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浙江省小学数学六班班级学习简报(八) 2 2012 ●
2
在忙忙碌碌中,在不知不觉中,“国培”已经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一个多月的学习。大家认真学习课程;在班级论坛中各学员积极研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热点问题;在班级留言中老师写下了学习后的思考和感受;在教师提交的学思作业中留下了客观的点评。虽然学习是繁忙的,但我们累并快乐着;快乐着并收获着、成长着。 1
3
contents 卷首语 温馨提示 重要通知 学情通报 主编:陈益 班级之星 学习感言 热点研讨 辅导教师语 论坛贴——困惑
4
第五周学习计划 重要通知 温 馨 提 示 1 1.第五期视频答疑时间为:4月25日, 9:00——11:30分。
1.第五期视频答疑时间为:4月25日, :00——11:30分。 2.2份作业大家都已完成,如果还想继续写,请务必在28号前交起。 3.研修日志和发帖、回帖没完成任务的要抓紧时间喽。 提 示 重要通知 第五周学习计划 ·继续学习必修或选修课程。 ·学习班级简报和学科简报有关内容。 ·提交第四篇研修日志。 ·网上交流、学习,并在班级论坛或学科论坛发表主题帖至少2个和回帖至少4个。
5
学 通 报 情 刘晓 张慧 陈钏 石忠富 朱新壹 毛裕浩 陈文东 郑美芳 俞映红 俞涵辉 周良 潘慧芳 潘洪强 石冬梅 章赛艳 吴红霞
姓名 研修日志/评论/被评/推荐 我的教学故事/评论/被评/推荐 教学经验分享/评论/被评/推荐 作业/评论/被评/推荐 发帖/回帖/被回帖/推荐 总学习时间 刘晓 4 /0 /1 /2 0 /0 /0 /0 2 /0 /0 /0 11 /25 /8 /0 26小时35分 张慧 4 /2 /2 /2 0 /1 /0 /0 1 /0 /3 /0 3 /1 /4 /3 10 /26 /90 /0 20小时48分 陈钏 4 /7 /17 /3 1 /1 /4 /1 1 /0 /1 /1 3 /0 /3 /2 10 /23 /24 /0 32小时27分 石忠富 5 /3 /6 /4 0 /3 /0 /0 2 /2 /2 /0 10 /21 /7 /0 19小时30分 朱新壹 4 /0 /4 /0 1 /0 /1 /0 1 /0 /0 /0 4 /0 /0 /1 10 /23 /22 /0 20小时0分 毛裕浩 4 /0 /4 /4 1 /0 /3 /1 2 /0 /2 /2 10 /21 /26 /0 19小时49分 陈文东 4 /0 /2 /3 2 /0 /0 /2 10 /26 /30 /0 18小时57分 郑美芳 4 /1 /9 /3 1 /3 /4 /1 1 /0 /4 /1 2 /0 /1 /1 10 /20 /27 /0 29小时30分 俞映红 4 /0 /4 /3 6 /0 /0 /2 10 /27 /3 /0 22小时15分 俞涵辉 3 /0 /2 /2 2 /0 /4 /2 3 /0 /0 /0 10 /19 /22 /0 19小时40分 周良 3 /0 /3 /0 12 /24 /16 /0 22小时41分 潘慧芳 4 /3 /5 /3 2 /0 /0 /1 10 /26 /62 /1 20小时1分 潘洪强 2 /0 /3 /1 9 /16 /8 /0 20小时51分 石冬梅 4 /0 /4 /1 6 /0 /1 /1 10 /25 /7 /0 21小时56分 章赛艳 4 /4 /9 /4 1 /1 /3 /1 1 /1 /2 /1 3 /4 /1 /1 10 /28 /37 /0 26小时19分 吴红霞 4 /2 /6 /4 1 /0 /2 /1 10 /23 /12 /0 24小时29分 王月秋 4 /3 /3 /2 11 /22 /63 /0 24小时31分 陈继红 5 /4 /10 /5 2 /2 /5 /2 10 /23 /23 /0 吴晓春 5 /0 /3 /3 3 /0 /1 /1 13 /29 /16 /0 19小时52分
6
学 通 情 报 陈小芳 陈华丽 陈伟红 梁洪超 王小荷 俞红波 陈新艳 梁海萍 潘浙南 张亚敏 陈锡标 俞利永 梁森平 何钟梁 章亚芳
姓名 研修日志/评论/被评/推荐 我的教学故事/评论/被评/推荐 教学经验分享/评论/被评/推荐 作业/评论/被评/推荐 发帖/回帖/被回帖/推荐 总学习时间 陈小芳 4 /2 /4 /2 0 /1 /0 /0 0 /0 /0 /0 2 /0 /0 /0 11 /22 /14 /0 25小时7分 陈华丽 4 /0 /4 /3 1 /0 /1 /1 1 /0 /2 /1 2 /0 /0 /1 10 /24 /6 /0 22小时39分 陈伟红 4 /0 /2 /2 3 /0 /1 /2 10 /21 /29 /0 22小时45分 梁洪超 4 /0 /5 /1 10 /30 /26 /0 19小时7分 王小荷 4 /0 /4 /4 1 /1 /3 /1 2 /0 /1 /2 11 /21 /7 /0 19小时42分 俞红波 10 /22 /11 /0 21小时57分 陈新艳 4 /0 /3 /2 1 /0 /0 /0 3 /0 /0 /0 13 /24 /12 /0 20小时52分 梁海萍 4 /0 /0 /0 1 /0 /0 /1 2 /0 /0 /2 10 /26 /18 /0 20小时3分 潘浙南 11 /33 /24 /0 23小时24分 张亚敏 4 /0 /6 /2 10 /22 /58 /0 18小时54分 陈锡标 4 /0 /2 /1 2 /2 /4 /2 12 /43 /48 /0 21小时39分 俞利永 4 /2 /3 /0 2 /1 /6 /1 2 /1 /0 /0 11 /21 /18 /0 19小时50分 梁森平 4 /2 /2 /1 1 /0 /2 /0 10 /36 /43 /0 20小时2分 何钟梁 4 /6 /5 /1 10 /22 /19 /0 20小时4分 章亚芳 4 /0 /4 /1 10 /33 /16 /0 18小时48分 何益芳 3 /0 /1 /1 10 /25 /52 /0 19小时4分 徐志辉 1 /0 /3 /1 11 /31 /17 /0 18小时34分 何林阳 4 /0 /3 /1 10 /28 /24 /0 24小时23分 章晓东 4 /2 /3 /2 1 /0 /1 /0 13 /27 /28 /0 28小时8分
7
学 通 情 报 章元斌 吴涌岚 刘建强 赵杰 丁翠英 俞利红 贾春波 盛南燕 叶松霞 梁灏 唐元兵 徐幼平 叶慧萍 俞越东 俞浩东 王春生
4 /1 /5 /2 1 /0 /2 /1 0 /0 /0 /0 2 /0 /0 /0 11 /24 /41 /0 25小时7分 吴涌岚 4 /0 /5 /3 1 /1 /1 /0 3 /0 /1 /0 10 /37 /51 /0 20小时4分 刘建强 3 /1 /2 /1 3 /0 /0 /0 10 /22 /40 /0 19小时17分 赵杰 3 /0 /4 /2 3 /1 /1 /0 10 /20 /5 /0 18小时46分 丁翠英 4 /7 /7 /1 1 /2 /4 /1 1 /1 /0 /0 2 /2 /1 /1 11 /37 /31 /0 22小时6分 俞利红 4 /2 /8 /2 1 /1 /5 /0 1 /0 /2 /0 2 /0 /1 /0 10 /24 /27 /0 18小时35分 贾春波 8 /4 /12 /8 3 /2 /10 /3 2 /0 /2 /2 10 /29 /15 /0 21小时46分 盛南燕 4 /6 /4 /1 1 /3 /2 /1 1 /4 /4 /0 2 /8 /2 /0 11 /23 /41 /0 23小时57分 叶松霞 4 /0 /4 /1 1 /0 /1 /1 1 /0 /1 /0 3 /0 /0 /1 10 /23 /32 /0 19小时22分 梁灏 4 /1 /2 /2 1 /0 /3 /0 2 /0 /0 /1 13 /22 /16 /0 22小时31分 唐元兵 4 /0 /6 /4 0 /1 /0 /0 2 /0 /2 /1 10 /21 /23 /0 20小时9分 徐幼平 4 /1 /4 /1 1 /5 /2 /0 1 /0 /0 /0 3 /0 /0 /2 10 /22 /12 /0 40小时42分 叶慧萍 4 /2 /5 /0 1 /1 /3 /1 3 /0 /2 /1 10 /20 /13 /0 19小时56分 俞越东 4 /3 /5 /3 2 /1 /1 /1 9 /22 /21 /0 21小时56分 俞浩东 4 /0 /2 /3 10 /21 /16 /0 21小时3分 王春生 4 /8 /10 /2 1 /4 /5 /1 1 /6 /4 /1 2 /4 /4 /1 12 /29 /19 /0 23小时12分 赵华英 4 /2 /14 /4 1 /8 /3 /0 1 /13 /2 /0 3 /14 /3 /2 10 /46 /53 /0 30小时57分 林颖 4 /1 /5 /3 1 /2 /1 /0 2 /1 /2 /0 11 /22 /24 /0 20小时1分 吕水英 4 /9 /7 /3 3 /1 /4 /0 11 /22 /36 /0 24小时38分
8
学 通 情 报 叶跃萍 王琼 汪美平 王永锋 胡屹翠 叶正辉 骆广城 徐金萍 杨珊珊 杨晓静 梁惠丽 袁春梅 张利敏 王秋霞 胡国英 俞伟娟
姓名 研修日志/评论/被评/推荐 我的教学故事/评论/被评/推荐 教学经验分享/评论/被评/推荐 作业/评论/被评/推荐 发帖/回帖/被回帖/推荐 总学习时间 叶跃萍 4 /5 /13 /4 0 /0 /0 /0 0 /1 /0 /0 3 /2 /1 /1 12 /26 /61 /0 18小时35分 王琼 4 /2 /17 /3 3 /1 /1 /2 11 /29 /56 /0 18小时38分 汪美平 5 /2 /6 /1 3 /0 /1 /0 11 /23 /50 /0 22小时44分 王永锋 5 /14 /25 /5 1 /3 /5 /1 1 /5 /4 /1 2 /1 /3 /2 14 /57 /113 /0 31小时43分 胡屹翠 4 /17 /2 /2 0 /4 /0 /0 4 /6 /3 /0 12 /32 /19 /0 18小时47分 叶正辉 4 /1 /6 /2 1 /5 /3 /1 2 /1 /2 /2 4 /22 /1 /0 18小时42分 骆广城 4 /4 /6 /1 10 /20 /8 /0 18小时40分 徐金萍 4 /0 /4 /3 4 /0 /1 /1 10 /10 /31 /0 19小时14分 杨珊珊 3 /0 /4 /0 1 /0 /2 /0 3 /0 /0 /0 11 /18 /13 /0 19小时1分 杨晓静 4 /0 /9 /2 3 /0 /0 /1 10 /22 /20 /0 19小时18分 梁惠丽 4 /3 /10 /4 1 /3 /1 /1 2 /1 /1 /2 10 /29 /14 /0 26小时34分 袁春梅 2 /0 /1 /2 2 /0 /1 /0 2 /15 /4 /0 30小时14分 张利敏 4 /0 /3 /2 1 /0 /1 /0 10 /21 /28 /0 18小时32分 王秋霞 3 /0 /5 /2 2 /0 /0 /0 10 /13 /6 /0 19小时30分 胡国英 4 /2 /6 /3 1 /0 /0 /0 2 /0 /0 /1 10 /20 /29 /0 19小时22分 俞伟娟 3 /5 /7 /2 1 /0 /0 /1 1 /0 /1 /1 10 /21 /6 /0 25小时22分 盛国阳 4 /0 /6 /3 5 /0 /0 /2 3 /3 /14 /0 19小时17分 何兰兰 3 /0 /3 /3 1 /0 /3 /1 10 /21 /31 /0 22小时7分 张美江 4 /0 /1 /0 11 /37 /37 /0
9
学 通 情 报 周小灿 张青松 潘伟清 丁宇南 魏小江 张爱丽 张少英 潘佳英 梁初蓉 王伟萍 盛小兰 钱丽芳 唐军浩 吕珍 俞伟高 陈益
姓名 研修日志/评论/被评/推荐 我的教学故事/评论/被评/推荐 教学经验分享/评论/被评/推荐 作业/评论/被评/推荐 发帖/回帖/被回帖/推荐 总学习时间 周小灿 4 /3 /9 /4 0 /1 /0 /0 1 /0 /1 /1 2 /0 /0 /0 10 /27 /10 /0 21小时28分 张青松 1 /0 /0 /0 1 /0 /3 /1 0 /0 /0 /0 3 /0 /0 /0 4 /7 /14 /0 18小时21分 潘伟清 5 /0 /4 /3 2 /0 /3 /2 11 /32 /6 /0 19小时1分 丁宇南 1 /1 /1 /1 2 /0 /0 /1 2 /6 /4 /0 19小时43分 魏小江 4 /0 /2 /4 2 /1 /0 /0 10 /20 /17 /0 18小时35分 张爱丽 4 /5 /2 /3 1 /0 /2 /1 3 /0 /1 /2 13 /25 /13 /0 28小时14分 张少英 4 /0 /0 /0 2 /0 /1 /1 11 /25 /12 /0 23小时9分 潘佳英 5 /0 /0 /0 7 /21 /18 /0 23小时47分 梁初蓉 4 /0 /0 /1 16小时43分 王伟萍 4 /0 /3 /0 2 /0 /2 /1 10 /33 /13 /0 18小时28分 盛小兰 4 /2 /6 /2 1 /0 /1 /0 10 /29 /40 /0 19小时18分 钱丽芳 4 /0 /4 /0 2 /1 /0 /1 10 /21 /45 /0 18小时44分 唐军浩 4 /4 /7 /3 2 /0 /1 /2 10 /24 /24 /0 18小时37分 吕珍 3 /0 /2 /2 11 /27 /34 /0 18小时59分 俞伟高 6 /0 /0 /0 3 /2 /6 /0 18小时41分 陈益 4 /1 /4 /4 2 /0 /5 /2 1 /1 /4 /0 4 /1 /2 /4 15 /69 /59 /0 31小时2分 王瑛 4 /6 /9 /4 1 /7 /1 /0 1 /2 /1 /1 3 /2 /4 /2 10 /77 /32 /0 24小时44分 陈伟 4 /7 /7 /2 0 /2 /0 /0 1 /1 /4 /1 3 /1 /3 /1 10 /24 /50 /1 22小时12分 俞锋 4 /0 /4 /3 4 /0 /1 /0 11 /29 /19 /0 18小时51分 王英 4 /2 /7 /3 2 /0 /2 /0 10 /23 /27 /0 王益平 2 /6 /2 /2 2 /1 /3 /0 13 /20 /15 /0 28小时41分 王毓敏 4 /3 /15 /3 3 /0 /1 /1 10 /21 /59 /0 19小时13分 4 /2 /0 /3 11 /22 /14 /0 26小时33分 章毅明 4 /0 /1 /2 10 /20 /7 /0 20小时6分
10
班 级 之 星 3 学习时间:徐幼平、陈钏、王永锋、 回 帖:王 瑛、陈 益、王永锋 发 帖:陈 益、王永峰、吴晓春
回 帖:王 瑛、陈 益、王永锋 级 发 帖:陈 益、王永峰、吴晓春 之 星 作 业:俞映红、石冬梅、俞伟高 我的教学故事:盛国阳、贾春波 研修日志:贾春波、吴晓春、陈继红、潘伟清、王永锋、 汪美萍、石忠富 备注:时间截止4月24日前
11
学习感言 感受学导课堂 发布者:张少英 发布时间: :10:06 参加了本次“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让我有了一种获得新生的感觉,从生本课堂到生态课堂再到本次的学导课堂,每一次改革都是怎么样才能更加突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进行。黄爱华老师和朱乐平老师的课更是把本次的主题发挥到了极致,这两位老师教学风格虽完全不同,黄老师是动中有静,而朱老师是静中有动,但他们却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黄老师在课堂中总共就出示了三句话,出示每句话之后都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让学生做老师问学生去理解概念掌握概念,老师在课堂中时而转化为学生时而又以指导者的身份提点一二,看上去学生一直在动,可是在动中学生却是一直围绕着问题在动,动中思考,掌握了知识,学生并没有死记硬背互相垂直、垂足等概念,而是在对与错的矛盾中理解。而朱老师的课是安安静静的那种,但却不是死气沉沉,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紧接着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始终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中思维得到强有力的训练。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更多表现为教师恰当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更多激起学生有意学习的动力。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为学生营造“学”的气场,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国培总结感言 发布者:胡屹翠 发布时间: :52:16 通过国培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断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也有保质期”,因此,知识更新是必要的,我要抽出课余时间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资源学习专业知识。 二、自我反思。 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找出“得”与“失”,转“败”为“胜”,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吃一堑,长一智,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三、相互交流。 虚心同同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虚心听取同事们直言不讳的真言,久而久之,一定会大有进步和发展的。 总之,这次国培行动使我受益匪浅,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了这么难得的合理的自由学习机会,我决心把培训中所学的业务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努力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12
4 热点话题之一 应用题教学的支持点 辅导老师语:传统应用题按类型分类,在教学中运用类型结合数量关系。我们教师教学的主线是:分析数量关系。缺点是学生产生类化,套用类型。新教材打破类型界线,结合数和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其实大部分还是人为问题)。在新教材中,一节课练习中会出现多种类型的应用问题,这给老师带来一些困惑,教学中出现了这一题怎么做,那一题怎么做的教学现象。也就说,我们不知道教学应用问题的主线是什么。我们怎么教学应用问题?
13
王小荷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2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归根结底是四则运算意义问题,只要熟悉了意义,那就能将题目情节用数学语言表述,然后根据意义列出算式。 :08:37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俞红波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 :50:02 小 大 第 3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很赞同王老师的,要重视对运算意义的教学。加、减、乘、除运算的意义是核心概念,要让学生积累数学原型,就容易分析数量关系了。 :02:20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郑辉龙 等级:学员 文章:35 注册: :51:36 小 大 第 4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是理解题意,近一半的学生不会是因为题目都没有看懂 :58:45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俞浩东 等级:学员 文章:31 注册: :50:01 小 大 第 5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本来只知道怎样把学生教会,看了贾老师提的问题以及其他同行的回复,使我深刻感受到,一切教学行为都要有教学思想作指导 :34:50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俞越东 等级:学员 文章:31 注册: :50:03 小 大 第 6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要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 :26:20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14
徐幼平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7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zjwangxiaohe 于 :08:37 在大作中提到 归根结底是四则运算意义问题,只要熟悉了意义,那就能将题目情节用数学语言表述,然后根据意义列出算式。 赞 :31:49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章亚芳 等级:学员 文章:43 注册: :50:01 小 大 第 8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还有很多学生凭的是感觉,从生活实际联系数的运算而来的直觉 :57:21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张少英 等级:学员 文章:36 注册: :50:02 小 大 第 9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我认为意义的理解非常重要,就像我们一年级的问题解决无非是加或减,不管他题目怎么变但最终还是离不开一个主线,当总数不知道,求总数就要用加法做,把它们合起来;当总数知道求部分数,就要用减法做,用总数减去部分数 :19:26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魏小江 等级:学员 文章:30 注册: :50:03 小 大 第 10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应用题; 思路;向孙悟空学习,路就在脚下。 :47:23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15
赵杰 等级:学员 文章:30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11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从生活实际联系数的运算而来的直觉当然是一种好的方法,特别在一年级学生适合。 :52:56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袁春梅 等级:学员 文章:17 注册: :50:01 小 大 第 12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 新教材打破类型界线,结合数和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其实大部分还是人为问题)。在新教材中,一节课练习中会出现多种类型的应用问题,这给老师带来一些困惑,教学中出现了这一题怎么做,那一题怎么做的教学现象。”是啊,如贾老师所说,新教材应用题没有一条主线,我们老师不知道怎样教,学生许多时候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我感觉只有那些真真理解的学生才能做得出。至于这样让学生做到真正理解,我平时比较关注让学生读题,其他真的没有一个好方法呢! :27:18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潘佳英 等级:学员 文章:28 注册: :50:02 小 大 第 13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要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 很同意!! :24:58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潘佳英 等级:学员 文章:28 注册: :50:02 小 大 第 14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关键还是要会分析数量关系吧 :43:38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章毅明 等级:学员 文章:30 注册: :50:03 小 大 第 15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是理解题意,近一半的学生不会是因为题目都没有看懂 。问题是对于中差生,如何指导他们读懂题意。
16
周良 等级:学员 文章:36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16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应用题就是把生活中一些问题搬到数学课堂中来解决。我觉得解决应用题的基础应该是让学生熟悉生活中的事例,然后来帮组学生理解题意,最后解答。 :10:56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贾春波 等级:版主 文章:187 注册: :50:00 小 大 第 17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zjpanjiaying 于 :43:38 在大作中提到 关键还是要会分析数量关系吧是啊,分析数量关系肯定是重要的。但是一节课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数量关系。那怎么办?要学生一种数量关系的模型不是靠一两个题目就能建立了?怎么来处理这个矛盾呢? :59:41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何钟梁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 :50:01 小 大 第 18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不是又回到老路上去了吗? :51:33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何钟梁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 :50:01 小 大 第 19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我是真教不来了,求教大家该怎么教。 :52:39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删除 | |
17
4 热点话题之二 如何教学比较大的计量单位? 辅导老师语:看了胡国英老师提出:“对于平方千米、公顷这样比较大的面积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面积单位的概念?”我很有同感,大的计量单位,除了面积单位中的“平方千米、公顷”以为,还有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等。这些我们无法再让学生来直接感受,学生有缺乏生活经验,如何教好这些大的计量单位,不知道大家有什么高见?
18
下面是我08年教学“吨”后的一个课堂随笔。 悲剧仍然在延续【认识吨的后感】 吨、千克、克这些都是刻画物体世界质量多少的单位,认识这些内容最为重要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的情境中选择正确、合适的单位。不要出现一个书包重5吨,一个鸡蛋重50千克等这些不好笑的笑话。然而,很多的老师(包括自己)在教学中通过讲一讲(实际情境)、看一看(幻灯)、做一做(题目的换算)、想一想(想像)就期望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这些质量单位,结果可想而知,两个字“白搭”。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果能提供一些1吨的物质,比如“25千克的一袋米,40袋米堆在一起”;“一吨的水”;“一吨的钢铁”等,让学生实地观察,这些实际体验给学生建构起1吨的质量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甚至会留下终身的记忆。而我只能为学生提供一袋25千克的大米,只能让他们来抬一抬,然后通过这个想像一下。但与前者相比,效果犹如天壤之别! 我虽然不能回忆起自己学习吨、千克、克这些质量单位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的数学老师没有带我去看过大约1吨重物体,也没有让我去体验过稍小物体的重量,因此自己的质量观念很差。可悲的是,现在的我好像也没有为学生提供1吨重的物体,为此我感到心痛,悲剧仍在延续! 有人说,教材不是提供了主体图吗?一头牛是500千克,两头正好1吨吗?没错这一个建构1吨的质量情境,但这是一个好的情境吗?问问现在有几个学生看见牛呢?何况是一头500千克的牛呢?有的学生可能在想牛有几个角?什么样子的?等其他问题。 计量单位为何难以掌握,究其原因是学生看到这些计量单位无法在头脑中正确的形成这些计量单位的表象(或者说是实际情境),有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当然有些计量单位的数量是超出了学生想象能力。出现这种情况是学生头脑中原本的表象不够!首先是要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各种计量单位的表象。 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为了悲剧不再延续,我想建议学校建立一个数学园。在这个数学角中建立一个“一个单位的刻度角”,为学生提供一些“一个数量单位”的实物,如有长度单位区、质量单位区、容积单位区、体积单位区、时间单位区等等。
19
赵华英 等级:学员 文章:56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2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老贾是良师,真正树立了服务学生的教育观!我想要培养学生的量感,关键是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常常结合生活实例来理解抽象的单位量感,就能具体化一些 :56:27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王瑛 等级:学员 文章:87 注册: :50:01 小 大 第 3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建议学校建立一个数学园,这想法不错 :11:20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何兰兰 等级:学员 文章:31 注册: :50:03 小 大 第 4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很有同感,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抽象概念时,如何让学生能亲身体会感受,是我们老师要思考的。 :34:53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陈小芳 等级:学员 文章:33 注册: :50:03 小 大 第 5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我虽然不能回忆起自己学习吨、千克、克这些质量单位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的数学老师没有带我去看过大约1吨重物体,也没有让我去体验过稍小物体的重量,因此自己的质量观念很差。 我是一名数学教师,这句话我要铭记在心。 :19:04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20
石忠富 等级:学员 文章:31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6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千克和吨的认识确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内容,其实有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去描述一吨有多少重,所以教起来常有无从下手的感觉。生活是我们数学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多留意生活中的数学,把生活情境,生活中的常识引到数学课堂中来,想必能走出数学课上许多尴尬的场面。 :51:53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梁惠丽 等级:学员 文章:39 注册: :50:01 小 大 第 7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建立一个数学园的想法很好,可要让它变为现实并非易事。使学生形成“吨”的重量观念比较困难,就是要我说出“操场上一堆沙重量大约有几吨”也很难回答上来。所以也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看看、拎拎成袋的大米、面粉等,指出多少袋的重量是1吨,从而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吨”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59:13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吴涌岚 等级:学员 文章:47 注册: :50:01 小 大 第 8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贾老师的建议真不错!说实在,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的跟没经历过的反映出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上学期,认识千米,一个班在我的带领下绕着操场认真走一千米进行计时;还有一个班没有抽出时间走过,只是大致从一百米的时间推算出一千米大概要二十多分钟,结果,从考试中,有一道选择题,一千米要走多长时间?亲身走过的班级正确率比只是大致推算出来的班级就高多了。 :05:12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盛国阳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6 注册: :50:03 小 大 第 9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大计量单位的教学,常常为众多一线教师所不愿展示的“风景”,究其原因,教学的重点侧重于计量单位的感受,而不是方法的“探究”。而“千米”“吨”“公顷”这些大计量单位,又不能在课堂上“很实在”的让学生进行感受,所以“纸上谈兵”“空口白话”这些现象在课堂中比比皆是。 :04:34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俞越东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 :50:03 小 大 第 10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老贾的建议好,行动起来,我们教学也方便些,哈哈。
21
胡国英 等级:学员 文章:30 注册:2012-3-22 16:50:01 小 大 第 11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看了老师们的不同建议,感觉真不错!建立一个数学园挺好的,可惜目前不太可能.还是像梁惠丽说的那样,从拎面粉大米开始吧! :37:47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陈伟 等级:学员 文章:34 注册: :50:03 小 大 第 12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汤老师曾经提示我们:量感应从感量开始。 :58:20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梁灏 等级:学员 文章:35 注册: :50:03 小 大 第 13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我顶顶:在这个数学角中建立一个“一个单位的刻度角”,为学生提供一些“一个数量单位”的实物,如有长度单位区、质量单位区、容积单位区、体积单位区、时间单位区等等。————这建议好,值得推广 :21:12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杨珊珊 等级:学员 文章:29 注册: :50:02 小 大 第 14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老贾是良师,真正树立了服务学生的教育观!如何让学生能亲身体会感受抽象概念,是我们老师要思考的。 :40:49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王春生 等级:学员 文章:41 注册: :50:01 小 大 第 15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在大家的倡议下,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吧,呵呵呵。老贾的文章,人气挺旺的。呵呵
22
王益平 等级:学员 文章:33 注册:2012-3-22 16:50:03 小 大 第 16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尽力而为了,比如“吨”,就让学生的体重来说话,分而解之。千米,就让学生去跑步体验吧。 :11:31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叶正辉 等级:学员 文章:26 注册: :50:02 小 大 第 17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计量单位为何难以掌握,究其原因是学生看到这些计量单位无法在头脑中正确的形成这些计量单位的表象 :13:04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梁灏 等级:学员 文章:35 注册: :50:03 小 大 第 18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顶起 :58:00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王小荷 等级:学员 文章:32 注册: :50:03 小 大 第 19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如果学生有过深刻的认识过程,那么何愁学生学不了? :34:13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周良 等级:学员 文章:36 注册: :50:01 小 大 第 20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吨”是学生最难理解的。有时老师也说不清楚,没有直观的东西让学生去体会。要是学校里或县里有数学乐园来帮组学生掌握知识,那我想肯定会很受欢迎的。 :33:41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23
贾春波 等级:版主 文章:187 注册:2012-3-23 16:50:00 小 大 第 21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王老师说的很好,关键是怎样才是让学生经历深刻的过程?量感起于感量! :54:27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贾春波 等级:版主 文章:187 注册: :50:00 小 大 第 22 楼 个人展示 | QQ | 邮箱 | 主页 | 发短信 | 加为好友 zjwangxiaohe 于 :34:13 在大作中提到 如果学生有过深刻的认识过程,那么何愁学生学不了? 王老师说的真好!但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有过深刻的认识过程?量感始于感量! :56:08 举报 | 回复 | 引用 |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