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 灣 海 洋 文 化 海洋生態系 2007.05.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 灣 海 洋 文 化 海洋生態系 2007.05."—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 灣 海 洋 文 化 海洋生態系

2 大 綱 前言 海洋生態系 淺海區 大洋區 台灣海洋生態系 台灣海洋生態系的環境及特色 台灣的海洋信仰及資源

3 前言 地球表面約有70%以上是被水所覆蓋,其中海洋面積就佔了98%。 地球生命起源來自於海洋,因此海洋對於生物來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海洋生態系平均深度約為3500 m,平均鹽類含量約為34‰,由於各大洋的海域是相通的,因此海洋生物的分部可說是全球性的。

4 海洋生態系 海洋依水深可分為淺海區及大洋區 淺海區 大洋區 水深200公尺 大陸棚 潮間帶 透光區 黑暗區 一下自然與生活科技 翰林版

5 海洋生態系 潮間帶-漲潮的時候,海水上升,海水的最高處稱為高潮線,當海水退潮時,海水最低處稱為低潮線,而潮間帶就是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區域。
大陸棚-大陸棚是指自海岸低潮水位向外延伸,而水深不及兩百公尺的海床,也就是海底地形中最靠近陸地的部分,深度大概以200公尺為界線。 透光區是指陽光可到達的區域,大概為水深約200公尺的範圍,藻類是此處的生產者。而黑暗區則是陽光無法到達的地方因此幾乎沒有藻類。

6 海洋生態系 淺海區 1.靠近陸地,底部為大陸棚,水深不超過200公尺。 2.陽光充足,營養鹽含量高。 3.生產者與消費者種類及數量眾多。
生產者-石蓴、交織松藻、石花菜等。 消費者-藤壺、海星、陽燧足、魚、蝦、蟹、貝、 珊瑚、海參、海葵、水母、海龜等。

7 石蓴 科名 石蓴科(ULVACEAE) 學名 Ulva lactuca Linnaeus ,1753:1163 別稱 菜石蓴、海青菜、粗海菜、岩頭青 吳松霖 攝影 石蓴屬於藻類,通常出現在潮間帶的岩石上,藻體為草綠色,呈現不規則分裂生長,由兩層細胞所構成。葉緣一般為波浪或平滑狀。屬於全球性溫帶性海藻,在台灣全省各海岸皆可見到。

8 交織松藻 交織松藻常出現於岩礁或珊瑚礁上,藻體為深綠色,海綿質,外形呈現圓柱狀,不規則二叉狀分枝,分叉角度廣。以匍匐生長,常彼此疊生成團塊狀。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區常見,在台灣產於恆春半島。 黃淑芳 攝影 科名 松藻科(CODIACEAE) 學名 Codium intricatum Okamura , 1902:190

9 安曼司石花菜 科名 石花菜科(GELIDIACEAE) 學名 Gelidium amansii (Lamouroux) Lamouroux ,1813:129 同種異名 Fucus amansii Lamouroux 別稱 石花菜、牛毛菜、石花、雞毛菜 石菜花主要生長於低潮線附近至潮下帶3-10米深礁石上,一般生於水流較急,透明度較高外海區。石花菜的藻體紫紅色或黃紅色,軟骨質,直立叢生,隨生育地環境不同,藻體形態多樣。細胞壁含有豐富的洋菜藻膠。在台灣生產於北部及東北部。 國立台灣博物館

10 鱗笠藤壺 科名 藤壺 學名 Tetraclita squamosa 歐武雄 攝影 鱗笠藤壺屬於節肢動物,為附著動物,沒辦法自由的活動。退潮時緊閉其外殼減少水份喪失,漲潮時伸出附肢,一伸一縮濾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藤壺體型像微小的火山,群生在岩礁上,外殼由幾丁質包覆著,需要進行蛻皮才能成長,披覆在牠外圍的鈣質骨板是具有保護性的外殼, 牠們的外骨骼不會蛻落。常出現在台灣本島潮間帶的礁岩上。

11 藍指海星 科名 蛇海星科 學名 Linckia laevigata Linnaeus, 1758 李坤瑄 攝影 海星類屬於棘皮動物門,身體成五角形或扁平的星狀,由數個輻射狀的腕足聯結一個體盤所構成。大部份的海星都是五隻腕足。牠們主要的運動及攝食構造是管足,管足末端具有發達的吸盤。 藍指海星通常出現在礁岩及珊瑚礁區,腕長可達15公分左右,一般有5隻腕足,體色呈淺藍色或藍色。體表的骨板緻密、堅硬,在受到外來刺激肌肉收縮後,身體會堅硬如岩石。臺灣各地礁石海岸及珊瑚礁區都可見到其蹤跡。

12 齒櫛蛇尾 科名 櫛蛇尾科 學名 Ophiocoma dentata (Muller and Troschel, 1842) 俗稱 陽燧足 李坤瑄 攝影 蛇尾綱是棘皮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綱,具有一個明顯的中央體盤及五隻細長的腕足。齒櫛蛇尾中央體盤的直徑可達約2cm,體盤背面具有許多顆粒狀突起。腕足每節的腕針數約3~5枚。本種的體色變異極大,牠們的腕足具有黑色及淺黃色相間的色塊。在台灣常見於礁岩地區。

13 黑海參 吳松霖 攝影 學名 Holothuria (Halodeima) atra Jaeger 海參屬於棘皮動物門,有泥砂的清道夫之稱。海參的體型為呈柱狀,身體非常柔軟,沒有棘刺,但有管足,活動緩慢。通常以海藻及沈積泥砂的有機質為食物。當海參受到攻擊時,有時會將牠的內臟排出體外,以讓掠食者攝食,並同時逃離現場。主要分佈在台灣各礁岩海岸以及各離島海域。

14 扇貝 軟體動物門 雙殼綱 異柱目 扇貝科 翰林版 一下自然與生活科技 扇貝又名干貝蛤,因殼形似扇而得名。貝殼呈現扇形或圓形,兩殼同等或不等。扇貝主要分布於溫帶及熱帶各大陸邊緣淺海區,通常會以足絲附著於岩礁、石礫或其他外物上。潮流是扇貝生活的重要因素,於水流較強的場所,扇貝的殼口常面向水流方向。而當環境不適或遇到敵害動物侵襲時,扇貝常會脫掉足絲並遷移位置逃避 。扇貝為濾食性動物,藉鰓的濾水作用以攝食浮游藻類及有機碎屑等。

15 珊瑚 刺絲胞動物門 珊瑚蟲綱 珊瑚依骨骼質地可分為石珊瑚類與軟珊瑚類。珊瑚是由許多珊瑚蟲聚合生長的一種群體生物。珊瑚具有各式各樣的形狀,有枝狀、腦狀、樹狀、條狀、片狀、螺旋狀等形狀。影響珊瑚生長的環境因子有光度、溫度、海流。在熱帶海域中常有珊瑚礁,珊瑚礁主要是以珊瑚為主體。

16 水母 刺絲胞動物門 缽水母綱 翰林版 一下自然與生活科技 水母為無脊椎動物,在地球海洋中已存在6億5千萬年,大部份的水母生活在沿岸海域,也有一些是居住在深海中。水母為肉食性動物,身體為輻射對稱狀,體內有一空腔;消化構造為一囊狀消化腔,只有單一開口,身體由傘狀的膠狀物質及觸手所構成,觸手內具有刺絲胞,水母會利用刺絲胞還捕食。

17 海葵 翰林版 一下自然與生活科技 海葵屬於刺絲胞動物門,具有觸手,觸手內具有刺絲胞,通常用來捕食,海葵的消化構造是囊狀的消化腔,只有單一開口。海葵生殖方式依照不同的種類而有所不同,有雌雄同體或雌雄異體,也可行分裂生殖,通常行體外受精。 海葵生活在潮間帶處,小丑魚常海葵共生。

18 海龜 翰林版 一下自然與生活科技 海龜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爬蟲類,生活在海洋中,以肺呼吸,行體內受精,當要產卵時就會爬到陸地進行產卵的動作,海龜以海藻或軟體動物等為食物。在台灣沿海附近常出沒的海龜共有五種,分別是綠蠵龜、赤蠵龜、欖蠵龜、玳瑁及革龜等。

19 小丑魚及海葵的互利共生 小丑魚與海葵為共生關係,因此又稱為海葵魚。小丑魚身上具有特殊的黏膜,使得小丑魚被海葵誤認為「非生物」,因此海葵與小丑魚能相安無事地共同生活。海葵為小丑魚提供保護,小丑魚也為海葵清理食物殘渣、寄生蟲 ,因此兩方都獲得好處!小丑魚的性別並非固定不變的,會有變性的現象出現。小丑魚每次約產下250顆卵,和大部分海水魚類不同的是,小丑魚會有護卵的行為出現。

20 珊 瑚 礁 生活在珊瑚礁的種類及數量很繁多而且多樣化
珊 瑚 礁 生活在珊瑚礁的種類及數量很繁多而且多樣化 。珊瑚礁主要是以珊瑚為主所形成的礁區,通常在珊瑚體內有共生的單細胞藻類,而珊瑚顏色富有變化則是因為藻類顏色不同而有所改變,當共生的藻類死亡或離開珊瑚,則珊瑚的顏色就會變白,稱之為珊瑚白化。 珊瑚礁的優點:1.調節氣候 2.降低溫室效應

21 海洋生態系 大洋區 位在淺海區之外,水深超過200公尺,上層為透光區,下層為黑暗區。
透光區的生產者為浮游性的藻類,初級消費者為小型甲殼類、幼魚等,次級消費者為魚類、烏賊、鯨豚類 黑暗區的消費者則以透光區沉降下的生物遺骸為食物。黑暗區的生物大多奇形怪狀,且大多有發光器,以用來誘捕掠食,這些生活在黑暗區的魚類通常稱為深海魚類。

22 魚類的特徵 具有鱗片、魚鰭、依照骨骼分成硬骨魚類及軟骨魚類,屬於外溫動物(變溫動物) 。 受精方式-體外受精或體內受精。 呼吸構造-鰓。
軟骨魚類-鯊魚或魟魚。 硬骨魚類-大部分的魚類,如海馬、小丑魚等。

23 鯊魚 脊索動物門 軟骨魚類 翰林版 一下自然與生活科技 鯊魚屬於鯊綱,鯊魚的骨骼是由軟骨(膠質)構成。軟骨比骨頭輕且具有彈性。鯊魚沒有魚鰾來控制浮潛,因此必須不停游泳,讓水通過鰓,以獲得氧氣。另外,鯊魚為了減輕在水中的重量,鯊魚的肝內含有大量的油脂。 鯊魚具有七種不同的感官: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電磁感、側線與壺狀器官(用來感應震動),而其中以嗅覺最為敏感。鯊魚具有學習能力及複雜的社會行為,牠們的大腦與身體比例,介於鳥類與哺乳動物之間。

24 魟魚 脊索動物門 軟骨魚類 翰林版 一下自然與生活科技 魟魚和鯊魚一樣都是軟骨魚類。魟魚的體盤是因為胸鰭發達而形成的,胸鰭形狀如同翅膀一般,以波浪狀的擺動方式在海洋中來回游動,魟魚和一般的魚類不同,眼睛位於背部、兩眼距離十分接近,這樣的構造有助於觀測身體上方其他生物的動靜,尾部因為保護作用而演化出骨質扁平針狀的毒刺,刺呈中空狀,尖端並生有兩排小倒刺,毒液屬神經性毒。

25 台灣海洋生態系介紹

26 台灣的海洋生態環境 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除了南投地區沒有接觸到海洋外,其餘各縣市幾乎都有,因此海洋對台灣而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日常生活所需的鹽就是由海洋曬出來,另外,隨著休閒活動的流行,觀光旅遊也頗具有貢獻。 台灣的海洋環境可分為東西兩邊,台灣東部濱臨太平洋,水深較深,西部則面臨台灣海峽,水深較淺,北部則和大陸的東海相接,南部則和巴士海峽相鄰。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7 台灣的海洋生態環境 台灣因溫度適中,且海域營養鹽充足,因此台灣海域生物種類數量高,生物量大,擁有繽紛的海洋生態。
台灣的沿岸生態系可分為岩礁生態系(東部及東北部)、河口溼地及灘地生態系(北部及西部沿海)、珊瑚礁生態系(南部及離島)。 台灣海域依地形可分為東海陸棚、台灣海峽陸棚區、高屏棚波區、琉球弧溝區、加瓜海盆-海脊區及恆春海脊-綠島、蘭嶼區。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8 台灣海洋生態系的特色 生物種類密度高 台灣現有的海洋生物種類達全世界的十分之一多在,單位面積中生物種類數量繁多,如各種魚類,尤其是蝶魚共有43種,佔全球之冠,另外,還有海葵、珊瑚、軟體動物等。 周圍皆是高生產力的漁場 台灣海域溫度適中,水循環旺盛,加上雨水河水沖刷,使得沿岸附近營養鹽豐富,成為最高生產力的優良海域。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9 台灣海洋生態系的特色 為許多海洋生物的分布臨界 台灣竹圍是紅樹林分佈的最北界,蘭嶼為海蛇分布的最北界,恆春半島為珊瑚礁分布的北方次極限。
海岸類型眾多 台灣最北端具有岬角海岸,最南端具有珊瑚礁海岸。 海流變化多樣 台灣具有變化多端的沿岸流波浪,以及區域性風吹所產生的海流,使得台灣有足夠的能量,送來食物,送走廢物。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30 台灣海洋生態系的特色 沿岸生產力高 台灣沿海具有充足的陽光,適度的溫度,藻類在營養物質充分下形成高生產力,進而再吸引其他消費者。
海洋生態系類型多 台灣不僅含有河口灘地、岩礁及珊瑚礁生態系外,也擁有大洋及深海生態系,幾乎可在台灣地區發現各種類型的生態系。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31 台灣的海洋信仰 在台灣沿海地區,媽祖是最主要且具代表性的信仰中心,每年在媽祖誕辰日時(農曆三月二十三日),都會有很多相關的祭典活動,如北港大甲媽祖的遶境活動,另外還有澎湖的海上遶境,以祈求整年的風調雨順,並保佑海上作業人員的安全。 另外則是再屏東東港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王船祭”,又稱為“燒王船”,這是一個將裝有各種祭品的王船讓其隨波逐流或焚燒以祭祀千歳爺的祈福消災祭典活動。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32 台灣的海洋資源 運輸 利用海洋運輸物品是一種低成本的運輸方式,具有裝載量的優點,是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台灣的海運分為三大類:遠洋貨櫃運輸、觀光郵輪、島內航線。 日常生活-海洋遊憩資源 對許多人而言,海洋給人一種廣大遼闊的感覺,讓人心情變得輕鬆自在,因此在台灣各處都有許多的水上活動,如潛水、衝浪等。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33 台灣的海洋資源 食鹽 海水中含有多量的氯化鈉,而氯化鈉為食鹽的主要成份。 能源發電
利人類從海水中所取得礦物資源為氯化鈉及氯化鎂,是現代工業重要的原料。用海面波浪所產生的巨大能量來發電。另外也可以利用溫差,海洋的表面和底部溫度有很大的差異,也可用來發電。 海洋礦物資源 人類從海水中所取得礦物資源為氯化鈉及氯化鎂,是現代工業重要的原料。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34 台灣的海洋資源 海洋食物資源 海洋食物資源以魚類居多,其次為甲殼類、軟體動物及藻類等。 海洋藥物資源
海洋中的許多生物經萃取後可用來當作藥物,科學家從海綿、珊瑚、海藻、細菌等中萃取出許多有機化合物,可用來抑制癌細胞。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35 The end


Download ppt "台 灣 海 洋 文 化 海洋生態系 2007.05."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