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課 詞選 浪淘沙  李煜 水調歌頭 蘇軾 一翦梅  李清照 .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課 詞選 浪淘沙  李煜 水調歌頭 蘇軾 一翦梅  李清照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課 詞選 浪淘沙  李煜 水調歌頭 蘇軾 一翦梅  李清照 

2 前言--詞體概說 異稱 1. 曲子詞:詞是根據「曲子(樂譜)」所填的歌「詞」。 2. 詩餘:詞是詩的餘緒,表明詞是由詩演變而來。
3. 樂府:詞與樂府有淵源,二者同屬音樂與文學的結合。 4. 長短句:詞的主要特徵是句子長短不一。

3 起源 1.傳承漢魏樂府遺風。 2.接受外來音樂影響。 3.改變唐詩形貌而來。 格律 字句:句數字數皆有限制,不得任意增減。 平仄:限制每字之平仄,或進一步限制平 上去入,在格律上,比近體詩嚴格。 用韻:平仄韻皆可押,可以換韻。 對仗:靈活運用,並無限制。

4 晚唐五代詞人-李煜-〈浪淘沙〉 寫故國之思 北宋豪放詞人-蘇軾-〈水調歌頭〉抒發個人懷抱 婉約詞女詞人-李清照-〈一翦梅〉吐露離愁別緒

5 浪淘沙 李煜 題解 作者 課文賞析

6 出 處 選自《南唐二主詞》

7 浪淘沙,詞調名;詞調名無法反映作品的內容。
此調本是唐教坊(唐代掌管宮廷音樂的官署)曲,中唐劉禹錫、白居易等人以此調創作時,都用七言絕句體,內容多歌詠波浪沖刷沙礫的調名本意。 至李煜開始作雙調長短句詞,上下片共五十四字。 又名〈浪淘沙令〉、〈賣花聲〉、〈過龍門〉。

8 創作背景 ˙李煜於宋太祖開寶八年(西元九七五)亡國,被俘到汴京,生活相當困苦。 ˙他時常懷念故國,想念宮妃,心情鬱鬱不樂,乃藉填詞抒發苦悶。 ˙李煜填完這闋詞後不久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西元九七八)七月被迫自殺。 ˙當時李煜對復國已經絕望,所以寫得如此悽惋。

9 主  旨 本詞藉春天衰殘景象,抒發亡國淒苦,透過春天從人間消逝,表示自己對復國的絕望,深刻寫出後主內心的哀痛與頹喪。

10 作 者 李煜(李後主),徐州人。 字重光,初名從嘉,自號鍾隱,又號鍾山隱士、鍾峰隱者、蓮峰居士、鍾峰白蓮居士。
作  者 李煜(李後主),徐州人。 字重光,初名從嘉,自號鍾隱,又號鍾山隱士、鍾峰隱者、蓮峰居士、鍾峰白蓮居士。 生於南唐前主昇元元年,亦即後晉高祖天福二年(西元九三七)七月七日。 卒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西元九七八),年四十二。

11 李後主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嗣位後,史稱南唐李後主。 即位後,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生活上則窮奢極欲。

12 宋軍大破金陵,他孤城陷落,因而肉袒出降,被俘至汴京,封作違侯命,淪為階下囚。
太平興國三年七月生辰日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

13 帝王詞人 李煜才華非凡,具多方文學藝術,書法、繪畫、音律、詩文皆精,以詞的成就最高。 後人將他與中主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14 其詞分兩類: 降宋之前: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 降宋以後:抒寫自己憑欄遠望、夢裡重歸情景,表達故國之思。此時的作品成就遠超前期。

15 生  平 出身帝王家,多才多藝 娶大小周后,愛情美滿 繼位承王位,無治國才悔當亡國虜,被迫自殺

16 詞 風 亡 國 降 宋 亡國前 亡國後 寫宮廷宴樂 寫亡國之痛 男女情愛 身世之悲 風格清麗 哀怨淒絕 輕快俊秀 至為動人 如: 如:
詞  風 亡國前 寫宮廷宴樂 男女情愛 風格清麗 輕快俊秀 如: 〈玉樓春〉 (晚妝初了明肌雪) 亡國後 寫亡國之痛 身世之悲 哀怨淒絕 至為動人 如: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17 文學成就 李煜詞擅長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語言自然精鍊,概括性強,且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使詞不但寫豔情,也寫身世家國之感。

18 王國維《人間詞話》:「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使詞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9 詞 評 詞中之帝 沈謙《填詞雜說》:「予嘗謂李後主拙於治國,在詞中猶不失為南面王。」
詞  評 詞中之帝 沈謙《填詞雜說》:「予嘗謂李後主拙於治國,在詞中猶不失為南面王。」 王鵬運《半塘老人遺稿》:「蓮峰居士詞,超逸絕倫,虛靈在骨。……以謂詞中之帝,當之無愧色矣!」 王世貞《藝苑扈語》:「花間猶傷促碎,至南唐李王父子而妙矣。」

20 王國維《人間詞話》:「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又:「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又:「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21 詩文詞集 李煜文章有漢魏風格,所著雜說百篇,可繼曹丕典論;《郡齋讀書志》、 《宋史藝文志》均載有集十卷,均不傳。 《全唐詩》存其詩十八首。
後人把他和父親中主的作品合刻,稱《南唐二主詞》。

22 課文賞析 寫作分析 深究鑑賞 藝術特色

23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語譯: 窗簾外傳來潺潺雨聲, 正是春意將殘的時節。 絲綢被子抵不住五更的春寒。 剛剛的夢裡,又回到江南, 重溫那帝王的歡樂生活。 貪享片刻歡樂。

24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語譯: 千萬不要獨自憑欄遠眺, 面對無限的江山, 引起更多傷感。 想起當日辭別宗廟家園,那麼容易, 如今要再相見,卻是多麼艱難。 看著流水落花一去不回,春光悄悄地逝去, 只能往天上去尋找了。

25 寫作分析 上片使用倒敘手法,簾外雨五更寒,是夢後事;忘卻身分,一晌貪歡,是夢中事。上片前三句先寫夢醒,後兩句再寫夢中。
春雨春寒驚醒殘夢,回到真實人生淒涼景況中。夢中與夢後,為今昔之比。

26 下片首句「莫憑欄」,是因憑欄而見故國江山,將引起無限傷感,「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片「春意闌珊」相呼應,暗喻來日無多。
「天上人間」一句,似指李煜自己的最後歸宿。

27 深究鑑賞-上闋 上片寫「春意闌珊」,寫歡樂在夢中
前三句從景物的描寫,隱約帶出情感。綿綿春雨,愁苦淒涼。「春意闌珊」,正代表生命力的消失。「羅衾」不耐寒,恐怕是不耐泛自內心淒涼所產生的寒意。

28 接著兩句虛寫,追想夢中情形。夢見自己還過著南唐帝王生活,暫時忘卻階下囚的事實,貪享片刻歡樂。「一晌」襯托出長期的痛苦,「貪」字表現出他對過去生活的眷戀與渴望。

29 深究鑑賞-下闋 下片寫「春去」人間無歡樂, 對人生已完全絕望
前三句從內心矛盾寫起,懷念故國,本應憑欄遙望,卻叫「莫憑欄」。大好河山,分別容易,再見卻難,沒有好好經營國家,似有無限悔恨。

30 最後兩句,「流水落花」意象,與「春意闌珊」相呼應,美好時光不復返。「天上人間」是說春天在人間已經找不到,只能往天上尋找。「春天」是他過去的美好時光,如今想在人間尋回已不可能,只有死後在天上或許還有相見的機會吧?

31 藝術特色 藉景抒情,前後呼應 ˙上片透過春天衰殘的景象,抒發亡國的淒苦。 ˙下片透過春天的離去,表示自己對復國的絕望。 ˙前後都將暮春景象和哀傷感情交融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32 藉否定表達肯定,曲折深刻 連續運用「不耐五更寒」、「不知身是客」、「莫憑欄」等否定句,以「不耐」表達必須「忍耐」、以「不知」表達「有知」、以「莫憑欄」表達必須「憑欄」。 何等的痛苦與悲哀,經此轉折,愈加深刻感人。

33 水調歌頭 蘇軾 題解 作者 課文賞析

34 題   解 水調歌頭,詞調名。 「歌頭」是大曲歌唱部分的首章,從大曲水調摘出單獨演唱,故調名稱「水調歌頭」。 另名為〈花犯念奴〉、〈江南好〉。

35 晚唐五代詞大多歌詠調名本意,內容與調名較吻合。
宋以後詞人擴大詞的題材,調名常不具題目意義,詞人便在調名之下另加題目,以標詞旨或說明作詞動機。

36 東坡詞大部分都有題目,足顯現他作詞題材豐富,已完全突破調名本意的範圍。
本闕「水調歌頭」名稱,僅具有曲調意義,與內容無關,於是作者在調名之下另加題目,說明作詞動機。 「丙辰」為宋神宗熙寧九年(西元一七六);「子由」即蘇轍;「歡飲達旦」意為快樂喝酒到天亮。

37 出   處 選自《東坡樂府》卷上。 元延祐本為今存最早的東坡樂府刻本,刻於元延祐七年(西元一三二○),分為上、下二卷,共收詞二百八十一首。

38 背   景 蘇軾赴任杭州通判途中,與弟弟蘇轍於潁州告別後,從此無緣相會。蘇軾任杭州通判三年,蘇轍在齊州掌書記,特地請求調往北方,於熙寧七年改任密州知州。密州、齊州相距不遠,但兄弟仍然無法見面。

39 蘇軾〈潁州初別子由詩〉:「咫尺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
六年的分離,對弟弟的想念之情與日俱增,熙寧九年中秋夜,蘇軾「歡飲達旦」,同時又想念弟弟,因而填作此詞。

40 主 旨 全詞即景抒情,藉賞月抒發蘇軾個人懷抱與對弟弟的思念之情。 這首詞寫得極為出色,特別在詠中秋作品中開拓新境,所以成為中秋詞的絕唱。
主   旨 全詞即景抒情,藉賞月抒發蘇軾個人懷抱與對弟弟的思念之情。 這首詞寫得極為出色,特別在詠中秋作品中開拓新境,所以成為中秋詞的絕唱。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可謂推崇備至。

41 作   者 全才作家 鐵板銅琶東坡詞 祠聯語 蘇東坡塑像 評東坡詞

42 作   者 ˙蘇軾,字子瞻 (取「憑軾瞻望」之意) ˙初字和仲 ˙自號東坡居士 ˙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元一三六)生 ˙四川眉山縣(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父蘇洵、弟蘇轍,世稱「三蘇」 ˙母程氏出身世家,才德兼備

43 全才作家 蘇軾是全才作家,於古文、詩、詞、書、畫皆表現非凡。 古文繼承歐陽脩平易文風,文體多樣,風格不同。
現存詩二千七百餘首,抒寫情懷、譏諷時政、寄寓哲理,受後世推崇。 蘇詞開豪放詞風,擴大詞的意境,提高詞的地位。

44 鐵板銅琶東坡詞 北宋詞壇在東坡之前,多依循五代以來傳統,造句必合音律,表意皆歸婉約,風格柔美。
東坡詞一出「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以「無事不可入,無意不可言」擴大詞的意境,突破音律限制,注入雄健清剛之氣。此轉變,宋人斥為「以詩為詞」,批評者多。

45 東坡詞按舊傳統、舊規範所作的婉約詞不在少數,但是真正顯示其獨特藝術個性的,是被批為「非本色」的雄放之作。

46 祠聯語 黃州蘇東坡祠聯: 明月皓無邊,安排鐵板銅琵,我欲唱大江去;春風睡正美,迢遞珠崖瓊島,更誰憐孤鶴飛。
張之洞黃州蘇東坡祠聯: 五年間謫宦棲遲,試較量惠州麥飯, 儋耳蠻花,哪得此清幽山水? 三蘇中天才獨絕,若尚論東坡八詩, 赤壁兩賦,還是公遊戲文章?

47 蘇東坡塑像

48 評東坡詞 王國維《人間詞話》:「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鄭騫曰:「曠者,能擺脫之謂;豪者,能擔當之謂。」能擺脫,故凡事總由窄處往寬處想,不為外物所束縛。

49 歷來論詞家將東坡歸入「豪放派」,詞作到東坡手中,一掃晚唐五代以來文人柔靡纖弱的氣息,創造出高遠清新的意境和奔放的風格,詞的內容更豐富,風格更多樣。

50 課文賞析 寫作分析 深究鑑賞 藝術特色

51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語譯: 我舉起酒杯向蒼天詢問: 這當空亙古長照的明月, 究竟是何時開始有的呢? 不曉得月中的宮殿, 今夜是何年何月?

52 我欲乘風歸去, 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語譯: 我想乘風歸去,可是又怕月中宮殿的玉宇瓊樓,有著令人難堪的肅寒。 我在月光下翩然起舞,和自己清瘦的孤影共舞,覺得輕飄飄的, 竟不像是在人間了。

53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語譯: 明月移動,轉過朱紅的閣樓, 逐漸西下,低向雕花的門窗, 正好照著難以入眠的我。 月兒呀,你不應該有什麼憾恨的, 為什麼偏在人間無數的分別裡兀自圓滿呢?

54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語譯: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變換, 這種事自古以來難以周全。 但願兩人能平安康健, 雖然遠隔千里, 仍能共享明媚皎然的月色。

55 以「借景抒情」手法, 通過對圓月的描寫來抒情
寫作分析 以「借景抒情」手法, 通過對圓月的描寫來抒情 上闋:由皎潔的圓月,想到要超脫塵俗,回到月宮,但又恐怕抵受不住月宮的寒意,以此表達自己「出世」與「入世」之間的思想矛盾。 下闋:由長夜無眠而見圓月空照,想到久別之弟,因而質疑月亮為何總在人們離散之時團圓,以此表達念弟情懷。

56 上片抒發對現實的感慨,寫出世到入世的思想過程,側重寫天上
深究鑑賞-上闋 上片抒發對現實的感慨,寫出世到入世的思想過程,側重寫天上 首兩句以「問天」開端 作者飲酒賞月舉杯發問,問皎皎明月何時開始有的?作者之所以問天,只是作者對明月所生興趣、所生感情的流露。 按照內容,本來應當是:「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但為強調疑問,宣洩感情,故把問題放到前面,劈頭一問,造成一種猝然而起的氣勢。

57 三、四句讚美月宮 接著又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這兩句的真正含意是:不知今天晚上是月宮的什麼好日子?為什麼今晚的月亮會這樣美好?使得人間都成為這樣的良辰美景。 這兩句表面上順接前句,繼續發問,實際上在讚美月宮。由於作者對月亮的讚美,也隱含對現實社會的不滿,為下文寫幻想遊仙作鋪墊。

58 第五句是對月宮的嚮往 讚美月宮,對之無限嚮往,因此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 上天而稱「歸去」,正因古人傳說,才華出眾者乃天上星宿下凡,所以上天即是歸去。 「歸去」的方式是「乘風」,暗含忘掉一切之意,反映他醉後飄然若仙的神態,所謂「出世」思想頓現。

59 六、七句轉折,寫月宮寒冷 全詞的第一個轉折:「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本想「乘風歸去」,但擔心自己禁不起寒冷,所以又不敢歸去。 「恐」字描寫躊躇猶豫之情狀,將留去不定的矛盾心情展露無遺。 「寒」字揭示月宮仙境並非一切盡如人意。

60 末兩句寫人間生活的美妙, 表現對人間的熱愛
末兩句又一轉折,作者入世思想戰勝出世思想,執著留於人間而不忍離去,是對人間的熱愛。 人間縱有不好一面,但人間生活值得留戀,在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能比得上人間生活的美好? 作者寫留戀人間,是以形象描繪具體的人間樂事,展現出蘇軾以儒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入世精神從政,雖屢遭波折,仍不願離開仕途。

61 下片抒發對弟之思念,表現對人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
深究鑑賞-下闋 下片抒發對弟之思念,表現對人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 開頭三句寫月照人間的景象 開頭三句,承上片結句「人間」而來,寫月照人間景象。上片寫月,在寫天上的月,仰望月亮而產生的遐思奇想。 下片轉向人間,看到月照人間所生的感慨。這三句寫月亮移動連用「轉」、「低」、「照」三個動詞,既寫出時間推移變化,又賦予月光感情色彩擬人化。

62 次兩句抒發對弟之思念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由月圓引起人不圓的感慨,寫作者對懷念弟弟子由。 月的自然陰晴圓缺,在作者眼裡,似專門與人作對,圓月當空之際,人間多有未圓之事。 「不應有恨」,恰反襯出人間有無窮的憾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詰問句,不僅透露出思念和渴望相見,更蘊含一股抑鬱不平之氣:人間別離,為什麼如此之多,如此之久?

63 接著三句,以理性看待人生,超脫悲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全詞的第三個轉折。 作者從感傷情調中出來,認為人生本來就要面臨悲歡離合,就好像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所以月圓人團圓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是難以兩全其美的。 這是作者對人間憾事所作出的獨特解釋,將人生遭遇和自然現象相提並論,看作是不可避免的缺陷,求得自我寬慰,也以此來勸慰弟弟。

64 結尾兩句表達願望 作者在最後又一轉,表達自己樂觀曠達的願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希望兄弟彼此珍重,只要生命健在,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在兩地共同欣賞美好的月亮。 「但願」二字足見情深意濃,由衷企盼。

65 藝術特色 揚棄悲情,意境高遠 作者跳脫悲情走出頹喪,表現樂觀曠達意境,不僅給自己及弟弟精神上的鼓舞與慰藉,也給後人在遭遇挫折時指出向上一路。
熔情、景、理於一爐 以「明月」為中心景物,借月抒情,月中有情;借月議論,月中有理;下筆句句不離明月,而寫月處處抒情、議論,使情、景、理熔為一爐。

66 結構謹嚴,轉折巧妙 詞以「問月」起,以「共月」結,寫讚月、弄月、怨月,都與月亮有關,結構嚴密,層次分明,逐層深入,轉折巧妙。 善用修辭,富有變化 以擬人及設問筆法問天、問月,表達作者深厚的感情。以不同詞語寫「月」:「明月」予人清亮感;「天上宮闕」予人富麗感;「瓊樓玉宇」予人潔白無瑕;「嬋娟」予人美好,極富變化。

67 想像奇麗,風格豪放 詞中奇麗的想像,帶浪漫色彩;而詞中執著現實的樂觀精神和曠達的人生態度,卻帶著寫實精神。 此詞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幅度極廣闊,就時間和空間而言,貫通古代、現在與未來,溶匯人間天上。 全詞中構成豪放而空靈、抑鬱而曠達的藝術風格,給人爽朗明快開闊的藝術感染。

68 一翦梅 李清照 題解 作者 課文賞析

69 題 解 〈一翦梅〉(選自《漱玉詞》),詞調名;又名〈玉簟秋〉、〈臘梅香〉。
題   解 〈一翦梅〉(選自《漱玉詞》),詞調名;又名〈玉簟秋〉、〈臘梅香〉。 〈一翦梅〉是宋周邦彥〈片玉詞〉填詞,起句為「一翦梅花萬樣嬌」,故以為調名。 翦,量詞,用以計算花枝。一翦梅,即一枝梅花。 本詞是作者抒發對丈夫的深篤愛情,吐露各居一方的相思,是一首表現離愁別緒的佳作。

70 背 景 李清照嫁趙明誠後,夫妻志趣相投,生活美滿,偶因明誠以事遠遊而分別。
背   景 李清照嫁趙明誠後,夫妻志趣相投,生活美滿,偶因明誠以事遠遊而分別。 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中提及趙明誠為遍收天下古文奇字,曾有遠遊之舉。某次,明誠又有事遠行,清照獨守空閨,情懷落寞,因而填作此詞。

71 這首詞僅懷人之作,無送別之語,是某次遠離後的相思之作。
這首詞的感情與南渡後作品比較,並無歷經世間波折後的孤鬱氣,因此可肯定屬作者早期作品。

72 主   旨 作者對遠遊的丈夫趙明誠十分思念,在月滿西樓時思念之情更為殷切,因此藉詞寄意,表達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傾吐相思。

73 作   者 生平 作品分期 詞作特色 詞作技巧 遺聞軼事

74 李清照 號易安居士 南宋濟南人。 生於北宋神宗元豐七年(西元一○八四);卒年不詳,一般都認為在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西元一一五五)左右。

75 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學者,丈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
李清照一生以宋室南遷為分水嶺。早期生活優裕平穩,與丈夫志趣相投,十分恩愛;後金兵入中原,她流落南方,丈夫病死,生活顛沛流離。

76 作品前期清新,後期則變為悲涼。詞風以婉約見稱,善用白描手法,人稱「易安體」。
著有《易安詞》和《漱玉集》,前者已佚,現存《漱玉集》。與夫共撰《金石錄》。

77 生   平 出身書香家庭,自幼負有才名 與趙明誠結婚,夫妻志趣相合 遭逢國難南遷,丈夫不幸病逝 晚年孑然一身,處境相當淒涼

78 生活分期=作品分期 新婚的幸福 別離的輕愁 寡居的悲苦 熱情而浪漫 纏綿而婉轉 嚴肅而悲苦

79 詞作分期 前期 後期 寫閨情相思 寫傷時念舊 自然風光 懷鄉悼亡 充滿快樂嬌媚氣氛 飽歷滄桑淒涼苦楚 如: 如: 〈如夢令〉 〈永遇樂〉
(常記溪亭日暮) 〈浣溪沙〉 (淡蕩春光寒食天) 後期 寫傷時念舊 懷鄉悼亡 飽歷滄桑淒涼苦楚 如: 〈永遇樂〉 (落日鎔金) 〈聲聲慢〉 (尋尋覓覓)

80 意象新奇突出 表達含蓄曲折 疊字運用繁複 造語平淡自然
詞作特色 意象新奇突出 表達含蓄曲折 疊字運用繁複 造語平淡自然

81 詞作技巧 善用白描,不假雕飾,少用典。 語言通俗曉暢,常透過新奇意象,將抽象情愁具象化。如寫愁的沉重:「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寫愁的久長:「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翦梅〉)

82 清照詞音樂諧和優美,聲聲慢開頭連用十四個疊字,極具獨創性。
李清照的詞「易安體」,自南宋起就不斷有人學習和仿效,影響後世深遠。

83 遺聞軼事 據載:趙明誠年輕時,白天睡覺,夢中誦讀一本書,醒來只記得三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他將此夢告訴父親。父親為他解夢道:「你將娶個擅長文詞的太太。『言與司合』是『詞』,『安上已脫』是『女』,『芝芙草拔』是『之夫』,意思說你將是『詞女之夫』。」後來他娶了李清照,果然是擅長填詞的才女。

84 李清照在某重陽節,因想念在外地的丈夫,於是寫一首〈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詞寄給他。趙明誠接到後極為嘆賞,於是閉門謝客,忘食廢寢,花三天三夜,共寫五十首詞,然後和李清照作品放一起,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說:「只有三句最好。」這三句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85 課文賞析 寫作分析 深究鑑賞 寫作技巧

86 一翦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語譯: 粉紅色的蓮花謝了,香氣淡薄;竹蓆彷彿散發著涼颼颼的秋意。我輕輕換下夏季羅衣,穿上秋裝,獨自登上蘭舟。 成行的大雁又從北方飛來,在那縹緲雲端,正為誰傳遞家書呢?回望我所居住的西樓,圓月的銀輝灑滿西樓。

87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語譯: 花紛紛凋落,水匆匆流去。這同一種相思,是你我分隔兩地的離愁。 這種感情無法可以消除,我才剛勉強把蹙著的眉頭舒展開來,它已經又忽然間湧上了心頭。

88 以四件事:泛舟、登樓、相思、愁綿表達閨思
寫作分析 以四件事:泛舟、登樓、相思、愁綿表達閨思 對人物形象的動作心態,描寫具體生動。 思夫之愁,難以排遣,故借泛舟以消愁;登樓企盼,秋風陣陣,南飛大雁捎來錦書,卻久盼不到,直到「月滿西樓」。

89 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寫彼此間的兩地相思。
妙結處:「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是寫出愁綿,二是寫出愁深,三則繪出愁形。

90 深究鑑賞-上闋 上片主要透過寫景、敘事, 表達孤寂和期待
開頭一句: ˙描述與夫別後,池中的蓮花,色香俱殘,倚靠竹席,頗有涼意,原來秋天已至。 ˙通過視覺、嗅覺、觸覺感受,點明時間入秋,「紅藕香殘」、「玉簟」涼意,烘托作者內心傷感和淒涼。

91 二、三句: ˙寫閨中無法排遣的愁悶與相思之苦,乘舟外出解悶。 ˙「輕解」兩字,寫出作者漫不經心解下夏季羅衣,換上秋裝,那種無精打采的黯淡神情。 ˙「獨上」含蓄點出作者出遊的孤獨境況。 ˙「羅裳」和「蘭舟」,是華美衣、物,美的事物該與所愛之人分享,作者有意以美襯托孤寂。

92 末三句: 因惦念丈夫行蹤,盼望錦書到達,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 然而錦書無有,雁字空回,月光悄然灑滿西樓。 「誰寄」可見無人相寄;「月滿西樓」可見月圓人未圓的孤獨。

93 深究鑑賞-下闋 下片側重直接抒情,寫無從排遣的相思 開頭一句: ˙承上片「紅藕香殘」、「蘭舟」而來,以水邊景物暗含作者的青春像花兒空自凋殘,寶貴年華似河水白白流走。 ˙「自」字說明此乃自然規律,流露作者對生命無奈的感傷,通過景物渲染氣氛,烘托離愁。

94 二、三句: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以形式對稱、音節和諧的對偶句,凸顯她和丈夫身處兩地,同樣相思,產生閒愁;表明兩人心靈感應相同。 彼此間相思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正因為兩心相印、兩情相依,作者的思念才會深遠纏綿,難以排解。

95 末三句: 作者曾試圖減輕相思,卻反而使愁苦更加深重,故有「無計」之嘆。
使用「才」、「卻」,完美表達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愁,由眉頭轉到心頭,是多麼迅速,又不能排遣。 由外及於內,作了進一步的渲染,同時把愁寫活了。

96 寫作技巧 善用具體物象寄託情思 「紅藕香殘玉簟秋」,以室外與室內景物,寄託作者心情的冷清和孤寂。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描摹作者在明月夜,佇立望遠的神情。

97 「花自飄零水自流」借眼前景,抒發青春易逝、年華易老的無奈,烘托離愁別苦。
在詞中將主觀感情和客觀景物融合,經過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交流,充分展示出豐富情思。

98 造語工巧明白如話 「紅藕香殘玉簟秋」、「花自飄零水自流」,前四字和後三字皆為並列結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皆為對偶句。

99 「羅裳」與「蘭舟」華麗詞藻相對,「一種」與「兩處」數目字相對,「才下」與「卻上」副詞動詞相對,可謂相當工巧。
句子讀來通俗流暢,明白如話,似不經意的尋常語,錘鍊語言功力可見一斑。

100 結構分析表

101

102 問題與討論

103 一、請問李煜〈浪淘沙〉透過哪些感官的摹寫,來抒發他的亡國之痛?
答: 李煜這首浪淘沙,運用的摹寫有: 視覺的摹寫:「無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 聽覺的摹寫:「簾外雨潺潺」。  觸覺的摹寫:「羅衾不耐五更寒」。

104 二、蘇軾個性豪放曠達,即使處在逆境中也能超脫,請問從〈水調歌頭〉這首詞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種境界?
答:上片蘇軾本有「乘風歸去」的出世思想,但最後他說:「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間畢竟是值得留戀的,只要能自得其樂,人間自有仙境,又何假外求呢? 下片因想念弟弟而難眠,責怪月亮「何事長向別時圓?」但他馬上將悲情斂住,以理性看待人生不美滿:「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最後希望彼此珍重,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欣賞美好月色。

105 三、李清照〈一翦梅〉中,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她與丈 夫的恩愛,及其對丈夫的深情?
答:李清照用「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句子,凸顯夫妻分處兩地,卻作同樣的相思,而產生了閒愁,表明這種相思是雙向的,可看出她與丈夫之間的恩愛。    另,「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寫相思之愁無法排除,以「才」、「卻」表達了愁由眉頭轉到心頭是多麼迅速,把連綿不盡而濃烈的情愁生動地刻劃出來,可見她對丈夫的深情。

106 四、文人常用具體的景物來描寫抽象的情懷,請從本課所選的三首詞中,舉出兩個例子作為說明。
答:如〈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透過春天衰殘之景抒發亡國之淒苦。「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透過春天的離去表達對復國的絕望。   又如〈水調歌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透過在月下跳舞,寫熱愛人間的情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透過月的圓缺,寫人生有悲歡離合之理。  

107 一翦梅,如上片的「紅藕香殘玉簟秋」,是以室外蓮花的凋殘,及室內竹席的轉涼,來寄託作者心情的冷清和孤寂。「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寫作者在西樓上望月懷遠,更顯得月圓人未圓的孤獨。下片的「花自飄零水自流」,則借眼前之景,來抒發青春易逝,年華易老的無奈,烘托離愁別苦。

108 延伸閱讀 虞美人 定風波 醉花陰

109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語譯】春花秋月何時才能結束呢?它勾起我心頭的往事不知有多少!小小的樓閣昨夜又吹來了春風,在一輪明月下,怎麼忍心去回想那永遠失去的故國。雕刻的欄杆和玉石的臺階,想必還在,只是我昔日青春紅潤的面貌,如今已變成蒼老憔悴了。若問我心中有多少愁恨?它就像那滔滔東流的一江春水一樣,永無止盡。

110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語譯】不要理會雨點穿過樹林敲打葉子的聲音,不妨一邊吟詩歌唱,一邊緩步行走。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比騎馬還要輕快,還有什麼可怕的呢?穿著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 照樣可以從容度過此生。清勁的春風吹醒了酒意,感到有些寒意,山頭的落日卻來迎接著我。回頭看那剛才遇雨的地方,回去吧,我心中本來既沒有風雨,也沒有天晴。

111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語譯】薄霧才消散,濃雲又聚攏,這愁人的白晝真漫長啊!龍腦的香料在獸形的銅香爐中都已經燒盡了。如今又是重陽佳節,半夜陣陣的寒意,不時從瓷枕上及紗帳外滲透到 身上來。黃昏時,我在東邊的竹籬下飲酒賞菊,衣袖裡充滿了菊花的幽香,不要說我的心沒有滿懷惆悵,當西風捲起窗簾,原來我比菊花還要清瘦呢!


Download ppt "第五課 詞選 浪淘沙  李煜 水調歌頭 蘇軾 一翦梅  李清照 ."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