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K仔.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K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K仔

2 目錄 歷史 適用症 藥理作用 副作用 濫用途徑 管制

3 歷史 氯胺酮由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克雷格教授研發。於1962年交由派克-戴維斯(Parke-Davis)藥廠(目前為輝瑞的子公司)開發,作為較安全的麻醉藥,以取代當年副作用大的天使塵(PCP, phencyclidine),如產生幻覺、神經中毒及癲癇發作等。首次廣泛應用是派發予參加越戰的美國士兵。除了麻醉作用外,氯胺酮亦因其鎮痛作用強,直至目前仍廣泛應用。目前本藥也被獸醫廣泛使用,並在發展中國家被用作麻醉劑。[1] 氯胺酮在70年代普遍作為精神科藥物及科研對象,直到1978年達到頂峰後,開始有科學家發表服用氯胺酮後的中毒現象報告,當中包括約翰·立利(John C. Lilly)等。[2] 接近世紀末,氯胺酮的應用開始變質,它成為了狂野派對及其他類似活動裡常用的迷幻藥物。各國開始收緊對其的應用,並將其列為危險精神科藥物等名錄以加強監控。當中包括美國、[3]英國[4] 及加拿大[5]等。

4 適用症 各種小手術或診斷操作時,可單獨使用本品進行麻醉。 作為其他全身麻醉的誘導劑使用。
輔助麻醉性能較弱的麻醉劑,或與其他全身或局部麻醉複合使用。

5 藥理作用 按藥理學的分類,氯胺酮是一種分離性麻醉藥物。它透過對大腦邊緣部的作用,影響大腦皮層的選擇作用。在一般醫學用途裡,氯胺酮只會以水劑處方,作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而不會以固態狀處方。屬於妊娠B類,在美國屬於第三類受管制藥物。在中國大陸,氯胺酮按第一類精神藥品管理,氯胺酮原料藥,只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指定藥品生產企業定點生產。 靜脈注射後首先進入腦組織,腦內濃度為血漿濃度的6.5倍。氯胺酮為新型非巴比妥類靜脈麻醉劑,先阻斷大腦聯絡徑路和丘腦向新皮層的投射,部分意識存在,痛苦顯著消失;隨血藥濃度升高而抑制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作用快速但短暫,能選擇地抑制大腦及丘腦,靜注後約30秒鐘(肌注後約3~4分鐘)即產生麻醉,但植物神經反射並不受抑制。麻醉作用持續約5~10分鐘(肌注者約12~25分鐘)。一般並不抑制呼吸,但可能發生短暫的呼吸頻率減緩和潮氣量降低,尤以靜脈注射較快發生。氯胺酮在人體內的代謝半衰期約為3小時,可引起喉痙攣,易通過胎盤屏障。 氯胺酮可減弱呼吸抑制,從而使接受麻醉的病人可以自行呼吸。原理是透過刺激交感神經,從而使支氣管擴張及提升血壓。故對於有腦血管障礙、虛血性心臟病及高血壓患者應禁止使用。

6 副作用 正常服用氯胺酮會刺激嘔吐中樞、誘發病者嘔吐。亦會使病者發惡夢。
濫用氯胺酮會產生分離性幻覺,並會引致後遺症及腦部永久損害[7]。氯胺酮經常是在世界各地的夜店,如舞廳、迪斯可、狂野派對場所內被人使用,使用後會使人對周圍環境失去警覺性。 K他命會破壞膀胱粘膜,可能導致膀胱縮小。患者會因此極度頻尿(一天30至50次),生活大受影響。

7 濫用途徑 濫用氯胺酮,俗稱「拉K」或「索K」,因為毒癮深的吸食者多數會將粉末狀的毒品,並採取以鼻吸食的使用方式,利用截短了的飲管或摺成管狀的鈔票從鼻孔吸食毒品,以避過胃部消化液的破壞,而由鼻部微血管吸收。 在台灣,通常稱為「拉K」,透過去除頭尾的筆管,或者剪短的吸管,透過鼻部微血管吸收;或者混雜於煙草中,在抽煙的同時吸收,稱為「抽K煙」,由於有很濃厚的味道,很容易被識別。吸收前的準備工作俗稱「顏K」及「刮K/介K」,「顏K」是吸食者利用硬質卡片將氯胺酮轉為細粉狀的過程。「刮K/介K」則是將氯胺酮佈置成一直線。之後,吸食者會拿起吸管,一頭放進鼻子深處,一頭對準呈一直線的「K粉」,用力從頭到尾將一直線的「K粉」吸光。亦有吸毒者將氯胺酮粉末置於手背或卡片上,直接對準鼻孔吸氣吸收。 不過,在2009年香港發生正生事件後,不少正生的學生被香港傳媒問及當地中學生吸毒的問題時,披露不少學生其實就只用一隻外賣的膠湯匙盛起K粉來吸。

8 管制 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把氯胺酮(K它命)列為第三級毒品。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把氯胺酮歸為第二類精神藥品,「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非法持有氯胺酮,均構成犯罪,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引誘、教唆、期騙、強迫、容留他人吸食氯胺酮的,將追究刑事責任。」[10] 2007年,升為第一類精神藥品,加強管制及懲處相關犯罪。

9 -完-


Download ppt "K仔."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