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20世纪初的学术巨匠, 是一批学贯中西的人 21世纪的大师, 将出自那些文理兼通的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20世纪初的学术巨匠, 是一批学贯中西的人 21世纪的大师, 将出自那些文理兼通的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20世纪初的学术巨匠, 是一批学贯中西的人 21世纪的大师, 将出自那些文理兼通的人

2 欢迎走进 《物 理 与 文 化》 课堂

3 如果我们不了解过去,也就没有多少希望掌握未来。
第一章 两种文化的历史演变 如果我们不了解过去,也就没有多少希望掌握未来。 ——J. 李约瑟

4 §1.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回眸——夏商周断代工程
§1.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回眸——夏商周断代工程 地球上有史可考的古代文明发源地大体分布在两个区域,一是地中海附近的希腊、埃及和两河流域,一是在东方的中国和印度。 炎帝图片 黄帝内经图片

5 夏商周断代工程向全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而熠熠生辉的中华文明,也是在中国科学家集体大协作下奏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一曲凯歌。
夏商周断代-司母戊大鼎

6 二、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伟大贡献 造纸:西汉时期蔡伦总结了当时尚处于雏形的造纸技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造纸。 竹简 宣纸

7 印刷: 唐代时传到日本,公元12世纪传到埃及,14世纪传入欧洲,为欧洲科学的兴起及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
印刷术

8 火药:顾名思义就是“着火的药”,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的,也有人推测,起源于一起炼丹中的意外事故。宋朝时已有火药配制的方法的记载,不久流入欧洲。诺贝尔是造炸药起家的,据说,他参考了中国古代火药的配方。 指南针:战国时期出现司南、勺形磁石,后发展为指南针、罗盘,并于12世纪末传入欧洲。罗盘是航海的重要工具。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司南 郑和像

9 值得思考:当时中国曾是遥遥领先的航海强国,为什么很快落后与欧洲了呢?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呢?
“它们改变了世界的整个面貌和事物的状况。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王朝,没有哪一个宗教派别,没有哪一个伟人曾经对人类事务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弗·培根 弗·培根 值得思考:当时中国曾是遥遥领先的航海强国,为什么很快落后与欧洲了呢?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呢?

10 §1.2 探讨中国科学在历史上逐渐落后的 原因——“李约瑟难题”
§1.2 探讨中国科学在历史上逐渐落后的 原因——“李约瑟难题” 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指出: “作为一个整体的现代科学没有发 生在中国,它发生于西方——欧美, 即欧洲文明的广大范围。这有什么原 因呢?我以为必须找出这个原因,因 为如果我们不了解它,我们关于科学 技术史的观点就处于混乱之中。如果 我们不了解过去,也就没有多少希望 掌握未来。” 李约瑟

11 从文化视角看:我过传统文化讲究“实用”,缺乏科学探索,建立理论思维的动力。
制度问题:科举制度,闭关锁国 从文化视角看:我过传统文化讲究“实用”,缺乏科学探索,建立理论思维的动力。 从科学方法看:满足表面现象,虽有演绎法的萌芽,但没有严格意义下的实验和归纳法。例如,只有“勾三股四弦五”,却没有a2+b2=c2。 你对“李约瑟难题”是怎么看的?

12 §1.3 试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一、哲学是什么?东西方哲学的不同“开局” Philosophia Love for Philo
思想者 Philosophia Love for Philo Sophia Knowledge 思考一下:各种不同专业的人,为什么当他们读完博士时,得到的头衔叫“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ia)?

13 哲学通常意义下指对事物的一般看法,也可以说是“智慧”的总汇。
中国哲学萌芽于宗教思想,从一开始便有泛神论或无神论的特征。从多神论发展到泛神论,比一神论更接近无神论。在中国,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作神。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是以无神论为自然观的基础,从文化视角研究宗教。 我国历史上是“政教分离”。 印度和日本的哲学,与中国有同样特点,都不把神看作凌驾与世界之上的统治者。 西方哲学是以神超越人类为特征的。 西方的宗教势力曾一度掌握国家政权。

14 我国哲学萌芽于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一开始带有朴素辩正的特点。
二、从《易经》到老庄和元气论 《易经》 我国哲学萌芽于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一开始带有朴素辩正的特点。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哲学书《周易》。《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易经》中所包含的:“阴阳对立,物极必反” 的思想是我国辨证思想的发源。 太极图

15 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 老子的籍贯是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鹿邑县境内仍有“老君台”遗址。
● 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 老子的籍贯是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鹿邑县境内仍有“老君台”遗址。 曾经做周朝的守藏吏,管理周朝的国家藏书。据说孔子曾向他学习礼法。后西出函关,不知所终,幸被关令尹喜叫住,留下千言《道德经》才放行。

16 ——是一部奇特的哲学佳作, 核心是 “道”。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生成之本根。 “道”虚空无朕。他认为“道”不可道, 可道之“道”非常道。即
● 老子《道德经》(又名《老子》) ——是一部奇特的哲学佳作, 核心是 “道”。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生成之本根。 “道”虚空无朕。他认为“道”不可道, 可道之“道”非常道。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老子用一、二、三表述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7 虚空无朕、无始无终, 若有若无, 收摄凝聚而生成为元气谓之〝一〞,元气分化为阴阳谓之〝二〞,阴阳交错和合而生具体的存在谓之〝三〞,有了具体的存在物后,各种具体的物类相互影响而万物生。这一切皆从本根之道中生发出来, 故老子曰: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富有哲理,充满辨证思想

18 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例如名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 老子的主要成就及影响 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例如名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虽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许多时代的局限,但是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的确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 曾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圣经是传教士主动翻译的,这部作品则是被许多民族欣赏而自行翻译的。

19 ● 道教中的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写《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视为仙道之祖。

20 庄子 (比老子迟生200年) 继承了老子的观点。庄子的思想,在中国和西方都备受重视和赞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1 ● 庄子名周,是公元前4世纪宋国人,他曾做过宋国的地方小吏。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南游各国,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国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做官,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 《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参杂了庄子门人和后学者的作品。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22 ● 《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 《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 《庄子》在唐代( )正式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

23 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就是说,产生物质的东西是非物质的。
●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就是说,产生物质的东西是非物质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等话富有哲理,启发心智。 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4 元气论 东方哲学中基本上没有原子论观点,而只有一种“元气论”观点 。我国“元气论”的发展有很长历史。元气论经过许多哲学家发展,已成为我国哲学的一个丰碑。 ● 东汉王充(约27-100)在《论衡》一书中提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物之变,随气也”。

25 ● 北宋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提出:“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得”。
● 宋代张载(1020-1077)说:“凡可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有”:存在,“象”:现象)“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客形”指暂时的形态)。 ● 北宋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提出:“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得”。

26 元气论可解释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形成与转换,可解释自然界许多变化。但是要使气从哲学概念转化为近代科学概念,则要求“气”能定量描述,应当能进入实验过程。显然中国古代“元气论”无法提供这些条件,也就无法转变为科学理论。

27 三、西方哲学对近代科学所起的促进作用 1.古希腊哲学家的贡献
在古希腊出现了许多哲学家及著名学派,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欧洲的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很大。 以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 为代表的学派。后者在欧洲 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统一 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 原理。“对立统一”的哲学直接影响黑格尔辩证法的建立,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 古希腊

28 “原子说”学派,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在哲学史上意为重要。
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代人为代表的学派,尤以后者著述最丰。他们关于运动、天文学方法论等思想对哲学发展很有影响。 亚里斯多德头像

29 2.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也出现不少杰出人物:笛卡儿、培根、卢梭、康德、黑格尔等
康德(1724—1804)德国著名哲学家, 认为: 必须对客体在两个层次上加以定义:一样东西首先是“自在之物”,或用多数表达为,它自己存在着,我们对它毫无知识。仅当我们感觉到它时,它才转化为现象。更明确地说,现象是“为我之物”,那才是我们已知的东西,它才有了表示,并据此形成了人们的知识。康德的“为我之物”思想十分正确和深刻,与老子的哲学不谋而合。 讨论:你对哲学是怎么认识的?有什么体会?

30 他的这些科学思想对后来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康德早期曾研究过自然科学。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哥白尼学说获得胜利的时代。这时太阳系结构的认识已大致完成, 需要进一步研究天体的起源与演化的问题。 康德于1755年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2年)一书, 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在书中他提出了他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要在整个无穷无尽的范围内发现把宇宙各个巨大部分联系起来的系统性, 要运用力学定律从大自然的原始状态中探索天体的形成及其运动的起源。〞(p.3) 在这里他不再把自然界看作一个既成事物, 而是看作一个发展过程; 不再用孤立、静止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界,而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界了。 他的这些科学思想对后来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31 §1.4 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 两种文化的分裂 1.科学与哲学的分裂
§1.4 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 两种文化的分裂 1.科学与哲学的分裂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与当时的科学革命一起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重新活跃起来。科学复兴导致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裂出来,这一时期,力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蒙娜丽莎

32 随着一门门科学的分出,自然哲学主要地变为对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如由于培根和笛卡儿等哲学家的推动,分析归纳法和演绎法得到推广。哲学自身也以新的面貌对科学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科学与哲学的分离是历史的必然。 2.要全面、辨证地看待科学与哲学分离 它也有消极的一面:离开了哲学的科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离开了科学的哲学,由于缺乏“营养”,对社会和群众的影响日益衰微。

33 “这种分裂和对立,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3.两种文化必须融合 “这种分裂和对立,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消除现代文化中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而为加强这两方面的交流和联系,没有比大学更合适的场所了。” 卢嘉锡 吴健雄 梁思成

34 4.两种文化分裂导致严重后果 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严重扭曲和破坏,造成新的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科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使人迷失价值取向,出现有知识无文化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是造福人类,而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5 §1.5 可持续发展呼唤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1.东西方文化不同
§1.5 可持续发展呼唤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1.东西方文化不同 西方文化首先强在科学文化,西方科学文化不但主导着世界的科学文化,甚至也主导着西方人文文化。 东方文化在科学文化上弱于西方,但是在人文文化方面并不弱于西方。在当今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危机面前,一些西方学者正在把目光逐渐转向东方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已被作为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原则。

36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奖者大会的闭幕式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内斯·阿尔文(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阿尔文就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技术研究院,因在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工作和发现,以及在等离子体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荣获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尔文

37 2.把两种文化融合,把人文精神贯穿于科学技术工作中去,对改革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是一件决定人类今后命运的大事。

38 §1.6 21世纪需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的融合 1.科学发展需要哲学指导,需要正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 世纪需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的融合 1.科学发展需要哲学指导,需要正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2.现代科学发展要求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是“专”,还需要“博”。“博”不只是指在“文”和“理”内部,而且要有广阔的视野,还要“文理相通”,而且更需要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39 3.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都有高尚的人格和很高的文化修养(如在文学艺术或音乐上有相当高的造诣),这也是他们走上成功之路的重要条件。
1941年1月24日,为救助流浪儿童举办的慈善募捐义演音乐会上,爱因斯坦与法国钢琴家嘉比•卡萨德修斯在合作演出。地点是美国的今日俱乐部。

40 科学发展越倾向于艺术,艺术发展就越倾向于科学。
世界著名学者论科学与艺术: 艺术借助科学的翅膀才能高飞 ——达•芬奇 科学和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了。科学和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了。各种情况不同,交融的情况也不一样。但是,在21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季羡林 科学发展越倾向于艺术,艺术发展就越倾向于科学。 ——佛罗贝尔(德国教育家)

41 科学家和艺术家作为揭示宇宙和情感奥秘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前者的最高境界是以人性之浪漫情怀拥抱宇宙之道,后者的最高境界是以按宇宙之道表达人性的浪漫情怀,他们追寻的终极目标都指向了真、善、美的最高境域。

42 物之道 生之欲


Download ppt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20世纪初的学术巨匠, 是一批学贯中西的人 21世纪的大师, 将出自那些文理兼通的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