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上海梦:城市现代化历程 苏智良
2
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1843年上海开埠,上海比较顺利地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从而形成了一种开放的传统,并迅速走向繁荣,不仅超越苏杭,而且卓然成为中国的首位城市。
3
一、1843:上海近代化的起点 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一股淘金热潮,“到上海去”的声音在巴黎、纽约及伦敦街头回荡。定期航轮从伦敦、从巴黎、从香港,驶至外滩,上海与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4
英美法侨民首先进入上海;随后是近邻的日本人,最高时达10万以上。20世纪初2万俄国人和3万犹太人陆续抵沪。外国人来到上海后,建立了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法租界(1849)。租界充当了中国近代化的“不自觉的工具”。租界既是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又是中国人民学习先进技术、获取现代经验的开端;生活在租界里的华人既是二等公民,又得以在外国势力的庇荫下免受专制政府或军阀的骚扰,并躲避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外侵内乱。从而形成了上海最安全的口碑,这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上海成为创业者的天堂。
5
一文不名的犹太人哈同,通过投资房地产业而成为首富,也推动了南京路的现代化。一个前奥匈帝国的士兵邬达克,因缘际会成为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筑师,这位匈牙利人留下了60幢不同风格的建筑,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寓所……几乎每幢都是经典。音乐家魏登堡为躲避纳粹的反犹浪潮来沪后,成为国立音乐院的教授,培养了谭抒真、黄贻钧、陈传熙等一批乐坛优秀人才。创办沪江大学的美国人万应远、柏高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南洋公学督学福开森等,对上海教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6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三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上海人口在1900年后达到百万,成为中国首位城市;到30年代,在世界城市中位居第六(伦敦、纽约、东京、柏林、芝加哥和上海)。
7
二、上海新文明的成长 近代百年间,从苏州文化到上海文化,江南地域文化完成了版本升级。作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近代上海的崛起,不仅改变江南固有的城市格局,而且加速了上海与江南腹地的互动,并以一种新的经济力量,重构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人把这种互动中的重构,不无夸张地称为“普遍的‘上海化’”。其实“普遍”一词显然是言之过甚,但有一点却是可以确认的,上海对江南地区的辐射力,以及与江南的互动明显增强。以前是上海“城中慕苏、扬余风”,现在轮到苏、杭来沐浴“海上洋气”了;以前富庶莫过苏杭,现在是“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此前的上海是江南的上海,此后的江南则成了上海的江南。
8
可以说,近代上海文化是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晶。在上海创造的这个新世界,既非西方文化也非东方文化;而是中西文明共存、竞争、融合的世界性大都会。上海新文明是以江南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与外来先进文化融汇的产物。拥有江南文化传统的上海,又成为了最大的移民城市(外来移民占居民的80%以上),大量移民带来的各地文化也汇聚于此。上海是西方文明的窗口,这里的外国文化也是多元的,除了英美主流文化,还有法国、意大利的拉丁文化,德国、俄罗斯、犹太文化,甚至还有朝鲜、日本文化的影响。东西方两种文明的交汇碰撞,就形成了上海文化海纳百川的特质,以及新的城市精神。这种城市精神就是开放、多元、创新、理性与法制。
10
上海是近代西学传播中心,而后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化和娱乐业的策源地。新式教育、报纸、出版业、广播、电影、游乐场等,出现早,数量多。1868年发刊的《万国公报》,成为传播西学的阵地。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中文报纸《申报》于1872年创刊。在出版印刷方面,墨海书馆(1843)、美华书馆(1860)、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土山湾印刷馆(1874)、点石斋石印书局(1879年)、同文书会(1884,后易名广学会)等,都是译介西学、传播知识的重要窗口。到民国时期,上海出版业更加发达,号称中国三大书局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都在一条福州路上。1899年,汪优游、朱双云和徐半梅等上海学生的登台演剧,成为了中国话剧史的开端。1896年在电影诞生半年之后,这种“西洋影戏”就出现在了上海。不仅如此,此后的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重镇;一部《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一大批综合性娱乐场所、游乐场所陆续建成,如著名的新世界(1915)、大舞台(1915)、天外天(1916)、大世界游乐场(1917)、建于永安公司屋顶的天韵楼(1918)等等。20年代,各种娱乐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达到鼎盛。据统计,20年代至抗战爆发前,上海兴建的电影院就有40余座,特别是大光明大戏院(1928)、南京大戏院(1930)、国泰电影院(1932)、大上海大戏院(1933)等影院,都有豪华的外观、完善的音响设备、舒适的座位,看电影风靡上海。跳舞作为新颖的娱乐项目而流传,20年代末交际舞“已在中国扎根”;1931年百乐门舞场落成,使得交际舞更加风行。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毫无争议的文化娱乐中心。
11
三、革命与救亡思潮的发祥地 近代上海作为中西交汇的国际都市,也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管道。康有为1882年经过上海,他从上海繁华的背后,看出了“西人治术之有本”,看出了先进的有希望的文明,于是在沪购买大量西学书籍而返京。这次上海之行,成为他思想的转折点。紧随其后的还有刘光第、梁启超等,他们都在上海受到了新文明洗礼。梁启超曾自述其在北京考取功名 “下第后归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且见上海制造局译出西书若干种,心好之,以无力不能购也。”
12
上海城市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便捷的内外交通,亦使其成为中国政治活动的最合宜地区。清末,强学会、农学会、自立会、中国教育会、光复会、预备立宪公会、同盟会中部总会等在上海成立。民国成立后,有近60个政党政团在上海创建或活动。1919年,中国国民党在此正式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时期的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起航地,也是苏俄和共产国际苦心经营的远东基地、朝鲜革命力量壮大和博弈的舞台以及日本共产主义运动的海外中转站。此后,还有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即国民党改组派)、中国民主促进会等诞生于此。
13
四、中国制造的大本营 上海地理位置优越,不仅是中国海岸线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的入海口,也是亚太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加之充分的国际联系,上海成为中国最早进入全球化分工城市的行列,迅速地由一座江南县城一跃而成为中国的经济首都。
14
外资首先进入上海,并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在1843年至1859年间,共开办18家外资工厂。1860年以后,外资工业发展迅速,到1864年有38家,门类扩展到10个。英商于1860年初率先在沪创建怡和纺丝局,紧接着法、美、意等国商人也纷纷投资设厂。紧随其后,中国人自办的现代企业也逐渐发端。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此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纷纷设立。《马关条约》签署后,日本以及其他各国取得了在华投资设厂的特权,上海工业化的步伐开始加速。到1913年,外资企业在上海的总资本达到6346万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0.34%。20世纪30年代,约有46%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在上海。 效仿外资企业的民族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在上海新办的民族工业企业为112家,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以机器工业为例, 1920年民族工业工厂数已达114家。一战期间是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年代,由于欧洲列强间的世界大战,外资资本的势力大为受挫。上海资产阶级乘机迅速崛起。上海出品的棉布与面粉,成为中国最早输往欧洲的大宗工业品。此后,简氏兄弟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荣氏的申新、福新纺织面粉集团、刘鸿生企业集团等不断涌现。
15
品牌孕育了一座城市的价值观和财富观。上海这个中国制造业的大本营孕育了百千个名牌产品。如近代的兵船牌面粉、华生牌电器、飞虎牌油漆、三角牌毛巾、双妹牌化妆品、关勒铭金笔、阴丹士林花色布、培罗蒙西服等。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进入了 “上海制造”的时代,上海制造也成为这个城市的骄傲和名片。上海牌手表、永久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海鸥牌照相机、恒源祥绒线等,风靡全国。90年代前,上海名牌约占全国的80%。
16
五、从浦东开发到中国(上海)自贸区 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再一次魅力四射,惊艳登台。外国记者报道说:上海正重现其“东方巴黎”的迷人风采。的确如此,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从来没有如此旺盛,如此令人振奋。上海吸引了海内外的巨额投资,迎来了新的移民浪潮,创造了开风气之先的诸多“第一”: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第一张股票,第一块批租的土地……上海始终坚持“开拓性、坚韧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历史连接未来,经历了170年城市现代化历程的上海,正在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
17
2010上海世博会带来多重效应。
18
城市如何和谐发展? 2010年11月15日静安区胶州路高层民宅大火,烧死58人。
19
日本对水源地的保护 加拿大冰川公园
20
上海自贸区的正式获批,对上海本身来说,也被外界认为将借助自贸区获取新的“十年红利”。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试验区,上海贸区的范围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深水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上海自由贸易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 2013年8月,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上海自贸区的正式获批,对上海本身来说,也被外界认为将借助自贸区获取新的“十年红利”。 自贸区的建立将会促使上海成为继伦敦、鹿特丹之后另一大转口贸易港,加快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自贸区意义堪比入WTO 。 贸易、金融、航运、税收、法律、监管创新。“一简化六自由”:简化管理尤其是行政审批,使区内注册企业享受贸易自由、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自由、服务进出自由、货币流通自由、货物存储自由,并使与区内注册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区外企业搭车享受“一简化六自由”。被喻为“中国二次入世”,“二次浦东开发开放”、“再设一个深圳特区”。 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