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肾脏机能 学习目标: 1、掌握代谢产物的排泄途径 2、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 3、熟悉肾脏在调节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肾脏机能 学习目标: 1、掌握代谢产物的排泄途径 2、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 3、熟悉肾脏在调节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肾脏机能 学习目标: 1、掌握代谢产物的排泄途径 2、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 3、熟悉肾脏在调节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熟悉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2 第一节 肾脏的基本结构 一 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3 二、肾的血液循环 血流量较大:占 20~30%CO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达6OmmHg →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压低→利于重吸收
特点: 血流量较大:占 20~30%CO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达6OmmHg →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压低→利于重吸收 血液经过两次小动脉(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和形成两套毛细血管网(肾小球和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网)

4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5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生成 滤过三要素: 屏障、动力、阻力
滤过: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滤过三要素: 屏障、动力、阻力

6 影响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 ⑴通透性 ⑵面积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正常时肾小球滤过面积1.5m2
急性肾炎→滤过面积↓→GFR↓→尿量↓ ⑵面积

7 2.有效滤过压(动力)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20+10) =15mmHg >0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20+10) =15mmHg >0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35+10) = 0mmHg ≤0无滤液生成

8 3.肾血流量 肾血流量↑,滤过率↑ 肾脏在血压变动于80-18OmmHg范围内时,依靠其自身调节可使血流量保持稳定。正常人安静时两侧肾脏血流量每分钟为1.2升,每昼夜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量可达 升,约为体重的3倍。

9 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 成分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

10 ①被动重吸收 滤液中的溶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时,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引起被动扩散(或弥散),将溶质扩散到小管外的血液中,这种现象称为被动重吸收。
②主动重吸收 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逆着浓度差,将滤液中的溶质转运到血液内。转运是依靠管膜的载体和酶组成的“泵”来进行的。在转运过程中需消耗一定的能量。这种重吸收过程称为主动重吸收。 方式

11 滤液(原尿)与尿比较 从量上看:原尿约为180升,而每天由膀胱经尿道排出的尿量(即终尿)约1.5升,只占滤液的1%。
从成分上看:滤液的成分与去蛋白质的血浆相似,而尿成分与血浆有很大差别。如滤液中有葡萄糖而尿中没有;尿素、肌酐及氨在尿中的浓度却比滤液中的浓度增加许多倍。

12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1.分 泌: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 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 2.分泌的物质 (1)近曲小管:
H + 、肌酐、尿酸等 (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H + 、K + 、NH3

13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水 900 980 960 1.1 蛋白质 80 微量 0 -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蛋白质 微量 葡萄糖 Na Cl K 尿酸 尿素 肌酐

14 第三节 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 平衡中的作用 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维持体内水平衡的途径: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第三节 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 平衡中的作用 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维持体内水平衡的途径: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2)循环血量的改变

15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水重吸收↑→尿量↓
大量饮水→血浆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水重吸收↓→尿量↑(水利尿)

16 (2)循环血量的改变 饮水量↑→循环血量↑→心房、胸腔大V容量感受器(+)→抗利尿素↓→尿量↑

17 二、肾脏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一)主要过程 肾小管分泌的H+与小管液中的Na+进行交换 即H+--Na+交换或排酸保碱

18 (二)H +-Na +交换方式有三种表现: 1.肾小球滤液中NaHCO3的重吸收 ①CO2+H2O H2CO3 H + + HCO3-
②Na + + HCO NaHCO3 (重吸收入血) ③H + + HCO H2CO3 H2O + CO2 (随尿排出)

19 2.改变尿液磷酸盐浓度比值,使尿液 酸化 Na2HPO4/NaH2PO4=4/1 1/99 3.氨的分泌和铵盐的排出 H + +NH3→NH4+

20 第四节 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一、尿量 运动后尿量主要受气温、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泌汗和饮水量等因素影响。如果在夏季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或强度虽不大但时间长的运动时,由于大量泌汗,故尿量减少。

21 二、运动性蛋白尿 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特点:暂时性,休息→消除
产生原因:一般公认是由于运动负荷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

22 影响运动性蛋白尿有如下几个主要因素: 1.运动项目 长距离跑、游泳、自行车、足球和赛艇等运动后,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高;而体操、举重和射箭等项目在运动后,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低。 2.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3.个体差异 4.机能状况 5.年龄与环境

23 三、运动性血尿 概念: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原因:可能是由于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造成肾血管收缩,肾血量减少,出现暂时性肾脏缺血、缺氧和血管壁的营养障碍,从而使肾的通透性提高,使原来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也发生了外溢,形成运动性血尿。

24 另外,运动时肾脏受到挤压、打击,肾脏下垂,造成肾静脉压力增高,也能导致红细胞渗出,产生血尿。也有研究表明,运动引起的自由基含量增加也可以造成运动性血尿。因此,运动性血尿可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运动性血尿多出现在激烈运动后,人并无其他症状和不适。血尿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长不超过7天。出现血尿时,可适当调整运动量,服用一些止血药或中药,通常预后情况均良好。


Download ppt "第七章 肾脏机能 学习目标: 1、掌握代谢产物的排泄途径 2、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 3、熟悉肾脏在调节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