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華語文學與思想 報告 伯夷列傳 物理治療學系 一年級 第三組 2008/12/2.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華語文學與思想 報告 伯夷列傳 物理治療學系 一年級 第三組 2008/12/2."—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華語文學與思想 報告 伯夷列傳 物理治療學系 一年級 第三組 2008/12/2

2 指導:賴慧玲老師 組長:呂秉叡  A 組員:劉詩瑋  A     李俊儀 A 謝政鑫 A 邱御軒 A 林柏宏 A 陳信溢 A 王宣策 A 呂秉叡 A 歐峻邑 A 李坤振 A

3 工作分配表 主持人:呂秉叡 題解作者:李坤振、歐峻邑、謝政鑫。 第一段:劉詩瑋、王宣策。 第二段:呂秉叡、李俊儀。 第三段:陳信溢、歐峻邑。
第四段:林柏宏、李坤振。 借書:林柏宏、陳信溢、李俊儀。 製圖:劉詩瑋、王宣策。 燈光:林柏宏。 簡報製作:邱御軒。

4 參考資料(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大學國文選編輯委員會《大學文選》, 復文圖書出版,台灣。 王明信、俞樟準《史記研究集成》,
        華文出版社,大陸。 司馬遷《史記三家注(四)》,洪氏出版社,       台灣。             司馬遷《史記》,天津古籍出版社,大陸。 何鋭《倫語注譯》,巴蜀弔出版社,大陸。 李威熊《漢書導讀》,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       十六年四月初版,台灣。 吳福助《史記解題》,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     六十八年四月臺排印出版,台灣。 吳紹志《古文觀止》,祥一出版社,台灣。

5 吳楚才、吳調侯 《古文觀止》,建宏出版社, 
         台灣。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灣學生書局,台灣。 馮國超《圖解史記》,好讀出版有限公司,民     國九十六年六月初版,台灣。 楊燕起《史記的學術成就》,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民國八十六年七月北京第1版,大陸。

6 作者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其撰寫史記,約當元封三年(西元前一零八年)出任太史令時著手籌備,太初元年(西元前一零四年)開始動筆。天漢二年(西元前九九年)夏,李陵兵敗降胡。遷因力辯李陵之忠,觸怒武帝,竟被處宮刑。班固典引序曰:「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後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徵文刺譏,貶損當世,非誼士也。」

7 遷出獄後,著書不輟。在文學上,本紀、列傳均以人物為中心,故史記被譽為我國傳記文學之祖。

8 題解 〈伯夷列傳〉是《史記》七十篇列傳的首篇。〈伯夷列傳〉是敘述商周之間伯夷、叔齊兩兄弟讓位逃隱,義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遺事。首先提出古代仁人、聖人、賢人留給後世的資料有繁簡不同,故立傳與否、留名與否,也就有幸與不幸的差別;所以不得不提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常理來探討,又列舉善人如伯夷、顏淵者而餓死,惡人如盜跖卻善終,那麼「天道與善」之說,好像並不可以依恃,隨後又說傳名後

9  世不易,伯夷、顏淵則由於夫子之言而垂名後世,可見「天道與善」之說還是可信,末用孔子的話:「君子怕的是死後名子沒人有稱述」來暗示伯夷得以傳名千古,亦謂有幸。

10 第一段注釋 夫:語首助詞,無意義。 載籍:書籍。 六藝:即儒家的《易》、《詩》、《書》、 《禮》、《樂》、《春秋》六經。 缺:缺亡。
六藝:即儒家的《易》、《詩》、《書》、             《禮》、《樂》、《春秋》六經。 缺:缺亡。 虞夏之文:指《尚書》中《堯典》、《舜典》、《大禹謨》,其中記載了所有稱堯、舜禪讓的經過。 遜位:讓位。 岳牧:四岳、九牧。(四岳,分掌四方諸侯的四個大臣。九牧:九州的行政長官。)

11  典職:管理政務。  許由:相傳是堯時隱士,堯要把帝位讓給他,他不接受。逃至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說堯的話污了他的耳,表示不願聽。  卞隨、務光:相傳湯要讓天下給卞隨、務光,他們當作恥辱,投水而死。箕山,在今河南登封縣南。  冢:墳墓。  吳太伯:見《宮之奇諫假道》中「太伯」注。  概:梗概,略。

12  第一段翻譯 學者們讀的書籍非常廣博,還是要從六經中去尋求可靠的材料。《詩經》和《尚書》雖說有不少缺亡,然而虞、夏的文篇還是可以知道的。唐堯將要退位,讓給虞舜,從舜到禹,四岳和九牧都一致推薦,才放在一定的地位上考驗他們,管理政務幾十年,待到功績已經建立。然後授給政權。這表示天下是最貴重的寶器,帝王是最高最尊的地位,把天下傳授給人這樣的難啊。

13  可是有人卻說:「堯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為這個感到恥辱,逃到山野做隱士。到了夏代,有卞隨、務光兩個人也一樣。」這又怎麼說呢?太史公說:我登箕山,那上面據說有許由的墳墓呢。孔子按次序論列古代的仁人聖人賢人吳太伯、伯夷之類,十分詳細。據我所聽到的,許由、務光的德義都很高尚,有關他們的文辭,卻很少看到,這是什麼緣故呢?

14  第二段注釋 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仇恨,怨氣因此很少。「怨是用希」,即「用是怨希」。(用,因此;是,此;希,稀少。)  「求仁得仁」二句:求仁就得到了仁。  軼詩:指下文夷、齊所作《采薇歌》。  孤竹:古國名。在今河北盧龍縣南。存在於商、西周、春秋時。  中子:第二個兒子。因伯夷排行第一,叔齊排行第三,故稱排行第二者為中子。  西伯昌:周文王姬昌,商末為西伯,即西方諸侯之長。  木主:木製的靈牌。

15  叩馬:勒住馬。「叩」同「扣」。  爰:乃,就,於是。  干戈:這裡泛指武器。這句話的意思是起兵作戰。  兵:用兵器殺人。  宗周:以周王室為宗主,意即歸順周。  首陽山:一稱雷首山。在山西省永濟縣南。  不食周粟:不吃周王朝的糧食。  薇:蕨,野菜。  西山:即首陽山。

16 兮:語氣詞,相當於現在的「啊」。 神農、虞、夏:神農氏、虞舜、夏禹。 于嗟:感嘆詞。于,同「吁」。 徂:同「殂」,死去。

17  第二段翻譯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仇恨,怨氣也就很少了。」「要求仁德而得到仁德,還有什麼怨恨呢?」我為伯夷兄弟的用心而悲痛,看他們那首未經《詩經》收錄的詩,感到奇怪。古書上說:「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等到父親死了,叔齊讓伯夷繼承王位。伯夷說:『這是父王的遺命啊!』就此逃離。叔齊也不肯繼承王位,就逃走了。國人就立先君的中子為君。

18    這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敬養老者,心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到了那裡,西伯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載著父親的靈牌,追尊西伯為文王,起兵向東方去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勒住馬勸說:『父親死了還沒埋葬,就動用武器,可以說是孝嗎?以臣的身分去殺君主,可以說是仁嗎?』武王左右的人都想殺他們。姜太公說:『這是兩個義士啊!』扶起來,讓他們走了。

19  武王平定了殷亂,天下諸侯都歸順了周王室,可是伯夷、叔齊卻以武王的行為感到羞恥,堅持氣節,不吃周王室的糧食隱居首陽山上,採集野菜充飢。到了餓得將要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詞說:『登上那座西山啊,採集山上的野菜。用殘暴代替殘暴啊,卻不知道這樣做的錯誤。神農、虞、夏的時代轉眼過去了啊,我還能到哪兒去?唉呀!只有餓死啊!命運已經衰微了。』兩兄弟就餓死在首陽山上。」  從這種情況看來,怨呢?還是不怨呢?

20 采薇圖 《采薇圖》是以殷末的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伯夷列傳〉,伯夷和叔齊是殷的諸侯孤竹君(國在今河北盧龍南)的兩個兒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要把繼承權讓給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說這是父命,不可違背,最后逃跑了。叔齊見狀也離家出走。兄弟二人出走後去投奔西伯姬昌(即周文王),此時姬昌已死,儿子姬發(即周武王)正準備出兵討伐紂王。

21 伯夷、叔齊攔住姬發的馬頭諫阻,認為臣子造反討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後,伯夷、叔齊以為恥,表示決心不吃從周朝的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於是逃隱于首陽山(在今山西永濟縣境),採集野菜充飢度日,最後餓死在山里,臨死前還作了一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表示堅決不屈服的志向。

22 李唐所畫的《采薇圖》就是著力刻畫了這兩個古代寧死不願失去氣節的人物,圖上描繪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上,伯夷雙手抱膝,月光炯然,顯得堅定沉著;叔齊則上身前傾,一手支撐在地面,另一手指點著什麼,採摘野菜用的小鋤和籃筐放在身旁,周圍是蒼藤古樹,透過樹的縫隙可以隱約看到山下的平原和河流。伯夷和叔齊均面容清秀,身體瘦弱,肉體上由於生活在野外和只以野菜充飢而受到極大的折磨,

23 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所壓倒,二人目光有神,姿態穩重。作者著筆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齊在特定環境下的神態氣質刻畫得淋漓盡致,使我們不能不佩服李唐高度的概括能力。 宋高宗趙構在李唐的另一幅作品上題:「李唐可比唐李思訓」,可見皇帝對於李唐的重視。李唐是個很全面的畫家,山水、人物、樹石、禽獸、界畫無一不工,線條以簡練蒼勁、方折粗硬為其特點,擅長用水墨渲染,並開創「斧劈皴」的畫法,對於南宋畫院畫風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

24 如畫院名家劉松年、馬遠、夏圭的畫法均從李唐而出,至於對伯夷、叔齊這兩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如何
如畫院名家劉松年、馬遠、夏圭的畫法均從李唐而出,至於對伯夷、叔齊這兩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如何?是否值得頌揚,歷來則有不同的看法。武王伐紂是有進步意義的,伯夷、叔齊加以阻擋,並逃往首陽山,當然是錯誤的行為。但李唐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的人,遣責投降變節的行為,起到了諷諭作用,用心可謂良苦。

25 對於這一點,作為一個宮廷畫家是難能可貴的,在當時的形勢下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采薇圖》仍不失為一幅優秀的古代繪畫作品。

26  第三段注釋 絜行:品行高潔。絜,同「潔」。  七十子:相傳孔子弟子三千,申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七十,舉整數而言。  顏淵:孔子弟子。  回:顏回,字淵。  空:窮困。  糟糠:遭,酒渣;糠,穀糠。這裡指粗劣的食物。  不厭:吃不飽。厭,同「饜」,飽。  卒蚤夭:顏回三十二歲而死。蚤,同「早」。  盜跖:相傳古時奴隸起義的領袖。「盜」是污蔑之稱。

27 干人之肉:吃人心肝。事見《莊子、盜跖》篇,《莊子》多係預言,並非真實。
 干人之肉:吃人心肝。事見《莊子、盜跖》篇,《莊子》多係預言,並非真實。  恣睢:放縱、暴力的樣子。  較著:顯著。較,同「皎」,明。  忌諱:這裡指法令禁止之事。  徑:小路。  儻:通「倘」。假若,或者。

28 第三段翻譯 有人說「天道沒有偏愛,只是常愛好人。」像伯夷、叔齊,可以算是善人了呢,還是不算呢?累積仁義,修整德行,這樣的人竟會餓死!還有孔子在七十位弟子中,單稱讚顏回好學,可是顏淵經常鬧窮,就連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飽,終於早死了。上天報答給善人的,又是怎樣的呢?盜跖成天殺害無辜,吃人的心肝,殘暴放縱,聚集黨徒數千人橫行天下,竟然到年老安然死去。這是遵行什麼樣的道德呢?

29 這些都是大而顯明的例子。如果說到近代,那些品行不端,行為不正,專犯禁令的人,卻終身安逸享樂,財富豐厚,且富貴幾代不絕。有些人講究出處進退,該說話的時候才說,連走路都不走小路,不是公正的事情,絕不措意,然而這種人遇到災禍的,多的沒法數清。我非常疑惑,或許這就是所謂天道,是呢?還是不是呢?

30 「富貴可求‧‧‧‧‧‧‧從吾所好」:富貴如果可以求得,即使拿著鞭子當馬夫,我也去幹;如果不能求得,還是按照我自己喜歡的去做。
第四段注釋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趣觀念不同的人,用不著互相商量 。  「富貴可求‧‧‧‧‧‧‧從吾所好」:富貴如果可以求得,即使拿著鞭子當馬夫,我也去幹;如果不能求得,還是按照我自己喜歡的去做。  「歲寒」句: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凋,凋謝。  見:同「現」,顯露。  「君子疾沒世」句:君子所怕的是死後名聲不傳。  賈子:即賈誼。  徇:同「殉」,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犧牲自己的性命。  夸者:自大的人。

31  馮:同「憑」,依靠。  「雲從龍」句。「同名相照」句:雲跟從龍而來,風跟從虎而至,聖人興起,萬物之情看得很清楚。 附驥尾:比喻追隨聖賢之後。驥,千里馬。  巖穴之士:隱居山野的人。即隱士。  趨舍:趨,進取;舍,退止。  砥:磨刀石。這裡用作動詞,培養鍛煉的意思。  青雲之士:指德高望重的人。  惡:同「烏」,怎麼。  施:延續,流傳。

32 第四段翻譯 孔子說:「志趣觀念不同的人,用不著互相商量。」也就是各自按照自己的志向罷了。孔子又說:「富貴如果可以求得,即使拿著鞭子當馬夫,我也去幹;如果不能求得,還是按照我自己喜歡的去做。」「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當整個社會都汙濁黑暗的時候,清潔高尚的人就突出了。哪裡會因善惡的後果輕重顛倒而改其節操呢?

33 孔子說:「君子最恨的是死後名聲不稱揚於世。」賈誼說:「貪婪的人為財而死,英烈的人為名而死,好大喜功的人死於權勢,一般人只知道活命保身。」同樣明亮,自然互相照映;同類事物,自然互相應求。「雲跟從龍而來,風跟從虎而至,聖人興起,萬物之情看得很清楚。」伯夷、叔齊雖然是賢人,但得到孔子的稱揚,名聲就更加彰明;顏淵雖是好學,由於追隨孔子而德行更顯著。

34 那些山林隱士,那樣講究進退有時,卻大多姓名埋沒,不能稱揚於後世,實在是可悲啊!普通的平民百姓,想要磨煉德行建立名聲,不依附那些德高望重的人,怎麼能流傳到後世呢?

35 賞析 本篇是《史記》七十列傳的第一篇,簡略地記述了伯夷、叔齊的事蹟,並加以讚頌。本文有獨特的風格,他不像一般的列傳那樣著重敘事,而是以抒情議論為主,用孔子等人的言論為線索,用許由、務光、顏淵等的事蹟為陪襯,雜引經傳,縱橫變化,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司馬遷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的忿恨不平的情感。特別是借善人、惡人的不同遭遇,表示了對「天道」的懷疑,這都是有感而發的。


Download ppt "華語文學與思想 報告 伯夷列傳 物理治療學系 一年級 第三組 2008/12/2."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