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章 真理与价值 主讲人:阎华荣.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章 真理与价值 主讲人:阎华荣."—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真理与价值 主讲人:阎华荣

2 第一节 真 理 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以及如何判断它们的符合?就涉及到真理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观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研究真理的内容、特点、发展过程、检验标准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等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可以使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减少盲目性,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3 “思辨的真理不是别的,只是经过思想的理性法则。”(黑格尔《小逻辑》)
非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思辨的真理不是别的,只是经过思想的理性法则。”(黑格尔《小逻辑》) “任何辞典都会告诉你们,真理是我们某些观念的一种性质;它意味着观念和实在的‘符合’,而虚假则意味着与‘实在’不符合。实用主义和理智主义者都把这个定义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詹姆斯《实用主义》) “有各式各样的眼睛。司芬克斯也有眼睛--:所以有各式各样的‘真理’,所以根本没有真理。”(尼采1844-1900年 参见商务印书馆《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4 “‘真理’这种东西,在我的想法中,是并不必然表示与错误对立的,相反地,它在一些最根本的情况下,只是表示不同的错误彼此之间的一种对比:比方说,这种错误比那种错误更古老,更深刻,甚至是不能消除的,因为我们这一类有机生物没有它就活不成;而其他的错误则并不像这样以生存条件的资格对我们进行暴虐统治,与那种‘暴君’相比之下,倒是可以抛弃和‘反驳’的。”(尼采 1844-1900年商务印书馆《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5 一、真理及其特性 1、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只有人们对这些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有真理和谬误之分,其中正确的认识为真理,错误的认识为谬误。

6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 正确反映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7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例,指鹿为马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8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及其标准是客观的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日心说 地心说 真理没有阶级性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9 1980年,罗马教皇公开为伽利略平反,承认三百多年前对伽利略审判是不公正的,宣布撤消给伽利略的罪名。
材料: 1632年,伽利略出版《关于两种世界体系对话》,反对托勒密的“地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 1633年,罗马宗教法庭宣判将伽利略终身监禁; 1980年,罗马教皇公开为伽利略平反,承认三百多年前对伽利略审判是不公正的,宣布撤消给伽利略的罪名。

10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想一想 想一想 智力 体力 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都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自然界
人类社会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生产工具、设备

11 客观真理论与主观真理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真理观(客观真理观)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唯心主义真理观(主观真理观)则坚持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认识路线,因而都否认客观真理,坚持“主观真理”论,如马赫主义的“真理是思想的形式”,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以及“真理多元论”等,都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以不同形式宣扬主观真理论。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12 真理客观性的意义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观的唯物主义: 真理观的首要问题。 坚持客观真理论: 必然反对主观真理论。 必然肯定真理一元论。
必然肯定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必然肯定真理没有阶级性。

13 坚持客观真理论,反对真理多元论 凡主张对待同一认识对象可以有多种认识结论同时并存,这些结论都是真理的观点和学说,即真理多元论。
例一:庄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例二:民间俗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14 真理多元论是错误的,其实质是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其一,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用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取代其内容的客观性; (俄)波格丹诺夫:真理是思想形式 其二,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用真理的效用性取代真理的社会实践标准。 辨析: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是真理。

15 辨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6 不正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不由任何人的主观认识而定,而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7 辨析:对任何事情的评判,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18 不正确。该说法的实质是无视真理的客观性,而过分夸大真理的主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对于任何确定的具体问题和对象的认识,真理只能有一个,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而不可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注意:如果有同学抓住了“评判”二字,从价值论角度,即从评判事情是非得失的角度去分析,也是很好的思路。)

19 二、检验真理的标准 关于真理的检验标准,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观点,有“权威”标准,众人意见标准,实用标准等等。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呢?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0 (一)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1.“权威”标准; 2.众人标准; 3.“实用”标准; 4.实践标准。

21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权威标准 实践标准 孔子 亚里斯多德 马克思 胡适 众人标准 实用标准

22 真理多元论 分析材料:“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得腰痛病,泥鳅也会这样吗?人爬到高树上觉得胆怯,猿猴也这样吗?人、泥鳅、猿猴,究竟谁选择的住处合适?出色的美人毛嫱、丽姬,人以为是美的,但鱼见了它们吓得潜入水底,鸟见了它们高飞,麋鹿见了它们跑开,美不美,究竟以谁的尺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呢?看来,你有你的是非,他有他的是非。” ——选自庄周《齐物论》 请思考:庄周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3  坚持客观真理论,必然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起草,《光明日报》社的杨西光、吴江、马沛文10次参与讨论修改,中央党校的孙长江执笔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1978年5月11日、12日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立即轰动全国,引起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高度评价真理标准大讨论,认为这对于解放思想,打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改革开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材料:

24

25 胡福明谈真理标准问题

26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2.这是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普遍性:相同条件必然产生相同结果
(2)直接现实性:直接把理论变为现实

27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28 主观——实践——客观 1、为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因而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对象,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与其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实践。

29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唯一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主观认识 客观效果 实践 相符 不符 真理 谬误

30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首先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实践都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其它标准;其次是指无限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这也是绝对的。 第二,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首先是指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其中的部分认识;其次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 第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31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不能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 外星人

3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n+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n+2   3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n+3   4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n+4   5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n+5   6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n+6   7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7   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n+8   9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 n+9   10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0 29 30     … n+10  1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n+11  12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 n+12  13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 n+13  14                                       28 29 30 31 32 33 34     … n+14  15     重复区                               30 31 32 33 34 35     … n+15  16                                             32 33 34 35 36     … n+16  17                                                34 35 36 37     … n+17  18                                                   36 37 38     … n+18  19                                                      38 39     … n+19  20                                                         40  … … n+20   .                                                          .  .                                                          .  .                                                          .  n                                                                   n+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n+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n+2   3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n+3   4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n+4   5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n+5   6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n+6   7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n+7   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n+8   9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 n+9   10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0 29 30     … n+10  1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n+11  12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 n+12  13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 n+13  14                                       28 29 30 31 32 33 34     … n+14  15     重复区                               30 31 32 33 34 35     … n+15  16                                             32 33 34 35 36     … n+16  17                                                34 35 36 37     … n+17  18                                                   36 37 38     … n+18  19                                                      38 39     … n+19  20                                                         40  … … n+20   .                                                          .  .                                                          .  .                                                          .  n                                                                   n+n                                                                                                                                         

33 从上表可以看出,沿着45度有一列完整的连续偶数数列,趋向无穷大,用黑体表示(与其相邻的是奇数列)偶数列中任意一个大于6的偶数,沿45度方向有与之相同的一列数.(如表中的18)这一列相同的偶数必然是小于该数一半的自然数和小于该数而大于该项数一半的自然之和.由于该偶数是连续排列.其中必然有一个以上是两个素数之和.如表中有10个18,是0-9与9-18之间自然数的和.其中对应的素数和是7+11,5+13 由于18这个偶数是连续排列的.0-9之间和9-18之间的两素数之和,必然有18.也就是说,小于任意偶数的一半中的素数与小于该数大于该数一半之间两素之和,必然有该偶数.

34 由上表可以看出,偶数越大,构成该数的素数对就越多. 这是因为偶数越大,沿45度排列的相同数就越多. 相应地在X轴Y轴上包涵的素数对就越多

35 上表可以称之为自然数矩阵图.图中沿45度方向有完全偶数数列,由该数列上任意一个偶数向水平方向45度方向(与偶数列垂直方向)有一列与该偶数相同的数.这些数成连续排列,困此其中必然存在一个以上是由两个素数之和组成,而这两个素数一个是在小于该数一半之中,另一个在小于该数而大于该数一半之中..或者说,只要小于该数一半的数中和小于该数大于该数一半的数中各存在一个素数,其和就必然是这个偶数.(同理也可证明奇数哥猜) 这是哥猜测的逻辑证明,在这个证明中,体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局步和整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因与此与已知真理得到了统一,应当是可以成立的.

36 逻辑证明:运用已知的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在理论上证明另一判断的正确性。
逻辑证明的作用: (1)可以为实践提供根据; (2)它能使实践经验由特殊上升到普遍,成为科学理论; (3) 它是实践的补充,能对暂时不能被实践检验的理论在逻辑上加以论证。 逻辑证明不能替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7 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 (1)逻辑证明的含义及其对检验真理的作用 逻辑证明指运用已知的科学概念、判断、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判断的正误的思维方法。 逻辑证明可以检验理论的表述形式及其结构的真假;逻辑思维是实践检验能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逻辑证明有助于发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有些理论如哥德巴赫猜想、世界的无限性、某些科学预见主要靠逻辑思维来证明。 (2)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标准、 逻辑证明的前提、公理、规则、方法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逻辑证明的最终结论靠实践检验其正确与否。

38 实践标准的补充:逻辑证明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 梨是水果 鸭嘴兽是哺乳动物 梨含有维生素 鸭嘴兽是胎生的 哺乳 卵生

39 逻辑证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它对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检验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某种新的理论尚待发现的时候,它可以起到由已知推论未知的探索真理的作用;在真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可以起到阐述真理的作用;在运用真理的过程中,它可以提供指导线索,避免走弯路;在检验和实现真理的过程中,它可以起到理性分析的、甚至于可以直接对某一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检验使其实现。众所周知,凡是已知的知识是对事物最本质、最一般化的认识,那么它就有共性,不仅是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反映,而且也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反映,由已知推出未知是毫无困难的。

40 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客观性 真理 辩证性 内容客观 检验标准客观 内容客观 认识能力无限 绝对真理 绝对性与相对性 相对真理 转化 包含
转化 包含 主观性 有限性 近似性 辩证性 ① 条件性 ② 全面性 ③ 系统性 具体性

41 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有两方面含义:第一,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第二,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

42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部分正确认识,是相对的。第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是相对的。

43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从主体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和过程来说,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 思考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44 真 理 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确定性、 无条件性
互相渗透互相包含 绝对性 相对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反对绝对主义 反对相对主义

45 4、真理观上的形而上学 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对立起来 ①绝对主义:把现在存在的真理看作终极真理。——思想僵化。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顶峰论”“两个凡是”等,就是绝对主义的表现。 ②相对主义:把真理看作没有客观内容和客观准则的纯粹相对的东西。——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在实际工作中常表现为放弃原则、机会主义与本位主义。

46 四、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具体性概念: 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超出一定范围,真理就能变成谬误。考研、法政历史系人数。

47 五、真理与谬误 (一)谬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1.区别: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2.联系:
(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对,就没有错。 (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①任何真理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②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失败是成功之母 吃一堑,长一智。恢复条件谬误变真理。

48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认识 发展 性质 结果 泾渭分明 互相对立 真理 谬误 互相依赖 互为条件 互相转化

49 纵观人类的科学史和认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的每一页都是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生动记录。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是在同迷信和偏见的斗争中取得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在同唯心论、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展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真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同谬误作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

50 第二节 价 值 一、价值及其特性 (一) 价值的含义 所谓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的关系。凡是具有这种性质和状态的主客体关系,就叫做客体对主体有(正)价值。

51 (二)价值的构成 1、价值来源于客体的属性和功能。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首先承认价值来源于客体,客体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具有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属性。所以,价值作为关系范畴,客体及其属性构成了价值的客观物质基础。离开了客体及其属性,主体的需要只能是抽象的、非现实的、既不构成价值关系,也不是价值需要。客体包括:自然界(物质)、人类社会(关系)、人类文化(精神)。

52 2、价值取决于主体的需要。 价值是通过人这个主体的创造活动才实现的,即只有当主体的需要通过实践纳入客体属性中,客体才会产生价值。可以说,某物是否对人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不以某物自身的属性为基准,而以主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客观需要为基准。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离不开对一定物的消费、利用和享受。这种需要就构成了人的活动的积极动因,形成对对象的价值追求,这就产生了价值的主体条件。价值主体包括人类主体、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

5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一个基本论点是: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换言之,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再起激励作用;另一个基本论点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   

54 该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后来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人类需要七种需要,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   应该说,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深远。但马斯洛毕竟生活在二十世纪,随着世界的发展,人的需要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相对意义上仍极具指导意义,但两个论点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呢?待与各位探讨。

55 基本论点一: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总体说来,低层次的需要要优先满足,但各个层级的需要之间可以同时出现。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一般说来,人们总是会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考虑更高层次的需求,鲁迅先生也说过,贾府的焦大是不会喜欢林妹妹的。但世界的多样性同时也赋予了人类个性的多样性。

56 特别是在今天的大多数企业中,不少领导们总是把满足员工的生理需要放在首位,一味从薪酬谈激励,但放眼全国,有多少公司员工是因为工资问题而离开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已经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受企业发展历史惯例和制度安排限制,很多企业无法给予表现优秀的员工及时的现金激励,那就必须对员工工作能力上肯定,生活上有人性化的关怀,对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满足。

57 基本论点二:各层次的需要之间既可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可以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也可以再起激励作用。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贪官污吏,尸位素餐,无所事事。在充分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之后,不思进取。   

58 各需求层次之间同样存在制约关系:一种需要的满足同样也可以抑制另一种需要。范进中举就是一个典型,为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抑制了社交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同样,过度沉溺于某一需要的无限制扩张也会抑制另一需要的实现。比如,醉心于生理需要的人可能会失去周围的朋友,得到社会的唾弃,无法实现自已的理想,最后可能琅铛入狱,无法安全的度过下半生。一下子因为一个需要抑制了四项需要。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59 其三,主客体之间的具体价值关系是以具体的实践方式为基础的,由于主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客体的属性也是多方面的,实践的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3、价值实现于人的实践。 其一,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形成了价值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价值的现实性,首先必须使二者发生联系并使之结合起来。只有实践才是把主客体沟通和联系起来的桥梁。 其二,价值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是由主体的自觉实践——认识活动创建的,人和动物不同,人能够把自身的需要转化为价值追求和价值和价值活动。使客体的价值属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实现,从而是自己的价值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其三,主客体之间的具体价值关系是以具体的实践方式为基础的,由于主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客体的属性也是多方面的,实践的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60 价值的分类 按照主体活动的领域,最基本的价值类型有: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人的价值
从客体的属性划分价值的类型有: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

61 (三)价值特征 1、 主体性 价值的主体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都是不同的,其性质和程度与主体本身的特性有关。第二,同一客体与同一主体的价值关系是多维、多面、多重的。第三,价值具有因主体变化而变化发展的时效性。 2、客观性 一方面,就价值的来源而言,作为价值客观物质基础的客体及其属性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主体的意志。另一方面,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而言,主体本身的存在并具有一定的需要是客观的。

62 3、价值的社会性 4、价值的历史性: 首先表现为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 其次表现为客体价值属性具有社会性
价值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主体间具有一些共同价值需要和价值观念 4、价值的历史性: 主体、客体、实践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都明显的打上了历史的印记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如人的需要的变化,客体属性的变化。

63 二、价值评价 (一) 价值评价的含义 价值评价:就是评价主体在对价值事实的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的评判,是价值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在主体意识中的反映,是对价值事实的理性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志保证的综合反映。 价值评价和人的认识活动的目的性密切相关,从理想的选择到日常生活小事无不充满价值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比如,你对人和事物做出的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正当与不正当、值得与不值得等等。

64 (二) 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的区别: 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相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其一,认识的对象不同。科学认识以了解客体本身为目的进行的认识,它所得到的是客体“是什么”和“怎么样”,即关于客体的知识;价值评价则是主体占在客体与自己的价值关系的立场,以弄清客体对自己的意义为目的的认识,它所形成和表达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

65 其二,认识的内容不同。科学认识作为事实性认识,不以主体的情感、利益为转移,具有客观的确定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价值评价则总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和意志色彩,与关于事物知识的那种一致性、稳定性和高度理性化相比,评价是极其多样和不稳定的,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认识,带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和相对性。其三,认识的目的不同。科学认识是为了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为改造世界服务,而价值评价的目的是在于了解评价事物对人的效用,以便有效的改造事物,为己所用。

66 主体评价层次 生理的本能的反应形式: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心理水平的评价形式:这种评价形式表现为主体对某些价值关系及其后果产生的追求和排斥、喜欢和厌恶、愉快和烦恼、满意与失望等欲望、动机、兴趣和情绪。这是缺乏理性的人的一种经常性的评价形式。姑娘爱花,小子爱炮。

67 理论和观念的评价形式;这是主体在理性认识基础上自觉 的对价值关系所作出的评价形式,它市一种较为稳定的评价形式。
实践的评价形式:这种实践包括个人的实践、社会主体和类主体的实践这种评价形式把评价付诸实践而使之成为一个动态过程。这种评价真正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现实性。

68 (三) 价值评价的标准 所谓价值评价标准,实际上就是主体本身的客观存在和内在的尺度,即主体的客观需要、利益和能力等现实本质。这就是说,主体本身的存在和规定性,在价值关系中起着一种客观标准的作用,使来自客体的一切作用都客观地显示出其价值的性质,构成一定的价值事实。

69 决定主体评价标准的主要两大现实因素,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它市价值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人总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去进行评价。二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它是主体需要的对象,是评价的外在客观尺度。另外,主体的修养和能力尤其是对客体的认识能力是主体评价的重要背景因素。

70 一种评价及其标准是否正确、可靠,不仅仅依靠主体的需要和愿望,而且要依靠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人的本质需要和客体规定性的“尺度”与标准功能,才能客观地、直接地实现和表现出来。所以,实践是客观价值标准的唯一形式。 实践标准对真理认识的检验是同客观事物相对照,看主体、客体是否一致。 价值评价标准不是个体性和当下一次性的。是个人历史实践和社会总体实践的统一。

71 三、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人总要和周围事物打交道,总是同周围事物处于一定的价值关系,即有利或者无利,有害或者无害的关系中,因而任何人都要对人或者事物作出价值评价,逐渐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72 第一,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价值追求活动,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内驱动力,为此人们不断的从事实践活动,发展生产力,满足自身需求而奋斗,从而也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活动方向。价值目标的确立引导人们活动的方向。把主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技术有选择的集中于价值目标上,从而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价值效果。

73 科学的价值观可以使个人和集体,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和谐统一;错误的价值观念则会使人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危害社会和他人。
第三,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行动的规范 科学的价值观可以使个人和集体,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和谐统一;错误的价值观念则会使人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危害社会和他人。 第四,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价值观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它的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合理与不合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状态和水平。价值观念的外化又指导着人们去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而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我们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反对错误的价值观。

74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真理作为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特性,即价值性。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75 真理的价值性 主 体 客 体 1.真理价值性的含义:真理具有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2.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认识·改造·利用 足满·务服·用有 主 体 客 体

76 真理的价值性: 客观性 价值性 主体 客体

77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作为真理的属性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价值性的根本和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价值性。 另一方面,真理的价值性又构成了真理客观性的主体条件,对真理的客观性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78 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涵义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已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79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1)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原则。 (2) 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 (3)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80 二、真理和价值在人类活动中趋向统一 1、 真理和价值能够统一的理由 (1)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作为同一人类活动的两方面基本内容的精神实质,二者是互补的。 (2) 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2、 真理和价值统一的表现 (1) 真理和价值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2) 真理和价值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3) 真理与价值检验标准一体化。

81 三、真、善、美及其统一 “真”即规律性,真是达到了真理的境界,即主体在思想和行动上充分地接近于和适合于客体的必然性。这是主客体之间达到实质统一的第一种状态。没有这种状态,人的活动不可能获得成功,求真、守真是人类第一个理想的目标和境界。

82 “善”通常是被当作伦理学的概念,用于评价人的行为。从认识论的意义来说“善”又是一个普通的、广泛的概念,不仅用于评价人而且用于评价各种事物和现象,它包括了使人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各方面的需要(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的等等)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就其本质来说,“善”即合目的性,它是实现了主体必然性的境界。

83 “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美即感受性,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结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它通过人的美感表现出来。

84 真、善、美都是主客体相统一的境界,但有层次上和侧重点的不同。真侧重于主体和客体的一致,善侧重于主体现实性和必然性的尺度,美则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人的具体自由。作为人类理想境界的三个层次和三个侧面的真、善、美的统一,历来是人类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求索的最高目标。从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内在逻辑上说,真、善、美之间的统一是个逐级上升的过程,在真、善、美之间存在着纵向过渡的发展关系。但是,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真、善、美之间达到统一的过程远不如理论上那样简单,而是呈现出极其复杂曲折的面貌。真、善、美的横向统一,其实质是真、善、美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85 第四节 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 一、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第四节 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 一、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认识路线)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是指某一阶级、社会集团或政党依据一定的认识论原则制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也是支配自己行为的认识路线。一方面任何阶级及其政党总是需要以一定的认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 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另一方面思想路线又是一定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化。是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所以思想路线就是化为指导思想的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86 思想路线是指人们思考、认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指导路线,亦即人们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式方法。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思想路线是指人们思考、认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指导路线,亦即人们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式方法。 世界观 思想路线 方法论 实践 认识论

87 我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88 在这个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是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

89 插播影像: 实事求是 见参考资料(三) 实事求是

90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一词,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河间献王传》文中称赞汉景帝的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毛泽东指出:“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91 举例:我们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主观主义。
给长城贴上瓷砖,给赤道镶上金边, 给太平洋安上栏杆,给月亮戴上花环。 给苍蝇戴上手套,给蚊子戴上口罩, 给老鼠戴上脚镣,给蟑螂戴上手铐。

92 三、坚持党的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

93 作业 1、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2、辩证唯物主义真理一元性包括哪些内容?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4、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 5、什么是价值评价?它和科学认识有哪些不同点? 6、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7、论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Download ppt "第十一章 真理与价值 主讲人:阎华荣."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