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單元 醫療與社會文化 專題一 中國醫療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單元 醫療與社會文化 專題一 中國醫療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單元 醫療與社會文化 專題一 中國醫療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2 一、古代醫療的起源 1.起源說法 A.神農氏:嘗百草 B.黃帝與岐伯: a.古人習稱傳統中醫術為岐黃之術 b.《黃帝內經》多是黃帝與岐伯醫學 理論的討論 C.巫彭:據考為黄帝臣,醫療用巫術, 還掌握有藥物知識

3 神農氏在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象徵地位 72 中國最早的本草藥學寶典(漢朝),即名為《神農本草經》
神農氏在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象徵地位 72 中國最早的本草藥學寶典(漢朝),即名為《神農本草經》 自宋朝以來開始有立廟崇祀的傳統,後世奉為醫藥學之始祖

4 巫醫同源 ~73 古代名醫多具有巫的身分 A.古代巫醫不分:古代醫療行為與巫術 之間相混不分 B.原始社會認為人生病是鬼神所致 C.施行神祕巫術,也使用藥物 具有催眠或心理治療的效果(祈禱、祭告、念咒) 未發展成獨立的醫藥體系 神農嚐百草等傳說,反映古代醫療很早脫離巫術,朝獨立系統發展

5 古代巫、醫相混 古「醫」字從巫,寫作「毉」

6 2. 出土史料 73 A. 新石器時代:可能已出現醫療專用工具 a. 姜寨遺址:出土47枚圓扁修長又尖銳 的骨針(陜西) b
B.殷商甲骨文:對醫藥學知識有正式的 記載 a.對病因的理解:鬼神作用、氣候因素 b.疾病的記錄:以人體的部位命名──         疾首、疾目、耳鳴、疾腹 c.醫療的方式:針刺、炙灸、藥物、按摩

7  商卜辭中的病名記錄舉例

8 二、巫、醫分職與醫學理論的出現 73~74 1.周朝以後:趨於專業化 A.醫官與巫官職務有所劃分 a.醫官:中央設「醫師」,總管醫政── 負責整理醫案與病歷 (周禮) b.巫官:負責祈禱、卜筮、溝通鬼神…… B.醫事制度具雛形: a.醫師→醫官 b.分設食醫、疾醫(內科醫生)、瘍醫   (外科醫生)與獸醫

9 2. 春秋戰國時代(醫學進步) 74 A. 致病原因的認識:提出「信巫不信醫」 疾病不治的觀念(理性 B. 出現專業醫療人物: 扁鵲 C

10 扁鵲 補充 扁鵲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名醫。漢朝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曾經專門為他立傳。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原姓秦,名越人,現在的河北任丘人。因為他醫術高明,可與黃帝軒轅時代的名醫扁鵲相媲美,所以人們稱他為「扁鵲」。 中國古代診斷方法不外乎望、聞、問、切「四診」。望就是望病人的面色、舌象以及外觀;聞就是聞病人排泄物的氣味和聽病人發出的各種聲者;問就是問病情;切就是診脈及觸摸體表等。透過「四診」,蒐集病情資料,以便診斷。扁鵲精於「四診」,尤其擅長望診和脈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是扁鵲望診的典型例子。同時,在入虢之診例子中,扁鵲還透過脈診,分析虢太子假死的原因是陰陽脈失調,陽脈下陷,陰脈上沖,引起全身血脈紊亂。史學家認為,扁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

11 《黃帝內經》 (內經) 74~75 成書年代:約於戰國末年醫家(集体創作) 意義:確立日後中國醫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被推為「醫書之祖」
《黃帝內經》 (內經) ~75 成書年代:約於戰國末年醫家(集体創作) 意義:確立日後中國醫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被推為「醫書之祖」 內容: A.有關攝生、陰陽、臟象、經絡和論治之道 B.主張構成人體生命的物質為精、神、氣、血、津液 C.強調人體生理健康與環境的整體觀念 D.重視臟腑經絡的關係 E.運用陰陽五行的規律以解釋病理

12 《黃帝內經‧靈樞》書影 74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 早中醫理論著作,對後 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 深遠的影響。全書共18
《黃帝內經‧靈樞》書影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 早中醫理論著作,對後 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 深遠的影響。全書共18 卷,《素問》、《靈樞》 各有 9 卷、81篇。內容 包括攝生、陰陽、臟象、 經絡和論治之道 ※較重論述針灸理論與操作手法

13 五行生剋對應臟腑圖 五行思想在中國文化中運用的層面很 廣,中醫運用五行以對應五臟、六腑

14 五行生剋對應臟腑圖 補充 ◎ 五行生剋對應臟腑圖:傳統中醫運用五行,做為事物屬性概括歸類的準則。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別對應五味、四季、五臟與六腑。五味與藥性、食物歸類有關, 對治療效果會有影響。外界季節的變化會影響人體內在的生理狀況,因此攝取的食物與藥物必須考慮季節與人體臟腑的關係,採取適當的調節。 圖中大圈圈裡的內臟是表示「五臟」與五行的對應關係,依附於大圈圈旁的小圈圈則是「六腑」,與「五臟」共同形成表、裡的關係。

15 五臟與六腑 補充 臟腑(或五臟六腑)是中醫對內臟的總稱。根據《素問‧五臟別論篇》,「臟」指的是人體內的五臟,即:肝、心、脾、肺、腎,主要功能為受乘和傳化水穀並積存精氣; 六腑,即: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主要功能為生化和蓄存精氣。

16 3. 秦漢時期:更趨專業化 75 A. 名醫:淳于意、華佗、張機 B. 醫療理論:張機──《傷寒雜病論》 a
3.秦漢時期:更趨專業化 A.名醫:淳于意、華佗、張機 B.醫療理論:張機──《傷寒雜病論》 a.提出「辨證論治」(註9)與憑症用藥的原則   b.成為後世在治病方法與方劑(藥方)藥學發 展的重要基礎 c.被推為「經方之祖」,被尊為醫聖 

17 張機(仲景)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 他寫作的《傷寒雜病論》 ,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 法、方、藥具備的經典, 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
之宗、群方之祖」。 元明以後被奉為「醫聖」

18 三、巫術醫療與「道醫」的盛行 75 1.漢魏六朝巫術醫療盛行 (求醫又求巫) A.背景 (信巫不信醫) a.東漢末年瘟疫大為流行為疫鬼作祟所成 b.魏晉南北朝期間戰爭頻仍 B.鬼神致病信仰盛行 a.常於歲末舉行大儺儀式驅逐疫鬼 b.巫術醫療方式:在手臂綁五綵布、 佩帶吉祥物、在門上懸符、用咒術 治病、或在居家環境實施法術

19 2. 「道醫」的盛行 (魏晉以來) (醫療行為在巫術色彩上混有道教思想) 76 A. 背景:人們相信鬼神致病 B. 道教以治病傳教: a
2.「道醫」的盛行 (魏晉以來) (醫療行為在巫術色彩上混有道教思想) A.背景:人們相信鬼神致病 B.道教以治病傳教: a.尤以符籙派  b.以咒、符、醮、禱方式驅鬼治病 C.留下有關醫學著作:行醫治病及道教為追求成仙 A.葛洪─《肘後方》 B.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注》

20 四、尚醫風氣與「儒醫」的興起 76 隋唐於中央專設醫職 透過公開考試授與醫官職位 從此醫學技術納入正規學制 奠定日後儒醫的革新時代

21 四、尚醫風氣與「儒醫」的興起 77 1.宋朝尚醫風氣盛行 A.背景: a.宋朝政府重視醫學→醫師地位提升 b.醫學成為儒家實現「救人利物」的 「仁學」理想之途徑 B.士大夫習醫成為流行風尚 a.范仲淹曾提出「不為良相,則為良 醫」的主張 b.對歷代醫書整理與校勘,新創醫書

22 宋朝尚醫風氣盛行內容 77 官方設立醫療機構(參看課本) 1.翰林醫官院 2.太醫局 3.官設惠民藥局 4.朝廷派醫官查診給藥
宋朝尚醫風氣盛行內容 官方設立醫療機構(參看課本) 1.翰林醫官院 2.太醫局 3.官設惠民藥局 4.朝廷派醫官查診給藥 5.官方醫學教育考查嚴謹 6.中央對地方醫療衛生關懷

23 2.「儒醫」的興起 77 A.助長:「醫而優則仕」──宋徽宗將     官方醫學教育機構劃歸國子監     管轄,完成學業者賜與「醫學     出身」,任官資格與科舉入仕同 B.儒醫漸成對習醫士人的稱呼:南宋以後
C.有許多創新醫書對後世影響大 D.宋慈《洗冤錄》

24 南宋,具有豐富治獄經驗的宋慈,將醫學原理應用到 刑法上屍體的查驗,將其經驗撰成《洗冤錄》,開創 中國的法醫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法醫學著作
著名法醫學家宋慈 南宋,具有豐富治獄經驗的宋慈,將醫學原理應用到 刑法上屍體的查驗,將其經驗撰成《洗冤錄》,開創 中國的法醫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法醫學著作

25 五、金元以降醫學的分派 77~78 1.開始出現派別:北宋晚期 (臨床偏重使用的藥物)
五、金元以降醫學的分派 ~78 1.開始出現派別:北宋晚期 (臨床偏重使用的藥物) 2.新理論與派別:金元時代(12世紀以後) A.背景:大規模的民族遷徙與爭戰,新的 流行病不斷發生 B.代表: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 3.溫病學說興起:明末 A.強調:對於外感發熱的傳染病症,採用 清熱解毒措施來治療(由口鼻而入) B.代表:明:吳有性 清: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

26 劉完素──河間先生 時代:金朝人 派別:寒涼派 A.擅長治療熱病和雜病 B.主張寒能勝熱,善於用 清熱解毒的涼藥來治病

27 張從正 時代:金朝人 派別:攻下派──善用    汗、吐、下三法    來祛除影響身體     的病邪

28 李杲──東垣老人 時代:金朝人 派別:補土派 A.治病重視脾胃 B.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 於脾胃受損,導致元 氣不足所致 C.主張以溫補之藥調理脾胃 

29 朱震亨──丹溪先生 時代:元朝人 派別:滋陰派(養陰派) ──治病多用滋陰 降火之法


Download ppt "第三單元 醫療與社會文化 專題一 中國醫療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