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2 教学目的 逻辑结构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3 教学目的 本章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 心的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关于祖国和平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帮助同
学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 发展过程以及“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和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4 逻辑结构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5 重点难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方针政策、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方针政策、 意义; 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努力实现祖国 完全统一的原则。 4、“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5、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努力实现祖国

6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 本利益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 本利益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 想的重要发展  

7 教学导入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有国殇。” 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

8 教学导入 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

9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教学导入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爱国诗人 丘逢甲

10 教学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

11 教学导入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12 教学导入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3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一节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历史任务之一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 的坚强意志

14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维护国家统一是主流传统 从秦王羸政于公元前221年,结束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 自秦以来中国历史上,国家是以统一为主,三次分裂最终以三次统一为终结:

15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维护国家统一是主流传统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中国;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统一中国;

16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中国历史上,国家是以统一为主,三次分裂最终以三次统一为终结: 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结束宋金对峙局面,统一中国。

17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中国历史上,国家是以统一为主,三次分裂最终以三次统一为终结: 公元1683年,康熙帝派清军进入台湾。次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18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690年和1696年康熙帝两亲征分别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败噶尔丹的军队,最后消灭了这股分裂势力,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9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分裂国家是造成中华民族灾难的主因 分裂就意味着天下太乱、兵连祸接、百姓涂炭。 每一次分裂,都伴随着激烈、残酷的战争和冲突,特别在分裂的初期,往往是以百姓流离失所、牺牲大量生命和损失无数财产为代价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曾在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

20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分裂国家是造成中华民族灾难的主因 分裂割据也往往对思想学术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摧残。 如隋代牛弘就曾把秦、新莽末、东汉末、晋末和南朝梁术图书典籍所遭受的五次毁灭性破坏称为“书之五厄”。

21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分裂国家是造成中华民族灾难的主因 分裂的阻隔和对抗,不仅成为不同地区间彼此交流的巨大障碍、而且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还失去了统一状态下各地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和谐发展的有利条件。

22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3、由于外敌的干预,两岸处在分离状态 我们分别在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迈出实现祖国统一的第一步 : 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实现祖国统一的第一步 : 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采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3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历史任务之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基础 统一局面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重要保障。 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有利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融,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24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历史任务之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基础 统一时期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边疆开发活动。 统一国家利于文化建设的繁荣。 统一国家能为赈济灾荒、抵御外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等等。

25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 的坚强意志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共同愿望和决心。” ——摘自江泽民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26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 的坚强意志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 1982年9月,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邓小平指出:“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 中国将收回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中国政府是 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27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第二节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28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 2 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这是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三国时期 台湾与祖国 的关系

29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 隋朝时期 台湾与祖国 的联系 公元607、608年,隋朝将军朱宽两次横渡台湾海峡,到达流求(台湾)招抚未果。随后隋炀帝派将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兵万余人到达了台湾,击败流球人抵抗。

30 一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 2 公元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起200间房屋,派水军长期驻守。 宋、元时期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 2 公元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起200间房屋,派水军长期驻守。 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宋、元时期 台湾与祖国 的联系

31 一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 2 1297年,元政府派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二人率军前往流求招谕。 元朝时期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 2 1297年,元政府派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二人率军前往流求招谕。 1335年,元正式在澎湖设立了政府管理机构――“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琉球。 元朝时期 台湾与祖国 的联系

32 一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 2 公元1563年俞大猷、戚继光和后来的沈有容追剿海盗入台。 明朝时期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 2 明朝时期 台湾与祖国 的联系 公元1563年俞大猷、戚继光和后来的沈有容追剿海盗入台。 1604年,明朝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名为“游岁”的军事管理机构,并屯军,以防倭寇侵扰。

33 一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 2 公元1604年10月,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领战舰50艘驱逐进犯澎湖的荷兰人。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 2 公元1604年10月,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领战舰50艘驱逐进犯澎湖的荷兰人。 公元1616年,日本军阀政府派船进犯占湾,遭到明军重创。 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以后,台南麻豆社人民和郭怀一与福建、广东等移民举行反荷武装起义。 明朝时期 中央政府 保卫台湾 的行动

34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 2 郑成功 收复台湾 公元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将士2万5千余,战船百余艘进军台湾,经过激烈战争,郑成功打败盘踞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35 一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 2 1684年7月31日,郑克爽派人到澎湖向施琅请降,随后向清军正式递交了降书和所有印册。 清朝政府 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 2 1684年7月31日,郑克爽派人到澎湖向施琅请降,随后向清军正式递交了降书和所有印册。 后来,施琅亲自前往台湾,接受了郑氏的归降,清朝完成了对台湾的统一。 清朝政府 收复台湾 的行动

36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 2 1684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明谕台湾隶属福建省管辖。后增设了彰化县、淡水厅和澎湖厅,开放熟番地区准租给汉人,允许移民携眷属入台。清政府为鼓励开垦土地,在台湾设置了招垦局。 1727年,清政府将“台湾”正式定为官方统一名称。 清朝 对台湾 的管辖 及定名

37 一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 2 1875年,台湾行政机构增为2府8县4厅,统治台湾澎湖全部地区,并把原地名鸡笼改为基隆。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 2 1875年,台湾行政机构增为2府8县4厅,统治台湾澎湖全部地区,并把原地名鸡笼改为基隆。 1885年7月,左宗棠上疏,建议立即建立台湾省。同年10月,台湾建省方案得到批准。 1888年3月3日,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正式上任,台湾省正式建立。 台湾建省 的史实

38 一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 2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1895年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 2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1895年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 根据《交接台湾文据》,台湾正式割让给了日本。 虽然台湾人民自发反抗日本的攻占,但最终失败。 清政府 割让台湾

39 一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 2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将台湾、澎湖交还中国。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 2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将台湾、澎湖交还中国。 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台湾,这个离家50年的游子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 台湾回归

40 一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2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后,抗拒统一,图谋反攻大陆。 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着手解放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对峙的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

41 一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3 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国民党残余势力宣布退守台湾,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
1950年,蒋介石发表“台湾同胞书”提出“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而后又在国民党七大上通过了关于反攻大陆的决议案。

42 开罗宣言 一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943年12月1日 〔中〕蒋介石〔美〕罗斯福 〔英〕丘吉尔
  1943年12月1日    〔中〕蒋介石〔美〕罗斯福 〔英〕丘吉尔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对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三大盟国决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疆土之意思。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 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独立。基于以上各项目的,三大盟国将继续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斗,以获得日本无条件之投降。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3 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台湾政策宣传指示》说:“台湾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战略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代表美国政府正式发表对台问题声明,重申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 蒋介石 一生都没有 美忘记 反攻大陆 连接:波茨坦公告

43 二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1 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指出:“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 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44 二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1 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 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由东南转向东北,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45 二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
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美国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 美国政府于12月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下,阻挠中国统一。

46 二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
美国政府于1954年12月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下,阻挠中国统一。 对此,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完成自己祖国的完全统一。

47 三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1 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提出及相关工作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毛泽东、周恩来就带领我们党开始了和平方式解决台湾的探索。

48 三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1 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提出及相关工作 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
中美大使级会谈,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从1955年8月一直谈到1970年,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美国从台湾撤兵。

49 三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1 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提出及相关工作 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50 三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1 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提出及相关工作 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毛泽东还曾提到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

51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周恩来“一纲四目”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1

52 四 目 三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1 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提出及相关工作 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
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介石决定 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 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 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5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第三节 一 二 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54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思想的产生
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确立和平能够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条件。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在考虑解决台湾问题时,逐步形成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55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萌芽阶段 1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 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发表的《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蕴涵了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的基本内容。 萌芽阶段( ) 1979年1月1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座谈会上,邓小平指出: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的事情能提到具体日程上来,是由于在国内和国际的工作中取得重大成就的结果。 萌芽阶段( ): 1978年11月,邓小平在缅甸同吴奈温总统的会谈中,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充分尊重台湾的现实。

56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正式提出阶段
正式提出阶段 (1981.9— )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简称叶九条)。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使用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57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法制化阶段 法制化阶段 (1982.1-1985):
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即后来被称为的“邓六条”。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法制化阶段 ( ): 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58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4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正式提出阶段
正式提出阶段 (1981.9— )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简称叶九条)。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使用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59 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有以下是方面:

60 一个中国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二 坚决反对外国势力 搞好经济建设, 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奠定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2 链接 坚决反对外国势力 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和平与稳定,要坚决遏制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活动,绝不能让他们借助外国反华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得逞。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对对企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保持必要的威慑 。 一个中国 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 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优良而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中要力量。 通过“三通”和交流, 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 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搞好经济建设, 奠定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搞好。现代化搞好了,经济发展了,实现统一的力量就不同了。 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台独”势力的活动与国际反华力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若是“台独”搞起来,台湾最终将沦为外国的附庸。如果出现台湾独立,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决不会坐视。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 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国家统一,谈判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61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为争取台湾回归祖国,对“一国两制”的发展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地方、一个特别行政区。中央政府在北京,北京是统一后的首都。国旗是五星红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只能是区旗。 台湾在统一后中国的地位问题 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问题。 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 继续保持台湾的政府架构。 台湾统一后的权利问题 外交大权必须统一于中央。台湾现有的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在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

62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3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63 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64 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65 三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1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与离岛四大部 分,总面积为1070平方公里。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1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现总面积约为21.45平方公里。 1535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停靠船舶,进行贸易; 1553年,葡人以曝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并于1557年起在澳门定居; 鸦片战争后,葡乘清政府战败之机,侵占澳门南面的凼仔岛和路环岛; 1887年3月和12月先后签订《中葡会议草约》《中葡通商条约》规定”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它处无异”; 1976年葡宪法规定澳门是葡管辖下的特殊地区; 1982年葡修宪规定澳门为葡萄牙治理下的中国领土。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与离岛四大部 分,总面积为1070平方公里。 经过三大条约被英国割占: 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 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九十九年;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 1945年 日本投降,又被英国重新占领。 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 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签署 1993年3月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通过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振兴。 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 1984年9月《中英联合声明》签署 1990年4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通过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普天同庆。

66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要发展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的丰富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67 一 1 十 八 五 项 大 主 报 张 告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的丰富和发展
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 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1 1995年1月,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八项重要看法和主张: 一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 三是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四是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作为第一步,海峡两岸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希望台湾当局认真回应我们的建议和主张,及早同我们进行政治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只要是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提出来。祖国统一的问题,应当由两岸中国人自己解决。” 五是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六是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七是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 八是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望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68 一 2 4 3 5 6 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 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 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的丰富和发展 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 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 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4 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2 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3 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 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6 5.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 5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 会议,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重 要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69 民进党当局采用“渐进式台独”政策,两岸关系出现紧张状态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新世纪新阶段“台独”势力有所抬头 1 2001年7月3日,台湾“中央银行”取得新台币的发行权并改称为“国币”。 2002年1月,在“中华民国护照”上加注“Taiwan”; 2002年,大陆在台湾岛内唯一获准播出的节目CCTV-4被禁播。 2002年4月,台湾教科书上把台北称为台湾的首都。 民进党当局采用“渐进式台独”政策,两岸关系出现紧张状态 2001年3月,台湾高等院校中把中国文学系并入“外国文学系”,删减甚至取消与“中国”相关的课程; 2001年3-5月,台湾当局下令在军营中拆除“统一中国”、“复兴中华文化”等与国家统一有关的标语。

70 二 1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新世纪新阶段“台独”势力有所抬头 民众政治心态紊乱 ——政治信仰”欧美化” ——族群意识”褊狭化”
——政治文化”脱中国化” ——国家认同“异质化” ——台湾前途“自立化”

71 陈水扁从 “四不一没有”滑向“四要一没有”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新世纪新阶段“台独”势力有所抬头 1 陈水扁从 “四不一没有”滑向“四要一没有”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上台未稳之时,曾作过所谓“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李登辉的‘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

72 陈水扁从 “四不一没有”滑向“四要一没有”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新世纪新阶段“台独”势力有所抬头 1 陈水扁从 “四不一没有”滑向“四要一没有” 2007年3月4日晚上在出席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APA)二十五周年庆祝晚宴时,陈水扁公然提出“四要一没有”,即“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他同时宣称,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是最好的名字。

73 二 1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新世纪新阶段“台独”势力有所抬头 国内对台独的的态度
美亲台官员称,决不坐视台湾继续搞“入联公投”,美高官批陈水扁搞“入联公投”注定要失败。 美智库劝陈水扁撤回“入联公投”,否则“台湾会面临灾难性失败”。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发表题为《深入龙潭:中国的反介入战略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 美国务院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白宫国家安全会议亚洲事务资深主任韦德宁与美国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密集警告陈水扁“入联公投”是改变现状的“台独公投”,严厉指出,“入联公投”是“走向宣布独立的一个步骤”,陈水扁是台湾利益的背叛者。 2003年12月,针对当时台湾提出的“公投制宪”问题,布什总统表达出对改变“台海现状”及对“扁政府”“公投制宪”做法的明确反对态度。 2007 年,布什总统亲自上阵反对陈水扁的“入联公投”,与中国政府共同反对、制止陈水扁的“台独”分裂活动,妄图改变“台海现状”的罪恶行径。 美2007年拒见陈水扁说客,“国安高层对话也暂时中止”。 美方官网发布柯庆生中文版反“入联”讲话稿,显示美国反对“入联公投”的立场坚定。

74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新世纪新阶段“台独”势力有所抬头 1 岛内的反台独行动

75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民进党当局的“渐进式台独”政策守岛台湾民众的抗议

76 二 2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2005年3月4日讲话后,两岸民间联系往来有所加强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访问团于4月26日至5月3日访问大陆

77 二 2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2005年3月4日讲话后,两岸民间联系往来有所加强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亲民党访问团于5月5日至5月13日访问大陆

78 二 3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新世纪新阶段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
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中国是两岸同胞的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的重要基础。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两岸同胞理应坚决反对。 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我们要真心诚意地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办实事。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这是我们对广大台湾同胞的庄严承诺。 三是,早日恢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的两岸对话和谈判,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鼓励两岸同胞加强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使两岸同胞的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这部重要法律,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近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变化,“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成为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如不予以坚决反对和遏制,势必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断送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危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现阶段两岸同胞必须把反对和遏制“台独”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主要内容有: 一是,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要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二是,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两岸“三通”,开创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 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79 二 4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十七大”对台政策提出“三个凡是” 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 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
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 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

80 二 5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和谐世界理念下的对台政策 明软暗硬
“从容不迫”,开启了“柔性反独”的新作为,它包括了共同反独、和平反独、战略反独,真正的变化有四点:即“以法律稳定性代替政策随意性”,“建构布局以边缘化台独影响”,“强化软实力对抗去中国化”以及“用统一过程化取代统一目的化”。

81 二 1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新世纪新阶段“台独”势力有所抬头 世界上没有登不上的海岛——六种方法“突击”成功
一、封锁消息,隐蔽企图,以“隐”达成突然登岛 二、严密伪装,示假欺骗,以“迷”达成突然登岛 三、佯动牵制,转敌视线,以“动”求突然登岛 四、特种空降,垂直登陆,以“越”求突然登岛 五、火力打击,万船齐发,以“快”求突然登岛 六、军民联合,出敌不意,以“奇”求突然登岛 决心与措施 大陆对台军事行动预案主要包括两大战略目标: 一是以常规打击摧毁台湾的防御, 二是以常规武器为龙头、核武为后盾阻止美军直接参战。 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有办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 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

82 本章小结 台湾问题产生6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大致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两个重要历史时期。

83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 中国的原则”的重要共识,又称“九二共识”。
1992年两岸民间团体: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 中国的原则”的重要共识,又称“九二共识”。

84 不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因 “文攻和武备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牢牢掌握住台湾问题的主动权”。 “我们要以武备为后盾,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加大文攻力度,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实现。”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和平统一决非易事。我们要制止台独分裂图谋,没有军事手段这一手是不行的。军事斗争准备越充分,台独分裂势力就越不敢轻举妄动,和平统一的希望就越大。总之,文攻和武备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牢牢掌握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 58

85 阅读书目 1、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见:邓小平文选. 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见:邓小平文选. 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人民日报, (1) 4、姚礼明.当代各国政治体制__中国港澳台地区.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86 ★思考题与作业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试述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试述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重大意义。 3、江泽民“八项主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 统一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什么?


Download ppt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