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人民通史版 选修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3讲 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人民通史版 选修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3讲 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民通史版 选修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3讲 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2 目 录 页 考点一 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考点二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 独裁统治的斗争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考点一 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Contents Page 考点二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 独裁统治的斗争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3 (1)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发展,工人阶级形成,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逐步觉醒。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背景 (1)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发展,工人阶级形成,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逐步觉醒。 (2)英国早期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为悲惨。 (3)1832年议会改革赋予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阶级却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在政治上毫无权利。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4 (1)1837年英国伦敦工人协会起草了《人民宪章》,宪章运动由此开始。
2.过程 (1)1837年英国伦敦工人协会起草了《人民宪章》,宪章运动由此开始。 (2)1840年宪章派成立“全国宪章协会”,宪章运动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人阶级政治运动。 (3)1848年宪章派组织第三次请愿,19世纪50年代宪章运动结束。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5 (2)宪章运动对各国工人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3.影响 (1)宪章运动对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英国议会改革运动兴起,逐步取消了对选举权的种种限制。到20世纪初,基本上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逐步完善。 (2)宪章运动对各国工人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6 (3)宪章运动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7 4.英国议会改革——《人民宪章》要求的民主权利 (1)1867年的第二次议会改革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2)1871年,英国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会法》,工会取得合法地位。 (3)187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秘密投票法,使选民能够自由表达个人的政治意愿。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8 (4)到20世纪初,妇女取得普选权,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以实现。
(5)1912年,议员开始领取薪俸,工人议员的生活有了保障。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9 (1)1906年,劳工代表权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工党”。1918年,工党进行改组,并制定了党纲。
5.工人的政党 (1)1906年,劳工代表权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工党”。1918年,工党进行改组,并制定了党纲。 (2)在20世纪的英国政治舞台上,工党发挥了重大作用,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10 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
(1)背景:19世纪中期,在斗争实践中,各国工人阶级日益认识到,仅在一国建立全国性组织还不够,要打破资本家的奴役,获得解放,各国无产阶级必须尽快联合起来共同斗争。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11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12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13 2.“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巴黎公社 (1)成立:1871年3月。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14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15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而进行的一次伟大尝试。
(3)意义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而进行的一次伟大尝试。 3.世界规模的斗争——第二国际 (1)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 (2)国际劳动节: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决定把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16 1.国际工人运动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重要阶段 主要特点 早期(19世纪三 四十年代以前)
(1)自发的武装斗争;(2)从破坏机器开始;(3)主要是经济斗争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1)工人阶级开始独自进行政治和经济斗争,并逐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17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 (2)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三大工人运动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工人斗争的口号大多停留在过去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所要求的水平上;(3)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18 (1)有了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斗争目标更加明确;(2)组织程度更高,规模更大;(3)日益走向国际化
19世纪中期的国际工人运动 (1)有了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斗争目标更加明确;(2)组织程度更高,规模更大;(3)日益走向国际化 19世纪70年代的巴黎公社 这是一次影响较大的城市工人起义,集中体现了19世纪70年代以前工人运动的所有特点: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一定程度的组织性,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等,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总结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19 ③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了第二国际前期活动的指导。
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是国际性工人组织。 ②都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阶段。 ③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了第二国际前期活动的指导。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20 ②组成单位不同。第二国际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组成,第一国际则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
(2)不同点 ①组织形式不同。第二国际的组织形式较为松散,前期没有常设机构,后期建立起来的“执行局”也仅仅是个联络机关。而第一国际有一个作为中央领导机构的总委员会,加入第一国际的各国工人团体则成为它的支部。 ②组成单位不同。第二国际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组成,第一国际则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21 ④职责权限不同。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工人政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给各国工人政党指明了方向。
③活动范围不同。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其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紧密结合。 ④职责权限不同。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工人政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给各国工人政党指明了方向。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22 (1)凡年满21岁、身体健康而未被处过徒刑的男子,都有选举权。 (2)无记名秘密投票。 (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或其他任何限制。
讲史料 史料 《人民宪章》的六点要求: (1)凡年满21岁、身体健康而未被处过徒刑的男子,都有选举权。 (2)无记名秘密投票。 (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或其他任何限制。 (4)议员应领取薪金。 (5)按照各地区选民的人数平均分配选举区。 (6)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23 导读 《人民宪章》体现了工人扩大民主权利的要求,包括选举权、取消财产资格限制、议会参与权等。其斗争矛头指向资产阶级的政权和法律,争取工人的政治权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其实质是在资产阶级民主的旗帜下为争取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而斗争。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24 练史料 史料一 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受压迫的地位,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25 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26 史料二 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以下列方式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工业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为了这些目的,费边社应注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鼓吹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社会和政治改革,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27 包括确立男女平等的公民权利,同时推广有关个人与社会在经济、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关系的知识,以便实现这些目标。
——摘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探究:(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历史背景。 答案 工业城市的兴起;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28 (2)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费边社与宪章派在斗争目标、斗争方式上的不同。
答案 斗争目标:费边社:消灭私有制;宪章派:争取普选权。 斗争方式:费边社:社会改良;宪章派:罢工示威,工人联合。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29 (1)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召开,标志着训政时期开始。
1.“莫谈国事” (1)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召开,标志着训政时期开始。 (2)国民党公布《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核心内容是:训政时期国家的一切权力归国民党。 (3)训政时期的国民政府实质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30 (1)民主宪政运动:1939年9月,各民主党派要求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宪政,全国掀起民主宪政运动。
2.国民大会 (1)民主宪政运动:1939年9月,各民主党派要求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宪政,全国掀起民主宪政运动。 (2)1946年12月,“制宪国大”通过《中华民国宪法》,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对全国的集权统治。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31 (1)土地革命时期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3.“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1)土地革命时期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2)抗日战争爆发后,对抗日民主政权的人员组成提出了“三三制”原则。 (3)全面内战爆发后,抗日民主政府转变为人民民主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32 (1)1946年7月,“李闻血案”震惊中外,国民党的反动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4.要求民主的呐喊——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1)1946年7月,“李闻血案”震惊中外,国民党的反动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2)“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等各种形式的斗争孤立了国民政府。 (3)新政协运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同中共代表共商建立新中国的大计。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33 1.“三三制”原则是如何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
(1)从目的上看,实行“三三制”原则的目的在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抗日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从人员组成上看,在“三三制”原则下,工农群众、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加入民主政权,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基本一致。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34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不同土地政策的根本依据
(1)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力量支持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2)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为此,中国共产党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及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35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讲史料 史料 陕甘宁边区的“豆选诗”: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导读 史料反映了农民们慎重地投豆选举自己信得过的干部。普选制度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36 史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练史料 史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史料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天地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37 探究:(1)史料一、史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
答案 史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史料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38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 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稳固的后方。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39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考向一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典题1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考向一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典题1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40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 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41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解析 第(1)问原因从巩固抗日根据地和调动各阶层抗日积极性的角度分析,特点根据材料来分析。 答案 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42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解析 第(2)问从团结抗日力量、保证民主权利、巩固政权等角度分析。 答案 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43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考向二 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典题2 (2012·全国新课标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考向二 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典题2 (2012·全国新课标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44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45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 (1946年1月28日)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46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
解析 第(1)问可从最高国务机关的确定形式、国民政府委员的构成等方面分析和概括。 答案 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47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解析 第(2)问的第一小问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形势分析,第二小问从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个方面归纳。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48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答案 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答案 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49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考向预测 (1)摘引《人民宪章》的重要规定与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的措施为命题素材,考查不同时期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
考向预测 (1)摘引《人民宪章》的重要规定与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的措施为命题素材,考查不同时期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 (2)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结合起来命题,考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借鉴。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50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3)将《钦定宪法大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原则结合起来,考查近代中国不同时期、不同阶级对民主进程产生的影响。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51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 2 3 4 5

52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事实上,宪章运动从未对英国政府构成真正威胁,当然,它也并非毫无成就。
2 3 4 5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事实上,宪章运动从未对英国政府构成真正威胁,当然,它也并非毫无成就。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结合宪章运动的有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

53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1 2 3 4 5 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解析 解题关键是能准确提取和理解材料的观点,包括“不能构成真正威胁”和“并非毫无成就”两个方面,然后从两个角度分别加以理解和论证,答题时要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54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 2 3 4 5 答案 “不能构成真正威胁”:宪章运动是为了取得民主权利,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宪章运动始终坚持以合法的斗争方式为主。 “并非毫无成就”:宪章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55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2.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世纪晚期,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高涨——消沉——再高涨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3 4 5 2.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世纪晚期,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高涨——消沉——再高涨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协会设立的目的,是要成为多国追求共同目标的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个共同目标就是在于保护、发展和完全解放工人阶级。 ——摘自《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

56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 2 3 4 5 材料二 第一国际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组织系统,它在欧美18个国家先后组成了支部……第二国际的活动与组织制度是每隔几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强调国际联系与国际统一行动而不是非要形成一个指挥中心。 ——威廉·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

57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 2 3 4 5 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为群众运动,与以不稳定的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立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 ——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58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新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会是怎样实现其“共同目标”的?
2 3 4 5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新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会是怎样实现其“共同目标”的?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协会成为共同追求目标,可以得出工人运动的新特点是国际联合;“实现”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59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答案 新特点:工人运动出现了国际联合的趋势。
1 2 3 4 5 答案 新特点:工人运动出现了国际联合的趋势。 实现:成为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领导中心。在各国建立支部,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支持各国罢工并取得圆满的结果;领导英国工人的选举改革运动,推动英国民主进程;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组织各国工人支持波兰和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60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不同之处。
1 2 3 4 5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不同之处。 解析 第(2)问,从机构组成、活动范围、组织领导、斗争方式等角度进行比较。

61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 2 3 4 5 答案 不同点:前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后者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组成。前者是少数欧洲工人组织;后者是欧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前者有健全的组织系统,是各国工人的上级组织;后者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大会的决策仅提供指导和参考。前者是以暴力斗争为主要形式;后者是以合法斗争为主要形式。

62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2 3 4 5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胡适指出:民国十三年以后,他(孙中山)改造的国民党成为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又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我们如果平心估量这二十多年的盘账单,终不能不承认我们在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

63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 2 3 4 5 傅斯年指出:“国民党今日之站得住者,不是他自身充分的有站得住的力量,乃是其他结合没有站得住的力量。今日之大难题,即在国民党自身弄得没有办法,而中国并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取而代之。” 蒋廷黻指出:“所谓中央政府的缺点,许多是因为他是中央,全国注目所在,一有错处,容易发现……实在中央政府大概说来要比地方政府高明。” ——以上材料均选自1932年创刊的《独立评论》

64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及“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的理由。
2 3 4 5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及“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的理由。 答案 “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国民党对内独裁、内战,对日本侵略的不抵抗等。 “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基本实现国家统一,国民经济得到显著发展等。

65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上述历史人物的态度。
1 2 3 4 5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上述历史人物的态度。 答案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缺乏独立性;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他们一方面谴责国民党的政府行为,另一方面维护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推动了国民政府抵抗侵略及中国近代化进程。(言之成理即可)

66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 2 3 4 5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项参政员候选人推出后……报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资格审议会置委员九人。其人选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38年4月)

67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 2 3 4 5 材料二 毛泽东等人发表对国民参政会的意见称:“虽然在其产生的方法上,在其职权的规定上,国民参政会还不是尽如人意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是,并不因此而失掉国民参政会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共产党人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挚的态度去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工作。” ——摘编自《新华日报》1938年7月5日

68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问题上的不同主张。
2 3 4 5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问题上的不同主张。 答案 国民党:代表由国民党最终确定;国民参政会为咨询机构。 共产党:要求建立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

69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参政会的历史作用。
1 2 3 4 5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参政会的历史作用。 答案 建立了参政议政的机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有利于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发展。

70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 2 3 4 5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摘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71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 2 3 4 5 材料二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

72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
1 2 3 4 5 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 ——摘自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1941年11月6日

73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并分析其原因。
1 2 3 4 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2)日本侵略,大敌当前,必须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中国社会中间阶级力量强大,且有参政要求;国事是公事,无法为一党一派所包办。

74 谢 谢 观 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Download ppt "人民通史版 选修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3讲 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