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三基三严培训 麻醉部分 铁岭市中心医院麻醉科:王守田 二0一三年九月十八日
2
第三节区域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 局部麻醉药 区域神经阻滞 蛛网膜下腔麻醉 硬膜外麻醉 骶管麻醉 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
3
局部麻醉药 根据化学结构分为二类 脂类: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丁卡因 酰胺类:利多卡因、丁哌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7
常用局部麻醉药的药理学特点
8
常用局麻药的临床应用
9
局部麻醉药的毒性 毒性反应→全身性、局部神经性 变态反应
10
引起全身毒性反应的原因 意外将药物注入血管内,常见于注入大血管,如腋动脉、椎动脉和硬膜外静脉 短时间内用药量过大注射部位药物吸收过快
11
毒性反应的予防 严格在注射前回抽确认 在试验剂量中加入肾上腺素 小剂量分次注射的方法
12
局部麻醉药全身
13
什么地方手术不能加用肾上腺素 ?
14
二、区域神经阻滞
15
椎管内麻醉体表标志
18
三、蛛网膜下腔麻醉 适应证: 下腹部手术 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盆腔手术 下肢手术
19
禁忌证 患者不能合作 严重低血溶量 凝血功能异常 穿刺部位有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尤其是脊髓或脊神经根病变 脊椎外伤或有严重要背痛病史者
20
并发症 除局麻药的并发症外 血压下降 心动过缓 呼吸抑制 恶心呕吐 头痛等
21
操作要点 仔细进行麻醉前准备 必要时给予术前用药 入室后建立适当的静脉通路 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监测 体位→侧卧位、坐位。反背弓成弧形
背部与床面垂直,平齐手术台边沿
22
穿刺部位常选腰3~4棘突间隙 定位:两侧髂脊最高点做连线与脊柱相交处为第4要椎或腰3~4棘突间隙 消毒范围:上到肩胛下角,下到尾椎,两侧到腋后(中)线 以局麻药逐层浸润 用拇指与食指固定穿刺点皮肤 于棘突间隙中点进针,与患者背部垂直
23
针穿过黄韧带时会有阻力突然消失的“落空”感
继续进针有第二个“落空”感,进入蛛网膜下腔 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金标准) 无脑脊液流出应考虑重新穿刺
24
四、硬膜外麻醉 适应证 理论上讲:除头部以外的任何手术
25
禁忌证 低血溶量 穿刺部位有感染 菌血症 凝血功能异常
26
并发症 穿刺和置管:穿破硬脊膜、脊髓直接损伤、出血、置管困难、导管误入硬膜外静脉及硬膜下间隙、导管在硬膜外是隙打结或折断
大量药物进入蛛网膜下腔——全脊髓麻醉 药物误入血管,导致局麻药中毒 可能出现头痛和感染,处理同腰麻 硬膜外血肿是罕见的并发症。出现剧烈背痛伴顽固性神经缺失征象。磁共振可确诊,治疗行椎板减压血肿清除术
27
操作要点 仔细进行术前准备、体位(同腰麻),为防止中毒可给术前药 穿刺点根据手术部位选定,选支配手术中 央的相应的棘突间隙
28
穿刺点的选择 上肢——胸3~ 4棘突间隙 上腹部胸8 ~10棘突间隙 中腹部胸9~ 11棘突间隙 下腹部胸12~ 腰2棘突间隙
下肢腰3 ~4棘突间隙 会阴部腰4 ~5棘突间隙划或用骶管麻醉
29
体表标志 颈后最突出点为颈7棘突 两侧肩岬冈连线为胸3棘突 两侧肩岬下角连线为胸7刺突 两侧骼嵴最高点连线为第4腰椎棘突或第3 ~棘突间隙
30
操作要点 穿刺到黄韧带时,阻力增大有韧感 取下针芯,接测压装置,缓慢进针 阻力消失,穿破黄韧带
31
如何判断进入硬膜外腔? 阻力消失 出现负压 无脑脊液流出
32
置入硬膜外导管 先测量皮肤到硬膜外腔的距离 进入硬膜外腔的深度:3 ~5厘米 固定导管,拔出穿刺针 调整导管在硬膜外腔的长度
注入少量生理盐水——无阻力 回抽无血液 固定导管
33
五、骶管麻醉 是硬膜外麻醉的一种方法 适应证 直肠手术 肛门手术 会阴部手术 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腹部手术
34
并发症 骶管麻醉的并发症与硬膜外相似
37
操作要点 体位:侧卧位、坐位或折刀位 穿刺点:骶裂孔 定位:从尾骨尖沿中线向头侧摸至4cm有一弹性凹陷——骶孔
孔两旁可触及蚕豆大的骨质隆起——骶角
38
从骶孔穿刺,刺到骶尾韧带时有弹韧感觉 稍进针有阻力消失感 将针干向尾侧倾斜,与皮肤30 度~ 45度 继续进针2cm——达骶管腔 注入试验剂量 观察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后 分次注药
39
注意几点 有丰富的静脉丛:A、易穿刺损伤出血 B、麻醉吸收快,易中毒 抽吸有较多回血时,要放弃骶管麻醉,改用硬膜外麻醉
40
?
41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