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茶文化 及品味生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茶文化 及品味生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茶文化 及品味生活

2 茶的25项保健功能 唐代著名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写道:“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经过研究及整理,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共有25种

3 茶的25项保健功能 1、生津止渴、消热解暑。   2、利尿解毒,加速体内重金属及其他毒素排出。   3、益思提神、消减疲劳兴奋中枢神经,加速排出乳酸消除疲劳。   4、坚齿防龋,饮茶和用茶嗽口均有效。   5、增强免疫力,有助免疫蛋白体形成。   6、预防和延缓衰老,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7、杀菌抗病毒 ,抑制有害细菌和病毒。   8、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抗血凝,降低胆固醇。

4 茶的25项保健功能 9、降血压。   10、减肥健美 消解脂肪。   11、降血糖,防治糖尿病茶多糖有降血糖作用。   12、洁口消臭茶汤漱口和吃茶叶口香糖均可。   13、消食解腻促进胃液分泌和消解脂肪。   14、明目,防治眼疾茶叶中维生素的作用。   15、清热护肝儿茶素类物质的作用。   16、防治坏血病茶多酚与维生素C的作用。   17、防治辐射损伤有利于升高血液白细胞数量。

5 茶的25项保健功能 18、抗过敏抑制组胺释放。   19、抗溃疡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   20、治疗便秘促进大肠蠕动。   21、醒酒消醉 利尿有利于酒精排出;醒脑。   22、减轻烟毒 消解烟焦油。   23、和胃止泻 茶叶有杀灭肠道有害细菌,保护有益菌群作用。   24、抗癌 抗突变。   25、调节身心,促进思维茶有清心,调节情绪的作用。

6 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 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7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8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三、茶文化体系 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
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 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 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 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9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四、茶文化特性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10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

11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12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13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 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14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15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 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16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五、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17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 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

18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19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
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

20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

21 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22 茶文化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23 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陆羽所倡导茶文化主张将精神层面和人格升华于茶事之中,将品饮升格为精行俭德,把通过品茶进行自我修养的提升,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作为重要内容.

24 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25 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2.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从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加限制,多方盘剥。

26 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3.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27 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4.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28 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因此广义的茶文化应该由上述四个层次组成 但是第一层次(物态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茶叶科学,简称茶学。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属于经济史学科研究范畴,而且也是成绩显著,硕果累累。所以作为新兴的学科,茶文化学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过去比较薄弱的 第三、第四两个层次,也就是狭义的茶文化。   如此看来,我们要研究的狭义茶文化是属于平常所谓的“精神文明”范畴,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脱离“物质文明”的文化,而是结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艺也好,茶礼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叶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离开,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了。

29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30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1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32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33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34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35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36 课程授课方式 中国茶史 名茶荟萃 品味绿茶 品味乌龙 品味红茶,普洱 茶道 茶艺

37 课程授课方式 紫砂壶传奇 茶马古道 中国名寺古刹 第一茶庄 茶馆 名山

38 日本茶道 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 年)。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介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39 日本茶道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各宽松、自由的氛围。

40 中国茶具种类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用中分离出来。
一、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 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用中分离出来。 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 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

41 中国茶具种类 二、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青瓷茶具、 白瓷茶具、 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
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42 中国茶具种类 ⑴青瓷茶具 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 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
⑴青瓷茶具 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 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 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 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 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 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43 中国茶具种类 ⑵白瓷茶具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 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 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44 中国茶具种类 ⑶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45 中国茶具种类 ⑷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它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46 中国茶具种类 三、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据说,北宋大诗人苏轼在江苏宜兴独山讲学时,好饮茶,为便于外出时烹茶,曾烧制过由他设计的提梁式紫砂壶,以试茶审味,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47 中国茶具种类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埋藏的一种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烧制而成的。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烧制温度以摄氏1150度左右为宜。优质的原料,天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外, 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 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48 中国茶具种类 四、漆器茶具 采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掺进所需色料,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这是我国先人的创造发明之一。我国的漆器起源久远,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可用来作为饮器的木胎漆碗,但尽管如此,作为供饮食用的漆器,包括漆器茶具在内,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中,一直未曾形成规模生产。 特别自秦汉以后,有关漆器的文字记载不多,存世之物更属难觅, 这种局面,直到清代开始, 才出现转机,由福建福州制作的脱胎漆器茶具日益引起了时人的注目。

49 中国茶具种类 五、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失却文物价值。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

50 中国茶具种类 六、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璃或琉璃,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我国的琉璃制作技术虽然起步较早,但直到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琉璃器的不断传入,我国才开始烧制琉璃茶具。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虽然造型原始,装饰简朴,质地显混,透明度低,但却表明我国的琉璃茶具唐代已经起步,在当时堪称珍贵之物。 近代,随着玻璃工业的崛起,玻璃茶具很快兴起,这是因为,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可塑性大,因此,用它制成的茶具,形态各异,用途广泛,加之价格低廉,购买方便,而受到茶人好评。

51 中国茶具种类 七、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著称。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但现在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搪瓷工艺传入我国,大约是在元代。

52 紫砂壶选用及收藏  紫砂壶已和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联系在一起,成为受人青睐的国粹,在港台和东南亚一带,收藏名壶已成了人们精神享受上的一种乐趣。许多人竟相高价收购名壶珍藏犹如五十年前的上海一样,出现“一两紫砂一两金”的身价。 改革开放以来为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华裔嗜茶者,提供了寻觅他们梦寐以求制作精巧的紫砂壶的大好机遇。据有关资料透露,仅台湾一地嗜茶者竟高达八百万之众,喜欢和参加集壶者竟达二十万人之多。

53 紫砂壶选用及收藏 而且每个县多成立“紫砂协会”。有的地方每年还举办“斗壶比赛”,比谁藏得多,比谁收藏的名壶好,紫砂壶品茗之宠物,.在台湾从上层人士到富商巨贾,仿者日众,趋之若鹜。紫砂壶热顿即掀起了狂潮,巅峰迭起,紫砂壶,特别是名壶身价与日俱增,按几何级翻番,而且非常“抢手”。紫砂壶的故乡宜兴,自然成为海外众多紫砂收藏家、壶痴及壶迷们向往的“热土”。 早在五六十年代,顾景舟的紫砂壶每只价在10元以内,几年前顾景舟的艺壶在台湾售价每只高达674000台币。

54 紫砂壶选用及收藏 怎样选用紫砂壶呢? 一般选壶不必过分讲究,若以名为贵,或以稀为贵,那是古董收藏家的事。一般选壶只要是把好紫砂壶用于泡茶善于蕴味育香;使用经久后,越会光润古雅,就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精神和艺术上的享受和无穷乐趣。

55 紫砂壶选用及收藏 选壶的要领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购置新壶,壶的造形与外观要美,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为佳。
2、壶的质地、胎骨要坚实,色泽要润,选用新壶可先轻拨壶盖,以音响铿锵轻扬,壶声听来悦耳者为佳。 3、选壶时应首先闻闻壶内有无怪味,一般新壶可略带一点土气味,但可选用。若火烧味,油沫味或人工着色的怪味则不可取

56 紫砂壶选用及收藏 4、壶的精密度要好,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要好,否则茶香易散,不蕴味。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手压气孔或流口,再倾壶,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 5、壶的出水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能使壶中滚水不存者为佳。出水水束的“集束段”长短也可比较,长者为佳。 6、壶把的力度点应接近壶身受水水时的重心,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慢慢倾壶倒水,顺手者则佳,反则不佳。7、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则适用性为佳,紫砂壶泡茶,一般是音频率较高者,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壶音稍底者较宜泡重滋味的,如乌龙、铁观音等。


Download ppt "茶文化 及品味生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