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藝術與美學欣賞-4 希臘與羅馬帝國時期的 雕刻藝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藝術與美學欣賞-4 希臘與羅馬帝國時期的 雕刻藝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藝術與美學欣賞-4 希臘與羅馬帝國時期的 雕刻藝術
藝術與美學欣賞-4 希臘與羅馬帝國時期的 雕刻藝術 授課教師:梁佳美 授課日期:

2 壹、希臘時期的雕刻藝術 1.鑄造法 鑄造法早在4000B.C.的波斯帝國(伊朗的古 稱),以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就已發展開來。
。此時的作品,不論是精緻的小型雕像,或 是大尺寸的巨像,都可以鑄模來達成其目的 。此外,另一個重要的突破,則是透過保留 鑄模,就可以大量生產雕刻作品,這樣的新 觀念,形成了輝煌的青銅器時代。

3 壹、希臘時期的雕刻藝術 步驟1:製作模特兒 雕塑家用陶土製作與銅像或石膏像相同尺寸的模子 步驟2:製作蠟像模特兒 當模子裡的石膏變乾硬後,把一塊塊組合的模子拆除,一層表面覆蓋 蠟的模特兒就此產生。 步驟3:土的填充 模子主要先用鐵製框架連結環繞,使整個模子更為堅固,然後將防火 的土壤注入模子的凹處。 步驟4:金屬灌入鑄模中 鑄模放在堆滿砂礫和濕土的窯中,從頭部的小口灌入攝氏1100度融化 的青銅液;青銅是銅、錫和少量鉛所製成的混合金屬。 鑄模的製造,是將整具雕像和輸送渠道覆蓋一層厚厚的石膏、碎磚塊 、砂和牛糞;但是,輸送渠道的出口必須被保留下來,用堅固的金屬 箍緊鑄模,這樣在高溫加熱時才不會崩壞。當鑄模加熱到 ∘ 時,覆蓋在雕像上的蠟會融化,從雕像下方的渠道口流出,至600∘ 左右,青銅雕像就已變得十分堅硬。

4 2.希臘時期的雕像特徵 強調人體的美感、肌肉、運動線條 透過精準的數學運算作為雕刻的依據 人像大都呈現出平衡、對稱、勻稱的比例

5 叁、羅馬時期的建築藝術 羅馬帝國時期的雕刻藝術,大部分是以表彰 戰爭,遠征鄰國戰爭勝利的表彰。不論在公 共建築或紀念性建築物上,都會有許多「史記浮雕」的呈現。

6 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藝術發展 在所有古代文明中,古羅馬文化應該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因為當時的
羅馬有許多保留下來的文字資料,使後人能夠研究他們豐富的歷史素材 。然而一談到藝術,就很難找出它特有的風格,因為古羅馬人將希臘各 時期的不同藝術成就都吸收過來,甚至很多羅馬藝術家都來自希臘,這 也難怪古羅馬藝術成為古希臘藝術的繼承者。 羅馬原本是在西元前八世紀,由拉丁人在義大利半島西部,泰伯河 (River Tiber)下游建立的一個小城邦國家,並在地中海沿岸逐步地發展, 從西元前八世紀到西元 476 年,書寫了長達近十三個世紀的歷史。 若依照其政治組織情形,古羅馬建築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王政時期︰The Kingdom period,西元前八世紀 ~ 西元前 509 年   在這個時期,伊特魯里亞人是統治義大利的主要力量,即使如此, 羅馬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文化。到了西元前 509 年,當伊特魯里亞的最後 一個皇帝被推翻,羅馬於是就完全獨立並建立了一個以法律為基礎,實 行自由民主的共和政體。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在石工、陶瓷構件與拱圈 結構方面有突出成就。古羅馬人受其影響,於是王政時期與共和初期的 建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

7 (二)共和時期(The Republic period,西元前 509 ~ 西元前 27 年)︰ 共和時期,羅馬不斷以戰爭擴張版圖。在西元前三世紀佔領了整個義大利, 到了西元前二世紀與迦太基人(Carthaginians)經過幾次戰爭,制服了北非;三年 之後(146 B.C.),又征服希臘化時期的希臘。 羅馬在統一義大利半島與對外侵略中經常聚集大量勞動力、財富與自然資源 ,因此在公路、橋梁、城市街道與輸水道方面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尤其對希臘的 征服,又使古羅馬人學會大量的希臘與小亞細亞文化和生活方式。於是除了神廟 之外,公共建築,如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躍,並發展了圓形 競技場。從古羅馬建築遺跡來看,希臘建築在建築技藝上的精益求精與古典柱式 也強烈地影響著羅馬。 在古羅馬,公共浴場(拉丁語:thermae,源自古希臘語的 「thermos」,意為「熱」;或balnea,古希臘語為 「βαλανείον」)是常見的建築,為市民提供洗浴的去處。 「thermae」更偏指大型的皇家公共洗浴設施,而「balnea」 則一般指數量眾多的規模小一些的公共或私人浴場。 大多數的古羅馬城市裡都有至少一個公共浴場,有時不止一 個。公共浴場不僅是大眾洗浴的地方,也是主要的社交場所之 一。同時在豪華的私人住宅中也會建有浴室。浴場的用水通常 來自附近的河流,或者專門挖鑿的水道。浴場用水流到熱水浴 室之前會在專門的空間中被柴火加熱。古羅馬的建築師和工程 師維特魯威在他的建築學論著《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 中提到了古羅馬浴場的設計。

8 (三)帝國時期 (The Empire period,西元前 27 ~西元 476 年)︰ 羅馬將領凱薩(Julius Caesar)的姪子屋大維(Octavius)於西元前 27 年結束內 戰,成為羅馬的統治者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之後,將羅馬帶進入了帝國時期 ,開始長達約兩百年的繁榮時期。當時的版圖東起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西到西班 牙和不列顛的廣闊地區;北面包括高盧(相當現在的法國、瑞士的大部以及德國 和比利時的一部分),南面包括埃及和北非。在這段時期,帝國各地普遍進行重 大的建築活動,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集中在羅馬本城。 圖雷真凱旋柱位於羅馬奎利那爾山(Quirinal Hill)邊的圖拉真廣場(Trajan's Forum ),為羅馬帝國皇帝圖 雷真(Trajan)所立,以紀念西元 101 年對達契亞人(Dacians)的戰爭勝利。該柱由大馬士革建築師阿波羅 朵拉(Apollodorus of Damascus)建造,於113年落成,以柱身精美浮雕而聞名。

9 在帝國繁榮時期,歌頌權力、炫耀財富,表彰功績成為建築的重要任務,因此 不少雄偉壯麗的凱旋門,戰爭功勳紀念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廣場、神廟都陸續 建造。此外,劇場、競技場與浴場等亦趨於規模宏大與豪華富麗。 由於古羅馬公共建築物類型多,型制相當發達,樣式和手法很豐富、結構水準 高,而且初步建立了建築的科學理論,所以對後世歐洲的建築,甚至全世界的建 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西元三世紀起,古羅馬帝國開始在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逐漸陷入混亂, 建築活動也逐漸沒落。以後隨著帝國首都東遷拜占庭,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 國,建築活動仍長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羅馬 帝國滅亡為止。 羅馬競技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 Colosseum,又譯作羅馬鬥獸場、羅馬大角 鬥 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或哥羅塞姆; 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拉丁語:Anfiteatro Flavio / Amphitheatrvm falvvm) 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 72年-82年間,現僅存遺迹位於現今義大利羅 馬市的中心。

10 古羅馬時期的柱式 古羅馬人征服希臘之後,發現希臘藝術之美,於是向被征服者學習。無論建築、 雕刻或繪畫,似乎只有模仿希臘,才能充實羅馬人的新知識,培養羅馬人的新教養。 因此古羅馬的一切建築也是繼承希臘建築式樣而來的,從而繼續發展下去。換句 話說,希臘時代的陶立克、愛奧尼亞、科林斯三種式樣都為羅馬所繼承,其中最富 裝飾性的科林斯式被運用得最多。而在羅馬帝國研發的柱式中,除了原有的托次坎 柱式(Tuscan Order),羅馬人也改良出兩種新的柱式: (一)羅馬多利克柱式(Roman Doric Order):這是羅馬人改造多利克式,在柱底 加上一個柱基後的成品。 (二)複合柱式(Composite Order):這是把愛奧尼亞柱式柱頭上的卷渦(volute) 造型加在科林斯式芼茛葉柱頭上得到的複合式柱頭柱式。 托次坎柱式(Roman Tuscan Order) 、 羅馬多利克柱式(Roman Doric Order)、 羅馬複合式柱式(Roman Composite Order)羅馬人發展出的三種建築柱式

11 由於羅馬民族愛好華麗,經常在建築上將希臘式的裝飾上又加了羅馬式的裝飾 ,使建築變得更為華麗。不過,到了羅馬真正強盛之後,就開始發揮他們自己的 民族個性,將羅馬的特色表現在所有各種的建設上。譬如運用拱圈結構創造拱門 與拱頂(arch and vault)於各式建築,這是希臘建築所沒有的建築形式。 實際上,拱門造型從古代近東時代便開始發展,即使在義大利很早也被伊特魯 里亞人所運用,到了羅馬時代,羅馬人首度將它與標準的希臘石柱結合運用,成 為羅馬建築的特色之一。 羅馬的拱門是由一塊塊楔型拱石(voussoir)交相砌成,十分穩固。後來演變成 筒型拱頂(barrel vault)及穹型拱頂(groin vault)。以下舉萬神殿(Pantheon)、圓 形競技場(Colosseum)與君士坦丁凱旋門 (Arch of Constantine) 與古羅馬高架渠 為例,說明羅馬建築的特色。 君士坦丁凱旋門(義大利語:Arco di Costantino) 是一座位於羅馬市區內的凱旋門,在羅馬競技場與 帕拉蒂尼山之間。君士坦丁凱旋門是為了紀念君士坦 丁一世於西元312年10月28日的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 大獲全勝而建立的。君士坦丁凱旋門也是羅馬現存的 凱旋門中最新的一座。

12 羅馬萬神廟的建築結構 萬神廟最初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該廟由屋
大維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為的是紀念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 拉。但是這座廟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愛建築 的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並在新廟柱廊山花上刻上「M·AGRIPPA ·L·F·COS·TERTIUM·FECIT」的字樣,意即「呂奇烏斯的兒子、三 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廟」。這段文字讓人們誤以為柱廊 是阿格里巴時期遺留下來的,直到1892年人們才發現柱廊所有磚頭印記 都在公元125年左右,才證實整幢建築都是哈德良時期修建的。 萬神廟的結構簡潔,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m的穹頂 ,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m,頂部 有一個直徑8.9m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這個洞是萬神廟唯一的採光點 ,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射入,並會隨著太陽位置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 ,給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築本性。 穹頂內部還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因 此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大理石的地面上 也使用了格子圖案,並在中間稍稍突起,這樣當人站在廟宇中間向四周 看去時,地面上的格子圖案會變形,進一步給人造成一種大空間的錯覺 。萬神廟圓形主體的前方有一個寬34m、深15.5m的柱廊,共有16根柱 子,每根都是用整塊的花崗石製成,柱子高達12.5m,底部基座的直徑 有1.43m。 萬神廟整幢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但是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用混凝土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依然是一個奇 蹟 。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難以澆灌出這麼大的一個穹頂,因為混凝土的張力將無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 塌。人們後來得知,古羅馬人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是來自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骨料。然 後在建造穹頂時,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 山岩。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漸削薄,從穹頂根部的5.9m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5m。


Download ppt "藝術與美學欣賞-4 希臘與羅馬帝國時期的 雕刻藝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