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社会背景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期,几千年来被奉为正统的旧秩序、道德观念被颠覆,新的秩序、观念和道德标准尚未建立,“五四”思想启蒙者大多数以西方文学作品及文艺学、哲学理论作为批判现存社会、探询社会出路的武器。外国小说和理论的输入也促进了“五四”新小说的发生、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社会背景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期,几千年来被奉为正统的旧秩序、道德观念被颠覆,新的秩序、观念和道德标准尚未建立,“五四”思想启蒙者大多数以西方文学作品及文艺学、哲学理论作为批判现存社会、探询社会出路的武器。外国小说和理论的输入也促进了“五四”新小说的发生、发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3

4

5 社会背景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期,几千年来被奉为正统的旧秩序、道德观念被颠覆,新的秩序、观念和道德标准尚未建立,“五四”思想启蒙者大多数以西方文学作品及文艺学、哲学理论作为批判现存社会、探询社会出路的武器。外国小说和理论的输入也促进了“五四”新小说的发生、发展。

6 小说创作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居多 问题小说 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 王统照《沉思》、《微笑》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 庐隐《一封信》、《或人的悲哀》 俞平伯《花匠》等 人生派小说 叶圣陶《隔膜》、《火灾》、《线下》、《潘先生在难中》 王统照《春雨之夜》、《一叶》、《黄昏》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

7 乡土写实主义 王鲁彦《许是不至于罢》、《阿长贱骨头》 彭家煌《怂恿》、《活鬼》、《隔壁人家》 蹇先艾《水葬》 许杰《惨雾》 台静农《地之子》 废名《竹林的故事》等 浪漫抒情小说 郭沫若《牧羊哀话》、《残春》、《漂流三部曲》、《行路难》 郁达夫《沉沦》、《银灰色的死》 张资平《冲击期化石》 陶晶孙《音乐会小曲》 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

8 社会背景 : 由于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形成了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文学、商业化的海派文学和远离政治和商业影响的京派文学。

9 长篇小说居多 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茅盾《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叶圣陶《倪焕之》 民族化小说 老舍《猫城记》、《骆驼祥子》、《离婚》、《月牙儿》、《断魂枪》 主观抒情小说 巴金《爱情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之《家》 京派小说 沈从文《边城》、《阿黑小史》、《龙朱》、《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桥》 萧乾《篱下集》

10 左翼小说 蒋光慈《冲出云围的月亮》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丁玲《莎菲女子日记》 张天翼《包氏父子》 艾芜《南行记》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 罗淑《生人妻》 海派小说 施蛰存《将军的头》,《梅雨之夕》 穆时英《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11 社会背景 :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继爆发,中国大地分为国统区、沦陷区及解放区,出现了不同的文学创作倾向。

12 批判现实主义 张天翼《华威先生》 老舍《四世同堂》 钱钟书《围城》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 茅盾《腐蚀》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巴金《第四病室》、《寒夜》 黄谷柳《虾球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孙犁《荷花淀》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暴风骤雨》等

13 1、了解五四文学关于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等命题的表现。

14 2、了解《伤逝》中子君、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

15 3、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理解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及爱情问题的思考。

16 4、认识时代、家庭作家个性心理等因素对形成作家独特的文学风格的影响,分析这种影响在郁达夫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表现。

17 5、掌握《迟桂花》中桂花的象征意义

18

19

20 对人的精神创伤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刻。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21

22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人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于20年代初,收录于《彷徨》中。

23 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盛行的时候,易卜生的《娜拉》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口号。

24 鲁迅也主张个性解放,但深刻之处在于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个性解放的局限,认识到这种局限可能导致的悲剧。

25 《娜拉走后怎样》 “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个性解放必须与经济、社会解放相结合。

26 正是由于鲁迅思想的这种进步,《伤逝》便显出了惊人的社会解剖力量,它所描写的不仅是一种令人同情的爱情悲剧,而且是一种令人深思的社会悲剧,它具有双重的悲剧性,是社会悲剧之中的爱情悲剧。
——杨义《鲁迅小说综论》

27 鲁迅正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极端艰难性中,在觉醒了的青年无路可走的深沉悲哀中,触摸到了中国社会政治革命萌动发展的历史趋向性的。在《伤逝》中,鲁迅写到涓生处于进退维谷的极端苦闷心境时,脑际开始漂浮起动荡的人生画面,既反映了他幻想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又揭示了他的被压抑的生命力渴求流泻的潜意识心理活动。 ——王富仁《历史的沉思》

28

29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30 涓生和子君冲破了封建家庭的阻挠幸福结合。婚后他们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子君很快成为家庭主妇。涓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破裂,子君回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怨恨中。

31 他们的幸福潜藏着毁灭的危机,根本原因是他们将追求的目标仅仅建立在小家庭之后,他们就丧失了继续追求和前进的目标。

32 子君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经无路可走,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地反抗过的封建家庭,并很快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他所希望的生路,相反,悔恨和悲哀笼罩着他,当他得到子君去世的消息后,更是成天生活在自责和悔恨之中。

33 在外在的经济压力到来时,两人的幸福也就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涓生被工作单位辞退,两人的小家庭失去赖以支撑的经济基础,婚姻也自然产生了裂痕。

34 一方面恐惧爱情的失去 失去了反抗的力量 子君 一方面甘于做一个庸俗的家务奴隶

35 曾希望借个人的奋斗改变困窘的生存环境 但努力没有取得效果 涓生 出于无奈,疏远了子君 加剧了两人的婚姻危机

36 (1)主题深刻,表现了没有社会的解放、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追求个性解放的婚姻最终走向破裂的过程。

37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悲剧,而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和精神悲剧。它既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是对单纯的追求个性解放青年的一个告诫:没有社会的解放,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个性解放是难以真正成功的。

38 在情节结构上,蕴涵着鲁迅不少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结构模式:出走——返回——再离去(本文是死亡)。

39 子君以决然的姿态走出封建家庭,追求个人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然而,最后却不能不回到先前背弃和叛逆了的旧家庭。

40 结构涵义: 这个人物行动结构,冷峻地揭示出子君面对地残酷现实——周围人对她和涓生的不理解,也暴露了男女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缺陷,子君后来的停滞,涓生失业后不能面对失业的压力,把逃离子君作为他的出路,对生存中物质支持的忽视,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

41 结构的深刻性:在许多作家表现争取男女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目标时,鲁迅进一步思考:取得自由和解放以后如何。他提出,爱包括精神上的追求要以经济为后盾,涓生失业,造成了他们爱情大厦的坍塌。涓生在生计困难的时候,嫌弃子君的拖累也可以看出他退缩行为下面掩藏着的自私。

42 社会方面:当时的社会并没有给女性提供生存的空间。子君在争取爱情时有无畏的精神,但到了幸福的爱情后就无法了解前面还有什么远大的生活目标了,不知道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显示了她的缺陷。子君的悲剧既是传统因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缺陷造成的悲剧。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化,女子永远负着比男子沉重的束缚。

43 以涓生的自白口吻书写,真切、感伤。 作品用这种方式让主人公充分地倾诉自己的感情,包括幻觉想象忏悔,都又非常细致的表现,显示了特别真切的艺术效果。

44 整个作品都笼罩在一种浓郁的悲剧氛围之中,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45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46 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47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48 (开头的表白)精粹洗练,发人深省,而又大气包举,笼罩全篇。整篇小说环绕这个基调,于回忆中交织着缠绵婉曲的复杂感情,或则洋溢着幸福的甜味,或则渗透着失业的忧虑,或则充满着情侣逝去的痛悔,或则闪烁着于迷惘之中另求新路的理性火光。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49 如对子君,作者抓住了她在不同场合下眼神的描写,将她善良纯真的个性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更感人的是子君在被父亲领走之前把全部生活物品拢为一处的细节,从中可看出子君对涓生深沉的爱,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她寄予的深刻同情,既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又对后面的悲剧也起到了很好的照应作用。

50 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 但我只要看见她两眼注视空中,出神似的凝想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便知道她又在自修旧课了,只是我很怕她看到我那可笑的电影的一闪。

51 子君的眼里忽而又发出久已不见地稚气的光来,笑着和我谈到还在会馆的情形,时时又带些恐怖的神色。
浮现出一个子君的灰黄的脸来,睁了孩子气的眼睛,肯托似的看着我……

52 (5)感情强烈,抒情色彩浓厚,具有感染力。
作品全篇以涓生的追悔构成,充满着幽婉缠绵的感伤气息,也使整个作品如同一首动人的抒情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作品的语句优美,又渗透又深沉的感情,艺术韵味深沉悠长。

53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

54 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55 1、参照现代有关爱情的小说,领会鲁迅爱情小说的深刻性和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56 2、阅读鲁迅其他知识分子题材作品《孤独者》和《在酒楼上》等。

57 3、阅读鲁迅其他与妇女问题有关的文章:如《娜拉走后怎样》等。

58 1、《伤逝》中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有何典型意义?
作品中叭儿狗阿随、干辣椒、半株白菜等细节描写有何艺术效果?

59 2、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理解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的自审意识。
3、谈谈鲁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

60 4、《伤逝》中内心独白的叙事方式在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61

62

63

64

65 三十年代,郁达夫对美国友人史沫特莱说过:“I’m not a fighter,but only a writer(我不是一名战士,我只是一个作家),但事实证明,郁达夫既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战士。

66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 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胡愈之《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

67

68

69 郁达夫的小说充满感伤情调,笔调自然,语言清新,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郁达夫的作品中,积极与消极,希望与失望,健康与病态,明朗与晦暗紧紧胶着在一起。

70 他的抒情文笔,是舒徐地,飘逸地,宛如悠扬的弦乐,韵律轻盈,从容。叙事时,他不慌不忙,娓娓而谈,于行云流水间显示潇洒地气度。
——许子东《郁达夫新论》

71 《沉沦》 《茑萝集》 《达夫游记等》 12卷本《郁达夫文集》

72 《沉沦》 《采石矶》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迟桂花》

73 中篇小说 《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等最为有名。

74 《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一个小说集,也是新文学运动以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
“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

75 1、郁达夫与创造社 新文学开始之初,各种文学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是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两个文学团体。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中坚力量。

76 2、创造社概况: 创造社是文学研究会之后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6月在日本成立,主要成员是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方吾、田汉等,都是当时在日的留学生,先后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 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

77 3、创作特点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义1925年为界限。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后期发生分化,一些作家提倡革命文学。

78 接受了欧洲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给创造社以影响。

79 从总体上说,创造社作家的创作方法兼具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侧重表现自我,尊重作家个性,长于抒情而不注重对客观生活做细致的描摹。

80 在叙事方式上,多采用第一人称,作品有自叙传色彩。创造社较早接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为我国现代派的发展开了先河。

81 创作于1932年,是郁达夫晚期作品。

82

83 《迟桂花》一文处处写桂花地清香,这种花香飘散在灵秀的山水间,飘散在和谐的家庭气氛里,飘散在天真无邪的女性的笑声中,它象征着和谐与清新,象征着青春与祝福,其浓郁馨郁的气味仿佛能把人们地宿梦摇醒,把人们的灵魂涤净,具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卷一

84 “我”去参加朋友婚礼,与莲共游五云山,感受到莲犹如大自然般的清新、自然和纯净。

85 《迟桂花》属于他后期较圆熟地作品,全篇写女主人公天真健全地美的人格,纯洁无邪的美的感情,与清新自由地美地自然环境构成了和谐地诗的意境,不仅完满地传达了“人性返归自然”,心灵净化的主旨,而且完成了从感伤美向宁静美的转化。

86 在小说抒情方式上也由“作者、小说主人公、叙述者”三者合一,直抒胸臆的方式,转向抒情主人公的客观塑造与诗的意境的营造上。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87 (1)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和内敛却又强烈的情感色彩

88 故事性相当单纯,表达也如生活本身一样质朴自然,语言则体现出散文般的清新和流畅。最具有吸引力的是作者无处不在却又相当内敛的真挚感情。作品一开端,“郁先生”受到信,准备到翁家山去,就投射进很强的感情色彩,此后故事的发展,直到小说结束,都笼罩在主人公的情感氛围里。 比较《沉沦》等作品没有了青年人的峻急,呈现的是中年人的沉静和淡泊,这是这种情绪令人沉醉。

89 (2)情景巧妙融合 作品的情感色彩并不是突兀而至,而是融合在美丽的山水风景之中,自然地流淌出来。作品在写景方面用力最勤。

90 如写翁家山景致分别从暮时、月下和清晨三个时辰来写,可以说各具情趣,充分渲染出了山村地恬静和安宁。

91 作者在描绘大自然地种种景致时,并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而是同时糅杂以人物真切的心理感受,将这种主观情绪投射在客观景物上,从而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92 如作品对主要的象征景物——迟桂花的描写,就时时见出真情,使读者在阅读这些片断时,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了桂花香的世界中。

93 (3)“迟桂花”的象征意义。 迟桂花的特点是开得晚,却经得久,具有清香、朴素、耐久的品性,在作品中,它既代表一种沉静自得的安然之美,也体现为一种顽强的意志力。

94 作者对《迟桂花》的歌颂着意于对人、对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品格的歌颂。

95 作品不是抽象和单纯地歌赞“迟桂花”,而是在充分展示迟桂花自然美的同时,更将它化为人物的故事,把自然和人的生活糅为一体,具体形象地表现出迟桂花地精神特征。

96 翁则生的婚姻被比作“迟桂花”,但更能题现“迟桂花”性格的还是翁则生的妹妹——莲。
莲是作品最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

97 她是一个农村妇女,美丽善良,性格率真,尽管遭受了生活地挫折,但依然保持着天真活泼的性格。正是她的美丽、沉静和乐观给了叙述者“郁先生”强烈地精神愉悦,使他被燃起的欲望得到净化,心灵也融为澄净大自然中的一部分。

98 作品将莲的形象和迟桂花时时相映衬,又把她地性格气质放在翁家山的大自然世界中,仿佛她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同时也成为了大自然美和宁静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迟桂花”。

99 在一定程度上看来,人物身上也有作家的个性特征。且不说小说中的郁和翁这两个同学,连翁地妹妹莲姑,以迟桂花为象征地这个二十八岁的山村妇女,她那永久地小孩子地天性,不妨说是作者自己乐于保持的一种“天性”
——王朝闻《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

100 1、了解郁达夫早期小说和晚期小说思想和艺术上的不同。

101 2、大自然在郁达夫笔下有着特别的审美意义,性格忧郁、孤独的他,往往从大自然中汲取生命地养分和创作诗意。阅读郁达夫的游记散文。

102 3、 阅读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103 1、《迟桂花》中的“迟桂花”有何象征意义?
2、在阅读基础上,认识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优长和局限。

104 3、在阅读基础上分析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思考他们出现的社会背景。

105


Download ppt "社会背景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期,几千年来被奉为正统的旧秩序、道德观念被颠覆,新的秩序、观念和道德标准尚未建立,“五四”思想启蒙者大多数以西方文学作品及文艺学、哲学理论作为批判现存社会、探询社会出路的武器。外国小说和理论的输入也促进了“五四”新小说的发生、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