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四川省地震灾区中小学心理康复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四川省地震灾区中小学心理康复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四川省地震灾区中小学心理康复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
2008年7月1日 地震灾后学校卫生防疫 与食品卫生安全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马军

2 地震灾害 一、灾害的定义与分级 1、灾害的定义 WHO定义:任何能够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人群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当其破坏力超过了所发生地区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不得不向该地区以外的地区求援时,就可以认为灾害(难)发生了。

3 国际减灾委员会:灾难是一种超出受影响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

4 2、灾害的分级 国家科委和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 用“灾度”表示,即把灾害(或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伤数量,作为衡量灾情的第一要素; 把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折合为金额,作为衡量灾情的第二要素,综合评价。

5 灾难分级 分级 死亡人数 或直接经济损失 微灾 10人以下 10万元以下 小灾 10~100人 10~100万元 中灾 100~1000人
100~1000万元 大灾 1000~10000人 1000万元~亿元 巨灾 超过万人 亿元以上

6 二、地震灾害 1556年 陕西关中地区8级大地震,死亡83万多人; 1920年宁夏海源8.5级大地震,死亡23.4万人;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 1949年以来,我国发生过100多次破坏性的地震,袭击了22个省、市、自治区,30多万人在地震中死亡,占同期自然灾害致死人数的54%。

7 1、地震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 (1)原生灾害 地形地貌剧烈变化,地质裂缝、断层、隆起; 房屋倒塌; 瞬间造成大批人员伤亡; 给人巨大的精神打击,诱发各种应急性心身疾病。

8 (2)次生灾害 火灾、海啸、泥石流、毒气泄漏、细菌扩散、传染病疫情蔓延。

9 2、地震灾害灾特点 (1)生态环境破坏:断水、断电、饮用不洁的水;粪便垃圾、蚊虫滋生;人群密集。 (2)水源污染:集中供水破坏、水质恶化。 (3)食品污染:食品缺乏和污染 (4)媒介生物滋生:蝇和蚊滋生、鼠繁殖 (5)传染病流行:

10 地震灾后最可能发生的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痢疾、伤寒、以及其他的消化道腹泻等; 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流脑、结核等; 虫媒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 皮肤粘膜疾病:出血性结膜炎等。

11 地震灾害后疾病的预防 一、保证安全的饮用水供应和卫生的生活用水供应 1、水源调查 2、水源卫生防护 3、临时的供水措施:水车送水、分散取水和水龙带输水等方式 4、饮水消毒

12 二、清理大量尸体 尸体腐化分解后产生气体物质和液体物质,其中产生的多胺类化合物,称为尸碱,尸碱可致人体中毒。 进行尸体清理工作的人员,为防厌氧创伤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必要时可进行接种免疫血清。 尸体掩埋(人和动物)。

13 三、注意灾区环境卫生工作 生活垃圾的清除(每周至少一次); 消杀蚊蝇滋生(减少盲区); 修建简易厕所,加强对人畜粪便处理。

14 四、严防传染病的流行 尽早发现病人,及时就诊,及时隔离; 全民动员,开展环境卫生工作,消杀蚊蝇和环境中的致病菌,切断传播途径; 为儿童、青壮年接种疫苗,增加免疫力

15 五、注重灾后伤残人员的康复 地震导致的残疾人将会增多,特别是肢体残疾人的增加。 应在治疗早期就进行康复工作,使更多的受伤者能够尽量恢复自理功能。 躯体康复和心理康复并重。

16 六、注重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地震灾害后,瞬间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特别是亲人的伤亡,给人们巨大的精神打击,诱发各种应急性心身疾病。 应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活动,对幸存者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17 地震灾害后的身体危机 危机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

18 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 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19 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
地震本身不一定引起一个人的危机反应,而是个人感觉地震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时,便会产生心理危机。 有些人身处危机能够状态良好,而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产生心理危机。

20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 8周。
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

21 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

22 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行为方面: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23 主要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心理反应:恐惧和担心、很担心地震会再次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无助:觉得自己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

24 地震灾后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 灾区学校环境和卫生受到极大破坏,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很容易受到污染,卫生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形势严峻。 另外,由于地震,饮食卫生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苍蝇、老鼠等数量也会增加,也很容易引起多种肠道传染病传播和食物中毒发生。

25 特别是随着夏季气温升高和雨季到来,学生聚集在简易的学校的学习、简陋的生活设施对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形成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26 教育部制定下发的《关于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中,十项重点工作的第二项重要工作就是切实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
要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加强对灾区学校安置点环境的清理消毒和卫生防疫工作。 同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做好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工作。

27 教育部提出,要做好灾后饮食卫生、环境卫生、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要教育学生做好个人卫生。
此外,还要求学校和相关部门加强疫情预测,一旦发现传染病例立即报告,迅速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28 教育部还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托教育部门已经组织的学校卫生防疫专家指导组,为灾区学校卫生防疫提供咨询、指导、培训和直接的卫生服务。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全面开展夏季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各级各类学校食品、饮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卫生工作,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29 一、地震灾后疾病预防 地震发生后,灾区人群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另外由于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 再加上畜禽尸体腐烂变臭,使得尸体以及伤口成为病菌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使得菌源产生,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并迅速蔓延。

30 地震后常见疾病有: 1、肠道传染病,灾区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甲肝、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 2、虫媒传染病,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登革热等; 3、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狂犬病等。

31 4、经皮肤破损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等;
5、常见传染病,如流脑、麻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等; 6、震后房屋倒塌,使食品、粮食受潮霉变、腐败变质,存在发生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

32 7、由于水源和供水设施破坏和污染,存在饮水安全隐患问题;
8、灾害中还易发生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33 二、灾后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1、充分认识做好灾后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校是人群高度聚集的地方,容易造成传染病流行。

34 地震发生后,由于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
再加上畜禽尸体腐烂变臭,使得尸体以及伤口成为病菌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使得菌源产生,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并迅速蔓延。

35 另外,一些学校食堂设施被损坏等等情况,对保障学校饮食卫生安全带来了很大压力。
同时,灾后帐篷学校、临时学校,大量易感人群高度集中,在环境卫生不良和大量基础卫生设施没有得到全面恢复的情况下,也容易酿成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流行。

36 因此,灾区预防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工作,已迫在眉睫。
要对灾后学校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加强领导,提高对灾后学校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防治工作的认识和紧迫感。 把灾后学校疾病防疫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大事列入工作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绝不能存在麻痹和侥幸心理。

37 卫生、教育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建立起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灾后卫生防疫工作领导机构,做到人员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采取一切有力措施确保学校大灾之后无大疫。

38 2、加大学校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和卫生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
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前,要在当地卫生疾控部门指导下,对学校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整治,特别是对学生食堂、饮用水、校舍等进行严格消毒,重点加强对承包食堂和二次供水、自备水源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做到清理污染不留死角,环境消毒不留空白,尤其要对污水排放沟、厕所等重点区域进行彻底清理,加大消毒杀灭的力度。

39 在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后,首先要利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对每个师生员工进行一次防震知识和卫生防疫知识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卫生意识,有针对性的做好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人畜共患病、接触性传染病等预防知识,以及灾后自救、夏季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预防等知识教育,特别要教育学生不喝生水,不吃陈腐食品,不要随便在小卖部购买食品,坚决杜绝病从口入。

40 3、加强校内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整治 管理好居住于学校的人员,尽量减少居住密度,教育他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注意室内通风透气,严禁吃生食喝生水、严禁乱扔各种垃圾、严禁随地大小便。 加强饮用水卫生工作,灾后学校饮用水、二次供水及储水设施要严格检查、消毒,未经卫生防疫部门检测的一律不得使用,以免造成肠道病源。

41 强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食堂大宗购物必须进行严格登记,并做好留样登记工作。
对学生自带菜要严格进行检查和登记。 餐、饮用具要注意严格消毒,降低传染病流行风险。

42 注意灾后灭蝇、灭蚊、灭蟑螂,清除各种垃圾、疏通阴阳沟,严防老鼠伤人和侵害食品,严禁校内喂养鸡猫狗兔等家禽及动物。
搞好灾后动物防疫工作,抓好学校灭鼠工作,降低鼠传疾病流行风险,避免发生动物重大疫情和人畜共患病。

43 4、建立健全灾后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报告制度、晨检缺课缺勤登记报告制度、住校生管理制度、校园清洁制度,一旦发现疫情,立即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报告当地卫生疾控部门,并逐级上报教育行政部门。

44 加强对发热、腹泻、呼吸道传染病人的记录和观察,如有发热、腹泻、呼吸道疾病的师生要立即在当地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医治,并及时隔离回家治疗,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按卫生防疫部门的意见做好相关工作。 进一步做好晨检登记、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工作。

45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46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7 5、强化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督查和考核
学校务必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实际行动支援抗震救灾工作。 如因工作不力,处置不当,导致传染病流行,群体性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48 学校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密切配合,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严明纪律,切实抓好抓落实,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对责任不落实,指导不力,对疫情瞒报、迟报,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49 三、灾后学生、教师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措施
1、注意饮水卫生,预防肠道传染病 由于地震造成供水设施破坏,地下水位改变,水源附近有动植物尸体腐败,特别是夏季高温,暴雨多发,很容易污染水源,如果水源周围卫生管理不善,生活垃圾也会造成水源污染。

50 水质污染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腹泻、痢疾、伤寒、霍乱等。
预防措施: (1)千万不要喝生水。经漂白粉等消毒过的水也应煮沸后饮用。 (2)漱口、洗脸、洗碗、洗菜、煮饭等日常生活用水必须使用消毒过的清水。

51 2、讲究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地震造成生活环境被污染,尤其是夏季蚊蝇等孳生,会导致食物污染;由于缺水而无法对餐具及食品加工器具洗净、消毒而导致食物污染;此外,误食过期变质食品、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和鱼虾,采食有毒野菜、野果等都会导致食物中毒; 如果同学们不注意饮食卫生,可能会引起肠道传染病或食物中毒。

52 预防措施 (1)食物要烧熟煮透,特别是剩饭剩菜一定要煮透后食用;高温季节,煮熟的饭菜应在2小时内食用。

53 时间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细菌繁殖方式是一个分裂为两个,每次分裂约须30分钟。1个细菌在适宜的环境下,8小时内可繁殖到1700万个,10个小时后可繁殖成10亿个。 由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需要致病细菌或毒素达到最小剂量的才能致病,因此制备食品时细菌数要控制在最小剂量以下是十分必要的。加工完成后的食物应2小时内食用才安全。

54 如果确定用餐时间是12点,那么12-2等于10,也就是说最早在上午10点才能出第一锅菜。
从理论上讲:细菌每15到20分钟繁殖一代,一个细菌2小时后能变成64个,4小时后变成4000个,8小时后变成1700万个,10小时后就变成了10亿个。 食品从出锅到开始食用一般不应超过2小时。 如果确定用餐时间是12点,那么12-2等于10,也就是说最早在上午10点才能出第一锅菜。 10点再减去第一锅菜的加工时间15分钟,也就是说9点45才能开始烹饪。

55 (2)餐具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用前要再次清洗。
(3)拿食物、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 (4)不用脏水洗瓜果蔬菜,不吃瓜果要用干净水洗净。

56 (5)存放吃剩的或没有包装的食物,要注意防鼠、防蝇、防虫。
(6)注意,要做到:不吃腐败变质和受潮霉变的食物;不吃病死、死因不明的禽畜和鱼虾或有怪味的食品;不吃凉拌菜;不采吃不认识的野果;不捕食野生动物吃。

57 3、搞好环境卫生,预防动物传播的疾病。 地震对生存环境破坏很大,要倍加珍惜生活环境,认真搞好清洁卫生,才能有效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发生。 苍蝇、蚊子、老鼠、犬类等传播的疾病有:乙型脑炎、疟疾、痢疾、狂犬病等。

58 预防措施: (1)不乱丢垃圾,灭杀蚊虫、苍蝇及鼠类。 (2)睡觉要使用蚊帐、点蚊香或涂抹驱蚊水。 (3)不要在草丛和林间坐卧休息,如果坐卧,注意预防身体被虫子叮咬。 (4)不要裸脚踩水;不要到不干净的水中游泳、洗衣物等。

59 (5)不要挑逗动物,动物急噪时要远离;远离野外无人饲养的动物。
(6)动物咬伤和抓伤的伤口要及时用水冲洗,冲洗时最好使用碱水,同时使用酒精或碘酒消毒,不可包扎;要及时到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注射狂犬疫苗。

60 4、加强个人卫生,维护自身健康 震后的传染病预防,除了饮水、饮食和环境保护,更要注意个人卫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勤洗手,尤其是不用脏手揉眼睛。 (2)不随地大小便,不随意丢弃垃圾。 (3)不捡拾路边遗弃的食物、野外不认识的瓜果、医疗废弃物等。 (4)常晒衣物,帐篷要注意通风,对易潮、易霉变的食物要保持通风和干燥;

61 (5)尽量做到不与他人共用洗漱用品(如脸盆、毛巾、手帕、牙刷等),如果不得不与其他人共用脸盆,自己用前一定要用肥皂将脸盆洗净。
(6)有破损伤口时,不要与土壤直接接触,及时消毒和注射破伤风针。 (7)发现头痛、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告诉家长、老师,及时找医生诊治.

62 四、灾后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相关知识
1、做好水源保护 发生自然灾害之后,水源往往受到破坏或不能利用,这时首先要寻找可用的水源,并保护水源。 应当做到水源尽量避开排污工厂;不能在水源边修建厕所、猪牛羊圈,也不能堆放垃圾;生活污水不要直接排入水源,要经过无害化处理;

63 把水源分成三段,上段作为人的饮用水,中段作为人的洗用水,下段作为牲畜饮用水;对湖、塘、堰的水源,要筑起井或沙滤围堤,使饮用水得到过滤澄清;一切洗涮活动都要做到不污染水源。

64 2、做好饮水消毒 地震灾害发生后,水源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幼虫的污染。喝这样的水,用这样的水洗食品、餐具或刷牙、漱口,便容易引起疾病的传播。 因此注意饮水的卫生是非常重要的。存水的用具如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而且要实行饮水消毒。

65 饮水消毒方法是: 50公斤水加明矾或碱式氯化铝2.5~4克,或每桶水(约25公斤)加花生米大小的明矾一粒,搅拌1~2分钟,静置10分钟左右,使水澄清。 然后用漂白粉精消毒(按含有效氯50%计算),每吨水加4~8克;若用漂白粉精片消毒(按每片含有效氯0.2克计算),则每担水(50公斤)加一片。

66 方法是:将漂白粉精或漂白粉精片研细,用清水调成糊状倒入需要消毒的水中,充分搅拌,加盖静置30分钟后方可使用。
漂白粉(精片)遇高温、亮光、潮湿会失效,所以必须放在能避光、干燥、凉爽处,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存放。

67 3、加强粪便卫生管理 在学校,选择合适地点,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应急临时厕所,要求做到粪池不渗漏(或用陶缸、塑料桶等作为粪池)。 厕墙和顶可用草席、塑料膜、编织袋布或其他材料。 有条件时可使用商品化的救灾临时厕所,该厕所为折叠式钢架结构,粪便用塑料袋收集,造价低,易运输,适用于灾区现场。

68 尽量利用现有的储粪设施来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施,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后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冲刷。
在应急情况下,于适宜地稍高地点,可挖一圆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土池的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厘米,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加盖密封,发酵处理。

69 4、注意消灭蚊蝇 夏季发生地震后,易出现蚊蝇,而蚊蝇是乙型脑炎、痢疾等传染病的传播者。 震区人员要特别注意防蚊蝇,晚上睡觉要防止蚊子叮咬,如果发生发高热、头痛、呕吐、脖子发硬等情况,要及时找医生诊治。 在灾区,要大面积喷洒灭蚊蝇药物,既可以利用汽车在街道喷药,也可以用喷雾器在室内喷药,不给蚊蝇留下孳生的场所。

70 五、灾后常见疾病预防 1、肠道传染病预防 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用水,免受污染,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饮用水。

71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用消毒剂消毒,刀、砧板、抺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应该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

72 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蚊蝇。不随地大小便,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有条件的可加放生石灰消毒,土层要夯实。要及时消除垃圾、污物、环境消毒、管理好粪便、垃圾。

73 2、虫媒传染病预防 很多疾病是由蚊虫叮咬引起的,当前正值暑期,是疟疾、黑热病、乙脑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应采取灭蚊、防蚊措施防止病媒昆虫叮咬,积极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

74 要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
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睡觉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

75 3、经接触和土壤传播疾病的预防 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造成人员外伤,易引起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经土壤传播的疾病发生,对各种原因引起皮肤破损的人员必须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给予有效的抗炎对症治疗,严重的送医院救治,初中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测试题破损的伤口不要与土壤直接接触。

76 地震灾区传染病防控 一、重点传染病基本情况   (一) 年灾区传染病疫情情况   对 年6个重点灾区市州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发病数较多的传染病为感染性腹泻、肺结核、痢疾、麻疹、甲肝、腮腺炎、风疹等,无鼠疫、炭疽病例报告。

77 (二)震灾发生后灾区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   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今年5月中旬,12个受灾县区报告灾害相关的传染病病种有12种(甲肝、戊肝、麻疹、狂犬病、痢疾、布病、疟疾、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报告发病205例,因去年10月犬伤后未接种疫苗患狂犬病死亡1人(去年同期报告215例,无死亡)。

78 其中,痢疾、流腮、风疹发病上升,布病、出血性结膜炎、狂犬病、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去年同期无报告。

79 地区分布: 都江堰市报告戊肝1例、痢疾4例、流腮1例、其它感染性腹泻5例、手足口病23例; 彭州市报告甲肝1例、痢疾3例、疟疾1例(输入性病例)、流腮1例、其它感染性腹泻13例、手足口病4例; 绵竹报告甲肝2例、痢疾4例、流腮1例、风疹6例、感染性腹泻9例、手足口病9例;

80 什邡报告麻疹1例、痢疾4例、流腮4例、出血性结膜炎1例、感染性腹泻15例、手足口病2例;
安县报告麻疹1例、痢疾1例、感染性腹泻2例、手足口病7例; 北川报告痢疾1例、流腮1例、风疹1例、感染性腹泻8例;

81 平武报告痢疾1例、流腮3例、手足口病5例; 青川报告甲肝1例、麻疹2例、狂犬病1例、流腮2例、风疹3例、感染性腹泻2例、手足口病12例; 汶川报告麻疹2例、痢疾1例、流腮1例;

82 理县报告甲肝1例、痢疾3例、出血性结膜炎1例;
茂县报告麻疹3例、痢疾2例、布病1例、流腮3例、感染性腹泻1例; 松潘报告痢疾4例、感染性腹泻2例、手足口病1例。

83 (三)四川省历史上的重大疫情回顾   1、仅甘孜州石渠县1999曾发生人间鼠疫(发病5例,均死亡)、德格县2007年发生动物鼠疫疫情;   2、除甘孜州无病例报告外,全省20个市州均发生过霍乱疫情,灾区中成都市都江堰、彭州,绵阳各市县,德阳市旌阳区、中江、什邡、广汉等,雅安市汉源县,内江市东兴区历史上均曾发生霍乱疫情。

84  3、除甘孜、阿坝外,全省19个市州均曾发生钩体病,灾区中安县、江油曾发生局部流行。
  4、除甘孜州无病例报告外,全省20个市州均发生过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灾区中广元市剑阁县为相对高发地区。   5、阿坝州茂县、汶川、理县、黑水、九寨沟县和广元市曾经发生过黑热病疫情。

85  (四)重点传染病   灾区人口流动频繁、外来人口(包括救援人员)多,存在多种传染病发生、流行的潜在危险,综合全省、重点灾区既往传染病疫情、近年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应重点防控的法定传染病有:   1、鼠传传染病:鼠疫、钩体病、出血热。   2、肠道传染病:霍乱、甲肝、伤寒副伤寒、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

86   3、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腮腺炎、风疹、流感。
  4、虫媒传播:乙脑、黑热病、疟疾。   5、其他法定疾病:炭疽、狂犬病、手足口病。   此外,可能出现暴发的水痘等非法定传染病。

87 二、重点区域及重点人群   (一)重点区域   1、灾民集中安置点   2、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临时医疗救治点、野战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灾区学校、托幼机构,特别是临时学校   4、水源地、集中供水单位   5、垃圾、粪便和正在清理的废墟   6、救灾人员临时居住地

88   (二)重点人群   1、集中安置点的受灾群众   2、临时学校的学生   3、托幼机构的儿童

89 三、重点防控措施   (一)加强健康教育,动员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深入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到村、入户,保证相关防疫手册和宣传资料发放到每一个灾民安置点和灾民手中。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90  2、发动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彻底清理污染的生产生活环境,重点做好集中安置点人畜粪便收集与垃圾清运处理,清除蚊蝇孳生地,大力开展除“四害”的爱国卫生运动。

91   (二)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1、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和《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规定,落实食品原料的进货验收制度、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生熟食品分开制度以及餐饮具消毒等各项卫生制度,规范餐饮加工过程卫生行为,对可疑的高危险性食品采取严格的卫生监督和临时控制措施,减少发生食源性疾病物的隐患。

92 2、加强对灾区食品卫生的动态监测,联合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的卫生监督检查,尤其要加强灾区灾后恢复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馆的监督检查,严防假冒伪劣、腐败变质食品流入灾区,引发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93  (三)针对重点传染病的措施。   1、肠道传染病   注重饮水、食品和环境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做好饮水卫生:鼓励群众喝开水,在没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行用漂白粉及漂白粉精片对饮水进行消毒,饮水消毒措施落实到每家每户。

94 做好环境卫生:组织专人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人畜粪便,防止蚊蝇传染病病菌;重点做好集中收治点、集中安置点和公共场所消毒和卫生处理。
  做好食品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监测和执法监督,严防假冒伪劣、腐败变质食物流入灾区;严禁集中安置点和集体单位供应凉菜;   加强健康教育和巡查,教育群众不吃生、冷食物和霉变粮食。  

95   2、鼠传传染病   做好环境卫生,清理鼠类孳生环境;针对医院、临时救治场所、食堂、灾民集聚地等重点场所做好灭鼠工作;投饵前做好宣传和警示标记,防止误食中毒;做好食品、用品的保藏,防止鼠类污染;做好健康教育,防治群众接触疫水和食用污染食物。

96 3、蚊媒传染病 做好环境卫生,清理蚊蝇滋生环境;开展蚊虫杀灭,发放驱避剂;安装防蚊蝇设备设施;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97   4、呼吸道传染病   采取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的预防措施,接种麻疹和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等;做好集中安置点和集中收治医院等重点场所的通风换气;帐篷内每日进行常规消毒,消毒后密闭1小时以上;做好健康教育,教育群众做好防寒保暖,常晒衣被。

98   5、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尽快为灾民安置点提供结核病、艾滋病的常规防治服务。

99   (四)针对重点区域的措施   1、坚持晨检制度。每天早晨学校和托幼机构都要对学生有无发热、腹泻、皮肤黄疸等症状进行检查,发现情况及时向疾控部门报告。   2、对缺课学生进行追踪,了解缺课原因。因病缺课,要查明是否患传染病,如是患有传染病应及时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100   3、学校教室和学生宿舍应经常保持通风和卫生。
每周开展一次大扫除和对消毒。如发生传染病,应按照疾控部门提出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101   4、学校和托幼机构应每周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个人卫生,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5、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食堂、小卖部和饮用水管理。 不得出售过期、变质食品。 学校和托幼机构每天应向学生提供开水或安全饮用水。

102 五、地震灾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一)学校和托幼机构职责 1、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收集、汇总与报告管理工作制度。 2、负责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本单位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103 3、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单位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督促、检查;
4、负责组织开展对本单位全体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5、学校校长或者托幼机构负责人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

104 (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以下简称学校疫情报告人)
每个学校和托幼机构必须指定一名学校疫情报告人。 1、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要求 (1)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 (2)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优先考虑,未设置保健人员的可指定其他教师兼职。 (3)必须为学校或者托幼机构的在编人员。

105 2、学校疫情报告人职责 (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2)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

106 (3)定期对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4)负责指导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晨检工作。

107 (三)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
各类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疫情报告人、到学校(托幼机构)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108 1、传染病疫情监测 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老师发现学生因病缺勤或有传染病相关症状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 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因病缺勤学生、在校出现症状学生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上。

109 (1)晨检 晨检应在学校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进行,每日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 发现在校学生有传染病相关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110 (2)因病缺勤监测 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每日本班学生或幼儿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其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 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或幼儿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111 2、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 报告内容及时限: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112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113 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114 谢谢!


Download ppt "四川省地震灾区中小学心理康复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