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4.2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4.2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4.2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2

3 西北景观

4 罗布泊

5

6

7

8 西北地区

9 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结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10 一、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11 紧紧相邻的沙漠和绿洲    西北地区荒漠的生态系统是较脆弱和易于被破坏的。盲目开垦,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原因,致使土地荒芜,草场退化,引起沙漠化的扩展。

12

13 据统计,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受害者。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14 2、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15 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为烧柴。在内蒙古东部库伦旗北部的额勒顺乡,1000多户居民每年需要的薪柴相当于破坏近100平方千米的灌木林。

16 鄂陵湖边退化的草场

17 二、荒漠化的防治 总体思路: 人与自然的协调----防治的核心 工作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生产力 整治模式 确立明确的整治目标 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 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18  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来治理荒漠化。

19 荒漠化防治的注意原则: 预防生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治沙是科学问题) 以消除贫困为核心,重视地方参与(治沙是社会问题)

20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成功技术和经验 生物固沙、沙地飞播、小流域综合治理、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造林等 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固沙

21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22 科研人员

23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24 经过多年的人工种草、造林等综合措施治理,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不仅控制了腾格里沙漠流沙侵袭,保证了包兰铁路的畅通,也改善了生态环境。如今的沙坡头已是林草茂密、果树成行之地。穿越沙区40多千米的铁路两侧,
被层层绿树护卫着;2.13平方千米林间沙地上已形成厚厚的结皮,长起了苔藓层,标志着沙漠已逆转为土壤;被流沙掩埋的29平方千米农田已改造成硕果累累的田园,新开发的13平方千米沙漠地已得到综合利用。

25 半固定沙包    沙丘上生长着荒漠植物。这些植物基本上是旱生的、叶退化的小乔木、灌木或半灌木。它们以各种不同的生理、生态机制适应干荒漠严酷的生境条件。

26 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 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毛或刺,或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27 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

28

29 在干旱地区局部水土条件较好的地方,西北各族人民通过农田水利、林网建设和其他农牧措施,将荒漠变为农田和牧场,发展了绿洲这一独特的地理景观,古代丝绸之路就是由片片绿洲串连而成的。经过几千年的辛苦经营,西北地区已形成一条断续状分布的绿洲带。

30 玛纳斯河流域开垦前后绿洲内水系和土地利用的变化(A) 玛纳斯河流域开垦前后绿洲内水系和土地利用的变化(B)
北疆玛纳斯河流域垦殖历史只有200多年,经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多年的努力,人口增加近20倍,农田面积增加近10倍,成为新疆粮棉生产的一个重要基地。此图为1955年的情况。 玛纳斯河流域开垦前后绿洲内水系和土地利用的变化(B) 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疆屯垦事业迅速发展,许多荒地变成新的绿洲,其中以北疆玛纳斯河流域最为典型。这里垦殖历史只有200多年,经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多年的努力,人口增加近20倍,农田面积增加近10倍,成为新疆粮棉生产的一个重要基地。此图为1977年的情况。


Download ppt "4.2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