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土壤地理学多媒体 - 6.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土壤地理学多媒体 - 6."—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土壤地理学多媒体 - 6

2 第六节 初育土 初育土:是指剖面发育程度低、层次分化不明显的幼年性土壤,其性状受到母质岩性的深刻影响
第六节 初育土   初育土:是指剖面发育程度低、层次分化不明显的幼年性土壤,其性状受到母质岩性的深刻影响 土类:紫色土、石灰(岩)土、火山灰土、磷质石灰土、黄绵土、红粘土、风沙土、龟裂土、新积土、粗骨土、石质土共11个土类。 重点介绍:紫色土 简述:石(灰)岩)土、新积土、粗骨土石质土等土类。

3 分布: 各地均有分布。近期堆积地形,如超河漫
一、新积土 分布: 各地均有分布。近期堆积地形,如超河漫 滩、新洪积扇、冲积堆。 母质: 新近冲积物、洪积物和塌积物。 特点:(1)剖面无发生层,显沉积层,含砾石 (2)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略呈A-C型 利用: 水源丰富,是山区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 之一。

4 二、石灰(岩)土 (P151-153) 分布:热带、亚热带, 特点:脱钙不彻底,土 石灰岩,广西、贵州、 云南最多。 层薄,土质粘重,有
机质含量高(钙-腐殖 质)。 问题:黄色石灰土与黄壤有何区别?红色石灰土与红壤 有何区别?为何石灰土剖面的Fe、Al、Mn分布较均一?

5 1、概念:系石质山区,土层非常浅薄的土壤类型。
三、粗骨土和石质土 1、概念:系石质山区,土层非常浅薄的土壤类型。 2、石质土:A – R,A层小于10厘米,A层内岩石碎 屑占30-50%。 3、粗骨土:A – C,土体石砾量(容积)大于50%。 问题: 粗骨土和石质土与地带性幼年土有何区 别?

6 五、紫色土 (一)地理分布 紫色土:是我国湿润热带、亚热带地区 由紫色岩类风化而成的幼年岩性土。 分布: 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也见于滇、 黔、湘、鄂、浙、赣、闽、粤、桂等省区,与 红壤、黄壤等地带性土壤呈复区分布。四川 “赤色盆地”即由此而得名 。

7 四川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海拔800米以下的 丘陵,在川西南凉山也有一定分布。 川渝地区紫色土面积1.3亿亩,占总土地 总面积的18.4%,位居第一。川渝地区紫色土 垦殖率达46.8%,由紫色土形成的耕地为6091.3 万亩,占该区旱地面积的62.1%,占耕地面积的 36.4%,仅次于水稻土。 紫色土是川渝地区粮、棉、油、蔗、果的 重要生产基地。是“天府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8 紫色土景观及剖面特点

9 (二)形成特点 四川盆地主要红层的地质特征(P145) 下第三系: 芦山组:棕红色泥岩为主,产石膏、芒 硝。以芦山最多。 名山群:棕红色泥岩(上段)、粉砂岩 (下段)互层,各40-60%。产 石膏、硭硝。名山、眉山、天 全等盆西地区。

10 白垩系: (P145:分布、产状、岩层组合、颜色、地貌)
上统: 灌口组(Kgg): 夹关组(K2i): 下统: 城墙岩群(K1c): 侏罗系: (P145:分布、产状、岩层组合、颜色、地貌) 莲莱镇组(J3p):

11 遂宁组(J3s): 中统: 沙溪庙组(J2s): 新田沟组(J2x): 下统:   自流井组(J1z): 三迭系:下统: 飞仙关组(T1f):紫红色泥岩 夹粉砂岩,含泥灰岩,富含石灰。

12 1.快速物理崩解和频繁的侵蚀堆积作用 原因: 胶结物:紫色岩胶结物多为钙质、泥 质,少铁质、硅质; 成分复杂:成分复杂且色深、差异吸 热、差热崩解; 特殊地形: 2.风化淋溶程度浅,基本保持母岩原色

13 更新频繁:成土时间短,化学风化弱, 保持母岩的基本成分; 特殊岩石:紫色岩颜色的形成至今未 弄清。(如紫色土发育的 水稻土)。 3.母岩盐基物质丰富,淋溶损失少 体现:①多富含钙质,多为中性和石灰性 ②全量P、K、Na、Ca、Mg、Mo、B、       Zn、Mn含量较高。

14 原因:①温度、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长,有利 于有机质合成; ②土壤酸度、温度、水分有利于有机 质分解。人为活动频繁。
3.生物循环强烈,有机质和氮素积累少 原因:①温度、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长,有利 于有机质合成; ②土壤酸度、温度、水分有利于有机 质分解。人为活动频繁。

15 (三)基本性状 土体构型: 一般: A-AC-C型 平缓地段: A-B-C 特点:①剖面发育不明显; ②土层浅薄,一般不足1米,多夹 石骨;
1.土壤的剖面特征 土体构型: 一般: A-AC-C型 平缓地段: A-B-C 特点:①剖面发育不明显;       ②土层浅薄,一般不足1米,多夹 石骨; ③土壤剖面最醒目的特征是呈 紫色基调。

16 2.土壤的理化性质 质地:受母岩岩性影响,紫色土颗粒组成变化大, 砂壤-轻粘。 泥岩发育的紫色土——质地较重 砂岩发育的紫色土——质地较轻 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低,多在10~30g/kg之间。 土壤腐殖质:HA/FA为1.0左右,远大于同地带 的黄壤。 Ca-Humus较多,有利于形成良 好结构。 CaCO3 含量:10g/kg≤ ~ ≥100g/kg。 酸度:酸性至碱性反应,pH5.5~8.5。 BS: 多在70%以上。

17 CEC:变化大,一般为10-29cmol(+)/kg土
水气状况:紫色丘陵顶部——蓄水能力极差,易旱; 紫色丘陵下部——塘水,耕性差。 川农农场紫色大土: 雨 后 雨后一周 0-5cm 15-20cm 0-5cm 15-20cm 自然含水量 21, (%) (塘心) 养分状况: ①有机质含量低,缺氮,耕地更缺; ②全量P、K、Na、Ca、Mg、Mo、B、       Zn、Mn含量较高,但有效量较缺乏。

18 (四)紫色土的分类 划分依据:碳酸钙和盐基的淋溶程度 亚类:石灰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酸性紫色 土3个亚类。 1、石灰性紫色土 剖面构型为AC-R或A-C-R型。 土壤通体强石灰反应,碳酸钙含量大于 30克/千克,pH高于7.5。 土壤矿物风化微弱, 铁的游高度多在35%

19 粘土矿物以水云母或蒙脱石为主,与母岩的 差别甚微。 生物积累作用较弱。 2. 中性紫色土 母岩中碳酸钙较少或在成土过程中已明显淋 溶。土壤中碳酸钙含量低于30克/千克,但 盐基饱和度在70%以上,pH6.5~7.5。 铁的游离度较石灰性紫色土略有增加, 粘土 矿物以蛭石、水云母或蒙脱石、水云母为主

20 3.酸性紫色土 多形成于紫色砂岩,碳酸钙较少。 土体已彻底淋溶脱钙,不含碳酸钙,并 有部分交换性盐基淋失,盐基饱和度在 70%以下,pH5.0~6.5。 土壤铁的游离度多在40%以上,粘土矿物 一般以蛭石、水云母为主,有时可有高 岭石出现。

21 紫色土的土属分类: 酸性紫色土:①红紫泥土(夹关组) ②淋溶紫泥土(其它地层酸化) 中性紫色土:①灰棕紫泥土(沙溪庙组等) ②暗紫泥土(自流井组) ③变性紫色土 (酸性、石灰性紫色岩) 石灰性紫色土:①红棕紫泥土 (遂宁组、牛滚凼组紫色岩)

22 ②棕紫泥土(莲莱镇组) ③黄红紫泥土(城墙岩群) ④砖红紫泥土(芦山组、名山群) ⑤原生钙质紫泥土 (沙溪庙组、夹关组、飞仙关组) (五)紫色土的利用和改良 原则:合理利用,保持水土,绿化荒坡,建 立良性生态循环。 1.因土种植,合理利用

23 石灰性紫色土:宜种棉花、花生、豆类等 喜钙作物; 酸性紫色土宜种茶、油茶等; 粗骨性紫色土可种豌豆、甘薯等耐瘠作物。 2.保持水土,以保促用 气候:雨水充沛,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集 中 旱、洪交替发生,干旱突出,春旱、 夏旱、伏旱等旱灾频繁出现;

24 严重的水土流失:坡地、特殊土性、特殊 气候 加剧了旱、洪灾害,致使土壤肥 力减退。 蓄水防旱,减洪保土是稳定地提高紫色土 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1)工程措施 蓄水工程:根据紫色丘陵的集雨特点,按 坡修建微型蓄水工程(蓄水池、窖等)和 小型塘、库,分散拦蓄地表径流,蓄水与

25 保土相结合。 坡地改梯地:加厚土层,增加土壤蓄水,减 少水上流失。 实践证明:当坡面坡度控制在5-70以下,地 宽10米,地边有埂,即可基本控制水土流失。 (2)生物措施 种草植树,绿化荒坡, 增加植被覆盖 率,护坡保土,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 提供有机肥源(黄荆、马桑、桤木等)

26 (3)农业耕作措施 横坡耕作种植; 土壤覆盖; 啄石骨(泥岩),加速母质熟化; 传厢聚土,增厚土办法层等传统方法 (乐至:传厢聚土较对照增产2.7倍); 旱地聚土免耕立体种植技术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7 第七节 盐碱土 1、我国盐土的基本标准? ( %:氯化物下限0.6%,硫酸盐 下限2.0%,二者混合型下限为10%) 2、盐土盐分的积聚特点与碱土有何不同? (盐土盐分表聚,碱土盐分底聚) 3、盐土可分为几个土类?(5个,P169- 172)

28 4、什么是碱质化(钠质化)?什么是碱 化度(钠化率,EPS)?P 5、什么是碱土? 什么是碱化土壤? (ESP >20%) (ESP 5-20%) 6、什么是钠吸附比(SAR)?P173 7、什么是土壤碱性化?什么是土壤总碱 度?P173

29 滨海盐土剖面及景观

30 漠境盐土 景观 新疆库东 内陆盐土景观 新疆库尔勒市

31 第八节 半水成土和水成土 半水成土和水成土:是指长期或季节性水 半水成土:是指受地下水浸润,或土体滞水 半水成土包括草甸土、潮土、砂姜黑土、
分过度湿润或水分饱和的土壤。 半水成土:是指受地下水浸润,或土体滞水 湿润和经草甸植被或旱耕熟化作用而成的 土壤。 半水成土包括草甸土、潮土、砂姜黑土、 林灌草甸土和山地草甸土等土类。

32 水成土:是指有地表积水,并受地下水浸润 草甸土:草甸土是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 山地草甸土: 是指分布于海拔1200-2800
和沼泽植被作用所形成的土壤,包括沼泽 土和泥炭土2个土类。 草甸土:草甸土是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 甸植被下发育,产生明显腐殖质积累过程 和季节性氧化还原过程,土体呈 A-W-C 基本构型的半水成土。 山地草甸土: 是指分布于海拔

33 砂姜黑土:P162-163,黑的含义?砂姜? 米(四川1500-3000米)的山顶平洼地段,在 草甸和灌丛草甸植被下,受低温和水分的影
响,表层富积有机质,并产生弱潜育化,土 体呈A0-Ag-B-C构型的土壤。 砂姜黑土:P ,黑的含义?砂姜?

34 砂姜黑土景观 及剖面特点

35 潮土: 概念: 曾称为冲积土、浅色草甸土等, 是指在近代河流沉积物(第四系全新统 沉积物,即新冲积)上受地下水影响和
经旱耕熟化而成的半水成土。 土壤剖面为A-Ap-W-C型,多含 CaCO3,pH ,耕作熟化程度高, 且随区域和微地形变化而变化的一类土 壤。

36 潮土景观及剖面

37 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三江平原、 (南方潮土多已转化为水稻土)。 形成特点: 华北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成
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和钱塘江平原。 (南方潮土多已转化为水稻土)。 形成特点: ①受母质深刻影响 四川潮土的冲积母质主要有: 岷江流域的灰色冲积物;(石灰、云母)

38 分类:共7个。P161-162 问题:利用程度高,培肥?污染? 紫色丘陵区的紫色冲积物;(石灰、粘重)
红、黄壤性冲积物;(富铝化特征,pH、BS?) 灰棕冲积物。(上面以外的冲积物) ②受地下水深刻影响 产生潴育化过程 —— “W” 形成返潮现象 —— “潮” ③受耕作熟化深刻影响 分类:共7个。P 问题:利用程度高,培肥?污染?

39 沼泽土: 是在地表积水和湿生沼泽植被条件 下具有强烈有机质积累和还原(潜育)特 征的水成土。 土壤剖面构型为AH-G型(AH为腐 殖质泥炭层, H为泥炭层)。 AH厚度小 于50厘米,有机质含量较泥炭土低,为50~ 400克/千克之间 。

40 泥炭土: 剖面构型为H-G型。泥炭层(H)的厚度 大于50厘米,有机质含量高达200~800 克/千克。 利用及问题:①自然状态?放水农作?
②泥炭利用?

41 泥炭土景观及剖面 黑龙江三江平原

42 人为土纲:水稻土、灌淤土和灌漠土3个土类。
第九节 人为土  人为土纲:水稻土、灌淤土和灌漠土3个土类。 一、水稻土 (一)地理分布 水稻土:是指在植稻或以植稻为主的耕作 制下,经长期水耕熟化而成的特殊耕种土壤, 它既不同干旱耕土壤,也不同于自然积水条件 下的沼泽土等。

43 我国水稻栽培有7千多年的历史。 全世界有1/2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西方国 家对大米的消耗量也大。 水稻土的分布遍及全国,南起热带的海南 崖县(北纬18ο20′),北抵寒温带的黑龙江 省漠河(北纬53ο20′)。 从季风区到内陆干旱区,从滨海平原到海 拔2600米(?)的高原均有分布。

44 90%以上的水稻土集中于秦岭-淮河一线 以南和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平原、丘陵和山 区。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 江三角洲和台湾省西部平原最为集中。 凡能保证温度、水分条件和具有能保水 的地形条件,均种植水稻。 四川盐源盆地 —— 水稻分布2600米? 四川大巴山 —— 水稻分布1200米? 川渝水稻土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1.30%

45 (二)形成条件 地形:有水源保证或易于积存雨水的各种 四川水稻土主要分布: 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安宁河谷流域 地形条件。
母质:起源土壤即为水稻土的母质或母土。 水文:三种类型: ①地表水型:见于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 深和排水良好的地段,如坡地、河谷高阶地

46 等,土壤水分动态仅受地表水(雨水、灌溉 水)的调节,漏水、漏肥是其肥力发展中的 突出问题。常见的雷响田、望天田等。 土壤剖面:A-Ap-P-C ②地下水型:所处地形低洼,泄水不畅, 地下水位高,雨季可达到地表,如河谷平原 的低洼地、丘陵槽沟田等。往往形成下湿田、 烂泥田,湿、烂、毒、冷是土壤突出的生产 问题。

47 土壤剖面:Ag-G-C ③良水型:多处于河谷平原,地下水位适 中,一般为1~2米,土壤水分动态同时受地表 水和地下水的制约。良水型的水、气较为协调。 土壤剖面:A-Ap-(P)-W-C ④特殊水型: 滞水型:高阶地,土壤风化深,质地 粘重,发生漂洗。 土壤剖面:A-Ap-E-C

48 (三)形成特点 积水型:冬水田 土壤剖面: Ag –G –C或G –C 气候:影响水源、母土风化程度和熟制等。
水稻土的形成过程是淋溶作用和水耕熟化 的矛盾统一过程。 (1)还原淋溶(包括溶解、络合淋溶)和 氧化淀积,简称淋溶作用。体现: 铁、锰和钙、镁、钾、钠及二氧化硅,在

49 (四)水稻土的基本特性 1、水稻土的物理特性 还原淋溶过程中遭致淋失,铁、锰氧化条件 下又发生淀积; (2) 水耕条件下物质积累,简称水耕
熟化。体现: 通过灌溉、施肥等给土壤带来矿物质和 有机物质,以补充植物吸收和淋溶的损失。 (四)水稻土的基本特性 1、水稻土的物理特性 (1)水稻土的空气组成与耕层分化

50 土壤淹水后, 土壤空气组成是O2的数量 减 少,趋于贫乏,而CO2则增加。产生的原因是: ① 水层阻隔了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大气中的O2难以进入土壤。 ② 水层中溶解O2的数量又非常有限(6~8 毫升/升)。 ③ O2在水中的扩散漫:D水/D空气=10-4 ④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原来耕层中存在 的O2很快消耗殆尽。

51 ⑤稻根泌氧能力有限且限于根际,仅能满 足其自身需氧量的1/5左右。 一般认为:淹水后6-12小时, O2趋于消失, 微生物群落:好气 兼性 厌气。 (2)耕层分化 淹水后,有限的O2使耕层分化成两层。 氧化层:水-土界面水层中有限的溶解O2使耕 层表面厚度约10毫米的土壤氧化成黄棕色氧化层。 Fe、Mn、S、N以氧化态存在。

52 还原层:耕层10毫米以下。土壤青灰色, Fe、Mn、S、N以还原态存在。 2、水稻土水热状况 水的热容量大 温度升降缓漫。 秧田期:昼排夜灌。 大田期:浅水灌溉。 烂泥田:开沟排水。

53 3、水稻土的耕性 (1)油性,又称糯性:有机质含量高,质地适中,团聚体发育,疏松多孔,渗漏适当,微生物活性强,供肥能力高,稻根易伸展。
(2)僵性,又称粳性:其质地粘重,有机质较少,结构系数不高,土体致密紧实,干耕硬,起大块,湿耕粘,起泥条。 (3)起浆性:质地粘重,结构系数低,易起浆,泥层浮烂,栽秧时易产生浮秧。 (4)淀浆性和沉砂性,土壤的有机质和粘粒含量都低,而SiO2含量很高耕后易澄清,紧密板结,插秧困难,稻根不易伸展。

54 4、水稻土的化学特性 (1)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① 氧化还原电位(Eh):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是反映其氧化或还原程度的重要指标。    水稻土的Eh特点: 一是变化范围广,可从-200~-300毫伏变化至500~700毫伏; 二是Eh值主要取决于水溶性氧化物质与还原物质的相对活度和溶夜的pH。

55 土壤中大多数的氧化还原反应都有质子(H+)参加,反应式为: 氧化剂 + ne + m H+ 还原剂
Fe(OH)3+ 3 H+ + e Fe H2O   ② 氧化还原顺序性: (伏)

56 水稻土中各种氧化还原体系参加反应的顺序 氧化还原反应 pH=7时的Eo(V) 实测Eh(V)   O2+4H++4e=2H2O ~0.3 NO3-+2H++2e=NO2-+H2O ~0.2 MnO2+4H++2e=Mn2++2H2O ~0.2 FeOOH+3H++e=Fe2++2H2O ~0.1 有机体系 ~ ~-0.2 SO42-+9H++6e=HS-+4H2O ~0.15 2H++2e =H ~-0.3 甲烷发酵 一 ~-0.3

57 土壤各氧化还原体系之间存在着顺序性给 水稻土壤带来如下特性: 1) 淹水切断土壤O2供应,随着土壤中有限 O2的迅速消耗, Eh可迅速降至300mv以下,此 时O2已消耗殆尽。在这样的情况下, O2-H2O体 系已无力影响土壤Eh变化。实验证明,大约淹 水后1天,O2就 消灭。

58 2) NO3-—NO2-,在较高的En范围进行,在
的机制之一。 3) Mn比Fe易还原,反过来又比Fe后氧化, 结果是Mn移动性(还原Mn2+时间长)比 Fe大, 易被流失,造成缺Mn。如汉源、石棉小麦缺锰;

59 另一方面,Mn又比Fe后氧化,故土壤 剖面中
Mn沉淀在Fe的表面,试验还发现过量Mn可使 Fe完全沉淀而造成缺Fe(包蔽作用)。如风梨 缺Fe。 4) SO42-在Eh<0时发生还原,即在很强的 还原条件下还原。同时,若土壤En低而引H2S 有毒物质产生时,除土壤含S特别多,土壤中往 往有足量的Fe2+,发生FeS沉淀而自动解毒。

60 另一方面,H2S和FeS又易氧化,一旦排水放干,
就形成H2SO4,若Cu2+、Mg2+、K +、Na + 存在 不足,就导致土返酸。已返酸的土壤,即使再 度淹水时,由SO42-在低Eh才还原,故酸性可以 持续较长时间。 5) Fe2+的形成是在Eh300 —100mv,比形 成H2S的Eh高,因此,有利于排除H2S毒害,但 若土壤缺Fe,或H2S过多,则可能出现H2S毒害。

61 ③ 水稻土氧化还原状况的分级 氧化还原状况:是指土壤Eh与作物生长关 系的综合表现。 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况分级
氧化 mV以上 O2占优势,各物质 对旱作有利,水稻不太适宜 以氧化态存在 弱度还原 mV O2、NO3、-Mn4+还原 水稻生长正常,旱作受影响 中度还原 mV Fe3+还原,出现有机 旱作发生湿害 还原物及SO42-还原 强度还原 mV以下 CO2、H+还原 多量还原性物质可使 水稻受害

62 (2)水稻土土的pH变化及其机制(一般土壤) 淹水后土壤pH变化, pH均向中性点趋近 即: 酸性土 中性点 碱性土
酸性土 中性点 碱性土 例如: pH4.6酸性土淹水半月后,pH升高至 pH8.0碱性土淹水半月后,pH降至7.0± 中性水稻土淹水半月后, pH无变化 淹水后土壤pH变化的机制: 降低 升高

63 酸性土:淹水后pH升高是有机质分解和Fe 、 Mn 、 O2 、NO3 -还原作用(消耗H+ ) 的综合反映,总的结果是pH上升。
OM 有机酸+CO2(酸性物质) Fe(OH)3+ 3 H+ + e Fe H2O 碱性土、石灰性土:淹水后pH变化主要决定于 有机质分解产生有机酸和CO2的积累。 CO2 +H2O H2CO3 微生物

64 5、水稻土的有机质及养分转化 (1)水稻土的有机质转化 1) 淹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特点 第一:淹水期间,主要是兼性和专性厌气微 生物参与,其呼吸消耗的能量远较好气性微生 物少,同化和细胞合成作用弱,也即是:基质 (有机质)的分解和消耗很缓慢,更多的有机 质是通过微生物活动转化成腐殖质,逐渐积累 起来。

65 通过水旱轮作,不仅能够提高水稻土的有 机质含量,还能够改善有机质的品质,表现为 HA/FA比值增高,有利于土壤结构形成。 问题:试分析旱改水对红壤肥力的影响。 第二:淹水后,土壤有机质分解不彻底, 容易产生有机还原物质和有机酸,这些物质, 又容易使无机物发生还原,形成有机酸酸害和 有毒的无机还原物质(Fe2+、H2S等)

66 2) 有机酸及其毒害 嫌气条件下,有机只分解产生低级脂肪酸 挥发性有机酸,既甲、乙、丙、丁酸,它 们可以进一步转化成CH4和CO2,所以,其存在 是短暂的,是有机质分解的中间产物。 这些有机酸也属于有机还原物质的一部分, 当其积累过多时,且pH<6,就会阻碍水稻生理 代谢,造成毒害。

67 当有机酸浓度达到10-3M就可以产生毒害。 丁酸毒性最大,而叶酸含量最大。 危害症状: 稻根黄叶,枯萎,矮小,下叶枯死。根表 皮脱落,根尖枯死,腐烂,一般发生在栽秧后 的返青期。 产生条件: 淹水后,必然产生有机酸。但发生毒害则 是有机酸浓度积累达到致害浓度的结果。

68 土壤大量施用有机质,特别是易分解有机质,
如:绿肥(一次亩用量超过3000斤)。 B.久遇低温后,突然高温,有机质分解快,有 机酸骤然积累,也会引起毒害。 C. pH<6,也容易引起有机酸毒害。 防治措施: 控制绿肥用量,或翻压2周整田栽秧;排水 晒田,施用草木灰、石灰中和酸度。

69 1)氮素:在渍水嫌气条件下,土壤中有机态氮的矿化过程停留在氨化阶段,呈铵态氮(NH4+)积累。
(2)水稻土中养分的转化 1)氮素:在渍水嫌气条件下,土壤中有机态氮的矿化过程停留在氨化阶段,呈铵态氮(NH4+)积累。 当Eh降至低于350毫伏的还原条件下,即发生反硝化作用,土壤中的硝态氮(NO3-)转化生成N2O和N2,造成脱氮损失。 问题:为什么稻田氮肥要深施? 为什么稻田不宜用硝酸盐氮肥? NH NO3- NO NO2-,N2 N2O ,NH2 氧化层 氧化 还原层 细菌 反硝化

70 原因:A、酸性土中的铁、铝磷酸盐由于pH升高 而水解; Fe(OH)2H2PO4 + HOH Fe(OH)3 + H3PO4
2)磷素:淹水后土壤磷的有效性增高。 原因:A、酸性土中的铁、铝磷酸盐由于pH升高 而水解; Fe(OH)2H2PO4 + HOH Fe(OH)3 + H3PO4 B、高铁磷酸盐还原成低铁磷酸盐而增加磷的 溶解度; C、闭蓄性磷因包被的氧化,铁胶膜的还原性 溶解而释放;

71 D、碱性土中的磷酸钙溶解度因淹水土壤Ph
的下降而增大。 问题: 为什么冬水田放干后应重视磷肥? 为什么水旱轮作田施用磷肥时,应掌握旱 作重施、水稻轻施的原则?

72 3)钾素: 在渍水还原条件下,土壤溶液中的Fe2+、 Mn2+、NH4+离子增多,促使交换性钾更多地转入 溶液,一则提高钾的有效度,二则增加钾的淋失。 4)微量营养元素:水稻土渍水后,Eh降低, 由于铁、锰的还原,致使铁、锰的效性增大, 锌、铜的有效性降低,而硼则不受渍水的影响。

73 5、还原性物质的毒害 (1) Fe的转化 淹水条件下发生铁还原是必然的,但产生 Fe2+危害是Fe2+的积累达到致害浓度。
南方水稻受害的水溶性亚铁临界浓度大约是 50~100毫克/千克。 土壤中Fe2+存在的形态复杂大致可分为: 交换态 水溶态 沉淀及固相络合态 50-80% 20-40% 10%以下

74 危害症状:下部叶片出现棕色斑点,从叶间向基
部扩展;根无锈色,须状分枝,呈“狮子尾”;根 内可检查出Fe2+。 发生条件:土壤还原性强,土壤活性铁含量高、 有机质含量高、PH低。 防止措施:开沟排水,晒田,提高土壤氧化性; 施用石灰除铁锈;补施钾肥,提高根的生命力, 加强呼吸作用。

75 (2) Mn的转化 问题: 为什么土壤中铁的含量远比锰的含量高, 而某些土壤剖面中锰斑常比铁斑多? 为什么砂质两季田容易发生小麦缺锰?

76 (3) S的转化 发生条件:强烈淋溶,酸性较强,或大量施用 新鲜绿肥,土壤中又缺Fe2+的情况下易发生H2S 毒害。相反,一般中性土和含Fe2+较多的土壤不 易发生H2S毒害。 危害症状: 轻度黑根型 —— 黑根不污手,且无明显臭味。 严重黑根 —— 大部根为黑色,污手,臭味。

77 中度黑根 —— 根呈半透明状,根内有H2S和少量
FeS黑色物质。强烈臭味。 H2S致害的临界浓度: 0.07mg/kg。 防止措施: 排水晒田,据试验,黑根36.3%, 晒田后黑根降至8.6%;未腐熟的 有机肥不宜过量使用;控制S质大 量进入田里;施入红土。 问题: 为什么施入红土能缓解H2S的毒害? 为什么S引起的酸害在栽秧初期不 能很快消失?

78 淹育层(Aa):即水稻土的耕作层,是所有 水稻土共有的特征层,也是剖面中受人为活动影 响最深刻、物质和能量交换最活跃的土层。
5、水稻土剖面的层次发育 自表而下水稻土剖面的发生层可依次分为: 淹育层(Aa):即水稻土的耕作层,是所有 水稻土共有的特征层,也是剖面中受人为活动影 响最深刻、物质和能量交换最活跃的土层。 在淹水季节,表层呈氧化态,其余部分处于 还原状态,为不成型的泥浆;在干旱季节,随着 排水落干后形成块状、碎块状或粒状结构,沿根 孔、裂隙有锈纹锈斑。

79 犁底层(Ap):厚度10厘米左右,由农机具挤压和粘粒等淀积而成,较上紧实,容重增大,多为片状或扁平块状结构,结构面有铁、锰斑纹。犁底层具有托水、托肥和调节水分渗漏等的作用。
潴育层(W):地下水升降作用而形成的土层,多呈小棱块状或小棱柱状结构,结构面上有暗灰色胶膜和多量的铁、锰斑纹,以及铁、锰结核。

80 脱潜层(Gw):前身是沼泽或潜育型母土的
潜育层,经排水疏干及实行水旱轮作后,原潜 育层开始向潴育层过渡,初显棱块状结构,有 铁、锰斑纹。 潜育层(G):是长期渍水形成的还原层, 一般呈青灰色或蓝灰色,游离铁的活化度高, 无结构,状如泥浆。

81 6、水稻土的分类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水 稻土划分为如下8个亚类: (1)淹育水稻土 淹育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山、丘、岗坡地, 一般为梯田,不受地下水的影响,属初期发育 地表水型水稻土。犁底层已初步形成,以下土 层维持原母土的特征。剖面构型为Aa-Ap-C或Aa-(Ap)-C型。

82 (2)渗育水稻土 渗育水稻土多分布于平原中地势较高的部 位及丘岗缓坡地。其地下水位较深,灌溉条件较 好,受季节性灌水、雨水的影响,土壤通透性良 好。有渗育层(P)发育,厚度在20厘米以上, 以下土层维持母土的特征。剖面构型为Aa-Ap-P- C型。

83 (3)潴育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分布于开阔谷地、冲积和湖积平原的平田区,灌排条件好,多属良水型水稻土.剖面构型为Aa-Ap-(P)-W-(G)C型。 (4)潜育水稻土 潜育水稻土分布于平原低洼地和山丘谷地雨水汇集区。其地下水位接近于地表或终年积水,还原作用强,全剖面Eh小于200毫伏,常有有毒的还原性物质积累,土性冷,水稻迟发。剖面构型Aa-Ap-G或Aa-(Ap)-G型。

84 (5)脱潜水稻土 经开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实行水、旱轮作,由潜育水稻土演变而成。剖面构型为Aa-Ap-GW- G型。 (6)漂洗水稻土 分布于河谷高阶地或丘陵台地,不受地下水的影响,但土体透水性差或具不透水层,造成上层滞水侧渗漂洗,形成漂洗层(E)。剖面构型为Aa-Ap-(P)-E-C型。漂洗层为作物生长障碍层。

85 和酸性中和阶段,剖面构型为Aa-Ap-Psu-Csu 型。
(7)盐渍水稻土 分布于盐渍土地区,母土多为含盐土壤, 剖面构型为人Aa-Ap-Pz-Cz型。 (8)咸酸水稻土 为酸性硫酸盐土起源的水稻土,处于脱盐 和酸性中和阶段,剖面构型为Aa-Ap-Psu-Csu 型。  

86 7、肥沃水稻土的肥力特征 问题:肥沃水稻土应具有哪些肥力特征? (P186) 8、肥沃水稻土的培育和管理 问题:怎样从环境治理,合理耕作和合理施肥 等方面进行肥沃水稻土的培育和管理? (P186) 9、低产水稻土的改良及利用   问题:我国常见的低产水稻土有哪些?怎样进 行改良及利用

87 第十节 高山土壤(自学) 参考P47,P 一、土壤类型 草甸型: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 草原型:亚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 山地灌丛草原土 漠土型:高山寒漠土 二、成土特点 发育幼年、土壤残余性;有机质积累草>草 原型>漠土型;类型分化简单。

88 第三章 四川(川渝)土壤 问题: 1、四川地质构造可分为哪两大区?界线在哪里?各包括哪些区域? 答:以广元—北川—宝兴—康定—冕宁—木里一线为界,将四川分为东、西两大板块。 东部台地区:包括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和凉山的大部分,大型的拗陷地区。

89 区: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盆地丘陵)、盆周山
西部地槽区:包括阿坝、甘孜两州,凉山州 的一部分。 2、四川的地貌特点有那些? 答:类型复杂,以山地、高原为主,占区域土地 总面积的78.8%,次为丘陵,占18.7%,平原仅占 2.5%。 按地貌构造和形态特征,四川通常分为四大 区: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盆地丘陵)、盆周山 地、川西南山地和川西高山高原。

90 3、四川土壤的主要成土母岩和母质有那些? 答:东部地区: (1)盆底广泛出露侏罗系、白垩系的 紫色岩。 (2)盆西有第三系及三迭系飞仙关组 紫色岩层。

91 (3)盆西广泛分布第四系更新统沉积 物(老冲积)。 (4)河流沿岸为第四系全新统沉积物 (成都平原)。 (5)盆周山地(泥巴山)主要出露三 迭系以前的老地层。主要有灰岩、砂、 页岩,也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等岩浆岩。

92 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北高山高原(西部地槽区): 古老地块,构造运动剧烈,断层发育,出露 岩层复杂,主要有岩浆岩及其变质岩,也有部分
紫色岩、碳酸岩,河湖相昔格达组,也有全新统、 更新统沉积物。还有古红土(第四纪红色粘土) 母质。 川西北高山高原(西部地槽区): 以岩浆岩、变质岩及石灰岩为主。且冰碛物 分布广泛。 阿坝3600~4000米有黄土堆积物,厚达30余米。 高山峡谷地区洪积物普遍分布。

93 4、四川土壤的主要形成特点有那些? 答:(1)母质起着突出的作用(紫色岩); (2)人为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着特别 重要的作用(水稻土); (3)土壤形成条件多样性,造成成土 过程和土壤类型的多样性(25个土类,全 国61个土类); (4)东、西部土壤明显分异。

94 四川行政区划图

95 5、四川主要土壤类型有那些?就耕地、 林地、牧草地而言,哪些土壤占有重要地位? 答:主要土壤: 水稻土(6901.5万亩,9.29%) 紫色土( 万亩,18.4%) 红壤( 万亩,2.24%) 黄壤( 万亩,9.13%) 黄棕壤( 万亩,5.25%)

96 棕壤( 万亩,4.22%) 暗棕壤( 万亩,8.18%) 高山草甸土( 万亩,8.78%) 亚高山草甸土( 万亩,16.0%)

97 就耕地:水稻土、紫色土、红壤、黄壤、潮土、新积土。 就林地:红壤、黄壤、相关森林土(黄 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等) 就牧地: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

98 其它问题: 5、试分析黄壤及其在黄壤基础上发育的水稻土的理化性质有何区别? 6、试分析黄壤上发育的水稻土和紫色土上发育的水稻土在性质有何区别?


Download ppt "土壤地理学多媒体 - 6."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