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材內容 前 言 美麗的台灣 第一篇 認識地震篇 第二篇 認識地震災害篇 第三篇 台灣歷年重大地震回顧篇 第四篇 地震災害應變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材內容 前 言 美麗的台灣 第一篇 認識地震篇 第二篇 認識地震災害篇 第三篇 台灣歷年重大地震回顧篇 第四篇 地震災害應變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材內容 前 言 美麗的台灣 第一篇 認識地震篇 第二篇 認識地震災害篇 第三篇 台灣歷年重大地震回顧篇 第四篇 地震災害應變篇
前 言 美麗的台灣 第一篇 認識地震篇 第二篇 認識地震災害篇 第三篇 台灣歷年重大地震回顧篇 第四篇 地震災害應變篇 第五篇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 第六篇 地震災害防救計畫篇

2 美麗的台灣

3 第一篇 認識地震篇

4 認識地震篇-地球內部構造 地震學的理論研究與觀測技術在 1960 年代開始有重大之進展,利用震波的波傳時間和測站與震央之距離,可初步的推估出地球的組成構造。根據研究顯示,地球構造可將其簡單的區分為地殼、地函及地核三部分。 平均厚度35 公里 地殼往下至 約2,900公里 地函的下限至5,100公里 6,378公里

5 當地殼岩層受到外來應力的作用時,岩層會因此產生變形,應力愈大所造成之變形量也愈大,然而岩層本身的強度有其限制,當應力持續累積至岩層無法承受時,即會發生斷裂,同時其將全部或部分的應變能轉換成斷層運動,並以波動的型式釋放出來,地震因此而產生。

6 認識地震篇-全球板塊構造

7 認識地震篇 -台灣板塊構造 從一千五百萬年前開始,菲律賓海板塊就不斷地朝西北方向移動,如今仍以每年7~8公分的速度,向著歐亞板塊邁進。

8 認識地震篇 -台灣震源分佈

9 認識地震篇 -台灣震源分佈

10 認識地震篇 -台灣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可分為淺層地震、中層地震及深層地震三種。 (1)淺層地震:地震之震源深度在0~70公里者稱之。
(2)中層地震:地震之震源深度在71~300公里者稱之。 (3)深層地震:地震之震源深度在301~700公里者稱之。

11 認識地震篇-全球地震帶之分佈 目前世界上有3個主要的地震帶,分別為環繞太平洋邊緣的 「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大陸南緣的「歐亞地震帶」;以及各大洋中的「中洋脊地震帶」

12 認識地震篇-台灣地震帶之分佈 台灣的地震區分為東北部、東部及西部地震帶

13 認識地震篇-地震之種類 地震依發生的原因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 1.板塊運動 2.火山活動 3.衝擊性地震
地球上95% 的地震便是由板塊活動所造成,其餘的5%則是因火山活動、地下核爆、地殼塌陷、或隕石撞擊而來。

14 認識地震篇 -斷層之種類 斷層錯動是發生地震最主要的原因,其發生次數最為頻繁且所造成災害的機會也最大,尤其是發生在陸地上的斷層錯動,更是造成災害性地震最主要的原因。

15 認識地震篇 -台灣的斷層 台灣島上有50餘條長度超過5公里的活斷層,主要分佈在二個狹長地帶:一為與西部平原 (或盆地)鄰接的丘陵與麓山地帶,另一為東部的花東縱谷地帶

16 認識地震篇-地震波動之傳遞 波動性質區分,實體波又可分為 P波 S波 S波又可區分為左右與上下坡動傳遞

17 認識地震篇-地震規模與震度 一般而言,規模與震度是地震學用來衡量地震大小和地盤振動程度之方式,其兩者意義不同,但一般人卻很容易產生混淆。規模是用以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係依其所釋放的能量而定,本身為一無單位的實數。

18 認識地震篇-地震規模 芮氏地震規模ML,是以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地震波振幅為基礎。 規模 8.5~9.0 地震為最大級之地震。
規模 7.0~8.4 地震若發生在陸地上會造成大災害,如發生在海底會造成海嘯。 規模 5.0~6.9 地震在震央附近會造成災害。 規模 3.0~4.9 地震通常不會造成災害,但人體可以感受的到。 規模 2.9 以下 地震人體不能感受到。 規模 1.9 以下 地震要用高倍率的地震儀才能觀測到地震波。

19 認識地震篇-地震規模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表 震度 分級 地動加速度範圍 人的感受 屋內情形 屋外情形 2 輕 震
2.5~8.0gal 大多數的人可感到搖晃,睡眠中的人有部分會醒來。 電燈等懸掛物有小搖晃。 靜止的汽車輕輕搖晃,類似卡車經過,但歷時很短。 3 8~25gal 幾乎所有的人都感覺搖晃,有的人會有恐懼感。 房屋震動,碗盤門窗發出聲音,懸掛物搖擺。 靜止的汽車明顯搖動,電線略有搖晃。 4 25~80gal 有相當程度的恐懼感,部分的人會尋求躲避的地方,睡眠中的人幾乎都會驚醒。 房屋搖動甚烈,底座不穩物品傾倒,較重傢俱移動,可能有輕微災害。 汽車駕駛人略微有感,電線明顯搖晃,步行中的人也感到搖晃。 5 80~250gal 大多數人會感到驚嚇恐慌。 部分牆壁產生裂痕,重傢俱可能翻倒。 汽車駕駛人明顯感覺地震,有些牌坊煙囪傾倒。 6 250~400gal 搖晃劇烈以致站立困難。 部分建築物受損,重傢俱翻倒,門窗扭曲變形。 汽車駕駛人開車困難,出現噴沙噴泥現象。 7 400gal以上 搖晃劇烈以致無法依意志行動。 部分建築物受損嚴重或倒塌,幾乎所有傢俱都大幅移位或摔落地面。 山崩地裂,鐵軌彎曲,地下管線破壞。

20 認識地震篇-地震監測 地震發生時所引起之震波可用非常靈敏的儀器來記錄,這個儀器就是地震儀。連結許多測站形成地震網,可用以計算地震的發生時間、位置及規模。

21 第二篇 認識地震災害篇

22 認識地震災害篇-直接災害 地盤或斷層錯動 台中縣霧峰鄉光復國中PU跑道因斷層錯動而隆起

23 認識地震災害篇-直接災害 土壤液化 921地震水井內噴砂 921地震中,台中港碼 頭液化情形 921地震中,台中港碼 頭液化情形
921地震噴砂湧入民房內

24 認識地震災害篇-直接災害 崩塌 九份二山 九九峰 草嶺 草嶺

25 認識地震災害篇-直接災害 地層開裂

26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騎樓

27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騎樓

28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非連棟騎樓

29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獨立建物

30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準加強磚造

31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準加強磚造

32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磚造

33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頂樓加蓋

34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地基滑動或在斷層上的房屋

35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房屋位於液化潛能高之區域 員林土壤液化造成房 屋傾斜而緊靠在一起

36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基礎填土不實或施作不當 基礎掏空、柱剪斷,造成房屋傾斜

37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施工不良或未考慮耐震設計之老舊建築 箍筋的問題

38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施工不良或未考慮耐震設計之老舊建築 柱的問題

39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施工不良或未考慮耐震設計之老舊建築 柱的問題

40 認識地震災害篇-間接災害 建築物震害-施工不良或未考慮耐震設計之老舊建築 樑的問題

41 第三篇 台灣歷年重大地震回顧篇

42 台灣歷年重大地震回顧篇 以下將以白河地震及集集地震做詳細的介紹 1904年11月6日斗六地震 1906年3月17日梅山地震
1916年8月28日南投地震系列 1935年4月21日新竹-台中地震 1941年12月17日中埔地震 1946年12月5日新化地震 1951 年縱谷地震系列 1959 年8月15日恆春地震 1964 年1月18日白河地震 1986 年11月15日花蓮地震 1999年9月21日集集地震 以下將以白河地震及集集地震做詳細的介紹

43 台灣歷年重大地震回顧篇 白河地震 1964年1月18日晚上20點4分,嘉南地區發生規模6.1,震源深度18公里,主要是由觸口斷層所引起的災害地震,是為白河大地震,下圖為白河地震等震度分佈圖。

44 地震災情 這次地震死亡與失蹤共106人,重傷229人,輕傷421人;民房全倒10502棟,半倒25818棟,其他公有建築物全倒682間,半倒764間,破損達1905 間。

45 地震災情

46 台灣歷年重大地震回顧篇 集集地震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6秒台灣中部發生芮氏規模7.3強烈地震,震央在日月潭西方12.5公里,亦即南投縣集集鎮附近,震源深度為8公里,此地震乃車隆埔斷層活動所引起 。

47 車籠埔斷層示意圖

48

49 地震災情 集集大地震除了造成人員大量傷亡與許多房屋毀損之外,由於震撼力極其強大,亦造成台灣中部地區多處山地發生大規模山崩以及平地的土壤液化現象,許多道路和橋梁亦遭受到嚴重破壞,其中最嚴重者為中部橫貫公路谷關至德基一段。山崩規模之大亦屬罕見,其中尤以清水溪流域的草嶺、國姓鄉澀子或九份二山附近最為怵目驚心。 1982年10月完工 的龍門大橋,因地震的襲擊,已喪失了服務鄉里的功能。

50 地震災情 桶頭橋 名竹大橋 台灣電影文化城 竹山加油站

51 地震災情 台中大坑中台醫護技術學院 江橋鄰近區域 埤豐橋 石岡水壩

52 綜合上述可歸納地震災害可能遭遇之影響 房屋建築物倒塌,尤其公共場所如電影院、學校、醫 院、市場等人口稠密的地點最易引起嚴重的傷亡。 2. 水壩崩潰、水庫裂開,河堤決口以致洪水氾濫引起水災。 3. 公路坍方、橋樑折斷、路面凸起或下陷造成交通中斷,以致救援單位及消防車、救護車無法趕往現場搶救。 4. 鐵軌扭曲、火車出軌。 5. 地下電纜、自來水管、瓦斯管、石油管破裂及化工廠易燃物外洩。 6. 電力、電訊中斷。 7. 引起海嘯沖毀海港、碼頭、船、船舶及沿岸房舍。 8. 山崩土崩造成交通中斷或壓毀建築物、人畜。 9. 房屋、電線桿倒塌引起電線短路發生火災。

53 第四篇 地震災害應變篇

54 地震災害應變篇 地震是重大天然災害成因之一,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發生的次數頻繁,並且常有強烈的地震發生。依據中央氣象局過去九十年的觀測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平均每年約發生2200次地震,雖然其中多數為無感地震,但有感地震每年平均約有為214次,根據以往紀錄,在1900年至1999年間,共有89次災害性地震發生,幾乎每年可能會有一件地震災害發生,由於地震災害是一種無預警性的災害,且是突如其來發生的,故其突發的程度及所造成的後果非一般災害所能比擬,因此做好防災準備是十分重要的。

55 地震災害應變篇-震前防範措施 1.加強建築物的防震結構 2.減少可能的墜落物 3.充實防火消防設施、以及火災逃生技能 4.準備應急的必需品

56 地震災害應變篇-地震時防護措施 1.地震時要避免被墜落物打傷 2.若地震時正好在煮菜,應立即關閉瓦斯後才能逃難

57 地震災害應變篇-地震時防護措施 3.地震時不可使用電梯 4.地震時如果正好在公共場所
應保持鎮定,先就地避難等到地震過後再由太平門、或出口樓梯依序離開現場。

58 地震災害應變篇-地震時防護措施 5.地震時如果正好在車上
開車時如果發現車子劇烈搖晃,似乎要失去控制,這表示地震應是五級以上的強震,應慢慢減低車速,然後向路邊停靠,或是停放到路邊較空曠的地方,並拉起手煞車,打開收音機收聽地震的消息,確認地震是否造成交通中斷、交通管制、或是交通阻塞,接著再考慮是否可以繼續開車前進 6.地震時若是在海邊,應儘速遠離海岸線 地震時若是在海邊,應儘速遠離海岸線,向高處逃生,因為地震有可能會引起海嘯,並且可能在十分鐘至半小時左右來襲。 1933 年發生在日本岩手縣外海的地震,就曾經引起巨大的海嘯,造成三千多人死亡,房屋六百多棟被沖毀。

59 地震災害應變篇-地震時防護措施 7.打開收音機收聽附近的災情,以及因應的救援行動。

60 地震災害應變篇-地震後救災 1.積極參加互救活動 救人方法: (1)挖掘被埋壓人員應保護支撐物,以防進一步倒塌傷人。
(2)使傷者先暴露頭部,清除其口鼻內異物,保持呼吸暢 通,如有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3)被壓者不能自行爬出時,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進一 步受傷,脊椎損傷者,搬運時,應用門板或硬擔架。 (4)當發現一時無法救出的存活者,應立下標記,以待救 援。

61 地震災害應變篇-地震後救災 1.積極參加互救活動(續) 救人原則: (1)先救近,後救遠。 (2)先救易,後救難。
(3)先救青壯年和醫務人員,以增加幫手。

62 地震災害應變篇-地震後救災 2.在災後特殊環境下如何生活 (1)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 (2)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3)積極投入恢復重建工作。 (4)規定服用預防藥物,增強身體抵抗力,防疫滅病。

63 地震災害應變篇-地震後救災 3.地震過後應檢查建築物受損的情況
若是建築物出現長而寬的裂縫,應注意建築物會有倒塌的可能性,必要時應撤離有倒塌危險的建築物。

64 地震災害應變篇-地震後救災 4.檢查家中水、電、瓦斯管線有無損害,如發現瓦斯管有 損,輕輕將門、窗打開,立即離開並向有關權責單位報 告。
5.打開收音機,收聽緊急情況指示及災情報導。 6.儘可能穿著皮鞋、皮靴,以防震碎的玻璃及碎物弄傷。 7保持救災道路暢通,徒步避難。 8.聽從緊急計畫人員的指示疏散。 9.遠離海灘、港口以防海嘯之侵襲。 10.地震災區,除非特准,請勿進入,並應嚴防歹徒趁機掠奪。 11.注意餘震之發生。

65 第五篇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

66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在歷經921集集大地震之後,國內的建築耐震設計標準紛紛的調高設計地震力,因此造成在多數地區結構建造成本顯著增加,而韌性設計所標榜的經濟性優勢將不再。此外,對於近斷層區的建築物而言,傳統結構耐震設計難以滿足其基本的設計要求,必須考慮防震新科技的結構控制技術。 建築工址之決定原則 (1)遠離斷層:若可以選擇工址,應盡量遠離地震斷層附近。 (2)適宜地質:同一棟結構單元不宜設置在不同的地質條件上。

67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建築形式之決定原則 (1)平面形式:平面組成要簡單、緊湊,抗扭勁度要大。
(2)配置簡單:以耐震能力的觀站而言,對於配置簡單的結 構,其動力行為將較能掌握。 (3)對稱規則:結構型式應盡量對稱規則。 (4)均勻連續:在建築物外形應避免急劇的變化。 (5)適當比例:對於高寬比大的建築物設計時應盡量避免。

68 良好的結構平面配置原則為方正、對稱、完整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良好的結構平面配置原則為方正、對稱、完整

69 不好的結構平面配置例有L形、曲折形、不對稱及多凹角等不適當形狀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不好的結構平面配置例有L形、曲折形、不對稱及多凹角等不適當形狀

70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凹角處設置聯繫梁之建築物 凹角處未設置聯繫梁之建築物

71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勁度不均勻配置的建築物結構示意圖 整棟建築受力不均勻之建築物示意圖

72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結構立面配置要勻稱 結構立面配置應避免突然變化 結構應避免上層重、下層輕

73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結構應避免上層重、下層輕 台北市立圖書館一樓部份為開放空間,其上方結構於331地震遭受明顯破壞。

74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結構應避免上層重、下層輕
位於中壢市之消防分隊,其一樓柱之尺寸明顯較上方柱為小,違反結構原理,整棟建築亦有頭重腳輕之現象。

75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建築物在立面上規劃原則 良好的立面形狀 不良的立面狀

76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樑柱配置 柱的剖面應稍微大於樑,形成強柱弱樑 梁柱的中心線應一致,若不一致容易產生額外應力。

77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構件配置 構件應避免上下不連貫

78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牆面配置 儘量保持設計牆面為上下連續

79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管線配置 良好的建築物管線配置,應與建築結構分開或設置管道間

80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箍筋間距超過23公分

81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隔震 橡膠式隔震

82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隔震 隔震案例

83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隔震 隔震案例

84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隔震 隔震案例

85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隔震 摩擦單擺隔震

86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減震 未加減震設計 加入減震設計後

87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減震 阻尼器

88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減震 減震吸能器

89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減震 制震璧

90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減震 應用實例

91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減震 制震設施 制震系統示意圖 無制震裝置 有制震裝置

92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減震 應用實例 被動調諧質量阻尼器 制震裝置 台北101大樓

93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耐震設計 減震 應用實例 主動調諧質量阻尼器 高雄85層東帝士大樓

94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
TELES 是 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 NCREE ) 參考原始HAZ- Taiwan和HAZUS的分析架構與評估對象,建置評估分析震災損失所需要之資料庫,並利用Microsoft Visual C++與MapInfo MapBasic兩種程式來開發的台灣地震損失評估軟體,如圖所示。

95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
TELES的應用大致分為震災早期評估系統、震災境況模擬和震災風險評估等三大應用和發展目標。

96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
震災早期評估 TELES可提供地震剛發生時各級政府災害應變中心使用,推估地震可能致災的範圍、數量與分布等資訊。

97 地震災害減災防治篇-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
震災境況模擬 震災境況模擬即是根據震源參數、活動斷層特性、各地地盤特性、各項工程結構物的分佈和數量統計等,利用先進科技的評估模式,依據使用者的需求推估前述各項地震引致的災害狀態。 震災風險評估 比較地震與其他天然災害的特性可知地震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無法預知何時何地會發生規模多大的地震。 地震風險評估乃結合地震危害度分析和工程結構物的易損性分析,進而求得工程結構物潛在的地震風險或損失。

98 第六篇 地震災害防救計畫篇

99 地震災害防救計畫篇 地震災害應變計畫之規劃,過去災變管理大都只針對『災時應變』做探討,較少論及其他三項內涵。不過,近年來經歷了、瑞里大地震、921大地震等重大災變後,使得減災、整備與復原漸獲重視。 地震災害空間與類型均需由災害時序上討論其四大階段時的處理措施,整體而言,災變管理並無明確的開始與結束,理應為循環不斷之過程。 減災(Mitigation) 整備(Preparedness) 應變(Response) 復原(Recovery)

100 地震災害防救計畫篇 減災階段 廠區災害潛勢區之調查 廠區環境安全維護措施 建築物危害評估

101 地震災害防救計畫篇 減災階段 建築與設施之防災功能補強原則 廠區建築與設施之耐災功能查核表

102 地震災害防救計畫篇 整備階段 防災組織之編組與啟動時機

103 地震災害防救計畫篇 整備階段 建立員工緊急時期上班的體制

104 地震災害防救計畫篇 整備階段 擬定緊急疏散措施 建立搶救災資源運用機制 建立災情情報收集與傳訊通報機制 建立緊急救護與救助協定計畫
建立廠區內緊急安置收容、引導聯繫管道 避難收容之開設與物資準備 建立防災生活圈救災資源之支援協定 擬定廠區與防災生活圈之結合應變演習計畫、實施 實施防災教育訓練與應變演習 定期檢查廠區內設施及設備 整頓緊急應變補給品 災害經費編列

105 地震災害防救計畫篇 應變階段 受災時 應變機制之啟動 緊急疏散措施 緊急救護與救助實施 救災資源之支援措施 社區防災生活圈之應變啟動
危險建物與安全設施區域之劃定管理 不受災時 辦法與受災時一致 ,惟需協助其他廠區啟動應變機制。

106 地震災害防救計畫篇 復原階段 受災時 供水供電復原計畫對策 受損建物與設施之緊急修護與補強對策 廠區環境衛生之維護對策 廠房重建對策
經費籌措、尋求援助措施 防災生活圈協助廠區復舊工作。(由各級政府單位提供協助) 廠區供餐之措施 員工心靈教育宣導 不受災時 辦法與受災時一致 ,惟需協助其他廠區進行復原工作。

107 謝謝聆聽 敬請指教


Download ppt "教材內容 前 言 美麗的台灣 第一篇 認識地震篇 第二篇 認識地震災害篇 第三篇 台灣歷年重大地震回顧篇 第四篇 地震災害應變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