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测绘工程管理 课程开设意义 课程性质与特点 内容安排 学习方式 教学要求 教材及参考书 成绩评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测绘工程管理 课程开设意义 课程性质与特点 内容安排 学习方式 教学要求 教材及参考书 成绩评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测绘工程管理 课程开设意义 课程性质与特点 内容安排 学习方式 教学要求 教材及参考书 成绩评定

2 测绘工程管理总论 ★教学重点: 管理的性质、管理的职能及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1.熟知管理的产生过程、管理学研究方法
2.了解管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管理的作用 3. 理解管理的性质和管理的职能

3 一、管理的概念 (一)什么是管理?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H·Fayol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S·P·Robbins和M·Coultar :管理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H·A·Simon:管理即制定决策。 以E·S·Buffa为代表的数理学派: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式与程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4 徐国华: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的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三层含义:1、管理措施有5种—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2、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3、通过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更好的达成组织目标。 杨文士: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5 管理: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是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6、管理的主体—人

6 (二)测绘管理 测绘 测量和地图制图的总称,它的任务是用各种方法测量、编绘和出版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地物,并附之各种注记、标识,测量宇宙中各种星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位置,研究地球的变化。是向全社会提供地理信息、人文信息和太空信息的工作。测绘工作主要包括:大地测量、航空、航天测量与遥感、地图编制、野外地形数据采集及成图、地图数字化、数字化数据入库、界线测绘、工程测量和地图印刷等项目。 测绘管理 多指测绘企业管理   为了有效地实现既定的测绘目标,对一切可利用的测绘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创新等适应环境的动态过程。

7 二、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 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 管理的社会属性 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是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管理是社会化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是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管理才能把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得以组合和发挥作用。

8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管理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1、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关系下发挥作用; 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 2、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 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

9 马克思二重性理论的意义 1、二重性原理是我们正确分解资本主义管理和社会主义管理的共性与个性,大胆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的理论依据。
2、由于管理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学习外国经验不能照搬照抄,必须结合国情、企情、兼收积蓄,为我所用,自我一家。 3、二重性理论是我们认识和掌握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

10 三、管理的目标和对象 (一)管理的目标 1、物质性目标:少投入多产出。 2、社会性目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管理对象 人、财、物、信息和时间,以及由此构成的管理活动。 (三)管理的基本要素 1.管理主体—由谁进行管理。(who ) 2.管理客体—管理对象、管理什么。(what & whom) 3.管理目的—获取较高的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管理的职能和方法。(how) 5.管理的环境和条件。(circumstance)

11 四、管理的功能 管理功能:帮助组织充分利用其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一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取决于自然属性)
调节生产关系(取决于社会属性) 具体职能:观点不一 本书观点:信息获取、决策、计划、 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12 1、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的能力决定着组织领导效率的高低和组织运行状况的好坏。 2、决策: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决策过程包括七个步骤: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 (2)识别目标; (3)拟定被选方案; (4)评估被选方案; (5)做出决定; (6)选择实施战略; (7)监督和评估。

13 3、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4、组织:指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来完成任务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 管理者必须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来设计组织结构、配备人员和整合组织力量,以提高组织的应变力。 5、领导:指鼓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 6、控制:要求管理者设别当初所计划的结果与实际取得的结果之间的偏差。当一个组织的实际运行状况偏离计划时,管理者必须采取纠偏行动。纠偏行动可以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确保原先计划的顺利实现,也可以是对原先计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的形势。

14 7、创新:就是改变现状。 七种管理职能自己的表现形式: 信息获取职能通过信息的产生和流动表现出来; 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表现出来; 计划职能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 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控制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创新只能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其存在的。

15 决 策 创 信 息 获 取 新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对上图的解释: 1、信息获取只能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
决   策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对上图的解释: 1、信息获取只能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 2、决策即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 3、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梳理实施; 4、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

16 五、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 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主义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17 (一)、我国古代管理思想 1、老子的管理思想 2、孔子的管理思想 3、孟子的管理思想 4、墨子的管理思想 5、商鞅的管理思想
6、荀子的管理思想 7、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8、孙子的管理思想 9、管子的管理思想

18 (二)、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
3、现代管理理论(二次大战后)

19 1、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泰勒的科学管理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20 泰勒的科学管理 A、泰罗制的主要观点 (1)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效率的手段—运用科学方法
(3)科学管理的实质—劳资双方的一次完全思想革命 B、泰罗制原理 (1)劳动方法标准化原理 (2)培训工人科学化原理 (3)实行奖励工资制原理 (4)管理职能专业化原理 (5)例外原则

21 C、评价 (1)它是科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 (2)它是加强企业基础性管理的科学方法 (3)它只解决企业内部工作效率问题,未能解决企业与外部环境适应问题。 (4)它把工人当作机器附属物,未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2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 (1)企业基本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是企业六种基本活动之一 (2)管理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3)管理的14条原则

23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的主要贡献是指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权威有三种类型:
个人崇拜式 传统式 理性—合理的权威。 他认为,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24  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 ) 始于20世纪20年代。 (一)三位先驱者 雨果·芒斯特伯格、玛丽·福莱特、莉莲·吉尔布雷斯 (二)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纪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周围人的关系。

25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1)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 (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
(3)大规模访谈( ) (4)接线板接线工作试验( )

26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Magol的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1)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7 行为科学研究主要领域 人际关系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28 3、现代管理理论(二次大战后) (1)、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学派 著名管理学家孔茨(H·Koontz)在1980年将管理划分为11个学派,即:
①管理过程学派 ⑦系统学派 ⑧决策理论学派 ②人际关系学派 ⑨管理科学派 ③群体行为学派 ④经验学派 ⑩权变学派 ⑤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⑾经理角色派 ⑥社会技术系统

29 (2)、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①从总结具体经验到阐述一般原理。 ②从“机械人”、“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决策人”、“复等人”假设。
③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到把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 ④从学派分化、百家争鸣、相互综合发展。

30 (三)、社会主义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主要管理思想 (1)提出了管理二重性和管理必要性理论。
(2)提出了社会主义管理的基本模式。 (3)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原则。 (4)强调了权威在管理中的必要性。 (5)论述了簿记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中的必要性

31 2、列宁的主要管理思想 (1)、认为管理是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的首要任务。 (2)、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思想,主张大胆
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管理经验。 (3)、主张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 (4)、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管理原则。 (5)、重视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先选和使用。

32 3、我国管理理论与实践概况 (1)、学习苏联探索阶段(1953-1957) 1957-1960走弯路 1961-1965重新发展
(2)、自行探索阶段 重新发展 十年文革倒退 (3)、再建中国特色的管理学阶段(1977- )

33 (四)、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1、20世纪8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丛林 学习型组织理论 企业再造理论 知识管理理论 管理创新理论 信息管理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 冲突风险理论 项目管理理论 物流管理理论 竞争合作理论 集成管理理论

34 六 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1、管理学研究内容 2、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3、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35 1、管理学研究内容 (1)、管理的思想、意识和观念 (2)、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3)、管理的应用、分析与实践

36 2、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工业管理学 农业管理学 商业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 专业管理学 经济学 社会学 心理学 法 学 数 学 计算机 会计学
法 学 数 学 计算机 会计学 统计学 管理预测学 管理决策学 管理计划学 管理控制学 哲 学 系统科学 职能管理学 管理体制学 管理方法学 管理艺术学 综合管理学

37 3、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1)、基本原理 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权变原理、创新原理等
  ①.系统原理:将组织视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把管理理解为对话系统的设计、构建并使之正常、高效运转的过程。

38 ②.人本原理:把人看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及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管理活动中,充分依靠员工,及时了解员工的要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③.权变原理:认为管理是一项需要运用经验和技巧的实践活动,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管理应灵活地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④.创新原理:创新是组织的灵魂,它直接推动着组织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并以此获得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有效的管理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得以实现。

39 管理方法——管理活动中所采取的手段、技术和途径等。
(2)、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管理活动中所采取的手段、技术和途径等。 管理方法的分类 行政方法 经济方法 法律方法 宣传方法 一般手段性方法 目标管理法 价值工程法 ABC分类法 PERT法 TQC法 按方法内容特征 管理技术方法

40 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 按方法定量化程度 哲学方法 一般方法 具体方法 按方法适用程度

41 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调查法 2、归纳演绎法 马克思主义 唯物辩证法 3、比较分析法 4、权变研究法

42 作业1 1、解释管理及测绘管理的概念 2、简述管理二重性及其相互联系,如何利用管理二重性为我国企业管理服务?


Download ppt "测绘工程管理 课程开设意义 课程性质与特点 内容安排 学习方式 教学要求 教材及参考书 成绩评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