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单元 .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单元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单元 

2 第三单元  单元序曲 拿来主义 你是火炬,在那风雨如晦的暗夜,给无数消沉的人以温暖和光亮;你是旗帜,在那歧路彷徨的时代,给无数奋斗的人以目标和航向;你是战士,在那需要流血和搏斗的时代,你不惮以自己孱弱的身躯、热血和生命,向敌人——不论是个人的敌人、阶级的敌人,还是真理的敌人,亮出你的匕首和投枪。鲁迅,这已然不是一个名字,而是我们民族应有的一种骨气和精神。

3 第三单元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世上有一种爱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丝毫的改变,也不会如爱情般起起伏伏;它像涓涓的溪流缓缓地划过我们的全身,流淌于我们的心间。这是一种伟大、无私、高尚的爱——父母之爱。母亲的爱,犹如狂风中的一把稳定而沉着的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父亲的爱,总是在我们遇到难题时,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导。如果说,母亲的爱如水一般深远,那么,父亲的爱就如同山一般厚重。

4 第三单元  *短文三篇 生命、思想和信条,这是人之成为人的重要指标。生命是美好的,热爱生命的最好办法不是贪生怕死,更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以乐观的态度,拥抱生活,付出真诚;思想是伟大的,它能让脆弱的人生变得坚强,让短暂的生命变得永恒,拥有思想,平凡的人生就不再平庸;信条是重要的,我们可以不相信宗教,不相信上帝,但我们不能不相信头顶上有灿烂的星空和心中应有的道德感。

5 第三单元  8 拿 来 主 义

6 诗海拾贝 自 嘲 鲁 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7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鲁迅对敌人的蔑视和自己战斗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本色。颈联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句谈自己对敌斗争的态度,“俯首”句谈自己对人民的态度,作者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诗的结构承继关系来说,是对自己处世态度的进一步具体剖析。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当然是对敌人和人民的憎和爱。 [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8 语林撷英 一、文本名句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3.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9 二、鲁迅其他名句 1.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2.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无题》) 4.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为了忘却的纪念》) 5.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答客诮》) 6.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

10

11 (2)多音字

12 2. 字形辨认

13 3. 词语辨析 (1)徘徊· 徜徉 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也指犹疑不决;也可指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14 填一填: 夜风掠过树荫送来阵阵凉意,淡雅的荷香不时引来鸣虫浅唱。_______________在《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中,我的眼前却浮现出一个在苦闷中__________的身影,心中便亦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徜徉 徘徊

15 (2)吝啬·吝惜 二者都有过分爱惜而不舍得的含义。吝啬:形容词,着重指财物当用不用。在句中常作谓语或定语,还常作补语。吝惜:动词,指因过分爱惜而舍不得拿出,宾语常是财物、生命、力量等以及具体的物品。 填一填: 最新调查显示,德国五分之一的企业在圣诞节庆祝活动方面表现过于____________,而企业老板说绝不会在培训员工方面____________金钱。 吝啬 吝惜

16 4. 词义辨误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含讽刺意味。用在此处合乎语境。

17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此处使用错误,应用“拾人牙慧”。

18 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19 [作者卡片] 姓名 鲁 迅 生卒年 1881-1936 字号 称谓 字豫才,原名周樟寿, 后改名周树人 籍贯 浙江绍兴

20 相关材料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撰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1 [背景呈现]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掀起了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22 [知识链接] 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23 1.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4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谈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些态度?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有三种态度,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

25 1.文章开头前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津] 题目是“拿来主义”,而作者开篇两句话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其创作意图不言而喻。 [我的理解] 开篇即说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一脉相承,这样就把所论证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研究,显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6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这句话里哪些词语运用得好?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名师指津] 作者善于运用表现力特别强的动词,比如“捧” “挂”;还有一些数量词,比如“几张”“一路”。分析表达效果时,要结合作者情感的表达。

27 [我的理解] “捧”表示郑重、敬慕,用在这里具有讽刺意味,写出了国民党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丑态。一个“捧”字画尽了奴才相。与后面的动词“挂”以及数量词“几张” “一路”呼应,从措辞和语气上都暗示了“学艺”上的东西已相当贫乏,几乎到了没有什么可“送”的地步了,对照之下,就揭露了所谓“发扬国光”实际上是自欺欺人,是非常可笑的。

28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 [名师指津] 分析类比论证的手法及效果:批判其行径,指出其危害。 [我的理解] 作者拿尼采自诩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最后却发疯而死的事例类比中国“送去主义”。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必定会沦为乞丐。

29 4.“抛来”与“抛给”有何区别? [名师指津] 可从词的感情色彩和动机(目的)的角度思考作答。 [我的理解] “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地、漫无目的地给予,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施受双方是平等的。“抛给”犹如“嗟来之食”,施受双方是不公平的,带有歧视和人格侮辱的性质,“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在概念的辨析中揭露了“送来”的本质。

30 5.对待文化遗产,“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名师指津] 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主要集中于文中的倒数第二段。“他占有,挑选”是态度,方法是文中的比喻部分。作答时,要找出本体和喻体,再指出具体的方法。 [我的理解]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首先“占有”,然后“挑选”。 “占有”“挑选”的方法有:

31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糜烂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喻体 本 体 正确方法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吃掉”(即吸收) 鸦片 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烟灯 文化遗产的旧形式 存放一点,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糜烂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即彻底抛弃)

32 6.文章最后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名师指津] 可以以这5句话作为答案,设置问题。 [我的理解] 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3 本文在谈及“送去主义”的表现时,将“送一批古董”“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三者并排列举,有人认为如此行文含有对梅兰芳的不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名师指津] 可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回答,无论同意与否,都要联系文本作简要分析。

34 [我的理解] (观点一)不同意。因为三者“送去”的表现,都是将中国文化遗产拱手“送去”外国。作者意在批判国民党政府已堕落到将民族遗产作为媚外求荣的工具的可耻地步,其矛头直指国民党政府,而非梅兰芳本人。 (观点二)同意。因为梅兰芳的出访为国民党政府所利用,他们借机诽谤前苏联的文艺政策,梅兰芳的出访无形中给国民党政府提供了间接的帮助。

35

36 对比论证,增强说服力 ►写法指导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先破后立,破中有立。“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作“横向比较”。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作“纵向比较”。

37 使用正反对比法应注意的问题: 1.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 2.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38 ►随堂练笔 请以“为他人留点空白”为题,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写一段或几段文字,200字左右。

39

40 ►范文示例 为他人留点空白,遇事能让出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容,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事能为他人留下一点空白,世界就会多一分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 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若不懂得给他人留些空白,留些回旋的空间,也会遭受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

41 鲁迅与“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创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不行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邯郸学步。

42 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43 [适用话题]

44 海婴走了,鲁迅传承尚在? 胡印斌 82岁的老人周海婴走了。这个童年失怙的孩子,无论是长于乱离,还是遭逢盛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 周海婴的逝去,再一次让人们 想到了鲁迅,也再一次让人们审视 我们正在生活着的文化环境。是啊, 鲁迅离开人们已经70多个春秋了,这 个世界好些了吗?

45 这样的追问,过于沉重,也过于较真,故而很难理得清楚。不过,拂去后人有意无意叠加上去的尘埃,仅仅从文化的意义上考量,恐怕很难乐观起来。当年鲁迅先生 用力甚 勤的“国民性”批判、“阿Q相”等等,似乎并没有多大改观。从奴性走向人性,道路还很漫长。鲁迅先生1919年提出的“幸福的 度日,合理的做人”,依然有其现实的合理性。 特别是这些年来,国人在汲取传统精神资源上既无能力, “去鲁迅化”倒是十分起劲。这可以说是在“重新发现鲁 迅”,却也暴露了时下文化能力的肤浅和粗暴。不能以“温情和敬意”对待过往的历史和人物,当然也就很难真正改掉“劣根性”。

46

47

48

49

50 对历史和人物应有理性的态度,理解和尊重,继承其对现实有用的东西,既不能将其神化,堆积许多符号,也不能因现实的问题而对其误解甚至妖魔化,否则,就很难真正改掉“劣根性”。

51 (2)生命的传承本来就是一条不停歇的浩荡河流,唯有真正将鲁迅的精神传承给更多的后人,而不仅仅是血脉传人,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变得好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传承不仅仅是血脉的流传,更是精神的延续。因此,鲁迅在这个世界上的精神后人越多,这个世界才会越来越有希望。

52 2.作者说周海婴“无论是长于乱离,还是遭逢盛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你认为这是周海婴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一)我认为这是周海婴的幸运。①如果把“光环”理解为鲁迅崇高的人格和精神的话,那么,在这种人格和精神之光的照拂之下,人生无疑是幸运的。②周海婴一生追慕、还原“父亲鲁迅”的努力,并力图活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敢于与流俗抗争,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救世精神,延续了鲁迅的精神与人格,无愧“鲁迅之子”的称号。③鲁迅身上的光环是时代所赋予的,表明人们对鲁迅精神和人格的认可。作为鲁迅的后人,无疑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安慰。

53 (观点二)我认为这是周海婴的不幸。①在鲁迅的光环之下,只能“夹紧尾巴做人”,谨慎地生活,行事低调而谦卑,失去了普通人的快乐。②即使在现实中不与流俗妥协,坚韧抗争,一样具有济世精神,但人们首先要说他的身上“大有乃父之风”,而不会首先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③鲁迅身上的光环并不意味着社会和时代就真正地理解了鲁迅的精神和人格,现实已经彻底变好,作为鲁迅之后还必须时时为还原鲁迅而努力、而担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55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Download ppt "第三单元 ."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