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經濟思潮演變的輪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經濟思潮演變的輪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經濟思潮演變的輪廓

2 前言 政治經濟學: 不同時代的經濟學家,對各種經濟實際問題的見解,自亦不同。這些見解的總和以及裡面所隱含的社會價值體系,即所謂的政治經濟學。
分析經濟學: 經濟學家為了要解釋經濟生活中的現象,所蒐集的資料與所應用的方法,即所謂的分析經濟學。

3 一、經濟學的史前時期 Oikonomia:
今日Economics一詞,是由Oikonomia演變而來;而Oikonomia就是研究有關家庭組織諸問題的學問。

4 1. 亞里斯多德: 剝奪的制度 2. 民族國家的興起與 布爾喬亞社會(bourgeois society) 3. 資本主義、自由與管制

5 重商主義 1. 沒有經濟理論,只有經濟政策 2. 貨幣是財富的象徵 3. 控制對外貿易 4. 創造貿易順差 5. 管制國內工資與物價

6 重商主義在台灣經濟的引申意涵(economic implications) 資料來源:戴台馨

7 二、經濟學的創立 將經濟學當作生物學來研究---甘納(Francois Quesnay) 重農學派 ‧自然的優越性 ‧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
‧對重商主義的抗議 ‧農業才是財富的主要來源

8 甘納( )

9 甘納的經濟表

10 重農學派巨頭屠哥 (Anne R.J.Turgot 1727-1781)
做過法國財政部長 以土地單一稅統一稅制 被革除財政部長之職

11 將將經濟學當作物理學來研究--- 亞當‧斯密

12

13

14 亞當‧斯密 (Adam Smith 1723-1790) 英國人,經濟學之父 遺腹子 求學:14歲入格拉斯哥大學 1740年赴牛津大學
‧畢業後返蘇格蘭,次年在愛丁堡大學擔任公眾講座教授

15 ‧1750年返格拉斯哥大學任教 ‧認識休謨 講稿「道德情操論」刊行,博得聲望,被巴希琉公爵聘為私人教師,因而有旅行國外的機會。 旅行期間,透過休謨的介紹,認識甘納、屠哥等重農學派學者 1776年,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該書之中譯本:周憲文、張漢裕譯:國富論,兩冊。

16 亞當‧斯密的時代背景 產業:1770年代,大規模公司組織已相當發達,但所從事的行業則是貿易。
資本:產業革命雖已開始,但所使用的仍以手工機械為主。 人口:農村人口仍佔半數以上。 政治:是法國大革命前夕,政治自由的觀念已發韌。 經濟:古典學派的先驅已指向經濟自由。

17 國富論的哲學基礎 自然資源不充裕是自然吝嗇的結果 稀少性所引起的爭端,需要有國家存在,透過法律,以保障私有財產,使自然秩序能獲致美滿的結果。
人有自利心,應用在經濟面,則每個人會在交換中自由地追求最大利益,其結果產生了最大的社會財富。 人有利他心及同情心,關心他人的幸福。

18 欲改善自己是自利心,致富是改善自己的途徑之一。
為致富,在不妨礙他人追求私利的前提下,藉分工與交換,且累積資本,能提供生產力,增進全社會的福利。 私利與公益就好像由「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引導,趨向和諧一致,這是自然秩序的本質。

19 價格理論 痛恨壟斷行為 經濟人 儲蓄與投資的關係 斯密氏之思想與甘納之比較

20 三、古典學派 憂鬱的科學 以馬爾薩斯、李嘉圖、賽伊、辛尼爾及約翰‧司徒‧彌爾等人為代表

21 馬爾薩斯( )

22 英國人 1784年入劍橋大學攻讀神學與哲學 悲觀派牧師 任教於東印度公司的海里伯雷學院 學院派人物,卻對實務有興趣

23 最懷才不遇的人 曾為奴隸、弒嬰制度辯護,痛斥施粥場、早婚與教區牧師的贍養金 因將道德約束強加於人,故即使他高大英俊、性情溫和仍討人厭 理財方面極審慎而錯失良機 較李嘉圖長壽

24 東印度公司

25 經濟恐慌論 人口論 ‧積極的限制 ‧消極的限制 ‧儲蓄與投資的關係

26 李嘉圖( )

27 李嘉圖家族墓園

28 "To the memory of David Ricardo
"To the memory of David Ricardo." "Just beyond the East end of the church stands the Ricardo Monument, built over a vault containing the coffins of nine members of the Ricardo family."  

29 李嘉圖墓碑

30   "Sacred to the memory of DAVID RICARDO of Gatcomb Park in the county of Glocester Esquire MP. He died on the eleventh of Sept. one thousand eight hundred and twenty three, aged fifty one years. Also of PRISCILLA ANNE, his wife, who died Oct. 17th 1849, aged 81 years."

31 英國人 荷蘭的猶太股票商之子,十四歲就隨父親工作 家財萬貫,自己亦成大地主,卻極力反對地主階級的利益 違背家庭傳統,為愛情而改信並娶教友派女子為妻

32 晚年從政 與彌爾、馬爾薩斯三人結為至死不渝的好友 很懂得享受生活 因賭威靈頓會贏得滑鐵盧戰爭而在股市大發橫財

33 地租論 ‧接受馬爾薩斯的土地報酬遞減律 ‧貨幣的生產成本說與數量說 ‧比較成本學說

34 (三)賽伊 (J. B. Say 1767-1832) 市場論(theory of market):
在貨幣經濟中,表面上乃以貨幣去從事交換,實際上是以一種物品去交換另一另一種物品的,貨幣只不過是充當交易的媒介而已,所以每一筆銷售實際上都會引起筆的購買。供給是能夠為自己創造需要的。

35 (四)辛尼爾 (N.W.Senior ) 利息的忍慾學說

36 (五)約翰‧司徒‧彌爾 (John S. Mill 1806-1873)
生前聲望隆盛,死後聲譽消失迅速 整理與轉述別人的學理 重要貢獻: 對財富分配的看法

37 古典學派的理論遺產 [一]諸法則 ‧自由放任法則 ‧價值 ‧比較利益 ‧收益遞減 ‧人口 ‧地租 ‧市場

38 自由放任法則 自由競爭之市場力量支配著生產、交換與分配,無需政府之干涉,社會能自我調解並趨於充分就業。

39 價值法則 物品價值有短期及長期之分。 短期間,市場上的需要與供給決定市場價格。
長期間,市場價格會趨於自然價格。所謂自然價格乃由勞動投入或生產成本所決定。

40 比較利益法則 在國際貿易上,出口國內生產成本相對最低的物品,換取國內生產成本相對最高的物品,這是國際貿易的利益與交易原則。

41 收益遞減法則 在土地不能增加的情況下,續增一單位勞動所能增加的產量,有遞減趨勢。

42 人口法則 若未加任何限制,人口有按幾何級數繼續增加的趨勢,生活資料的有限性最後終將阻止人口的增加。

43 地租法則 由於價格決定於勞動投入量或生產成本,而土地的供給有限及肥沃程度不一,使繼續增加一單位土地生產物的 生產成本總是高於先前各單位的生產
成本,而土地生產物又不能有兩種價 格,因而邊際單位之前的各單位乃產 生剩餘,此項剩餘乃成為差額地租。

44 [二]經濟成長論 經濟成長決定於 ‧資本增加率 ‧人口成長率 ‧土地供給 ‧技術變動率

45 第二章:范伯倫

46 范伯倫 (Thorstein Veblen, 1857-1929)
一.坎坷的生涯 二.范伯倫所處的年代 三.對馬夏爾經濟學的批評 四.過程的觀念 五.范伯倫的社會心理學與制度理論 六.對於現代資本主義的解釋 七.范伯倫經濟學的精義及其缺陷 八.范伯倫以後的發展

47 范伯倫 (Thorstein Veblen, 1857-1929)

48 范伯倫 (Thorstein Veblen, 1857-1929)

49 范伯倫 (Thorstein Veblen, 1857-1929)

50 一、坎坷的生涯 1857 出身於威斯康辛州北部的挪威村落 1874(17歲) 卡爾登學院 第一次接觸到經濟學,
出身於威斯康辛州北部的挪威村落 1874(17歲) 卡爾登學院 第一次接觸到經濟學, 由於約翰‧克拉克所交分配的邊際生產說, 認識艾倫‧羅夫 1880年 畢業,在中學任教一年 1881年 入約翰霍普舍斯研究院。不久,轉耶魯大學哲學系。 受波爾斯‧伊黎沉默影響頗深。 1884年 獲耶魯哲學博士,失業在家,博覽群書。 1891年 申請康乃爾大學研究所 1892年(35歲) 賴富林獲聘芝加哥大學經濟系主任,帶他上任。 1899年 有閒階級的理論出版 1900年 助理受教

51 1904年 因婚外情爆發而離校 1906年 史丹佛大學 1909年 又離校 1911年 米蘇里大學,離婚 1914年 再婚、出版『工作的本能』 1918年 華府作短期行政、雜誌編輯 1919年 社會科學新學院 1920年 被裁撤、夫人去世 1923年 『近代遙領所有制與企業』出版 1925年 位年輕經濟學家推薦其出任美國經濟會會長 婉拒 1929年 逝世(72歲)

52 二、范伯倫所處的時代 學術風氣非常濃厚的時代

53 三、對馬夏爾經濟學的批評 馬夏爾經濟理論的基礎: ‧需要與供給的均衡 ‧價值是由市場的需要與供給力量決定的
‧工資、利息、利潤也都是此種供給與需要力量決定的 ‧均衡是正常的情況,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消除各種障礙,必可產生均衡的局面

54 范氏對他的批評 常態觀念:競爭是經濟的常態
范氏認為股份公司和獨立公司繼十九世紀之合夥經營而興起,供給和需要力量的運行亦更趨複雜。馬氏理論應有所修正。 但他仍不自覺,仍一貫保持原有的理論,因此成為一種缺陷,這種缺陷的產生乃由於『文化的脫節』。 ‧累加法:局部的總和:市場需求深乃個別消費者之需求的加總;是一種常態觀念相搭配的研究方法。 ‧正常的行為,即自利心居於決定作用的競爭行為,風俗、愚昧、惰性等因素也會影響行為,但那是『消極的因素』。

55 取而代之的是: 過程的觀念:經濟體制有它過去的根源,目前的存在及未來的影響、演變的過程是有變化、成長與新生的。
演變法:對於經濟資料的選擇、綜合與解釋都須從其乃為現代資本主義體制的一部份這一觀點來著眼。 范氏所反對的正統經濟學家對人的行為過度理性的看法,對技術與社會體制結構亦成不變的見解,以及對於經濟體制之變動必會趨於均衡的假設。 經濟過程的特徵是變動、發展與衝突

56 五、范伯倫的制度理論 ‧人有四種本能:慈愛、奪取、工作及好奇的本能。
‧在社會習慣支配之下的行為與思想,流傳普遍以 後,就能逐漸地成為一種制度。 ‧制度是普遍流行的思想方式或一般人所共有的固定思想習慣、私有財產、信用、產權遙領制度成為決定人的行為的主要力量。

57 最近的目的 最終的目的 文化的協調 脆弱的制度

58 制度的發展受兩個因素所決定:物質的環境及永在的人性傾向。故人的行為亦受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此外,還有個人的社會地位與階級組織。

59 工業階級 非工業階級(有閒階級)

60 手工業時代:慈愛、工作的本能發揮。 機器工業興起後:產權遙領制、自由競爭時代、奪取的本能發揮。

61 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新廠家勝過舊廠家,使舊廠家銷路受到限制,生產設備無法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生產方法陳舊,使其生產成本上升,故范氏認為資本主義到了。
後期,生產上勢必發生一種長期衰落的敗象 位拯救此敗象,有兩條路可走: (一) 讓新興廠家去經辦政府所主持的事業 (二)產業界聯合成一個巨大的組合,形成壟斷

62 兩種價值 經濟價值:工業體系所生產的具體價值。 金錢價值:市場中心所決定的交換價值是『心理的』而非『實質的』價值。

63 工業純產量理論 工業純產量係指社會每年產量中,除了生產者所需與所用的機械成本以外所剩餘的物品。是一些實際的物品,而非交換價值。這種純產量的多寡決定於: 1.物質資源 2.人力 3.工業技術 應屬於工程師及工人

64 七、范氏經濟學的精義及缺陷 精義: (一) 經濟學研究有關滿足人類物質需要的科學,經濟學家對於 其他社會科學亦須有所領悟。
(一) 經濟學研究有關滿足人類物質需要的科學,經濟學家對於 其他社會科學亦須有所領悟。 (二) 經濟體制的研究應採達爾文的演化法;其中沒有均衡,只有變 動,而是發展的、累積的變動。 (三) 人的行為是社會的、文化產物,其中風俗習慣所發生的作用要 比理性大得多。

65 缺陷: (一)范氏應用的心理學是發展到1914年為止的心理 學。當時,的心理學是以本能為中心,後來社
會心理學放棄此一概念,將人的行動視為某依 特殊文化規範中對於不同情況的反應。范氏的 分析未能加以應用,不能不說是一種缺陷。 (二)對於價值理論沒有多加發揮 (三)認為生產是可以不必講究效率與邊際調整的; 認為將來 的社會是一個由資本主義過度到社會者易的社會。如此 一來,經濟計算的問題應如何解決,態度不明確。 (四)未對工業化過程加以縝密的分析。

66 第三章:密契爾

67 密契爾 (Wesley Clair Mitchell, 1874-1948)
一.早期的教育 二.對於經濟學性質與範圍的見解 三.數量分析法的重要 四.現代經濟發展的歷程 五.經濟活動指導法則的改變 六.對於經濟循環的分析 七.對於經濟政策的主張 八.總結

68 密契爾 (Wesley Clair Mitchell, 1874-1948)

69 密契爾 (Wesley Clair Mitchell, 1874-1948)
密契爾的親筆簽名

70 一、生平 1874年 出生於美國伊里諾州 1892年 入芝加哥大學 1897年 遊學歐洲一年 1899年 獲博士學位、任華府普查局
1874年 出生於美國伊里諾州 1892年 入芝加哥大學 1897年 遊學歐洲一年 1899年 獲博士學位、任華府普查局 1900年 任教芝加哥大學 1903年 轉至加州大學卜克蘭校區任教 1912年 與該校女生部主任Lucy Sprague結婚 1913年 轉至哥倫比亞大學任教 1920年 創立國民經濟研究院(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 NBER )任主任 1945年 退休

71 影響密契爾最深的三位學者 賴富林:密氏在他的指導下從事第一個研 究工作:綠背紙幣史,決定了他 以後研究的性質、範圍與方向。
范伯倫:在理論上給予啟示,使他明瞭 貨幣問題之真諦。 ‧杜威: 人只有在某種壓力的約束下,才會 作理性的安排,指導消費者去從事 各種消費行為的是社會的習慣,而 非個人的意向。

72 經濟學的研究範圍包括: (一)各種經濟制度演化歷程的分析 (二)各種經濟制度目前運行機能的剖視 (三)今後發展趨勢的揣測
密契爾稱此為『制度經濟學』

73 『制度』只是一個用來表示社會習慣的代名詞,社會習慣是個人行為的累積。社會習慣一旦形成,則反過來能影響個人的行為,因此,密氏認為經濟學應為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
研究經濟行為除了從人的內部研究其行為動機外,還須從人的外部來研究,應注意社會制度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古典的均衡經濟學與范伯倫的制度經濟學應相互合作,才能互補相成。

74 經濟學應包含四個研究部門: (一)物品的製造。 (二)貨幣的活動。 (三)以個人利益的觀點體察經濟活動。 (四)從社會利益的觀點體察經濟活動。 一切活動都脫離不暸以貨幣為媒介,故通過貨幣所建立起的價格機能就成為整個企業制度的基礎。

75 三、數量分析的重要 『分析的描述』: 一方面對於客觀的具體事實有所描述,另一方面又對此事實有所分析,即以觀察事實之所在來從事分析,並非完全憑賴自己的推測而抽象地演繹下去。 密氏強調數量分析之重要,是為了要在演繹法與歸納法之間保持一種平衡。

76 四、現代經濟發展的歷程 現代企業制度的內部,有一種力量注定其必發生一種『波浪式的波動』,整個經濟社會就在這種運動中向前邁進,普通都會經歷繁榮、衰退、蕭條、復甦等四個階段,稱之為經濟循環。

77 欲探討經濟循環的理論,須從實際經濟情況的瞭解入手,尤其是『典型』的情況,有三種來源:
1.過去學者所提出的理論 2.各工業國家之商情年報 3.各種可能找到的統計資料

78 六、對於經濟循環的分析 (一)從復甦到繁榮
‧當蕭條開始時,大多數企業握有許多庫存商品,同時也還有許多人向其訂購。一旦商情惡化,則最出他們必以庫存商品應付各方之購買,然後再自定製造或購進少數商品,使庫藏不至空虛。 ‧各個家庭在蕭條開始時,在服飾家用器具設備諸方面尚有充裕的儲存,足夠短期使用。但如蕭條期間拖長,就必須先購置半耐久物品。這時,購買自會逐漸增加,販賣商之庫存乃逐漸減少,製造商逐漸活絡,復甦的徵象呈現。 ‧一般商人生意好轉之後,又能刺激生產進一步增加,工人所得增加,家庭消費增加,又能刺激生產進一步增加。經濟社會自會產生樂觀的心情,步上欣欣向榮的發展歷程。

79 價格方面 ‧ 復甦開始時,價格還在漸跌過程中,購買量增加後止跌趨漲,購買者感到漲風不易抑制,購買量反而增加。 任何一物的漲價將引起生產成本的增加而引起其下游產品價格之上升,一般而言,零售價格落在批發價格之後,消費品價格落在資本財價格之後,製成品價格落在原料價格之後,工資落在批發價格之後,銀行利率有十漲得比商品價格快,有時慢,在此情情下,大多企業都能獲得利潤。投資自會增加。各種力量將累積形成繁榮局面。

80 (二)在繁榮中產生衰退 1.企業經營成本漸增 (1)平均固定成本不能再降 (2)合約到期,利率、租金、薪金上漲
(3)變動成本上升:工資、加班費上漲、 效率下降 (4)資金緊俏現制交易量的擴展 新事業不能再舉辦,原有企業也需緊縮,生產設備工業開始衰落,而成本既漲反映在物價上升方面,終有一些產業會不堪負擔而停頓,最終帶來全面衰退。

81 (三)從衰退步入繁榮 經濟進入全面衰退後各業都在緊縮 1.各業籌措資金以了債務,包刮索回債權及提取銀行存款。 2.銀行面臨:
(1)借款需求增加 (2)存款取現的需求增加而在不能滿足這兩種需求 時,注定蕭條要來臨。 3.由於工人被大量解僱,消費者的需求日益減少。 4.產業界對原料、物資與設備等需要亦減少。 5.各種建設工程的需求亦大減。 使整個社會的交易量減少,由於任何一種需要的減少都會引起其他需要的減少,乃使此種交易量的減縮採累積之型態發展下去,使蕭條程度愈嚴重、愈擴大。

82 交易量減少使物價下跌,使企業界的利潤減少,固然使企業界不願多事發展;但物價降低無異是企業的經濟成本的減少,只要待蕭條經過一段相當時間後,過去儲存的物品使用殆盡而需要補充與替換時,就可刺激企業界去生產,而逐漸步上復甦。

83 七、對於經濟政策的主張 經濟循環可通過下列措施而加以緩和: (一)、銀行制度的改善 (二)、公共支出之時間上的調整(政府支出盡量在蕭
條時施行) (三)、美元的穩定 (四)、商情報導的普及 (五)、失業保險計畫的設立 (六)、私人企業長期計畫的實施

84 1929年以後, 密氏認為美國經濟之最大弊病乃在 不能將現代工程技術上的進步所導致的龐大 生產力加以充分的應用,原因是:
(一)現代工程技術的變化過於迅速、巨大,使 經濟結構失去平衡 (二)巨型公司之生產,使經濟組織喪失了機能性 解決方法是擬定一個全面的經濟計畫,對各種經濟 活動加以調節

85 促使自由放任政策沒落的原因 (一)、人並非理性動物,聽任個人自由發揮其才能,不見得 會導致社會的合諧和進步,人的行為乃是受社會制度 之影響
(二)、經濟發展的結果,中央政府對地方事業不能 不管:如 水電的供應、公路系統的構築、下水道的建立、自然 資源的保護、社會保險制度的創立等

86 社會科學的進步落在工程科學之後的原因是:
(一)社會現象不如自然現象那樣易於控制 (二)社會改革所遇到的困難比工程創新大: 1. 社會改革無法從改革成功中獲得私利,而工 程可 2.社會改革能做實驗的範圍及機會是有限的 呼籲社會多多支持經濟研究

87 第五章:凱恩斯

88

89

90

91

92

93

94 凱因斯,水彩畫,Gwen Raverat繪;現藏倫敦國立肖像畫陳列館。

95 1994年七月Bretton Woods會議的致詞

96 在凱因斯自通過美國債券的法案後,回程的途中和Lydia 合影。

97 Lydia Lopokova

98 John Neville Keynes

99

100

101 影響人類歷史之發展最大的三部書: 1.亞當‧司密的『國富論』 2.馬克思的『資本論』 3.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

102 一、生平 1883年 生於英國劍橋市 1897年(14歲) 入伊登公學 1902年 入劍橋大學 被Apostle(非公開的學生團體)所吸收
1883年 生於英國劍橋市 1897年(14歲) 入伊登公學 1902年 入劍橋大學 被Apostle(非公開的學生團體)所吸收 認識羅素等傑出人士 ‧1905年 上馬夏爾的經濟學的課(只有八週) ‧1906年 參加文官考試,獲第三名,進印度事務部工作 ‧1908年 任劍橋經濟學講師 ‧1909年 提出『機率論』給劍橋帝王學院, 成為該院研究員,一直到逝世為止

103 1911年 任『經濟學報』編輯 1913年 出版『印度的通貨與金融』 1919年 巴黎和會代表 出版『和平的經濟後果』,成為世 界知名主持『政治經濟學社』的學 術活動,帝王學院的助理財務長 1924年 首席財務長,主持財務重任 任職『國民互助保險公司』董事長 ( ) 1925年 與芭蕾舞家拉第亞結婚

104 二、古典經濟學家凱恩斯 繼承古典經濟學的傳統 (一)「印度的通貨與金融」 古典學派的貨幣數量學說

105 (二)「和平的經濟後果」 熊彼得認為此書足以使凱恩斯名傳千古 其中除了分析戰勝國就須得到多少賠款 才算對戰敗國公平外,還提出戰前局勢 是最理想的,因為: 1.貿易壁壘不存在、投資機會充沛、資本累積 不斷擴大、人口數不斷增加,有利於經濟繁 榮。 2.投資數量的增加,唯有在財富分配不均的狀 況下才有可能。 這些思想都是偏於古典主義的

106 (三)貨幣改革理論 1.通貨緊縮的弊病比通貨膨脹大,因為失業 的產生的弊病大於因食利者失望而產生的 弊害。
2.貨幣的價值是由兩種力量互相影響而決定 的: 央行決定創造多少信用及社會大眾決定 要保留多少通貨或銀行存款 3.國內物價之穩定和外匯之穩定相比,應 先求國內物價之穩定。 4.政府應撥冗巨款,從事公共工程之建設。 可知他已認為『自由放任』不可行,但這國時的思想仍有濃厚的古典主義色彩。

107 (四)貨幣論 要旨:經濟循環之發生乃由於投資數量與儲 舊數量的變動。 什麼因素可以促成其歸於一致 如果投資超過儲蓄,經濟繁榮及接踵而至,
如果儲蓄超過投資,經濟蕭條乃不可避免。 在傳統理論中,當經濟蕭條時,自須儘量節約, 以其渡過難關,凱氏看來,這樣做洽使事態更趨 惡化,推動企業前進引擎是利潤,只要有利潤可 圖,企業就會產生、就會發展。

108 欲維持經濟的穩定,應使投資與儲蓄保持 相等的地步,凱氏仍是從貨幣管理入手: 1.銀行可控制利率去影響投資。 2.央行採取證券公開買賣的方法,影響信用數量。 這種解決方案基本上仍是一種古典學派的 烙印,因為他對於資本主義之能自行節制這 一點,是非常樂觀的。

109 三、凱恩斯所反對的古典理論 古典理論是指從亞當‧司密、李家圖到約翰‧司徒‧彌爾、馬夏爾與庇古等一系列學人所建立,而為一般人所建立的那種正統的經濟學原理。

110 凱恩斯反對的古典理論主要是: ‧勞動及其他經濟資源充份就業的假定 ‧價格機能是一種『設計與策劃』的 機制,可引導資源做有效地運用,使 產量增加到最大限度。 ‧賽伊的市場定律:供給能為自己創造 需要。 ‧儲蓄靠利率之調節可保持等於投資的 地步。

111 充分就業之下仍有 1.自願性失業 2.摩擦性失業:勞工市場發生勞工移動不易、 工作之季節性變動、原料之 缺乏、機器與設備的不足、 工作機會存在與否的訊息之不 確等『故障』而引起的。

112 1.工會的集體行動與政府干涉,使工資不能自由彈性地調整。 2.勞工市場中的競爭力量大為削減,主要因: (1)最低工資率的規定
在真實社會中,失業率遠遠超過上述兩種 失業的,及非自願性失業的情況,所在多 有,庇古的解釋如下: 1.工會的集體行動與政府干涉,使工資不能自由彈性地調整。 2.勞工市場中的競爭力量大為削減,主要因: (1)最低工資率的規定 (2)失業保險與救濟的實施 (3)工人不願意接受較低工資之默契的形成 要減少這種失業,唯有從工資之降低入手,只要工資 降低了,就業人數自然就可以增加。

113 凱氏反對這種古典理論: 他認為庇古那種降低工資的理論是行不通的 1.從實際方面來說明: 工會組織以為現代民主社會的主要一環,對工會的集體行動不宜去約束,對最低工資與勞工保險等立法亦沒有理由去阻止。 2.從理論方面來說明: 即使完全競爭的勞工市場仍存在,也不能解決失業問題:因為失業問題已不是工資高低的問題,而是整個經濟機構能否改進的問題。

114 四、凱恩斯革命 (一)理論革命 提出總体經濟理論,即總合需要理論。 總合需要指社會中對各種物品之需要總額 。
其中基本上包括兩項:消費需要與投資需要。 1.消費函數理論:消費需要與投資需要。 2.資本邊際效率理論:消費總量是所得的函數。 3.流動性偏好理論:貨幣的供需均衡決定利率。 4.總合供需均衡決定整個經濟社會的產量,這樣決定的產量水 準不一定是充分就業下之產量水準。 這些都是創新的見解,一般稱之為『凱恩斯革命』

115 (二)實際革命 可從控制或調節社會中的總和需要入手,解決失業問題,即所謂需要管理政策。 需要管理政策又分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116 五、經濟學界的反響 『一般理論』出版的年代,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已推行了四年,美國經濟蕭條已歷六年之久,新學說的推出使年輕人感到非常興奮。
韓森教授在哈佛熱烈支持凱氏理論傳給華府官員,且一有機會就將哈佛學生引薦到華府。 顧志耐建立國民所得會計體系後,能將凱恩斯模型的內涵已具體統計數字來表達,使人們更容易接受凱恩斯理論。

117 六、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建樹 深知通貨膨脹的弊害。 要防止通貨膨脹的發生,須防止有效需要的總額超過在當時價格下所能提供的資源。
主張推動強制儲蓄以減少私人消費。

118 (一)英美經濟談判任務的肩負 (二)戰後世界經濟重建的策劃 1941-46期間,共六次訪問華府 討論租借法案問題:英對美國商務活動的歧視
欲求美國捐款或免息貸款予英國 最後借到一筆三七億美元的貸款 (二)戰後世界經濟重建的策劃 和平有賴國際合作 在英國戰後重建經濟的策劃首腦是凱恩斯 在美國,韓森極力主張應美合作;懷特則草擬平準基金和國際銀行兩機構 1944年7月不列登森林會議通過國際合作方案

119 凱恩斯在『一般理論』中曾說: 經濟學家的思想所具有力量,要比一般所 所瞭解的大得多。從事實驗工作的人以為 自己可以步受任何學術思想的影響,但實際 上卻常是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 如此參念的逐漸入侵的力量對比起來借得 權益者的力量就要小很多了。

120 凱恩斯以後,經濟學的主導地位轉到美國

121 諾貝爾經濟學獎1969年創立以來,至1999年曾41位得獎,其中美國籍有27人,英國居第二位,得獎僅7人

122 第六章:熊彼德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883年馬克思逝世;凱恩斯與熊彼得誕生。

132 一、生平 1883年 生於奧匈帝國一小鎮 1887年 父逝 1893年 完成初等教育 母與比他年長33歲之退休將軍結婚 遷居維也納 至貴族學校就讀 1901年 入維也納大學攻讀經濟學與法律 是龐巴未克的得意門生 1906年 獲維也納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赴柏林大學短期研究 出國遊學,訪問倫敦經濟學院、牛津、 劍橋;結識艾奇沃斯、馬夏爾等大師 遇一權貴女兒,大他12歲,結婚

133 1907年 任職埃及開羅的國際法庭 1908年 出版第一部著作『理論經濟學的性質與 要義』 1909年 獲『大學教習准許證』, 任教於 Czernowitz大學 1911年 出版『經濟發展理論』 成為Graz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 1914年 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博士 出版『經濟思想與方法』

134 1918年 擔任德國政府的『社會化委員會』的委員 1919年 辭教職、從政擔任財政部長 只做了7個月即被迫辭職 1921年 皮德曼銀行董事長 1924年 辭職、被負沉重的債務 1925年 任教波昂大學、再婚 1926年 妻難產而死,嬰兒亦夭折,母亦去世 1927~28年 赴哈佛訪問,日本講學 1932年 任教哈佛 1939年 第三次結婚、出版『經濟循環』 1942年 出版『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 1950年 一睡不醒,享年67歲

135 二、理論範型的提出 ─分析的起點 假設: 人口數量不變,年齡分配不變 物質條件不變,即指自然資源和生產技能不變
社會制度不變,即指在資本主義之下, 財產是私有的,企業是自由的,市場是完全競爭的

136 企業在平均生產成本最低點下生產,無經濟利潤。
企業從事管理工作應該有報酬,其報酬屬於工資的一種型態。 沒有一個企業可以擴展業務而不招致虧損的,因而沒有人會向別人告貸以應擴展之需,因此沒有利息的產生。

137 消費方面: 消費習慣不變,生產歷程的各階段是 自動銜接的,生產與消費之間也是彼此配合 的。

138 經濟生活的循環運行,其中一切事務都是週而復始地輪迴出現,任何新穎的事物是不會產生的。正如動物機體的血液循環一樣,一年一年地在同一體系流動,其中是沒有變化的。

139 三、創新是資本主義發的動力 資本主義經濟機體的內部有一種潛在的 力量會打破循環運行的局勢而推動整個歷 程向前發展。這種力量就是來自一些人位追
求利潤而興起的『創新』。

140 創新的意義: 所謂的創新就是將各種生產因素加以 『新的組合』的意思。

141 包括五種情形: 新的物品的提出 新的生產方法的提出 新的市場的開闢 新的原料來源或半製成品的來源的發現 新的產業組織的形成

142 信用的必要: 通過信用借貸才能達到創新的目的, 提供信用的就是我們稱之為『資本家』的人。

143 信用是銀行所創造的。銀行家就成為『購買力』這種商品的中間人,而且是這種商品的生產者。它站在想將新的組合付諸實施的人與保有生產資料的人之間,其一舉一動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44 企業家係指將創新付諸實現的人,因此也可稱為『創新者』。

145 創新的困難: 由於沒有經驗,完全要憑個人的直覺與判 斷而行事,常會犯錯誤。 各人心理上不能完全擺脫過去舊觀念的羈絆,因此對新的觀念以及新的方法都不免要持懷疑跟保留的態度。因而增加創新工作的困難。 社會環境對想標新立異的人常有非議,這時想排除眾議勇往直前,自非有過人的毅力與信心不可。

146 『創新』與『發明』的不同: 發明是指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創新則 是將解決問題的辦法近一步付諸實施。

147 企業家在創新過程中所居的特殊地位: 企業家不受人重視 企業家默默落實新的組合與生產中,這種工作是不太會引起一般人注意的。因為他只是將生產要素導於新的途徑,他並不需要說服大眾,只需雇用他們或購買他們手中的生產要素,他唯一須說服的是銀行家。他的行動沒有政客發表演說或將領贏得戰爭那樣引人注目。基本上不太受人重視。

148 2. 企業家不像地主、資本家或工人那樣成為社會的階級。企業家創業成功之後,利用其所得渡其餘生,若不再有創新就失去企業家的身分。他如利用所得購置土地即成為地主,如利用所得從事借貸活動即成為資本家。企業家功能的本身是不能遺留下去的。

149 企業家從事創新活動的動機: 企業家有一種欲創立私人王國的幻夢與意志。 有一種不可抑止的奮鬥欲念,想證明自己比別人強,故利用一種金錢財務上的比賽,來表現自己的才華與成就。 想要享受創業的愉快或想要發揮自己的能力與智慧,故只要能改變現狀,就努力以赴。

150 利潤與利息: 企業家將創新付諸實現,他能較低的成本製成新型的物品而能賺得利潤。所以利潤是一種對於創新成功的報酬,也是企業家工作成績的價值表現。 企業家所獲得的利潤,須分一部份給資本家,這一部分資本家的所得通常叫做利息。利息之所以能夠存在,是由於有企業家從事創新的關係。利息實是動態發展的貨幣經濟中所產生的事物。在靜止的貨幣經濟中或計劃經濟的社會中是不可能有利息存在的。

151 創新不均勻的分布於各個時期,故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是在不規則的歷程中,斷斷續續地湧現出來的。

152 創新的叢生: 少數有豐富想像力與勇氣的人創立新的生產方法,一但他將新的生產方法付諸實 現,就暴露出他的牟利性,許多貧庸的人就會加以效尤,這種現象稱為創新的叢生。

153 理論範型的運行─發展歷程的第一個輪廓 創新的叢生會對整個經濟基體產生許多影響: 許多企業家會將自有資金儘速利用。
生產要素的價格將上漲,利息亦告產生使生產的成本增加。 原來存在的公司,其收益會隨著 (1)生產財的購買增加而增加。 (2)消費財的購買增加而增加。

154 原有的均衡局勢被創新所打破會引起調適的過程:
對舊公司而言有兩種可能,其一可能為其開闢新的拓展機會。因為創新創造『新的經濟空間』。其二對於一些公司則可能帶來災難;由於創新而被淘汰了。 當創新被群起效尤之後,待新的產品生產到了售價等於最低成本時,利潤不再存在,創新就失去了他的原動力。 新產品的供應打破了原來的均衡,各種產品的價格都有重加修正的必要。這時要將各種成本與收益都加以正確估計自不可能,這種情形下從事創新自會稍行延緩。

155 新均衡與舊均衡的比較,有幾個特徵: 產量較多價格較低。亦即創新的結果增加實質收入方式為消費者所享受。 利息以低到等於零。 利潤為零,借款亦無必要。

156 兩個均衡境界之間都經歷兩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受企業家活動之驅使而遠 離原來的均衡而邁向經濟循環的『繁榮』、 『衰退』時期。第二個時期則邁向另一個均衡 境界。此為資本主義發展歷程的第一個輪廓。

157 一般人總認為繁榮時期人民所享受的福利較多而衰退則享受的福利較少,熊氏所謂的繁榮時期,由於新的物品尚在製造時期而未完全出籠,故一般人所享受的福利反而比衰退時期為少。

158 熊氏認為創新可以促成經濟機體的循環變動,故局部的不均衡是可能引起整個經濟結構的不均衡。

159 這一範型的形式及其活動的歷程有濃厚的制度背景,其中不但假定資本主義是存在的,如私有財產制度與私人創業精神、貨幣、銀行以及銀行信用的存在,而且還有某種經營事業的道德典範、傳統與習慣。

160 創新一開始,則隨著生產財之支出之增加,亦會引起消費財支出之增加,而造成繁榮的局面,此時會有兩件事發生:
從屬性波動的興起─發展歷程的第二個輪廓 創新一開始,則隨著生產財之支出之增加,亦會引起消費財支出之增加,而造成繁榮的局面,此時會有兩件事發生: 1. 原有公司會群起效尤或遭淘汰。 2. 許多老公司會對此新局勢加以投機,就造成一 種虛假的繁榮。既然如此對於借款的需要就不 再以企業家為限,一般的商人亦有需要。這種 由於創新所引起的變動,稱為『從屬性的』波 動或『第二期的』波動,而將創新本身視為原 始的活動。 3. 判斷的錯誤,例如對未來的看法過於樂觀是引 起從屬性波動的重要原因。

161 從屬性波動的崩潰以及由而引起之對 將來物價看跌的心理使發展歷程超過一個均衡境界而面臨一個新的時期,此一時期可稱之為第三個時期,熊氏稱之為蕭條,而將此時期所發生的現象稱之為『反常的清理』。
這一時期,各種價格都降低,各種活動都緊縮以致於到達均衡量之下,等到蕭條到達了極點,經濟機體會重新回復到一個 新的均衡境界,就構成第四時期復甦。

162 『反常的清理』係指業務上原很健全而在財務上卻一時沒有堅強之支援的公司毀滅了,而那些業務上本不很健全但在財務上確有雄厚基礎的公司反能保全。

163 發展歷程有繁榮、衰退、蕭條與復甦等四個時期,此種歷程稱為第二個輪廓。

164 蕭條會因兩個原因而逐漸減輕程度: 影響的分散或沖淡 例如醫家公司破產了會連累其他經不起打擊的公司亦告破產,但也有經得起打擊而不致倒閉者,如此該依破產公司的引響就被沖淡了。其次被蕭條所打擊的產業故然消滅了,卻同時為那些沒有直接受打擊的產業創備了新的機會,使經濟逐漸走在復甦。

165 從屬性波動的興起─發展歷程的第三個輪廓 經濟循環不一定只有一種波浪形變動 的存在,許多不同型態的波動同時並存是可能的。 1. 每一創新需要的『孕育時期』以及經濟 體對此創新之影響所需要的消化時間是 不同的,有的創新需要的時間長有的 短。有的創新引起巨大改革致須相當長 的時間,有的無基本的改革,所需要的 時間自然短。

166 2. 有些創新會產生一系列同類的循環,最後 連成一個冗長的大循環。 3. 許多創新可能相互關聯而構成一個較大的 歷程,例如產業革命。

167 經濟循環有三種不同的型態: 長期循環約為55年。 中期循環約9-10年。 短期循環約在40個月以下。

168 對於資本主義前途的看法 熊彼德認為資本主義終究會消失,理由如下: 企業家功能的廢棄 企業家的創新帶來進步。但是在這種進步中卻使企業家的功能逐漸廢棄。 (1)技術進步總有臻於最高境界的時候,那時企 業家就英雄無用武之地。在這種社會裡, 利潤和利息都變為零,寄生於利潤與利息上 的資產階級也會自趨滅亡。社會主義就會取 代資本主義。

169 (2)技術改進的工作,已成為少數專家的任務,
可預定期限,按時完成。個人性格及其意 志所能發生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此時資 本家勢必喪失其功能。 2. 維護階層的毀滅,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首先被毀滅的就是封建社會的文物制度─地主、農村和行會。此後資產階級就須自己來處理一般國內外事物了,而這方面並非資產階級的優勢,因此他們不僅將現有的手藝工人與農人剷除殆盡,連阻止其日後崩潰的支柱也給拔除了。

170 3. 資本主義社會的毀壞 現代內部工作人員的組織,第一類是業務人員,第二類是大股東,第三類是小股東,這三類人都不會認為該公司是其個人的財產而全力加以維護的,因此財產的觀念就不會像過去那樣視為神聖不可輕犯的了。 至於自由契約,乃含有任由個人與無數機會中自由抉擇之意。但今天的契約是由一個集團與另一集團從事協商而簽訂的,已無過去那種自由契約的精神了。

171 除了上述財產制度與自由契約的喪失之外,還有資產家庭制度的瓦解。過去資產階級之所以不斷從事投資,其目的在求資本的累積,也希望他們的子孫可以不斷地經營下去而獲取利得。可是現在家庭的觀念淡薄了,這就無異於使他們縮減了對自己生命的期望,他們就不會像過去那樣埋頭工作、努力儲蓄、不斷投資了。


Download ppt "第一章 經濟思潮演變的輪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