发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新生,正如尼葛洛庞帝在帕博特所著的《新家庭—跨越数字化时代的代沟》的序言中写道:“我们从没有这么需要以孩子为师……”
90
3.数字发出预言 (一)2000年3月世界网络人口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INTERNET用户的人口学特征研究》(陈杨乐博士论文)
用户数(万) 用户比例(%) 面积比例(%) 人口比例(%) 渗透率 加拿大、美国 136. . .0 欧洲 83. . . . .4 南美 10. . . . .2 亚太地区 68. . . . .9 非洲 2. . . .3 ——资料来源:《中国INTERNET用户的人口学特征研究》(陈杨乐博士论文)
91
(二)中国网络人口的年龄构成 (单位:%)
(二)中国网络人口的年龄构成 (单位:%) 18岁以下 18—24岁 25—30岁 31—35岁 36—40岁 41—50岁 51岁及以上 2000. 2001. (三)中国网络用户的增长 (单位:万人) 1997年10月 1998年7月 1999年11月 2000年1月 2000年7月 2001年1月 互联网用 户合计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92
(1)网上学校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学校,它更加自由、广阔,更加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更加能与学生密切互动,更加能个性化地对不同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更加能弘扬学生的自主、主动的学习主体精神,更加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公平的分享优质教育的机会,更加能向教育就是服务的社会进化,更加能使学校及教育不游离于现实生活、儿童生活之外而成为文化的孤岛。我们的责任是使“网络世代”的称号与这一时代的少年儿童划上等号,使键盘伙伴成为一种全新的同伴交往模式。我们的学生,父母的儿女,民族的期待就能在2003年8月17日发出值得纪念的共鸣。
93
(2)家长们必须像纪伯伦(Gibran,k.)的著名行诗描述的那样超然一些: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自己的孩子。他们是对人生充满渴望的生命之子。 ………… 你们可以努力做到像他们一样,但是却不能企图让他们像你们一样 因为生活既不会倒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孩子是从你们这张弓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94
新时代,我们怎样做父母 ——一位母亲对当代教育的反思
95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好母亲,每当我反省教育儿子的方法时,总是沮丧地发觉失败更多,因而老是处在反省中。
当年,中考成绩不佳的儿子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上普通高中,要么上中专。我为他报考了中专的计算机专业。拿到教科书时,我这个电脑发烧友一看,心中便灰了半截:教材上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过时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太快,因而知识淘汰的速度也异常快,一些知识未能进入教材就淘汰了。儿子中专还得读,我心中的烦恼却不能让儿子知道。
96
由于对电脑和网络有着独特的爱好,四年前我让孩子上了网。一开始儿子只是毫无目的地在网上逛逛。后来,他发现了一个叫“ME”的孩子们的聊天室,儿子用他在中学学的那点可怜的英语与各国的孩子们吵架、交友、谈天说地。最让他受益的是一位澳大利亚的大姐姐,他非常耐心地教我儿子英语,每天都给我儿子来一封信,因为知道我儿子是个中国人,她在信中语言的难度一点点加大。
97
为了这份友谊,儿子也每天用英语回信。几个月过去了,我儿子的英语水平迅速上升。同时,他似乎无师自通,计算机水平也快速提高。第一学期,儿子在班上的成绩排名二十一,到了第二学期一下子就进入了前几名,第三个学期就在全校的英语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甚至超过了英语专业的同学和高年级同学。网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孩子改变这么大,我又惊又喜。
98
网络不仅给我儿子带来欢乐,而且使他的知识迅速增长。学习对儿子来说,已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乐趣了。
然而不久,更深的忧虑向我袭来:这时儿子上中专二年级,还要用两年时间去学习对他来说无用的知识。我总觉得,一个人在六十岁时浪费两年时光也许并不可惜,而在十六岁浪费两年,代价就太高了。恰恰这时,中专生也可以考大学了。是让儿子继续追寻大学梦还是退学,我在反复权衡中备受煎熬。为了一纸文凭,值不值得让孩子付出一生最好的几年时光?我终于做出了艰难的选择——让儿子退学,尽管这样一来,儿子的学历就只有初中了。
99
就这样,儿子在上了两年中专之后就退学到一家报纸的网络版当网络管理员。我说:“妈妈也不知道让你走退学这条路是对还是错,也许是一条捷径,也许会让你一生备受磨难。从现在开始,你要自己给自己当教授,安排自己的学习了。”儿子好像突然长大了,他那一脸沉重的神色让我颇感欣慰,让我相信,他会因此成熟起来,会很慎重地选择自学课程和今后的人生道路。果然,做了让我这个推崇“另辟蹊径”的母亲大为吃惊的选择:他的第一个选择是学习微软公司在1998年研制、1999年即成为国际性考试的一种数据库语言MCDBA(微软数据库认证专家)。据我了解,大多数中学生根本不知道MCDBA是什么东西,敢去学这门课程的年轻人大部分是研究生
100
更没想到的是,一年后,与他同龄的孩子进入高考时,儿子真的通过了MCDBA的全部考试。不久,又通过了MCSD(微软解决方案认证专家)考试。MCSD与MCDBA是微软认证考试中难度最高的两项国际性考试,由于对英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较高,因而我国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几乎没有人参加。即使在我国IT业,参加这两项考试并全部通过者也很少。据称,全球范围内通过这两项考试者仅有数千人,且大多在英语国家。据了解,在亚洲地区二十岁以下的青年中,除了我的儿子外,还有一位十九岁的青年通过了MCSD考试。就在这段时间里,儿子调到一家香港公司任数据库主管,并独立设计完成了包括模糊查询等先进技术在内的影视资料数据库。
101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子走到这一步,恰恰是我教育失败的结果。我并非不想让儿子得高分,却无意中在儿子心里种下了一颗对现代教育叛逆的种子,而发芽的正是这颗种子!这使我想到儿子这一代人:我的儿子只能算是天分平平,比他出色的人不知有多少!我周围就有许多优秀的孩子啊!如果能够得到适合于他们每个人潜能开发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这一代人该激发出何等巨大的创造能量啊!但是,这一代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生命的全部赌注压在高考、留学等狭窄的路上了。有时看这些孩子真是可怜,每天把十几个小时花在各种辅导书和题海中,童年已没有任何快乐可言。
102
父母也因此备受煎熬,不知道该怎么做父母。因为人们苦苦追求的只是一个东西——高分,教育因此变成只有一个标准,人生道路也因此只剩了一条。难道中国几亿青少年就只有这一条路走?过去说高考是独木桥,现在这座桥越来越窄了,难道只有这个模式才能让孩子成才?我常想,当我们为保护藏羚羊、保护生物种群的多样性而呼吁时,我们是否想过,最需要保护的恰恰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多样性?当我们过度地致力于塑造孩子时,我们是否想到过,最该塑造,或者说最该小心呵护的恰恰是他们自然天成的个性多样性、能力的多样性,甚至习惯的多样性?
103
像所有的女人一样,我一直努力做好母亲。这大概是做女人的最高境界吧?正是出于这种本能,我这个从不相信“棍棒出孝子”的人也会为儿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大打出手,然而越打儿子对学习越反感,我也徒然苦恼,心力交瘁。这些年来,想想自己也是活得没意思极了,全部生活内容除了工作就是和儿子较劲。我不知道,在中国,有多少像我这样焦头烂额的父母!
104
我有时还会想,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其实子女和父母之间一直存在着一场“战争”:过度教育与反教育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使双方的身心都备受折磨。如果这两面代人的痛苦代价最终能培养出人才来,也算是“功德圆满”;若是我们的暴力压抑了孩子的潜能,造就了无数平庸之辈,那我们以两代人幸福的代价换来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生命中还有什么比自由地成长更幸福,或者比剥夺这种权利更大的悲剧了! ……
105
在今天这个急剧变幻的时代,有两个因素看上去似乎与教育无关,但它们是改变孩子未来命运的关键因素,这就是因特网和中国加入WTO。今日的父母,说到网络,大多数有一种技术恐惧感,面对一种说不清的东西,怎么让孩子去尝试?而说到WTO,又觉得离自己太远——那是国家大事。在许多父母眼里,只有分数是清晰的、具体的,那才是孩子的前途!这时我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拿分数和这两个看起来与孩子命运风马牛不相及的因素比起来,哪个是芝麻?哪个西瓜?作为曾走过无数弯路的母亲,我要说,这两个因素对孩子来说,比分数更重要。
106
分数未必就等前途,而这两个因素会真正改变孩子的未来,这是今日做父母不可不正视的。网络时代,教师的角色会被孩子自己、被父母、被因特网所取代。学生需要的不再是灌输知识的老师,而是引导者,根据具有的潜质和社会发展方向,告诉孩子应该学什么,往哪儿发展。这个引导者谁都可以做,包括母亲,因为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107
母亲是什么?也许我们自身是个悲剧:可能我们已无法真正了解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新经济、宽带等许许多多新东西了,也许我们无法避免被淘汰……如果这是悲剧,也让我们用自己的身躯做孩子的垫脚石,让他们站在我们肩上,一定会看得更高,看得更远。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