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主题七 关注三农,重视民生
2
[主题解读]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民生改善、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促进社会的和谐。“三农”、民主、和谐问题是近年来高考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高考命题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改善民生的历史举措和政策、民生与和谐思想必将成为命题考查的重点。
3
[知识链接] 1.“三农”方面 (1)中国古代重农措施;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所涉及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原因和影响。 (2)古今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制度的主张;分析比较及其涉及的民生问题。
4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经济建设: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状况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 (4)世界近现代有关农业、民生的举措: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罗斯福新政、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农业政策;同时涉及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的失误等。
5
2.民生方面 (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 (2)近代民生思想主张(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做到“家给人足”;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等)。
6
(3)近现代西方解决民本思想理论(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社会人文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美国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思想及福利制度的思想等)。
7
【经典考题】 (2011·安徽文综,35)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8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 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 956 118 0.74 1917~1921 39 269 798 2.03 1922~1926 43 074 390 0.91 1927~1931 55 192 998 1.81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9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 《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0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11
命题意图 本题从“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农业使用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的概况,体现了高考重视对“三农”社会热点问题的命题考查。
12
解答思路 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进行概括信息有铁犁牛耕、自然灾害(体现脆弱性);结合教材中的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作答;第(2)问,注意生产力状况主要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说明,观察表格数据变化,归纳其状况;主要原因要说明上述两个方面:政府政策、经济形态、国情、自然环境等方面作答。第(3)问,直接原因主要有政府的重视、机器的推广、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基本趋势主要从材料中生产工具改进和推广程度等要素作答。
13
参考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状况: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 原因: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14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15
[备考指南] 1.从选择题看,古今中外重农措施、土地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民生、和谐思想与实践的重要举措特点、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多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对其分析判断、理解认识的能力。 2.从非选择题看,主要是图文材料,命制材料解析题或者是链接其他知识点综合考查,主要有以下角度:
16
(1)古今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生产状况的变化隐性考查“三农”热点问题。如2013年天津文综第14题考查近代英国土地关系的两次重大变化及英国农业现代化以及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2011年安徽文综第35题对古近代、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及农业生产状况变化的考查等。 (2)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演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表现及成因。如2013年浙江文综第38题以“江南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特点及古代到近代经济变动与西方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华经济侵略的关系等。
17
(3)考查现代史上西方国家与苏联经济调整中关于民生问题的措施及西方福利制度等。如2012年江苏单科第23题对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考查。
(4)考查古今中外涉及民生、和谐思想和治国实践的运用。如2011年全国大纲文综第37题对先秦民本思想、王韬与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关系及差异的考查等。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