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俄羅斯風潮
2
Dr. iWord的話 今年1月的台北感覺非常「俄羅斯」,本屆台北國際書展會場中,將以俄羅斯文化為主題,推出一系列的展示與活動。另外原本在台南國家文學館展出的「俄羅斯文學三巨人」特展,也將於月底移師至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透過這些展覽與活動,相信所有參觀者都能對俄羅斯的文化、歷史與生活風格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3
中國觀點 【中文詞條】俄羅斯文學 【外文詞條】Russian literature
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文學發展過程﹐可分為古代﹑18世紀和19世紀三個階段。 古代文學(10世紀末至17世紀) 俄羅斯文學和烏克蘭﹑白俄羅斯文學同出一源﹐都發軔於10至11世紀之交﹐即 988年基輔羅斯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以後。初期受民間口頭創作和拜佔廷﹑保加利亞文化影響很大﹐用古斯拉夫文和古俄文(13至15世紀衍化為俄羅斯文﹑烏克蘭文和白俄羅斯文)撰寫﹐往往同宗教﹑歷史等著作融為一體﹐尚未形成一個獨立的領域。
4
內容多與國家命運密切相關﹐偏重紀實。最早的俄羅斯傳記《鮑里斯與格列勃行傳》 等成書於11世紀。最古的編年史《往年故事》一名《俄羅斯編年序史》﹐約作於1113年﹐書中追溯俄羅斯國家的起源﹐記載歷代王公的生平和重大歷史事件﹐文筆頗為生動。古代俄羅斯文學的最高成就是佚名作者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12世紀末)。全詩描寫1185年諾夫哥羅德─謝維爾斯基公伊戈爾孤軍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敗被俘的悲劇﹐並通過這一教訓來呼吁諸侯團結禦侮﹐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上可以同法國的《羅蘭之歌》和德國的《尼貝龍根之歌》媲美。 18世紀文學 彼得一世時期的文學仍然是新舊雜陳﹐具有過渡性質。沙費羅夫(1669~1739)和費奧方‧普羅科波維奇(1681~1736)的政論反對守舊﹐宣傳開明君主專制﹐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矛盾和動向。
5
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礎上興起的古典主義﹐是此後將近半個世紀中俄羅斯文學的基本流派﹐表現了啟蒙主義同中世紀思想原則之間的鬥爭。康捷米爾(1708~1744)的諷刺詩著重批評20至30年代社會上的愚昧主義流毒和封建等級觀念﹐到50年代還在廣泛傳誦﹐羅蒙諾索夫(1711~1765)寫頌詩褒揚開明君主﹐讚美科學文化造福人類。 ※摘自【中國百科全書 】
6
西方觀點 【中文詞條】俄羅斯文學 【外文詞條】Russian literature
以俄語寫作的作品總稱,起源於10世紀末基督教傳入基輔羅斯之時。俄羅斯中古文學中,第一部堪稱傑作的作品當推《伊戈爾遠征記》。13世紀中葉,蒙古人征服基輔羅斯,從此一直要到15、16世紀莫斯科崛起之後,俄羅斯民族文學才出現復興的跡象。當時大部分能引起人們興趣的「文學」主要是學者,尤其是歷史學者的作品。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黃金時代隨著普希金作品的問世而到來,他才華洋溢、簡潔樸實、富音樂感又具創意的韻文小說《葉甫蓋尼o奧涅金》以及無與倫比的抒情詩,在推動俄羅斯文學的發展上有其不朽的價值。
7
1840年後,長篇小說變成最常見的表達形式。第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是果戈里,他將獨特的喜劇天賦與豐富的散文詩風格搭配起來。第一位重要的小說家屠格涅夫以描寫農奴慘況的《獵人日記》成名,但現在他主要是以其描述知識分子崛起的《羅亭》、《前夜》及《父與子》等作品而廣為人知。杜思妥也夫斯基和托爾斯泰是現今公認最偉大的俄羅斯小說家。托爾斯泰的小說家聲譽建立在《戰爭與和平》和《安娜o卡列尼娜》之上,前者是描寫拿破崙入侵俄羅斯的史詩般作品,後者是他對激情及自殺的悲劇研究。19世紀末,契訶夫以其悲喜短篇小說和深刻、創新的劇作追蹤了俄羅斯有土地的上層階級的衰敗;高爾基同情工人階級,宣稱俄國需要革命來改進,日後成為共產黨的英雄。
8
1932年蘇聯政府以社會主義寫實主義作為官方的文學教條,一般的寫作標準降低,只出現少許的傑作,如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文學曾獲得短暫的「解凍」,隨後恢復鎮壓,而有新一波的文人外移,包括索忍尼辛和布羅茨基。整體而論,1917~1991年以來最具活力與創意的俄羅斯文學,可說都是出自不馴服或受蘇聯政權大力迫害的作家及詩人之手。蘇聯的解體戲劇性地改變了文學景觀。蘇聯時期的流亡者文學和未付梓的書寫文學重見天日,改變了俄羅斯人對其文學遺產的理解。 ※摘自【大英百科全書 】
9
亦譯葉爾辛、葉利欽。全名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爾欽(Boris Nikolayevich Yeltsin)
葉爾欽 oligarchy 俄羅斯政治人物,1990年擔任俄羅斯總統。1991年成為該國歷史上第一位由普選產生的領袖,領導俄羅斯走過政治上和經濟上緊縮的多風暴年代,直到2000年除夕才辭去總統之職。 亦譯葉爾辛、葉利欽。全名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爾欽(Boris Nikolayevich Yeltsin) 摘自【大英百科全書】
10
曾就讀於烏拉工業學院,1955∼1968年參與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的各種建設計畫,1961年加入共產黨。1968年開始在黨內全時工作,1976年成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第一書記。在此結識了 戈巴契夫 ,當時戈巴契夫是斯塔夫羅波爾市的黨委書記。戈巴契夫執政後,1985年他選擇葉爾欽去清除莫斯科黨組織中的腐敗現象,1986年讓他進了政治局(作為非選舉成員)。在擔任莫斯科市長(也就是莫斯科共產黨委員會第一書記)期間,葉爾欽證明了他是個有能力和決心的改革者,但他在黨會議上開始批評改革的步伐太慢,向黨內保守派提出挑戰,甚至批評戈巴契夫本人,這使他疏離了戈巴契夫。1987年被迫從莫斯科黨的領導位置上辭職,1988年被迫離開政治局。
11
葉爾欽被降級為建設部副部長,但接著上演了蘇維埃歷史上最著名的復出。他倡導民主和經濟改革,在蘇聯選民中廣受歡迎,這使他的聲望免於下跌,他利用戈巴契夫在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即新的蘇聯議會)中引入競爭選舉的機會,1989年3月以莫斯科選區壓倒的選票優勢在代表大會中贏得一席。1年後,1990年5月29日俄羅斯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違反戈巴契夫的意願選舉葉爾欽為共和國總統。在他的新位置上,葉爾欽公開支持蘇聯內部各蘇維埃共和國有更大的自治權,採取步驟使俄羅斯共和國更加自治,並宣稱他本人贊同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以及多黨政治體制。
12
1990年7月葉爾欽退出共產黨。在俄羅斯共和國第一次直接、普遍的總統選舉(1991年6月)中,葉爾欽的勝利可以看作是對經濟改革的一種授權。1991年8月持強硬路線的共產黨人發動反對戈巴契夫的短暫政變,葉爾欽力抗政變領袖,團結起莫斯科的抵抗力量,同時要求戈巴契夫回來。政變開始幾天後就被粉碎,葉爾欽一躍而為這個國家最強大的政治人物。1991年12月他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總統建立起一個新的獨立國協來取代原先的蘇聯。12月25日,戈巴契夫辭去蘇維埃主席之職,蘇聯隨即解體,於是葉爾欽領導下的俄羅斯政府承擔起這個前超級大國的國防、外交和財政等許多責任。
13
身為獨立俄羅斯的總統,葉爾欽開始著手難以對付的任務,即將他國家正在衰退中的指令型經濟改造為在自由市場和私有企業基礎上的經濟。1992年初,他結束了政府對食品和其他消費品的價格補貼和控制,同時允許城市中自由市場的無阻礙成長。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人民代表大會對他的自由市場改革逐漸產生敵意。在俄羅斯提出的新憲法中的均勢問題上,葉爾欽與大會之間也發生了很嚴重的分歧,而這個新憲法是要取代已經過時的1978年的蘇維埃時代的俄羅斯憲法。1993年9月21日,葉爾欽不合憲法地解散了代表大會,要求舉行新的議會選舉。結果造成強硬派立法者們於10月初企圖政變,但被忠於葉爾欽的軍隊鎮壓了下去。12月舉行議會選舉以及對憲法草案的全民公決。葉爾欽的憲法草案增加了總統的權力,該草案被些微之差通過,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俄羅斯選舉產生的新議會聯邦議會的反對改革的特性迫使葉爾欽只能主要透過執行政令來管理國家。
14
1994年12月,葉爾欽派俄羅斯軍隊進入車臣,該共和國於1991年單方面脫離俄羅斯。然而,軍隊證明不能完全制服反叛,而戰爭卻進一步消蝕了葉爾欽正在下降的人氣。車臣的戰爭以及他刺激經濟成長的自由市場改革的失敗使得葉爾欽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的前景變得黯淡。然而,在另一次令人矚目的回擊當中,葉爾欽在1996年7月舉行的第二輪選舉中擊敗了共產黨的挑戰而再次當選。取得選舉勝利後,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恢復健康,在形勢嚴峻的6月他經歷了一次心臟病發作。他的健康狀況一直反覆發生了問題。 在他第二屆任期之初,葉爾欽簽署了與車臣的停戰協定,1997年又談判達成了和平條約;然而,緊張關係繼續存在著。1999年8月車臣的伊斯蘭教反叛分子侵入達吉斯坦(Dagestan),在接下來的1個月裡,發生在俄羅斯的一系列爆炸事件也被指責為車臣人所為。不久,葉爾欽下令軍隊回到該共和國。
15
90年代晚期,俄羅斯政府發生了許多政治上的調動,葉爾欽撤了4位總理的職,1998年解散了他的整個內閣,雖然其中許多人後來又被重新任命。第二年,國家杜馬發起對葉爾欽的彈劾案,除了其他的斷言外,還譴責他鼓動1991年蘇聯的解體。然而,杜馬無法得到必要的贊成票來將彈劾案進行下去。出乎意料的是,1999年12月31日葉爾欽宣布辭職,將權力移交給他稱之為一個新的、精力旺盛的領導班子。他任命總理普丁(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為總統,反過來普丁則保證他將來免受起訴。
16
亦作Tzar或Czar,英語女沙皇作Tsarina、Tzarina或Czarina
摘自【大英百科全書】
17
原先用於俄羅斯統治者的稱號。沙皇一詞,源於古代羅馬的帝王稱號caesar,並派生許多俄語詞彙,如︰tsaritsa,沙皇之后或女(沙)皇;tsarevich,沙皇之太子;tsarevna,沙皇之公主;tsesarevich,沙皇之長子及儲君(19世紀用語)。 在中世紀的俄羅斯,沙皇指稱一名最高統治者,特別是指拜占庭皇帝,因為他被看作是基督教東方正教之首。1453年拜占庭帝國解體,鄂圖曼土耳其人征服巴爾幹,就剩下莫斯科大公成為世界上僅存的東正教君主了。俄羅斯東正教會自然就開始尋求他們的保護,並把他們看作是東正教的合適的最高領袖,從而提出權利要求,聲稱莫斯科將繼羅馬與君士坦丁堡之後而成為「第三個羅馬城」。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與拜占庭末代皇帝的姪女索菲亞(•卓伊)•帕萊奧羅古斯(Sofia 〔Zoe〕 Palaeologus)結婚,索菲亞便把拜占庭宮廷傳統以及君權至上的概念也帶到了俄羅斯。
18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正式加冕成為「全俄羅斯沙皇」,由此俄羅斯沙皇稱號政教合一的概念最後定型。伊凡四世身為沙皇,在理論上握有絕對權力,但實際上他和他的繼位者都受到東正教會傳統權威的限制,受到波雅爾會議(Boyar Council)以及1497、1550和1649等年公布的法典中有關條款的制約。 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為使其政治體制非宗教化及現代化,曾廢除沙皇一名而採用「全俄羅斯皇帝」這個頭銜,同時強調國家權力大於教會權力。「皇帝」一名雖仍為以後各代俄羅斯統治者之正式頭銜,但民間繼續稱之為「沙皇」,直到1917年俄羅斯革命推翻帝制,此名乃廢。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於1918被蘇維埃政府處死。早斯的保加利亞諸帝(10∼14世紀)以及20世紀保加利亞諸王(1908∼1946),亦自稱為沙皇。
19
知識補給站 【中文詞條】普希金 【外文詞條】Pushkin, Aleksandr ↑普希金,油畫, Orest Kiprensky繪於
俄羅斯作家。出身貴族世家,在柴斯科耶塞羅的皇家學院(後改名普希金學院)讀書期間,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第一部主要作品是浪漫主義詩歌《盧斯蘭與魯密拉》(1820)。後來寫了很多政治詩和警句詩,開始與革命運動發生關係,在1825年的十二月黨叛變中達到高峰。暴動失敗被流放到外省期間,他寫了一組浪漫主義敘事詩,並確立了他成為當時俄國主要詩人和1820年代浪漫主義文學的領導人地位。他還寫了重要的歷史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1831)以及他的代表作,即敘事體小說《葉莆蓋尼‧奧涅金》(1833)。 ↑普希金,油畫, Orest Kiprensky繪於 1827年;現藏莫斯科 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 廊。
20
1826年尼古拉一世允許他返回莫斯科,普希金放棄了他的革命情感,致力於諸如《銅騎兵》(1837)等詩歌中對彼得大帝人物的塑造。這一時期的其他作品包括經典短篇小說《蜘蛛女皇》(1834年)、戲劇《石頭客人》(1839年)等。普希金晚期作品多以農民叛亂為基調。他一直是朝廷圈內懷疑的對象,三十七歲時死於一場迫不得已的決鬥。他通常被推崇為俄國最偉大的詩人、俄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21
知識補給站 【中文詞條】托爾斯泰 【外文詞條】Tolstoy, Leo ↑托爾斯泰。
俄羅斯作家,世界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托爾斯泰是傑出貴族的後裔,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家族莊園度過生命的許多時光。在有點放縱的青少年期以後,他在陸軍服役,並到歐洲旅行,後來回到家鄉,開辦一家教育農民兒童的學校。他早因《塞瓦斯托波爾速寫》(1855~1856)中的短篇小說和小說《哥薩克人》(1863)而成為有才華的出名作家,《戰爭與和平》(1865~1869)則確立他為俄羅斯重要的作家。書中背景為拿破崙戰爭時期,內容檢驗著一大群人物的生活,故事圍繞著部分自傳式人物--追求精神生活的皮埃爾。此書架構毫釐不差地把複雜的人物置於暴亂的歷史背景中,被視為西方小說最偉大的技術成就之一。 ↑托爾斯泰。
22
另一部偉大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著重於一名為了愛人而拋棄丈夫的貴族婦女,而由另一名自傳式人物列文尋求意義。本書出版後,托爾斯泰歷經了一次精神危機,轉向基督教無政府主義。他提倡簡樸和非暴力,獻身於社會改革。他晚期的作品包括:《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常被視為俄羅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中篇小說;《什麼是藝術?》(1898),譴責時髦的美學而讚美藝術的道德及宗教功能。他在大莊園裡像農民一樣生活,實踐徹底的苦行主義。他發現自己無法容忍婚姻,突然離家而走向當地火車站,因而在寒冷中罹患致命的肺炎。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