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推拿技术 医药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团队 李艳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推拿技术 医药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团队 李艳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推拿技术 医药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团队 李艳生

2 第一节 概 述 一、推拿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推拿技术: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运用一定的手法技巧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进行施术操作,以达到防治疾病或养生保健及功能障碍康复的一种物理疗法。 推拿学:是研究中医推拿起源、发展、治疗原理和治疗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3 名称演变 古称按摩,现称推拿。 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明代,明以前又称作按摩、按跷、案杌等。其中按摩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推拿一词的出现,不单纯是名称的改变,更深一步看,它体现了人们对手法的提高和这一治疗方法的发展。按摩改称推拿,标志着推拿发展史上的一个很大飞跃。

4 现代按摩一般用于保健、美容、足疗等,针对于按摩师;而推拿则用于医疗,针对于医师。
名称演变 早期的按摩疗法,手法种类很少,常用的就是按和摩两种,按,即“按而留之”,亦即单纯的向下用力,摩法则是在体表做环形摩擦,属平动范围。而且仅用于少数疾病的治疗。 现代按摩一般用于保健、美容、足疗等,针对于按摩师;而推拿则用于医疗,针对于医师。

5 推拿技术的特点 1、手法实施和功法训练是推拿技术的基本特征 2、中西医的紧密结合是推拿技术的理论指导 3、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科学性强是推拿技术的临床特点 4、把握好适应证和禁忌证是推拿技术的基本准则

6

7 二、推拿发展简史 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本能的按压、抚摩。 人类为了生存,双手在他们充满伤痛的躯体上,进行过无数次的按压,抚摩,这些简单的本能的动作,就可视为推拿的起源。

8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部医著《黄帝内经》和《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确立了按摩作为一门科学,是中医学体系的组成部分。

9 人类治疗手段的演变过程 1.最早均属物理性治法,如 按摩,针灸,热敷等; 2.自然药物的治疗作用 3.化学药物 4.生物药物

10 结论 从物理疗法到自然疗法到化学药物,再到生物药学标志着医学地进步和发展。但这些药物又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产生了很多药源性疾病,使人们认识到药物副作用的危害性,这样通过反思,医学界对人类传统古老的物理性质的治疗又逐渐重视起来,因为这些疗法一般都无副作用,病人无痛苦,且于治疗与预防于一体,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1 推拿疗法是一种古老的医疗方法,在先秦和两汉时期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医疗实践。
先秦至两汉时期 推拿疗法是一种古老的医疗方法,在先秦和两汉时期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医疗实践。

12 1.推拿是当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内经》中记载了推拿可以治疗痹症,痿症,口眼歪斜和胃脘痛等。 当时的名医扁鹊指导徒弟运用按摩,针灸,成功的抢救了尸厥患者 2.最早的按摩工具:《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针灸的针具中,也描述了最早的推拿工具。即“九针”中的“圆针”“鍉针”。

13 3.推拿发源地:《素问.异法方异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以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里的“中央”据考证属河南洛阳一带。 4.现存最早的推拿处方:在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最早的推拿处方,处方曰:“令病者北火灸之,两人为摩其尻,癃已。”

14 5.著作: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推拿专著《黄帝歧伯按摩十卷》,书已失传。
在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最早出现了“膏摩”的记载,由此可见,在先秦两汉时期推拿疗法已被广泛运用。

15 魏晋隋唐时期 1.医政设置:隋代设有按摩博士之称,唐代又设立了按摩科,还把按摩医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等级。 2.教学活动:此时开始了最早的推拿教学活动,按摩博士在按摩师、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

16 3. 自我按摩盛行:在此时期自我按摩盛行,近代的《抱朴子. 内篇
3.自我按摩盛行:在此时期自我按摩盛行,近代的《抱朴子.内篇.遐览》中提到有《按摩经导引经十卷》已佚,隋代的《诸病源侯论》每卷之末都附有导引按摩之法。自我按摩的广泛开展,说明按摩疗法不仅重视治疗,也重视预防。

17 4.膏摩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在人体体表进行按摩时,先涂上中药制成的膏,这样使得膏摩方法有了进一步发展。膏摩即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损,又可借手法使药力渗透到体内,膏的种类很多,如丹参膏,乌头膏,木防己膏等,可根据病情不同辩证选用不同膏剂。多为单味中药制成的膏。

18 5. 治疗范围:此时期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唐六典》说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 6
5.治疗范围:此时期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唐六典》说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 6.与国外的交流: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等均有较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出现繁荣局面,我国医学在这一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印度等国。

19 宋金元时期 1.治疗范围的扩大:推拿的治疗范围更加广泛,除了用于外感、眼科及急救外,突出表现在开始运用按摩催产法。据记载宋代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妇孕当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接生一男子”。母子皆无恙,其家惊喜拜谢,敬之如神。

20 2.重视手法研究: 此时期不仅治疗范围广泛,而且手法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人们发现手法方向不同,对推拿的治疗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于是开始重视对推拿手法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研究。通过对每个具体手法的分析,使人们对推拿治疗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1 明 代 1.按摩与推拿并称:开始出现推拿一词,并出现了按摩和推拿并称的局面。 两本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明代龚云林著)《小儿推拿秘要》(明代周于藩著)最早提出了“推拿”这一概念。 (另一观点,明代儿科学家万全于一九五四年著《幼科发挥》一书中开始提出推拿一词,比上观点提前半个世纪) 因此,可以说按摩又有推拿之称,正是从明代小儿推拿的名称而开始的。

22 2.形成小儿推拿体系: 明代推拿疗法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表现在两方面:①小儿推拿的穴位与成人不同,即有点也有线和面②小儿推拿的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23 3.著作: 明代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其中《小儿按摩经》(作者:陈氏,佚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

24 清 代 1.民间发展: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钱怀钝的《小儿推拿直录》,明代周于藩,清代张振军重编的《厘正按摩要术》,夏云集的《保赤于推拿法》,此外,在非推拿专著中,如《理渝骈文》,夏鼎著的《幼科铁镜》,等著作,也有关于推拿的介绍。

25 2.伤科八法: 清代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做了较系统的总结,吴谦编著的《医宗金鉴》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说明推拿对伤科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密切相关。

26 清末至解放前 在推拿发展史上,清末至1949年可以算是推拿的低潮时期,国民党政府对中医非但不重视,反而强制予以取缔,这就是臭名昭著的1929年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 推拿在民间发展,上海推拿名家丁季峰医生发明了滚法。

27 解放后 1.五十年代: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导下,推拿得到重现。五十年代后期,56年上海开设了推拿训练班,58年成立了推拿专科门诊部,还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邀请著名推拿专家任教,培养推拿专业人才。 2.六十年代:六十年代上半期,推拿队伍初步建成,推拿麻醉也取得了初步成功。

28 3.七十年代:由于客观需要,即广大人民群众确实需要推拿疗法治疗疾病,于1974年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第一个成立了针灸,推拿,伤科专业。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国家政策稳定,推拿事业得到稳步发展,1979年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了针推系,为培养推拿专业人材创造了条件。1979年在上海首次召开了全国性推拿学术交流会,一百多位代表参加,交流论文九十八篇,自此开始推拿事业在全国逐步得到了发展。

29 4.八十年代至今:1987年,全国成立了推拿学会,并进行学术交流会四次,很多中医学院成立了针推系,且很多省市派出了高职称的推拿教师和医生出国讲学行医,使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的推拿治疗有了广泛的了解和兴趣。从而在国际上兴起了中国的“推拿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推拿疗法不仅为中国人民,而且也为世界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30 综观推拿的发展史,推拿是一种最古老的疗法,它独特的治疗方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当今,它作为一种最年青,最有希望的未来学科,已引起国际卫生界的重视,因此,古老的推拿疗法,必须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31 三、推拿的治疗原则 (一)整体观念、辩证施术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要用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指导推拿临床,辩证论治体现在推拿临床时为辩证施术(力)。做到治病求本,“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32 (二)标本兼治、缓急兼顾 治本是根本法则,但临床上某些疾病标症甚急,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时间,就应该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治标病,后治本病。标急者,先治标病,后治本病。 例如:腰肌劳损患者,又出现急性腰扭伤,应先治标病急性腰扭伤,待急性腰扭伤愈后再治本病腰肌劳损。

33 (三)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推拿治疗是一种运动疗法。不论手法对机体的作用方式,还是指导病人进行功法训练,都是运动。推拿“以动为主”的治疗原则,是指在手法操作时,或指导病人进行功法训练时,应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病理状况,确定其作用力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动作的徐疾和活动幅度的大小。

34 适宜的运动方式,是取得理想疗效的关键。同时,推拿治疗在“以动为主”时,也必须注意“动静结合”,一是手法操作时医生和病人都应该保持安静,思想集中,动中有静;二是推拿治疗及功法训练后,病人应安静休息,使机体有个自身修复的过程。

35 四、推拿技术意外的预防及处理 (一)推拿意外 推拿作为一种自然疗法,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更是一种无创伤疗法。然而它毕竟是一种外力作用于人体,如果操作错误,患者体位不当或者精神过于紧张,就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情况,轻者影响推拿疗效,重者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的有:晕厥、疼痛加重、皮肤损伤及皮下出血、骨关节损伤等。

36 (二)推拿意外发生的原因 ①诊断不明或误诊; ②对疾病的机理和手法作用的原理缺乏认识; ③手法操作或者选用不当; ④末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7 (三)推拿意外的预防 ①提高诊断的正确率,避免误诊误治而发生意外; ②提高手法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特别是一些旋转、扳、牵拉等运动关节类手法; ③在治疗时需注意有适当的体位。

38 五、推拿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适应症: 随着推拿学科的迅速发展,推拿的适应症也逐渐扩大。在骨伤科、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都有推拿的适应症,现代还用于保健、美容、减肥、戒烟等。

39 (二)推拿的禁忌证 推拿手法具有比较广的临床适用范围,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禁忌证,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2.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损伤症状的患者。 3.恶性肿瘤的患者。 4.骨结核病、化脓性疾病所引起的运动器官病证。 5.骨折部位 不能贸然使用手法,以免引起骨折部位的错位,造成神经、血管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或成为开放性骨折。骨折经手法复位或骨折经包扎固定后在骨折部位的远端应用轻柔手法,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折后遗症的发生。

40 6.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的患者,脑出血的患者,应在出血停止2周后再行手法治疗。
7.手法治疗部位有皮肤破损、皮肤病等,患处暂不行手法治疗。 8.严重心、脑、肺、肾等器质性疾患。 9.妇女在妊娠期、月经期,其腰骶部和腹部不宜使用推拿手法。 10.剧烈运动后、饥饿或极度劳累时,及体质极度虚弱的患者。

41 1、手法操作过程中,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精神集中,手到神到。 2、医者要保持双手清洁和适当温度,勤剪指甲。
六、推拿的注意事项 1、手法操作过程中,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精神集中,手到神到。 2、医者要保持双手清洁和适当温度,勤剪指甲。 3、诊断明确,辨证施治,合理选用手法。 4、操作时,一般由轻而重,以病人对手法反应敏感度为准。压力一般因人、因病、因部位而异。

42 5、操作时间:临床应用时,操作时间掌握得恰当与否,对疗效有一定影响。但其长短很难做明确的限定,一般从两方面考虑:
(1)病在经脉关节或是在脏腑气血。前者一般10—20分钟,后者15—30分钟或更长。 (2)选用何种手法。一般使用摆动类及轻柔缓和的手法,时间可稍长些,而压力大、刺激强的手法,如按、压、点等手法,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不良后果。 另外,初次治疗,时间不宜太长,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和多少而灵活地掌握操作时间。

43 七、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疗原则 (一)推拿的作用原理 1、舒筋通络(松)、行气活血(动) 《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44 伤 筋 伤筋:是指人体软组织的损伤。 伤筋无论是急性或是慢性,疼痛往往是其主要症状。 疼痛和肌痉挛是伤筋中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痉挛,凡有肌痉挛又势必疼痛。 伤害性刺激 疼痛 肌痉挛

45 伤筋疼痛病理变化: 损伤后 血离经脉 经脉受阻 气血流行不通 不痛则痛 疼痛。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通”,使其“通则不痛”。推拿疗法治疗伤筋有其独到之处。

46 推拿治疗的目标应针对疼痛和肌痉挛这两个主要环节,打破恶性循环,以利于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痉挛也就解除;如果使痉挛的肌肉松驰,则疼痛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推拿即可以解除肌痉挛,放松肌肉。 也能解除引起肌痉挛的原因,消除疼痛。做到标本兼治。因此推拿是治疗伤筋的有效方法。

47 推拿放松肌肉(舒筋)的机理 1、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2、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 3、拉长痉挛的肌肉从而解除其痉挛,以消除疼痛。

48 痛阈:是指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量。 痛阈因人而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状态以及致痛刺激的性质等等,对痛阈的影响较大。 痛阈降低会使人对疼痛的敏感性提高,疼痛加重。痛阈升高会使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疼痛减轻。

49 推拿消除疼痛(通络)的机理 1、加强损伤组织的循环,促进其修复。 2、加强循环,促进损伤而引起的血肿、水肿及渗出物的吸收。 3、对软组织有粘连者,可直接帮助松解粘连。

50 既然原发性压痛点是治疗的关键,因此,原发性压痛点的寻找要认真仔细,力求定位准确,不要被大范围的扩散痛和传导痛所迷惑。
原发性压痛点 损伤部位 治疗关键 既然原发性压痛点是治疗的关键,因此,原发性压痛点的寻找要认真仔细,力求定位准确,不要被大范围的扩散痛和传导痛所迷惑。

51 舒筋通络:可使紧张痉挛的筋肉放松,气血得以畅通,因此可以说是松则通,通则不痛。
行气活血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动”的特点。 一是促进肢体组织的活动; 二是促进气血的流动; 三是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 行气活血:通过 “动”可推动气血的流动,气血得以畅通,以促进瘀血的吸收,因此可以说是动则通,通则不痛。

52 手法可促进肌肉舒缩活动 ,当肌肉收缩时组织间压力增高,可推动静脉血回流,肌肉舒张时组织间压力降低更多动脉血通过毛细血管网流向静脉,促进了肌肉组织内血循环使血流量显著增加,这样肌肉的一紧一松尤如“水泵”推动血液加速血液循环,可起活血化瘀,瘀去而生新的作用。

53 生理学泊肃叶公式: R=8Ln/r4 ( L:血管长度 n:血液粘滞性 r:血管半径) Q=PA/R ( Q:器官血流量 PA:主动脉压力 R:血流阻力 ) 当手法解除肌肉的痉挛后,肌肉内的血管半径就扩大,血流阻力变小,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54 (二)理筋整复(顺)、滑利关节(利) 对于在触诊中发现的不同组织、不同形式的镨位逆乱,要及时回纳纠正,使筋络顺接,才能气血运行流畅,通则不通。肌肉、肌腱、韧带完全破裂者,须用手术缝合才能重建,但部分断裂者则可使用适当的手法理筋,使断裂的组织抚顺理直,然后加以固定,这可使疼痛减轻和有利于断端生长吻合。

55 对软组织损伤来讲触诊即是检查的手法也是治疗的手法,通过手指细心触摸,从摸得的形态、位置变化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损伤的性质。《医宗金鉴》手法总论中说“以手扪之,自悉其情”。

56 理筋整复常用于以下疾病: 肌腱滑脱者, 关节内软骨板损伤者, 腰椎间盘突出者, 脊柱后关节错位者, 骶髂关节半脱位者等。

57 理筋整复可使经络关节通顺,达顺则通,通则不痛。
也可使关节滑利,达利则行,行则常。

58 (三)调整脏腑(调)、增强体质(健) 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正邪关系这一角度上讲,它是正气与邪气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此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正气胜于邪气,从而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

59 手法对脏腑疾病的治疗有三个途经: 1、在体表的相应穴位上,施以手法,是通过经络的介导发生作用的; 2、脏腑的器质病变,是通过功能调节来发生作用的; 3、手法对脏腑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60 手法操作要辩证得当。推拿手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整,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有利于激发机体的抗病因素,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61 《内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正盛衰决定着病变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补虚泻实实际上就是扶正祛邪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用于虚症的补法即扶正,用于实症的泻法即祛邪,扶正与祛邪,虽然治法不同,但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

62 谢 谢


Download ppt "第三章 推拿技术 医药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团队 李艳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