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密闭的连续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的功能。此外还有免疫等功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密闭的连续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的功能。此外还有免疫等功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密闭的连续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的功能。此外还有免疫等功能。

2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总论 二、心 三、肺循环血管 四、体循环动脉 五、体循环静脉

3 一、总论 (一)心血管系的组成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动脉:把血液带离心的管道,愈分愈细 静脉:把血液带回心的管道,愈汇愈粗。 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连于动脉和静脉之间。

4 血管结构及分类 一、动脉 二、静脉 三、毛细血管 四、微循环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管壁的组成主要有内皮、血管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各种血管的管壁结构以及组成成分与它们的功能密切相关。动脉和静脉的管壁因血压作用而决定其管壁弹性成分、平滑肌的含量及分布。其结构一般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 一、动脉 二、静脉 三、毛细血管 四、微循环

5 (一)动脉 把血液带离心的血管称为动脉。 典型动脉的管壁由内膜、中膜、外膜组成动脉,根据管径大小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它们的管径山大到小发生改变,管壁各层也发生组织成分和厚度的相应变化,其中以中膜的变化最大。

6 1、中等动脉(肌性动脉) 外弹性膜:明显 疏松结缔组织
除大动脉外,凡能为肉眼所分辨而管径在 1mm 以上的动脉均为中动脉。其管壁从内向外依次是内、中、外膜三层。 内 皮:单层扁平上皮 内膜 内皮下层:是一薄层结缔组织 内弹性膜:明显,由弹性蛋白组成 中膜——主要由10-40层环行排列的平滑肌组成, 肌纤维之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外弹性膜:明显 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

7 中动脉

8

9 2、大动脉(弹性动脉) 大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颈总动脉等,结构似中动脉,但有以下不同: ①内皮下层较厚;
②内弹性膜有多层,并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续, 故内膜与中膜没有明显的界限; ③中膜主要由40-70层环行排列的弹性膜组成; ④外膜较中膜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无明显的弹性膜。

10

11 3、小动脉和微动脉 管径在0.3-1mm之间的动脉称小动脉,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 特点:
①小动脉内弹性膜在较大的小动脉明显; ②小动脉中膜有几层平滑肌,亦属肌性动脉; ③小动脉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④微动脉中膜由1—2层不连续或稀疏平滑肌构成。

12 小动脉管壁三层结构 (HE和依红染色) 小动脉

13 小动脉 微动脉 微动脉

14

15 4、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三种动脉的管壁区别最大的是中膜层,其功能也因其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大动脉中膜是很厚的弹性膜故具有较大的弹性,可承受心脏收缩压力,保证血液持续平稳地流动; 中动脉中膜平滑肌发达,管壁收缩性强,能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中膜平滑肌的收缩或舒张,能显著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从而改变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对正常血压的维持起重要的作用。

16 (二)静脉 把血液带回心的血管称为静脉。 静脉的管壁也由内膜、中膜、外膜组成,根据其管径大小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级。但与各级动脉的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纤维不发达,管腔大而不规则,有静脉瓣。

17 1、大静脉 特点: 管径大于10mm; 内膜薄; 中膜不发达; 外膜很厚,结缔组织内有较多的平滑肌。
主要包括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无名静脉和颈静脉等。

18 2、中静脉 特点: 管径在2—9mm左右 内膜较薄,内弹性膜不发达或缺如; 中膜环行平滑肌分布稀 疏;
外膜一般较中膜厚, 有外弹性膜,由结缔组织构成 。

19 3、小静脉和微静脉 (1)、小静脉特点 管径大于200微米; 内皮外有一层至数层平滑肌; 外膜与其周围结缔组织分界不清。
(2)、微静脉的特点 管径50-200微米; 内皮外平滑肌或有或无。 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称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20 4、静脉瓣 静脉瓣由内膜向管腔内折叠而成,表面被覆内皮,中间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存在于管径 2mm以上的静脉。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四肢的静脉较常见。

21 (二)血液循环的路径 1、体循环(大循环) 2、肺循环(小循环) 注意:体循环和肺循环虽然途径不同,功能各异,但都是血液循环的一部分,并且是同步进行的。

22 1、体循环(大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分支→全身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 各级静脉属支→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体循环的特点:行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含氧和营养物质丰富的动脉血滋养全身。并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

23 2、肺循环(小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肺静脉各级属支→4条肺静脉(左、右肺上、下静脉)→左心房。 肺循环的特点:行程短,只流经肺完成气体交换。

24 (二)血管吻合及侧枝循环 血管吻合的方式: 动脉间吻合 静脉间吻合 动、静脉间吻合 侧支吻合

25 二、心 (一)、心的位置 (二)、心的外形 (三)、心的各腔 (四)、心壁构造 (五)、心传导系统 (六)、心的血管 (七)、心包

26 (一)心的位置 心位于胸腔纵隔内,外面围着心包。前面平对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仅下部一小区域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左肋软骨相邻。后面平对第5 ~ 8胸椎。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的右侧。两侧与纵隔胸膜、胸膜腔和肺相邻。后面有食管、迷走神经和胸主动脉。下方为膈,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

27 心的位置图

28 (二)心的外形 似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及三沟。 一尖:心尖,一底: 心底:两面:胸肋面(前面)和膈 面(下面);三缘:右缘、下缘和左缘;三沟: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  

29 心尖的体表投影点:位于左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或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 ~ 9cm处)。

30 (三)心的各腔 心有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有房间隔,左、右心室之间有室间隔,故左右半心不相通,但在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均借房室口相通。

31 1、右心房 右心耳 三个入口 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和 冠状窦口。 一个出口:右房室口

32 2、右心室 一个入口:右房室口 口周缘附有三尖瓣 一个出口:肺动脉口 口周缘附有肺动脉瓣。

33 3、左心房 左心耳 四个入口:左、右肺上、下静脉口 一个出口:左房室口

34 4、左心室 一个入口:左房室口,口周缘附有二尖瓣 一个出口:主动脉口 口周缘附有主动脉瓣。

35 (四)心壁构造 心壁由内向外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构成 内 皮:与大血管内皮相延续 心内膜 内皮下层: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含少量平 滑肌
内 皮:与大血管内皮相延续 心内膜 内皮下层: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含少量平 滑肌 心内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含血管、 神经和浦肯野纤维 心肌膜——心肌构成,分为内纵、中环、外斜三层 结缔组织 心外膜 浆膜性心包的脏层 间 皮

36 心瓣膜 心瓣膜包括房室瓣(二尖瓣、三尖瓣)动脉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是由心内膜向腔内折叠而成;瓣膜表面被覆一层内皮,中心为致密结缔组织,具有阻止血液逆流的功能。

37 (五)心传导系统 心传导系统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能产生兴奋和传递冲动。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传导路径: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心内膜下支(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细胞。

38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39 心传导系统图 

40 (六)心的血管 1、左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分支分布于左半心、室间隔前2/3和右室前壁的一部分。 2、右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1/3和左室后壁的一部分,还发出分支分布到窦房结和房室结, 3、心的静脉 心壁的静脉主要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大部分都汇集于冠状窦

41 1、左冠状动脉 起自升主动脉起始部的左侧,经左心耳与肺动脉干起始部之间至冠状沟分为两支: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行,分布于左室前壁、室间隔前2/3和右室前壁的一部分。旋支:沿冠状沟左行,绕心左缘至膈面,分布于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侧壁和后壁。 左冠状动脉分支分布于左半心、室间隔前2/3和右室前壁的一部分。

42 2、右冠状动脉 起自升主动脉起始部右侧,沿冠状沟绕心右缘至冠状沟后部房室交点处分为两支:后室间支:沿后室间沟下降。分布于后室间沟两侧的左、右心室壁,室间隔后1/3区。左室后支:至左心室后壁。分布于左心室后壁的一部分。 右冠状动脉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1/3和左室后壁的一部分,还发出分支分布到窦房结和房室结。

43 心的血管图

44 (七)心包 1、概念  为包裹心和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囊,可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两部分。 2、构造  纤维心包 纤维结缔组织囊。居外层。 心包 壁层 浆膜心包 脏层(即心外膜) 心包腔——浆膜心包的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互移行形成的腔隙,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心搏动时的摩擦。

45 心包图

46 三、肺循环的血管 (一)动脉 肺A干:起自右心室肺A口,在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A,分别进入左、右肺。
(二)肺静脉 左、右肺各有两条肺静脉均注入左心房。 动脉韧带:又叫动脉导管索,是在肺动脉干分叉处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连接的一条结缔组织索。

47 四、体循环的动脉 1、主动脉 2、头颈部动脉 3、锁骨下动脉 4、上肢的动脉 5、胸部的动脉 6、腹部的动脉 7、髂总动脉 8、下肢的动脉

48 1、主动脉 体循环的动脉主干,可分为三部分。 升主A:左心室主A口→胸骨角水平,在起始部发出左、右冠状A

49 2、头颈部的动脉 颈内动脉 颈总动脉 颈外动脉

50 (1)颈总动脉 起: 左侧起于主动脉弓,右侧起于头臂干 止: 甲状软骨上缘处 分支: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处附近有 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分布(营养范围):头颈部。 (2)颈内动脉 经颈动脉管入颅,营养脑和视器。

51 在甲状软骨上缘处起于颈总动脉,在下颌头下方发出终支,分支分布到头、颈和脑膜。
(3)颈外动脉 在甲状软骨上缘处起于颈总动脉,在下颌头下方发出终支,分支分布到头、颈和脑膜。 甲状腺上动脉(由起始部发出) 分布于甲状腺和喉 颈 舌动脉(平舌骨大角处发出) 分布于舌 外 面动脉(舌动脉上方发出) 终支为内眦A 动 分布于下颌下腺、面部肌及皮肤 脉 颞浅动脉(发自下颌头下方)分布于腮腺、额、顶颞部 上颌动脉(发自下颌头下方)主要分支为脑膜中A

52

53 3、锁骨下动脉 左侧起于主动脉弓,右侧起于头臂干, 经胸廓上口到颈根部,至第1肋外缘移行 为腋动脉,主要分支有: 椎动脉:在前斜角肌内侧发出,穿 C1-C6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分布于 脑和脊髓。 胸廓内动脉:与椎动脉的起点相对应,距胸骨外侧缘约1cm下行,穿膈移行为腹壁上A,分布于胸前壁、心包、膈和腹直肌 甲状颈干:分为甲状腺下A、肩胛上A、肋颈干、肩胛背A等

54

55 肱动脉:位于腋窝,分布于肩肌、胸肌、背阔肌、乳房等。 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降,分布于臂部。在肘窝处分为: 尺动脉:走行于前臂尺侧,经豌豆骨外侧入手掌。分支有掌深支、终支等。 桡动脉:与桡骨平行。上中段走行于肌肉和肌腱间,下段位于皮下。分支有掌浅支、终支、拇主要动脉等。 尺动脉和桡动脉的分支共同组成掌浅弓和掌深弓

56 掌浅弓位于手掌屈肌腱的浅面。掌深弓位于手掌屈肌腱深面。

57 5、胸部的动脉 胸部动脉的主干为胸主动脉。 (1)壁支:9对肋间后动脉、1对肋下动脉。 (2)脏支 主要有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
5、胸部的动脉 胸部动脉的主干为胸主动脉。 (1)壁支:9对肋间后动脉、1对肋下动脉。 (2)脏支 主要有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

58 6、腹部的动脉 腹盆部的动脉主干是腹主动脉,也分为壁支和脏支。 (1)壁支:4对腰动脉,分布于腹后壁和膈等处 腹腔干 不成对脏支 肠系膜上动脉 (2)脏支 肠系膜下动脉 肾上腺中动脉 成对脏支 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 肾动脉

59 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60 ①腹腔干 为一短干,在腹主动脉起始处发出,立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三支。分布于肝、胆囊、胃、胰、十二指肠和脾。

61 腹 腔 干

62 ②肠系膜上动脉 平第一腰椎高度发出,分布于胰、十二指肠至横结肠之间的消化管,分支: 胰十二指肠下A 空肠A和回肠A 回结肠A→阑尾A 右结肠A 中结肠A

63 ③肠系膜下动脉 在第三腰椎水平发出,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中上部。分支有: 左结肠A 乙状结肠A 直肠上A

64 7、髂总动脉 (1)髂总动脉 平第四腰椎下缘处发自腹主动脉,至骶髂关 节处分为髂内A、髂外A。 (2)髂外动脉 于腹股沟韧带附近发出腹壁下A后移行为股A。 子宫A或输精管A 脏支 直肠下A 阴部内A (3)髂内动脉 闭孔A 壁支 臀上A 臀下A 髂内动脉分支分布于盆腔壁及盆腔脏器。

65 8、

66 腘动脉:在腘窝下角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胫后动脉:沿小腿后群肌浅、深层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
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接髂外动脉,其外侧有股静脉,内侧有股神经伴行。至腘窝改名为腘动脉。 腘动脉:在腘窝下角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胫后动脉:沿小腿后群肌浅、深层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 胫前动脉:向前穿小腿骨间膜上端,至小腿前群肌之间下行,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

67 下肢动脉

68 五、体循环的静脉 体循环的静脉包括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和心静脉系。 静脉的特点是: 1、腔大壁薄; 2、管壁内有静脉瓣; 3、可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

69 (一)、上腔静脉系 组成: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收纳范围:膈之上,心除外(头、颈部、胸部和上 肢的静脉血)。 1、上腔静脉 2、无名静脉 3、头颈部的静脉 4、锁骨下静脉 5、上肢的静脉 6、胸部的静脉

70 1、上腔静脉是一条短粗的静脉干,由左、右头臂静脉合成。注入右心房,注入前接受奇静脉汇入。 、无名静脉又称头臂静脉左、右各一。分别由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汇合而成。 静脉角: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成头臂静脉处外上方的夹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之处。

71 3、头颈部的静脉 (1)颈内静脉 收纳:颅内、外和颈部器官的V血 颅内属支 属支 面静脉 颅外属支 下颌后静脉 (2)、颈外静脉 由耳后V、枕V和下颌后静脉 后支合成,沿胸锁乳突肌表面斜 行向下,汇入锁骨下静脉。

72

73 4、锁骨下静脉 属支:腋V和颈外V 收集:颈浅部和上肢 的静脉血

74 深静脉:与同名A伴行,臂以下每条A有两条V伴行。 浅静脉:
5、上肢的静脉 深静脉:与同名A伴行,臂以下每条A有两条V伴行。 浅静脉: 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上行至桡腕关节转到前臂前面,沿前臂和臂外侧上行,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收集手背和前臂桡侧的浅静脉血。 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渐由手背转至前臂前面,沿前臂尺侧和臂内侧上行,至臂中部注入肱静脉或腋静脉。 肘正中静脉:位于肘窝皮下,自头静脉斜向内上方,连至贵要静脉,变异较多。

75 上肢静脉

76 6、胸部的静脉 奇静脉:起自右腰升V,至T4、5水平弯向前越右肺根上方注入上腔V。收集右肋间后V、半奇V、食管V、支气管V的血液。 胸廓内静脉:注入头臂静脉。

77 (二)、下腔静脉系 组成:由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 收纳范围:膈以下(腹部、 盆部和下肢的静脉血)。 1、下腔静脉 2、髂总静脉 3、下肢的静脉 4、盆部的静脉 5、腹部的静脉

78 1、下腔静脉 在第5腰椎水平由左、右髂总V汇合成,注入右心房。 2、髂总静脉 在骶髂关节前由髂内、外静脉汇合成。

79 3、下肢的静脉 深静脉:与同名A伴行,膝以下每条A有两条V伴行 浅静脉:
大隐静脉:下肢的浅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和大腿前内侧上行,在耻骨结节外下约3-4cm处汇入股静脉。 小隐静脉:下肢的浅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外侧端,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注入腘静脉。

80 下肢静脉

81 4、盆部的静脉 壁支 髂内静脉 直肠下静脉 脏支 阴部内静脉 子宫静脉 髂外静脉
4、盆部的静脉 壁支 髂内静脉 直肠下静脉 脏支 阴部内静脉 子宫静脉 髂外静脉

82 5、腹部的静脉 浅V:胸腹壁V、腹壁浅V 腹前壁静脉 深V:腹壁上V、腹壁下V 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 成 对 肾静脉 腹腔内脏静脉 肾上腺静脉 不成对:先汇成门V(肝门V)入肝, 再通过肝V汇入下腔静脉

83 门静脉 是一条短而粗的静脉干,长约6-8cm,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分左、右支进入肝左、右叶。收纳胃、小肠、大肠(至直肠上部)、胆囊、胰、脾的静脉血。 胃左、右静脉 主 要 肠系膜上、下静脉 属 支 脾静脉 附脐静脉 上:食道静脉丛 上腔静脉 侧支循环 中:脐周静脉网 上、下腔静脉 下:直肠静脉丛 下腔静脉

84 门静脉特点 门静脉是一条特殊的静脉,具有以下特点:
1、多无静脉瓣(成人、儿童和婴儿的门静脉无瓣膜的出现率分别为86.6%、68.25%、49.12%)。 2、两端都为毛细血管。一端起于消化器和脾的毛细血管,另一端分左、右支进入肝内反复分支,移行于肝血窦。所以血流缓慢,压力低,有利于营养物质进入肝内和肝的功能活动。 3、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都有吻合支。 4、门静脉的静脉血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来自于消化器,是外源性的营养物质,与体内构成物质不同,需经肝细胞的代谢加工,转变成与人体构成物质相同的成分后才能被人体利用,所以门静脉是肝的功能性血管。)

85 第二节 淋巴系 一、淋巴管道 二、淋巴结 三、脾

86 一、淋巴管道 (一)毛细淋巴管 以粗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比cap.略粗. 与cap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是以膨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而cap是联系A、V的通道; 2、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无基膜和外周细胞。故其管壁通透性大于毛细血管。所以一些不易透过cap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细菌和癌细胞等均较易进入毛细淋巴管。

87 二、淋巴管道 (二)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在回流过程中逐渐汇合形成淋巴管。 管径细、壁薄、瓣膜多、外形呈串珠状。 可分为: 浅淋巴管:居皮下,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 深淋巴管:与深静脉伴行,收集肌肉内脏的淋巴

88 淋巴管与V的相似性 A、均在向心流动中汇合成较大的管道;  B、管壁内面有瓣膜; C、以深筋膜为界,分浅、深两组,浅组位于 皮下,深组与深部血管伴行; D、淋巴管之间,静脉之间都有许多吻合支, 形成侧支循环。

89 淋巴管与V的差异性 A、注入部位不同,静脉注入心房,淋巴管 注入静脉角; B、淋巴管通透性和修复增生能力较强; C、淋巴回流速度较慢,故淋巴管的瓣膜数 量较多; D、淋巴管回流途中要经过一系列淋巴结。

90 一、淋巴管道 (三)、淋巴干 全身的淋巴管道最后汇集成9条淋巴干: 左、右颈干(收集头颈部淋巴) 左、右锁骨下干(收集上肢淋巴)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胸部淋巴) 左、右腰干(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成对脏器) 肠干(收集腹部不成对脏器淋巴)

91 一、淋巴管道 (四)、淋巴导管 1、胸导管:长约30-40cm,起自第一腰椎前面的乳糜池,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开口处有瓣膜。收集腹盆部、双下肢、左半头颈、左上肢和左半胸的淋巴。 2、右淋巴导管:位于右颈根部,长约1.5cm。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成。注入右静脉角。收集右半头颈、右上肢和右半胸部的淋巴。

92 淋巴导管

93 二、淋巴结 淋巴管在向心回流途中要经过一系列的淋巴结。 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小体。除对淋巴进行过滤外,还把自身产生的淋巴细胞释放入淋巴中。当某器官或部位发生病变时,病原体可沿淋巴管到达相应的局部淋巴结。使之体积增大。

94 头颈部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

95 三、脾 位于左季肋区,平对第9-11肋。 呈椭圆形,分脏、膈两面,前、后两端,上、下两缘,上缘有2-3个脾切迹。在脾的附近有时可见副脾。
脾的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参与机体免疫反应,还有储血和造血等功能。

96


Download ppt "第七章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密闭的连续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的功能。此外还有免疫等功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