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人生的平台 之 人生的目标(上) 文字取材: 霍韬晦教授
2
这个讲座叫『人生平台』,人生的出发要有一个基地,这个基地如果造得好,我们不单只可以在上面建造大厦,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体系,建立自己的事业,建立自己的人生,建立自己的价值:『平台』便有这个意思。所以,你要建立自己的平台,使自己的成长有个基础。 人类文化大开大合的时代 今天我们面对一个纷乱的世界,是大开大合的时代,一方面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按公历的记载,耶稣诞生至今二千年,在此之前西方已有它的文化源头,包括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至于中国和印度,亦有三千年以上的文化。
3
历史的行程,经过了三千年的推移,原来孤立的文化,分途发展,终于会合起来,发生了不少碰撞,或者引起很多对立和斗争,激起很多的火花与回响。回响过后,文化大河便会更加壮阔,更加拉动人心。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波澜;正是这个时候,东西文化、甚至全球人类数千年的文化,由独立分途各别发展,到了今天,真正的全球化了。因此,全球化不是经济的问题,亦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
4
但今天许多人只从经济解放看全球化,只关心市场的开拓、生产成本的降低,与未开发国家资源的运用。为了达到目的,于是又关心制度的衔接,正如中国要加入世贸,要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打交道,便要接受别人的制度,所以制度亦必然全球化。制度是文化的大门,门打开了,往来更畅顺,跟着来的一定是文化的全球化问题。文化的全球化其实已在进行中,这是无声的变革。我们见到很多人示威,例如八国高峰会议,又或者世界经济论坛,不论在何地举行,都有人赶去示威,这正正显示了文化的冲突;香港亦有这类事情发生。
5
即是说,一方面大张旗鼓,搞贸易之战,但其实背后进行的,则是无声的革命。这个无声的革命纔是最重要,才是影响深远,影响重大。人往往只留意一些听得到的声音,而听不到那些无声的变革。本课程就是为了开发大家的耳朵,禅宗所谓『只手之声』,谁能听到? 你听到吗? 若能听见,便会震动,响若巨雷,比起双手所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甚至比起一百双手加起来还要大。你能听见,那就是你的本事。 在今天,当人生面对东西文化真正的交汇、大开大合的时候,眼光、视野、问题,与以往都不同了。若再只是用以前的思考方式,那是不行了。但是,说以前的思考不行,并不是说把以前的东西全部弃掉,一切得重新开始的意思。
6
事实上,太阳底下无新事,不可能一切都重新开始的。事件可以是新,但当中的讯息,所给予你的启发就不一定是新的。语言可以是新,我们可以用新的语言和术语,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你思想通透,便发觉所谓新,都不过是旧瓶新酒,从前陈寅恪就喜欢这样说,只不过大家在心理上厌倦了一些语言,而换上一些新的表达罢了。就像文学艺术不断追求新的意念、新的创作,从技巧上看是新的,但深入下去,便会发觉所有的都是生命的感受。文化就是从生命出。你若对自己都还未了解,便一味求新,能新到那里去呢?
7
文化资源的丰富与选择的能力 人类自文字可稽文化,至今已经超过三千年了。现就不同的源流已经汇成巨流,大开大合,问题真的不同了,至少我们可用的资源已经不同了。以前我们只活在一个传统,只能用一种文化资源;但今天,从『用』的立场上看,我们可以用到很多不同的资源: 西方的、印度的、阿拉伯的,乃至不同宗教的: 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印度教、神道教,都可以给你不同的启发。在这个方面看,你有无数的资源可用。
8
资源 (resources),其实只是一个借来的字眼,初意很简单,好像一堆物料那样给你用,你可以用来生产你想要的东西,亦即资源可变成产品,再把产品变成财富。这是具体的转换,有物理、有数理,但文化资源不同: 她是无形无相的,不可量度的,怎样用呢? 首先,文化资源不是某物体,她虽然存在于社会,但却不可见,你以为你有用她,其实她亦在用你,或者是约制你、带领你、规范你。很简单的例子,你相信基督教和相信回教,人生便很不同了,同样地,你熟悉西方的文化,习惯了自由、民主,你便难以理解中国的人治与德治,甚至很难接受,所以,文化不是你可以调来调去的资源,它就在你生命中,对你起作用;不过,对从事文化建设的人来说,还是可称为资源的。
9
我们可以说: 今天我们可用的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前所未有,很方便,但另一方面亦会造成你的混乱。因为这些资源吸收入你的生命中,她会反过来约制你、规范你、要求你;你不能调和,不能融会贯通,便会矛盾、混乱,精神错乱,你做事顾此失彼。因此,这不是经济学上的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是资源没有善用的问题。就好像你到百货公司,衣服、鞋子都有很多,不论你想买什么,都有很多货品在你面前任你选择。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你的为难,因为你不懂选择,很可能付出了许多金钱,却买了劣质的货品回来。
10
结果,每次交易之后,你都会后悔,觉得自己很愚蠢。又或者,你只是给售货员的甜言蜜语所惑,买了不该买的东西或昂贵的东西回来: 其实你只要多等数天,便可以用一半的价钱买回同样的产品。常常都是这样,你会后悔,会觉得自己选择错误。最后你没有自信心,每一次都怀疑、后悔、抱怨、投诉。使自己的心很不安稳,不安稳便会进一步造成自己精神上的创伤。正因为损失多、失败多、给人欺骗多,自己便会崩溃。在今天的商业社会,我们想站稳一点都很难;不想混乱,希望精神健康一点都不容易。
11
人有很多资源可用,有很多东西可学,本来是很好的;可是,人负担不起,到最后是我们负担不起,就会放弃。许多人逃避做决定,有重要的事就东问西问,谁能为你作主呢? 结果生命的平台就站不稳,人生出现了危机。以上是简单的分析。由此可知,现代人为何要检视自己人生的平台,原因是时代不同了、问题不同了。今天的问题不是少,不要以为这是很『着数』的事,不要以为自己有很多选择,很自由,很有权利。其实是假的,但现代人却以为自己有很多选择,可以让自己选完再选,连丈夫、妻子都以为可以换完再换。现代人的感情正是这样,以为这很好,很自由,很多机会,怎知问题正在这里。
12
要知道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生命已经付出了很多代价,也受了很多伤害,但最后仍然不能保证你的选择是对的,或者可以安顿你的人生。多,其实只是诱惑,让你迷乱。你没有选择能力,就一定付上代价。所以,跟着下来便要问: 如何可以加强自己的选择能力呢? 如何才能令自己的生命方向,不走上曲折的、冤枉的路呢? 这是一个大问题。市场上愈多产品,你便愈容易选择错误,便愈容易造成后悔。这一番话,对我们的课程来说,可以视为一个背景,一个挑战,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生,重新建立自己的平台!
13
马斯洛说人生五种需要 现在,让我们切入第一讲的主题『人生的目标』,目标 (target) 或者称为目的 (aim),一般来说,都是代表我们要追求、要实现的对象。那么,人生有什么目标呢? 通常来说,我们做一件事情,会有一个目标的。但在人生的追求方面,很少用『目标』这个字。从西方心理学看,人生的目标往往会采用『需要』(needs) 这个字。你要什么? 美国当代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 - 马斯洛 (A.Maslow),便提出了人生的五种需要的说法。
14
生理的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s)
第一种是生理的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s),亦即是生物的需要 (biological needs),那便是饥则需饮食,冷则需穿衣。饮食穿衣是人生存的要求,这是第一层的需要,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人生存首先要温饱,首先是要活下去。从这里看,好像与动物没有什么分别,动物一样要生存,一样要温饱。
15
心理的需要 (psychological needs)
生理的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s) 之后,就是心理的需要,亦名为安全的需要 (safety needs)。人要生存便要有食物,但食物永远不足够,因为人会担心自己的将来,所以食物的需要会变成安全的需要。香港人的问题正是没有安全感,因为你好像随时会失去工作,你会失业,于是没有安全感,这安全感的需要,不单只是怕工作随时会失去,而是牵连到你的家庭都会破裂、婚姻会失败,子女会失学,这些都是会令人没有安全感,所以人很需要安全。
16
安全感其实是心理需要,第一层可以说是生理的,你要生存便要吃东西,动物都有这个需要,但是安全感是心理的,就算你有得吃,你还是会感到恐惧;你有工作,亦会担心;你有另一半,仍会恐惧失去,总之就是没有安全感。不单香港人,现代社会最缺乏的便是安全感。因为你发觉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会帮助你,你没有问题时,很多人都说得漂亮,但真有问题时却未必有人真正会把手伸出来。体谅一点说,因为人人都很忙碌,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要处理一大堆事情,时常要加班,香港人每天要工作十至十一小时都很平常,已经太劳累。总之,每个人都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父母很难照顾你的一生,你很难依赖你的父母,亦很难依赖你的兄弟,大家长大了,便各散西东。
17
人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要做的事,一年中只能见面两、三次。你的兄弟姊妹是不是都是这样呢
人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要做的事,一年中只能见面两、三次。你的兄弟姊妹是不是都是这样呢? 很多人都是这样,所以兄弟姊妹都不是可靠的,不单不可依靠,很多时还会相处不好,大家都看大家不顺眼,觉得对方不好,互相之间有很多批评和指责。人的孤独感在现代社会蔓延很快,你还可以依靠谁呢? 你能依赖谁? 你发觉真的没有人可以依赖。以前的社会,你可以依赖父母、丈夫、妻子,老年便依赖儿女,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你可以有这种想法,因为传统文化未死,你还有人可以依赖;但今天你千万不要这样想,你必须要更加坚强,其实亦即是更加孤独。
18
因此,你要克服你的孤独感。这点很重要,你要勇敢一点,你要看得更加清楚,否则你在感情上或亲情上过不了关,这样结局便会很惨了。这是感情上的受伤,你必须明白,你要防止,现代社会便是这样。安全感是心理上的一种很深的本能上的要求: 人需要安全感,这真是一个大问题。曾有学生问我爱情与面包那一方面重要的问题,这也不是那么容易解答。其实,她提出这个问题,可见她正在困惑中;她有了爱情,但没有安全感,于是想从我这里得到肯定,肯定安全感的重要。
19
若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又怎会问这样的问题呢
若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又怎会问这样的问题呢? 她的问题正是因为遇上一个没有经济力量的对象,才引发出来的。人真的需要安全感,要知道『面包』不只代表食物,还代表安全;再引申下去,还要有房屋、存款、工作,没有这些又怎样能安全呢? 难道有情便真的可以饮水饱吗? 没有屋子怎可以呢? 就算不是大屋,亦至少要有一个客厅,一个睡房呀! 只得一间房怎么可以呢? 将来有了孩子怎么办? 但这样问下去,问题便没完没了。究竟要有多少物质才算是安全呢? 这个可以有弹性,但人就是困惑,过不了关,正如父母教女儿选夫婿,必须要考虑对方的经济能力一样。
20
感情的需要 (love and attention needs)
21
人需要别人对自己的关怀 (concern or attention),进一步,人人都希望得到爱 (love)。现代人真的很需要爱,正因为太缺乏了,所以更希望得到。上一代人不需要特别追求爱,因为他生下来便活在一个关怀的世界中。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和社会都是充满着关怀的,真的是一个共同体 (community) 。现代西方社会也重视公平社会,把权利、义务说得清清楚楚,好像很好,但就是缺少温暖,隔壁的老太太死了三天还没有人知道;抢劫、杀人就更没有人管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关怀不会缺乏。
22
大家可以看看五、六十年代的粤语长片,内容都是充满着关怀,邻居、街坊守望相助。一点也不像今天,就算是门对门的,也可以连招呼也不打一个,连邻居姓什么也不知道。以前怎会是这样的? 以往整条街的住户都熟悉,你可以依赖你的街坊、邻里,而且他们有时比亲人还亲,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这些在现代社会不可能出现,亦不可能发生,大家都重门深锁。因此,人的内心世界更孤独,怀疑心更加强烈。
23
尊重的需要 (esteem needs) 人的心理需要,再高一层次,马斯洛说,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即是要求别人对你有好的评价,或者说是对你欣赏。你需要别人的欣赏、称赞,因为这样你才存在于别人心中,得到别人认同,这是第四层。人原来很渺小、很脆弱,他不能自己决定他自己的意义,却需要通过群体来肯定。人若认为你做得不好,那种挫败感是很大的,在群众的压力之下,你很容易崩溃。这真是一个非常深的奥秘,证明人不能独自存在,许多人童年受到委曲,便发愤做人,在外发迹,亦要『衣锦还乡』。这可能不是一个健康的心理,受伤之后不能平和,所以小孩子的成长,要特别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往往就是要得到父母的欣赏;假如他很努力地做一些事,用纸折了一个娃娃,希望母亲回来时会欣赏,岂料母亲太粗心,一下子便把它扔掉,孩子便会受伤,以后不会再做。
24
当然,父母有他们的理由,工作太忙了、太累了,根本感受不到儿女那细致的心,孩子把他的作品拿来,父母根本没有心情。因此,当孩子想得到欣赏,却给一手拨开,然后一句『不要烦我』! 便是这样。这些地方,现代人真的有很多问题,但是谁能解决呢? 因此要更有智能,才可以过关。 这一层,称为尊重的需要 (esteem needs),他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因为人是群体的动物;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要保留他自己,于是形成非常复杂的关系。所谓人情世故,这是最难学的。因为人人要求不同,你如何尊重他? 中国人俗语中所谓『面子』,你若把他的面子丢去,他便不能在这个世界中生存了。
25
人要觉得被尊重,这是人的『自我』 (ego),那是自我的本能,要人家承认自己存在的价值。西方存在主义在这方面大加发挥,说人要自己抉择,不要做一个被人决定的人。 把这个意思首先发挥出来的便是尼釆,他提出主人的道德和奴隶的道德: 人应该自己立法,甚至不需通过上帝。尼釆要做超人 (superman) ,要做立法者,『法』不是规章,而是价值的重估。他要重估一切价值,而且标准由我来订。但是这样做的话,很容易使人走上独裁者的角色,所以尊重的需要很容易变成权力的需要 (power need)。马斯洛没有指出这一点,但这一点才更能显示人的问题。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说,人要求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其实是来自于人的自爱与自重,但若源头不清,便很容易虚假。中国旧社会中特别多伪君子,在某一角度看来,正是这种要别人尊重自己,却没有真正的修养,变成用『面子』来盖。
26
自我实现 (self actualization)
不过,自我实现只是一个原则性和方向性的说法,因为这要回到个人的成长上来,希望自己在获得别人尊重之余,真的可以成就一些东西。成就的不是外在的成就,例如成立一间公司,又或者得奖等。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你的理想,实现你的目标,实现你自己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其实就是实现你自己。不过,目标人人不同,要实现什么也是各归自己决定。
27
这不同于中国文化中的有志之士,要成豪杰,要成君子,要成圣人,这些都有较一致的内容,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没有这样的规定。他是比较符合现代的多元文化,但结果是内容空洞,价值相对,建立不起生命成长的阶梯。说到底马斯洛都是来自美国文化环境,亦即是一个信奉自由主义文化环境,讲人权、自由、民主、平等,每人的选择都是平等的,所以最后一定是各有各的选择,最讨厌别人把他的价值观点加到自己身上。每个人都要由自己选择,因为那是自己的人权。自我实现到这一步,便讲不出一致的内容了。因此,也不是需要 (needs) 了,而是目标 (targets) 了。
28
其实,依我看,自我实现要实现些什么? 依于自由主义的平面化思维是解决不了的,甚至很多人都不觉得自己有这一层的需要,于是使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变成可有可无。这也就是说,必须待人成长到那个层次,才明白到人要有此追求。自我实现不是『需要』的问题,而是你对价值的认识问题。还有,这一个追求也可以说是人生的超越追求或终极追求,人有此追求,生命才不会沉于现实之中。比较起来,『需要』属于现实这层次,但价值则是理想层次,那是你实践、努力,乃至付出的目标,你不行动是不可以的,自我实现有赖人的付出和行动,才可以实现到。所谓 "actualization" ,实现什么呢? 不过,站在美国文化背景下,马斯洛是举不出什么主张的,只能回归个人选择。
29
但个人凭什么来选择呢. 还不是归回他的心里、欲望吗. 心若不成长,则他的所谓『自我实现』就变得空洞和软弱无力。这情形有点像神学家田立克 (P
但个人凭什么来选择呢? 还不是归回他的心里、欲望吗? 心若不成长,则他的所谓『自我实现』就变得空洞和软弱无力。这情形有点像神学家田立克 (P.Tillich)所提出的『终极关怀』 (ultimate concern)一样: 他认为宗教的问题不是上天堂的问题,而是实现他心中的终极关怀的问题。即是说,他最后到底关怀些什么? 他的说法在六、七十年代很新鲜,但同样没有突破自由主义的平面的思维,同样要把价值很简单地回归个人选择。他甚至说若你最后关怀的是你的太太,那么,你的终极关怀便可以是你的妻子,你对妻子的爱便成为了你的宗教,这就太松了。
30
和自我实现一样,提供不出任何内容;这样,说了等于没说,那只是一个抽象的、形式的方向,无法提升人生。为什么马斯洛和田立克都犯了同一谬误
和自我实现一样,提供不出任何内容;这样,说了等于没说,那只是一个抽象的、形式的方向,无法提升人生。为什么马斯洛和田立克都犯了同一谬误? 这只能从美国的、也就是自由主义的文化背景去解释。 不过,马斯洛的说法,对现实人生很有启发,特别是前几个层次,有心理学上的支持,亦即是很有现实的说服力,对人生了解、学校教育、社会制度的设计,都很有帮助,甚至可应用于企业管理。
31
知道人的需要,不光是给他一份工作、薪金,那只是第一层需要,你还要使他对公司有归属感、安全感,譬如重视年资,递增津贴和公积金、退休后有『长粮』
知道人的需要,不光是给他一份工作、薪金,那只是第一层需要,你还要使他对公司有归属感、安全感,譬如重视年资,递增津贴和公积金、退休后有『长粮』......一间公司如能够提供这种安全感,员工便会安心工作,一直至退休。除此之外,人需要关怀和尊重,因此你不要把你的员工当作机器,你该懂得关心他和尊重他,提供他成长的机会,包括培训、升迁、沟通、开发、荣辱与共,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如能够有关怀文化,员工就有归属感,自然上下齐心。由此可见,马斯洛的理论,很有实用价值,但这样就变成一套工具。他立足于心理学,只看到生命的种种欲求,却找不出生命成长的正面力量,所以不能说是一套很完善的人生理论。 下週待續……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