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你有能力比 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练》 “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 二千年生产的知识量的总和;到2005年,知 识的总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到2020年,知识 的总量是现在的三到四倍;到2050年,目前 的知识占届时知识量的1%”。 ——全哲·邓传志《21世纪世界预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你有能力比 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练》 “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 二千年生产的知识量的总和;到2005年,知 识的总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到2020年,知识 的总量是现在的三到四倍;到2050年,目前 的知识占届时知识量的1%”。 ——全哲·邓传志《21世纪世界预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你有能力比 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练》 “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 二千年生产的知识量的总和;到2005年,知 识的总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到2020年,知识 的总量是现在的三到四倍;到2050年,目前 的知识占届时知识量的1%”。 ——全哲·邓传志《21世纪世界预测》

3 “知识”发展预测 据说,今天一个人一年的信息接受量 相当于17世纪英国一个农场主17年阅读量 的总和。今天知识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渐加 快,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将很快就会被淘汰。 有专家预测:2020年的知识总量将是 现在的3至4倍;而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 总量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因此,在农 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能 满足日后一生工作生涯的需求;工业经济 时代,求学时间需延长为5-22岁;而在信 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类 惟有把12年制的学校教育延长为“80年制 ”的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4 相关理论依据: 1、文化对经济、政治、人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2、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文化的多样性; 4、文化的继承性;
5、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5 自学导引(P56-59): 1.“学习型社会”的内涵与特点? (是什么) 2.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必要性重要性) (为什么)
3.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个人) (怎么做)

6 我国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概况 合作探究一· 概念释义
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口号,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之后,一个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的活动便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当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时,明确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地位,保障教育公平,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7 1、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1)“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①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交融。 ②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成为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

8 1、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1)“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2)“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 ②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9 2.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1)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2)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 必要性
思考: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有什么重要意义? 重要性

10 3.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 国家: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个人: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11 教材P56-59有五则材料和图片,分别说明了什么? ①第一则材料和图片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对社会进步、个人发展以及丰富人们的生活有重要作用。 ②第二则材料和图片说明知识不仅包括贮藏在头脑中的具体的知识,而且还包括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③第三则材料和图片说明人们接受教育的途径已远远超出传统学校教育的范围。 ④第四则材料和图片说明人人需要终身学习。 ⑤第五则材料和图片说明网络拓展了人们学习的空间,扩大了学习的交互性。

12 合作探究二 · 材料解析 什么叫“知识”? 古训“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在今天有何新的意义? 对于文化传承来说,相对于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学习型社会”教育的功能有什么拓展?

13 合作探究二 · 材料解析 “知识” 知识,不仅仅是贮藏在头脑中的具体的科学文化理论,还包括获得这些理论的能力与方式等。

14 古训新义 古训“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在今天的价值: 1、从知识的更新来看,新知识不断出现,需要人们不断学习,推动自身知识储备的更新;
合作探究二 · 材料解析 古训新义 古训“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在今天的价值: 1、从知识的更新来看,新知识不断出现,需要人们不断学习,推动自身知识储备的更新; 2、从知识深度来看,知识创新在不断进行,需要不断学习,推动无止境的知识创新; 3、从知识广度看,知识不断扩展,需要人们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5 “学习型社会”教育功能的拓展 1、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
合作探究二 · 材料解析 “学习型社会”教育功能的拓展 1、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 2、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人类知识量激增,必须改变传统教育、学习、文化传承的方式,促进“学习、文化、教育”三大资源有机整合; 3、“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就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16 2、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有何意义?
合作探究三 · 总结提升 2、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有何意义? (1)繁荣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加快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2)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3)利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主创新能力,使得文化发展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17 B CD 单选 韩愈著名的《师说》讲道,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启示我们
单选 韩愈著名的《师说》讲道,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启示我们 A.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学习方式不断改善 B.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 C.建立学习型社会,可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发挥 D.教育应成为国家工作的中心 B 多选 人类真正实现文明,就应该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 A.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 B.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C.全民学习 D.终身学习 CD

18 (2)怎样才能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指出,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指出,必须善于学习。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怎样理解“学习,学习,再学习”? (2)怎样才能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19 参考答案: (1)“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说,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永远学习。要建立学习型社会。 (2)建立学习型社会,是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特征。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在学习型社会,学习是人们的强烈愿望和实际社会的“第一需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同时,国家也要为人们的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每个公民随时随地地接受教育。

20 学习心理测试——你的学习动机如何 我已经不想学习,想去找份工作。 我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在各科上。 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我不想多做。
如果没有人督促我,我很少主动学习。 我一读书就觉得疲劳和厌烦,只想睡觉。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我根本不想弄懂它。 我几乎毫不费力地就能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我常想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 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我已经感到力不 从心了。

21 学习心理测试——你的学习动机如何 10.我总是为了同时实现几个学习目标而忙得 焦头烂额。 11.我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
而不得不放弃。 12.我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就大幅度提高 自己的学习成绩。 13.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我不再给自己制定 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14.只在我喜欢的科目上狠下功夫,而对不喜 欢的科目放任自流。 15.我认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没什么可学的, 只有读大部头作品才有意思。

22


Download ppt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你有能力比 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练》 “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 二千年生产的知识量的总和;到2005年,知 识的总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到2020年,知识 的总量是现在的三到四倍;到2050年,目前 的知识占届时知识量的1%”。 ——全哲·邓传志《21世纪世界预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