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学要求] 1.蛲虫成虫与虫卵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及实验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学要求] 1.蛲虫成虫与虫卵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及实验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学要求] 1.蛲虫成虫与虫卵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及实验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2.钩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要点、致病机制、实验诊断的主要方法及防治原则; 3.丝虫微丝蚴的形态鉴别点,生活史要点、慢性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2 [重点难点] 1.蛲虫生活史特点、致病及实验诊断方法; 2.钩虫生活史与蛔虫的异同; 3.钩虫性贫血的致病机制;
4.丝虫生活史与其它线虫生活史的区别; 5.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机理; 6.丝虫的致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3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简称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蛲 虫病 本虫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儿童感染率在40%~70%以上,儿童多于成人、城市多于农村,特别是集体生活的儿童感染最多。

4 一.形态 1.成虫

5 头翼 咽管球 蛲虫成虫经透明、染色后

6 2.虫卵 55×25µm; 一则较平,一则稍凸,呈“D”状; 无色透明; 壳厚 内含一幼虫。

7 生活史:

8 二.生活史流程图: 感染期虫卵 幼虫孵出 感染期虫卵 虫卵 成虫 2-6w 人误食 十二指肠 4-6h
雌虫夜间肛周 肛周O2,34-36ºC 90-100% (回盲部) 特殊的产卵部位和时间: 肛周,晚间宿主睡眠后

9 三.致病 1.雌虫肛周产卵 肛周、会阴部皮肤瘙痒 引起炎症; 2.影响睡眠、食欲 3.异位损害:蛲虫性阑尾炎、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炎症、蛲虫性哮喘和肺部损伤。

10 四.实验诊断 1.虫卵:粪检虫卵阳性率低 肛门拭子法:透明胶纸法、棉签拭子法 注意:a.清晨解便前、洗澡前 b.多处取样,连续2-3天检查 2.成虫:肛周或粪便

11 五.流行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 感染方式:简单 (1)经口:直接:肛门 手 口 间接:污染衣物、玩具、被褥 (2)吸入 (3)逆行感染
1.分布:全国40-70% 城市>农村,儿童>成人, 尤其集体生活的儿童 新疆 % 2.流行基本环节: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 感染方式:简单 (1)经口:直接:肛门 手 口 间接:污染衣物、玩具、被褥 (2)吸入 (3)逆行感染

12 六.防治 1.普查普治 2.加强个人公共卫生:如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等;加强室内特别是幼儿园的教室、寝室和玩具、衣被的消毒(0.05%碘液1小时可使虫卵全部死亡) 3.药物治疗:阿苯咪唑、甲苯咪唑、噻嘧啶等。蛲虫膏、龙胆紫涂于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集体治疗)

13 钩虫 Hookworm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全球感染人数估计有9亿之多。对人危害极大。在我国主要以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江西、浙江、湖南、安徽、云南、海南和台湾省较为严重。 其中:我国常见钩虫是: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美洲板口线虫

14 约1cm,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其前端较细,有一口囊。
一.形态 1.成虫 交合伞 约1cm,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其前端较细,有一口囊。

15 电镜扫描图 钩齿 板齿 口囊

16 雄虫交合伞末端的小钩 交合刺 交合刺

17 二种钩虫成虫形态主要鉴别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体形 “C”型 “S”形 口囊 2对钩齿 1对板齿 交合伞 撑开时略呈圆形 撑开略呈扁圆形 交合刺 两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 一刺末端呈钩状,常包套于另一刺凹槽内

18 2.幼虫(丝状蚴)

19 3.虫卵 大小:60×40µm 形状:椭圆形 卵壳:壳薄,无色透明 内容物:卵内多为2-4个 细胞卵壳与细胞 间有明显空隙二 种钩虫卵不易区
卵细胞 卵壳 大小:60×40µm 形状:椭圆形 卵壳:壳薄,无色透明 内容物:卵内多为2-4个 细胞卵壳与细胞 间有明显空隙二 种钩虫卵不易区 别。

20 钩虫生活史示意图:

21 二.生活史流程图: 丝状蚴 虫卵 杆状蚴 5-7w 成虫 1w(蜕皮) 1d 经皮 25-30ºC M60-80% 入血
土壤、荫蔽、O2充足 25-30ºC M60-80% 5-7w 入血 小肠 胃 咽 气管 肺 右心 成虫 1-10y

22 三.致病 幼虫(丝状蚴)、成虫 1.幼虫: (1)钩蚴性皮炎: (2)肺部损害:

23 2.成虫 (1)消化道病变 (2)贫血--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3)异食症 (4)婴儿钩虫病
局部肠粘膜点状出血、溃疡、腹痛、恶心、呕吐、腹泻 (2)贫血--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3)异食症 (4)婴儿钩虫病

24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 (1)粪便查虫卵: 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 (2) 钩蚴培养法 2.免疫学诊断: (1)皮内试验 (2)间接荧光抗体实验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5 如何防治? 治疗患者:常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肠虫清)、噻苯咪唑等。 贫血者应先补铁、维生素和蛋白再驱虫 2. 加强粪便管理、处理 3. 个人防护:穿鞋下地;涂沫防护药物如15%噻苯咪唑软膏;治疗钩蚴性皮炎透热疗法

26 丝虫 Filaria 丝虫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小型线虫,可引起丝虫病,丝虫病流行于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黄海、南海沿岸。其中山东、台湾和海南仅有班氏丝虫病流行。 在人体寄生的丝虫有8种,主要学习: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27 一.形态 1.成虫 细长如丝线,乳白色,长20-75mm 。 雄虫尾部弯曲;雌虫尾部略弯曲,直接产幼虫---微丝蚴;

28 直径5-7µm,长177-296µm,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细胞核--体核
2.幼虫—微丝蚴 直径5-7µm,长 µm,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细胞核--体核 头间隙 体核 经苏木素染色后的班氏、马来微丝蚴

29 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形态鉴别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体态 柔和,弯曲较大 硬直,大弯有小弯 头间隙(长:宽) 较短(1:1或1:2)
较长(2:1) 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分开,排列整齐,清晰可数 椭圆形,大小不等,排列紧密,常相重叠,不易分清 尾核 有2个,前后排列

30 3.幼虫—丝状蚴 丝状蚴自蚊下唇逸出,经吸 血伤口或正常皮肤侵入人体。

31 二.生活史流程图: 感染期丝状蚴 成虫4~10y 2-3M 感染期丝状蚴 微丝蚴2-3M 雄雌 移至蚊血腔和下唇 胸肌 蚊胃 蚊叮咬人
淋巴系统 可能经血循环或淋巴循环 感染期丝状蚴 成虫4~10y 2-3M 雄雌 感染期丝状蚴 微丝蚴2-3M 移至蚊血腔和下唇 胸肌 蚊胃 蚊叮咬人 外周血中可出现 (夜现周期性)

32 生活史总结: 寄生部位(成虫): 感染阶段: 中间宿主: 感染途径与方式: 致病阶段: 诊断阶段: 人体淋巴系统 丝状蚴 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 成虫、幼虫 微丝蚴

33 三.致病 1、临床表现: (1)急性期:丝虫热,淋巴结炎,逆行性淋巴管炎(包括精索炎、睾丸炎和附睾炎)。 (2)慢性期:象皮肿 乳糜尿
鞘膜积液 原理:反复急性病变刺激淋巴管壁及虫体阻 塞,导致管壁增厚。

34 2.慢性阻塞性病变: (1)象皮肿: 淋巴管阻塞后,下端淋巴液外渗,淋巴液中的蛋白含量高刺激局部皮下组织,结缔组织增生,局部血循环不良,导致皮肤变厚、变粗硬

35 (2)乳糜尿: 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淋巴干阻塞,乳糜液逆流入肾盂,淋巴管破裂,形成乳糜尿。乳糜尿常多次间歇发作,尿呈乳白色。乳糜尿中含大量蛋白及脂肪,沉淀物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乳糜尿由班氏丝虫所致。 (3)鞘膜积液: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使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内,引起睾丸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由班氏丝虫所致。

36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从患者外周血中、乳糜尿液、抽取液或活检物中检到微丝蚴、成虫 (1)血内微丝蚴:时间---晚9点后血涂片
(2)体液和尿液内 (3)组织活检 2.免疫学诊断

37 五.流行 1.分布:班氏丝虫病呈世界流行,马来丝虫病分布在亚洲。

38 2.流行基本环节: 传染源:丝虫病患者及带虫者 传播途径:媒介昆虫 易感人群:男女老少均可感染。 流行区微丝蚴感染率高峰多在 21~30岁。

39 六.防治 1.普查普治: “三早”原则;普查应以1周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为对象,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 丝虫病治疗首选药物主要是海群生
2.防蚊灭蚊是控制丝虫病的关键措施。 3.监测:人群和蚊群中的密度


Download ppt "[教学要求] 1.蛲虫成虫与虫卵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及实验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