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School Violence Keeping Schools Safe for Children 校園暴力— 給孩子安全的學校空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School Violence Keeping Schools Safe for Children 校園暴力— 給孩子安全的學校空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School Violence Keeping Schools Safe for Children 校園暴力— 給孩子安全的學校空間
演講者:Mark I. Singer, Ph.D. Leonard W. Professor of Family & Child Welfare Begun Center on Violence Prevention Research & Education Mandel School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1

2 大綱 美國校園暴力概述 美國的威脅評估方式 霸凌 自殺 攻擊行為 暴力與大腦 2

3 校園暴力的進程 威脅 霸凌 幫派 攻擊行為, 肢體鬥毆 持械鬥毆 槍殺 3

4 Extraordinary Acute Pandemic 4
Reproduced from: Finkelhor, D. & Dziuba-Leatherman, J. (1994) Victimization of Childre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9(3),

5 暴力包含:謀殺、強暴和性暴力、 強盜、輕微傷害與重傷害 BJS, 2000
5

6 在美國,哪種性別較容易在13歲前被謀殺?男 孩或女孩或女孩?
6

7 受害者的年齡 男性 女性 7

8 導致美國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8

9 非故意的傷害 自殺 殺人 惡性腫瘤 心臟病 死亡的數目 9

10 這些原因有什麼共通點? 10

11 致死原因的共通點 男性的風險較高 皆與酒精、毒品有關 皆有預防的可能性 11

12 青少年暴力犯罪最常發生在放學後 有上學的日子 沒有上學的日子 12

13 過去12個月,9-12年級學生至少一次曾在學校被人持械威脅或傷害的百分比
13

14 安全校園行動 情報單位與教育部合作 檢視37個事件與41位攻擊者: 訪問10名存活下來的攻擊者 1974到2000間發生的事件
學校是攻擊的鎖定目標 學生遭受致命的攻擊 檢視37個事件與41位攻擊者: 所有事件皆由男性犯下 超過半數的事件,攻擊者的目標是學校內的成 人 訪問10名存活下來的攻擊者 14

15 安全校園行動 10項重要發現 2. 攻擊者曾告訴某人他的想法或計劃 3. 大部分的攻擊沒有在事發前直接威脅目標
安全校園行動 10項重要發現 1. 在學校發生的暴力鮮少是因衝動而引起的 2. 攻擊者曾告訴某人他的想法或計劃 3. 大部分的攻擊沒有在事發前直接威脅目標 4. 校園攻擊者沒有明確、可靠的“樣貌” 5. 事發前的行為表現出擔憂、尋求協助 15

16 6. 大部份攻擊者在事發前有適應困難或曾嘗試自殺 7. 大部份攻擊者覺得被霸凌或迫害 8. 在事發前攻擊者曾接觸或使用槍、武器
安全校園行動 10項重要發現 6. 大部份攻擊者在事發前有適應困難或曾嘗試自殺 7. 大部份攻擊者覺得被霸凌或迫害 8. 在事發前攻擊者曾接觸或使用槍、武器 9. 在某些案例裡,其他的學生有某種程度的參與 10. 除了快速的法律強制介入外, 大部份的槍擊事件 是由其他的方式來阻止 16

17 對8位校園槍擊者進行臨床研究,發現有3種 類別:
校園槍擊者的類別 對8位校園槍擊者進行臨床研究,發現有3種 類別: 心理曾受過創傷的槍擊者 有嚴重精神病的槍擊者 心理病態的槍擊者 Langman, P. (2009). Rampage school shooters: A typology.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4, 17

18 威脅評估 現實感與思考過程 心情:特別是憤怒或表現出拒絕、絕望、失落 態度:特別是是否把暴力視為解決問題的方式 自殺風險 暴力或謀殺的風險
攻擊性的行為 文字或繪畫中出現暴力相關的主題 同儕關係失功能 18

19 威脅評估 發展與社會的過往經驗 虐待的經驗:受害人或加害人 受暴的經驗:霸凌 過去的創傷經驗或最近有發生創傷 取得槍支的管道 對槍支有興趣
學生的動力和目標為何? 是否有認識可信任的成人? 其他人擔心學生可能會傷害自己或別人? 虐待的經驗:受害人或加害人 受暴的經驗:霸凌 過去的創傷經驗或最近有發生創傷 取得槍支的管道 對槍支有興趣 19

20 霸凌 20

21 霸凌 霸凌的程度 高風險群 霸凌的社會心理原因 應付霸凌的策略 21

22 霸凌 長時間重複受到 一位或多位學生 的負向行為 (Olweus 2002) 22

23 負向行為 故意對傷害他人或造成不愉快(侵犯行為) 方式: 肢體行為 言語 手勢 排斥 23

24 權力差別 社會地位或受歡迎程度 體型、力量大小 年齡 智力 公認的優勢團體裡的成員 24

25 霸凌的類型 直接霸凌: (通常是男生) 間接霸凌: (通常是女生) 網路霸凌 對受害者進行公開的肢體攻擊 言語 (威脅, 傷害情感)
直接霸凌: (通常是男生) 對受害者進行公開的肢體攻擊 言語 (威脅, 傷害情感) 間接霸凌: (通常是女生) 社會孤立, 誹謗 同輩排擠 網路霸凌 社交網站:facebook, twitter, 把網頁灌爆、透過網站散播謠言 25

26 問題的程度 26

27 12-18歲的學生在學期間曾在學校或網路被霸凌 在學校霸凌 網路霸凌 27

28 犯下霸凌的學生(百分比) (挪威的樣本) (n = 10,800; From Olweus, 2002)
Grades 4-7 (Girls + Boys) = 5.8% Grades 8-10 (Girls + Boys) = 7.4% 28

29 2007學年,被霸凌的及因霸凌受傷的學生 被霸凌 因霸凌而受傷 年級
Source: Data from Table 11.2 in Indicators of School Crime and Safety: 2009;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年級 29

30 2009年12-18歲的學生在學校被霸凌的地點 教室裡 餐廳 校車上 走廊、 樓梯 廁所、 更衣室 學校其 他地方 操場
SOURC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School Crime Supplement (SCS) to the National Crime Victimization Survey, 2009 教室裡 餐廳 校車上 走廊、 樓梯 廁所、 更衣室 學校其 他地方 操場 30

31 受害者的特性 消極,不安全感, 焦慮 被同儕拒絕、排擠 負面的自我態度與信念 身材較弱小 缺乏適當的社交技巧 處理社會問題有困難 31

32 霸凌者的特性 家庭環境充滿衝突與缺乏父母管教 權力與掌控: 崇尚侵犯行為的結果 對他人抱有負面的態度與信念 社交能力與社交問題解決技巧不佳
學習成就不佳 缺乏同理心 32

33 霸凌者兼受害者的特性 (霸凌別人的霸凌受害者)
三者之中,社會能力最差 負面的意我態度和信念 被同儕拒絕、排擠 受到同儕的負面影響 維持社會地位的方法 33

34 三者的共通點 大多是男性 社會問題解決技巧不佳 負面的家庭環境 負面的學校環境 酒藥癮
These are the results of a recent meta-analysis of 153 studies. The variables’ measurements differed somewhat across studies. 34

35 受到霸凌的後續影響 酒藥癮 健康狀況不佳 學校出席率不佳 學業成就不佳 身心問題 社會調適不佳 35

36 受到霸凌的後續影響 憂鬱 焦慮 創傷後壓力 憤怒 暴力行為 自殺傾向/行為 36

37 在美國的3個霸凌高危險群 37

38 L:Lesbian, 女同性戀 G:Gay, 男同性戀 B:Bisexual 雙性戀 T: Trangender 跨性別者
1. LGBT 少年 L:Lesbian, 女同性戀 G:Gay, 男同性戀 B:Bisexual 雙性戀 T: Trangender 跨性別者 38

39 2009 National School Climate Survey 2009校園風氣調查
訪問7,261 個中、高年級學生 85%的 LGBT 曾被言語騷擾; 40%在過去一年 內曾受到肢體攻擊 1/3 在過去一個月,因為覺得不安全而翹課 Grade point average for LGBT students who were more frequently harassed, 2.7; less often harassed, 3.1 39

40 其他研究指出: 相較女性,男性的LGBT學生有較高比例成為 受害者
40

41 2. 自閉症譜系障礙 (Autism Victimization)
41

42 男性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可能性比女性高出 四倍
「自閉症譜系障礙」是神經發展失調的症 狀,特徵有社交障礙, 認知障礙, 溝通困難及 重複行為。 發作的程度殊異,會發生在各種 族、社經地位的族群。 男性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可能性比女性高出 四倍 CDC estimates that 1 in 88 children at age 8 will have an autism disorder 42

43 自閉症譜系障礙 由於無法理解社會互動的信號(social cues),例如語氣或臉部表情,也不會察言觀色,對理解別人的想法或感受有障礙,無法做出適合的行為反應 43

44 自閉症譜系障礙 成為受害者的比例較一般人高出2-4倍 一項研究指出遭受霸凌者每年有75%的盛行 率,被同儕或手足打則有73%(由家長舉報)
可能會成為長期的受害者 44

45 3. 年輕的幫派份子 45

46 為何少年加入幫派 歸屬感 地位 安全/保護 權力 46

47 幫派 「最好要加入幫派,就像有了第二個家 庭,而且有人會挺你」 「在學校如果有人找你碴,決不能還手, 否則你就會有大麻煩,出入得要隨時小心 注意。這些王八蛋不敢單挑,但他們會找 5-6個一起來圍毆」 47

48 霸凌與幫派 角頭與地位 入幫儀式 幫派內部的階級 保護幫內成員 製造霸凌與受害者 48

49 評量受害與霸凌風險的四個問題 多常發生霸凌? 霸凌發生在哪段時間? 霸凌發生的地點?誰在進行霸凌? 攻擊行為的嚴重性? 有造成什麼影響 49

50 有效的校園策略 校長的承諾與參與 多面向、廣泛的方法 監視霸凌容易發生的地方,例如:走廊、廁所、 操場 提供老師們有效的班級管理訓練 50

51 小小的成果 訓練學生處理衝突與同儕調解 採取「零容忍」政策 提供團體治療給霸凌者 鼓勵受害者向霸凌挺身而出 51

52 自殺 52

53 自殺行為的起因 社會 家庭 環境 心理—生物的原因 53

54 自殺行為的起因 自殺行為 內在壓力、外在壓力、疏離 不斷侵蝕因應技巧 絕望 & 求助無門 社會因素 家庭因素 環境因素 心理生物因素
(目光狹窄 – 沒有其他選擇) 自殺行為 54

55 自殺 有 75-85% 試圖自殺者是女性– 通常使 用藥物或割腕。跟用槍比起來,服毒的 成功率不高。女性通常會試著求助 在 美國的經驗,男性通常不求助,而想靠 自己解決問題。 55

56 自殺的比例, 用年齡、性別、方式來分組, 2005–2009 (CDC)
56

57 Suicidal Facts 導致自殺的原因—青少年 導致自殺的原因—成年人 憂鬱, 酒藥癮, 侵犯/分裂 行為 憂鬱, 酒癮, 毒品
分居或離婚 一般來說,自殺率隨年齡增高。在美國,比例最高的是超過85歲的 白人男性 57

58 青少年有自殺風險的因素 曾有過自殺行為 家庭中曾有人自殺 曾有憂鬱或其他精神疾病 侵犯行為 酒精或藥物濫用 生活中的壓力事件
有方便的管道可以成功自殺 接觸到其他有自殺行為的人 完美主義 Most are from CDC 58

59 學生的暴力行為 59

60 自殺行為的發展過程 介入的時機點 青少年 小學 出生 學齡前 同儕問題 學業問題 幫派活動 違法行為 暴力行為 認知問題 同儕排擠
缺乏社交 技巧 反抗行為 侵犯行為 無法控制衝動 ADHD 介入的時機點 神經疾病 接觸到暴力 天生的氣質、依 附關係 青少年 潛在風險:出生體重過 輕、反社會的家庭 小學 Daniel J. Flannery (1997) School Violence: Risk,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And Policy ERIC Clearinghouse on Urban Education, Urban Diversity Series No. 109 出生 學齡前 60

61 少年的暴力行為通常與這些原因有關: 暴露在暴力的環境中,特別是在家中 同儕團體 無法專注在學業上 學業成就和依附感不佳 情緒和心理的問題
同儕關係不佳 酒藥癮 61

62 因應策略 心情不好時該怎麼辦? 62

63 青少年使用因應技巧(至少有時會使用)的百分比
Coping Strategy Most Violent Females N=191 All Other Females N=1732 Most Violent Males N=166 All Other Males N=1602 聽音樂 95.8% 96.0% 93.4% 92.9% 跟朋友談談 96.3% 95.2% 84.9% 85.0% 生氣、吼叫 91.5% 73.9% 85.5% 64.8% 說傷人的話 90.0% 65.9% 89.2% 65.3% 使用酒精或藥物 56.8% 27.7% 68.1% 32.1% 跟家人談談 58.5% 68.5% 57.6% 65.1% 學校活動 53.2% 57.1% 46.7% 57.5% 跟男/女朋友在一起 90.5% 79.2% 88.5% 74.8% 跟師長或諮商師談談 33.7% 34.6% 26.2% 28.9% 上教會 52.9% 55.9% 47.6% 48.4% 運動 60.0% 63.0% 86.4% 睡覺 87.9% 86.0% 87.3% 79.4% 看電視 84.2% 83.1% 82.5% 82.9% 幫助別人 84.7% 84.6% 59.05% 68.95% 哭泣 88.2% 32.3% 34.3% 開玩笑 80.5% 80.7% 86.7% 獨處 89.5% 90.7% 83.05% 63

64 大部份暴力少年的因應方式 暴力男性 (N=166) 其他男性 (N=1602) 暴力女性 (N=191) 其他女性 (N=1732)
生氣、大吼 86% 65%* 92% 74%* 咒罵 89% 90% 66%* 使用酒精、藥物 68% 32%* 57% 28%* * p<.01 64

65 最被認可的因應策略 最不被認可的因應策略 最暴力的男 性 (N=166) 其他男性 (N=1602) 最暴力的女 性 (N=191)
其他女性 (N=1702) 聽音樂 93% 96% 最不被認可的因應策略 跟師長或諮商師 談談 26% 29% 34% 35% 65

66 被欺負了之後,怎樣能方便又有效地面對心情不好和糟糕的人際關係
—酒精與藥物 66

67 研究顯示,酒精和藥物可以: 讓你覺得比較不沮喪 讓你覺得比較不害羞 讓你與其他使用者成為朋友 讓你放輕鬆 讓你對問題比較看得開
讓你覺得更有精力 …….. 67

68 在去年有使用暴力行為的12-17歲少年, 使用非法藥物的數量: 2002, 2003, and 2004
SAMHSA National Survey on Drug Use and Health Issue 5, 2006 68

69 受害與大腦 69

70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社會資訊處理理論
認知失調 反應較差 衝動控制不佳 * Kenneth Dodge 70

71 當處在高度威脅與恐懼的情境下,你會有什麼生理反應?
71

72 杏仁核(amygdala)的位置 杏仁核 72

73 Response 「杏仁核」的角色 5. 杏仁核阻絕「較慢的」思考 3. 資料送至腦皮層 4. 杏仁核進行快速的威脅評估
2. 資料送至杏仁核 1. 感官資訊傳送至視神經床 6. 未經思考的反應 73

74 自己身體內的藥物 遭受到暴力/威脅/壓力的情況,會啟動 「壓力系統」 (stress system)
腎上腺素(epinephrine) ,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and 皮質醇(cortisol) (“stress drugs”) 釋放到全身與 腦部 讓身體進入戰鬥狀態 74

75 “Stress Drugs” 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心跳加速 流往肌肉與大腦的血液增多 流往皮膚與腸子的血液減少 肝臟分泌更多的葡萄糖來增加防禦反應 提升警覺,縮小大腦的注意範圍 75

76 你自己身體的藥物有短期的保護作用,但..... 76

77 孩童或成人過度使用都會對 生理和情緒帶來問題
77

78 孩童/青少年 過度警覺* 情緒與行為問題 健康問題和酒藥癮 信任問題 專注力問題 無法控制情緒和衝動*
* 常與「注意力缺乏」(Attention Deficit)/「過動症」(Hyperactivity Disorder)混淆 78

79 成人 心血管疾病,如 高血壓、心臟病、中風 容易罹患傳染疾病和糖尿病 容易罹患因胃部血液供應不足引起的潰瘍和 消化不良 79

80 成人 精神問題,如憂鬱、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 婚姻與家庭問題 暴力行為 酒精、藥物濫用 80

81 實際例子 81

82 結論 孩童與青少年應被篩檢是否遭受暴力和霸凌 接觸暴力與許多其他潛在的問題是有相關的
對青少年來說,問題總是禍不單行,篩檢層 出不窮的事件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越早發現和介入越好! 82

83 謝謝! 83

84 參考文獻 C 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Violence Prevention
C ook, C., Williams, K., Guerra, N., Kim, T. & Sadek, K. (2010) Predictors of childhood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A meta- analytic review.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25, F 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School Violence Resources F lannery, D. (2005). Viol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ces.ed.gov/ O 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information on youth violence) O rpinas, P. & Horne, A. (2006). Bullying preven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 olanin, J., Espelage, D. & Pigot, T. (2012). 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s effects on bystander intervention behavior.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41(1) S ampson, R. (2010). Bullying in schools. Center for Problem-Oriented Policing, COPS,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Singer, M. (2008). Assessment of Violence Exposure among Residenti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sidential Treatment for Children and Youth, 24(1/2), 84


Download ppt "School Violence Keeping Schools Safe for Children 校園暴力— 給孩子安全的學校空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