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中国武术的雏形 一、黄帝用干戈 二、蚩尤作“五兵” 三、夏后练“九伐” 四、周代射礼与田猎、武舞 五、徒手搏斗技能的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中国武术的雏形 一、黄帝用干戈 二、蚩尤作“五兵” 三、夏后练“九伐” 四、周代射礼与田猎、武舞 五、徒手搏斗技能的发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中国武术的雏形 一、黄帝用干戈 二、蚩尤作“五兵” 三、夏后练“九伐” 四、周代射礼与田猎、武舞 五、徒手搏斗技能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武术的雏形 一、黄帝用干戈 二、蚩尤作“五兵” 三、夏后练“九伐” 四、周代射礼与田猎、武舞 五、徒手搏斗技能的发展 六、三代时进入青铜器时代,出现了铜制武器 七、《周易》其书及对后世武术的影响 八、这一时期的特点 返回 继续 退出

2 一、黄帝用干戈 干是作战时防御的盾牌,戈是进攻的武器,干戈是兵器的总称,是古代战争的象征,习用干戈,即是训练部落成员的军事技能,以应付战争。
《史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 《越绝书》也载:“黄帝之时,以玉为兵。”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3 二、蚩尤作“五兵” 1、《吕氏春秋》:“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作战矣。” 2、《山海经》:“蚩尤作兵伐黄帝。”
3、《世本》:“蚩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4 三、夏后练“九伐” 1、《礼记》:“一击一刺为一伐” 2、夏王朝的武术活动从二个方面得到发展。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5 1、《礼记》:“一击一刺为一伐” 《山海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伐。”
周武伐纣时,“击刺之法”配上音乐,称为“舞象”。随后,又以灭商时的战争场面为题材,编了一种“大武舞”。歌颂周武王的战功。(《封神榜》)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6 2、夏王朝的武术活动从二个方面得到发展。 1、军队的武术活动; 2、以教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7 四、周代射礼与田猎、武舞(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1、射礼的含义 2、射礼的分类 3、商周之时,田猎、武舞成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4、周代“六艺”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8 1、射礼的含义 所谓“射礼”,就是把射箭当作一种礼。“礼”是人的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规矩、法则。
在周代人们崇尚射礼,来源于上古氏族社会的军事教育。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射是征服野兽,抵御外敌的重要手段。商代对内镇压奴隶,对外征伐掠夺,拥有庞大的军队,射、御等军体教育,在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至周代,统治者重视武力建设,射术为选士标准之一。在尊礼思想指导下,周人创制了射礼。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9 2、射礼的分类 大射:是天子、诸侯举行盛大祭祀之前所举行的射礼。 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互相朝拜时举行的射礼。
燕射:是天子、诸侯待宴会时的射礼。其用意是欢聚、共商以示团结。 乡射:为乡大夫举行钦酒时举行的射礼。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10 3、商周之时,田猎、武舞成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这个时期的武舞,固然有表达思想情感及娱乐性,但同时也有着习武健身的实用性,而武舞的动作组合与武术套路更有许多一致性。《旬子˙乐论》就着重指出:手执干戚的武舞,仅能习武健身,而且还可用于征战。这充分肯定了武舞具有武术的实战性。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11 西周国学的教育包括:德、行、艺、仪,具体的课目是礼、乐、射、御、书、数。
4、周代“六艺” 指礼、乐、射、御、书、数 西周国学的教育包括:德、行、艺、仪,具体的课目是礼、乐、射、御、书、数。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12 礼 "礼"是奴隶社会的行为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是严格遵守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上下、尊卑和礼节的教育。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13 乐“是音乐、诗歌、舞蹈等。 “舞” 舞,属于乐的教育,学生十三岁舞勺,十五岁舞象,二十岁舞大夏,勺、象、大夏都是舞的名称。勺是文舞,是徒手或持羽、旄等轻物的舞蹈,运动量较小。象、大夏、大武等是武舞,是手持盾、剑等武器,作击刺等动作、象征作战情节的舞蹈,运动量较大。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14 “射”是射箭的技能。 当时的射箭,教授五种技术,称为"五射": (1)"白矢"--"白镞至指也",拉弓时要使箭头碰持弓的手指。 (2)"参连"--"先发一矢。三矢夹于三指间,相继拾发,不至断绝",这是持箭连射的方法,当时射箭比赛是每人射四箭。 (3)"剡注"--"谓矢头剡处直前注于侯(靶),不从高而下",是瞄准的方法。 (4)"襄尺"--"谓平其肘,使肘上可置杯水",是拉弓的姿势,拉弓的臂要保持水平。 (5)"井仪"--"开弓满似井形也",弓要拉满呈圆形,是力量的训练。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15 “御”是驾驶战车的技能。 御的训练也包括五种技术,称为"五御": (1)"鸣和鸾"--和、鸾是铃的名称,和铃系于车的轼上,鸾铃系于车的衡上,车行时要使和鸾二铃音响和谐。 (2)"逐秋水"--随水势的屈曲而行,不堕于水中。 (3)"过君表"--御车向辕门直入,中而不偏。 (4)"舞交衢"--行驶在十字路口时,车旋转合于舞蹈节奏。 (5)"逐禽左"--打猎时,使车的左侧向着禽兽。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16 五、徒手搏斗技能的发展 1、“拳”字的出现 2、较技形式的出现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17 1、“拳”字的出现 “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在我国历史典籍里,最早出现“拳”字,是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小雅·巧言》有这样两句:“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注:“拳”,力也。讲“勇力”的作用)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18 2、较技形式的出现 据《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射御。”这里表明已出现了一些较技形式。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19 六、三代时进入青铜器时代,出现了铜制武器(音像2.1)
1、北京昌平出土的一组武器 2、车战的发展(射、御)与武术的发展 影像资料 夏朝 商朝 周朝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20 夏朝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21 商朝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22 周朝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23 1、以北京昌平出土的一组武器为例 远射武器有弓 长柄的格斗武器(长柄长约2—3.2米):戟(戈、矛联装);戈九种; 矛二件、 钺一件
矛二件、 钺一件 卫体的短兵器:剑四柄;匕首一把;铜斧二把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24 长柄的格斗武器 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左图:战国三戈戟)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25 青铜矛——商代,击刺兵械。通长20.3厘米,宽5.2厘米。圆形銎口,矛身较长,呈叶状,中部起脊,两刃基部稍向外张。銎身两侧有对称附钮,正中铸有铭文。(1950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武官村出土)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26 斧(钺)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左图商妇好大铜钺)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27 铸铭青铜戈——商代,钩击兵械。三戈长 厘米。均为直援微胡,有上下阑,内作镂雕歧冠鸟形。上面分铸有祖、父、兄各式庙号的铭文(辽宁省博物馆藏品)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28 卫体的短兵器(剑) 青铜蛇头剑—商代,击刺形兵械.通知长36厘米,刃宽3.5厘米.中间有棱,前锋呈舌状,柄端作蛇头形,蛇口中间有活动的舌。是当时北方草原民族特有的武术器械。(1965年陕西省绥德县焉头村出土)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29 2、车战的发展(射、御)与武术的发展 商周三代以车战为主,车战进一步促进了武器的改进和技艺的发展。以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出土地的一组武器为例,可反映出随着车战发展的需要,武器种类增多,武术日趋复杂化。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30 车战 车战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战斗形式,从而对车的性能、人员的配备有较高的要求。战车的配备,每辆车上载甲士三名,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右方战士执矛或戈主击刺,称“车右”,居中者是驾车的御者,只佩带卫体剑,除车上的甲士外,还有随车步卒和徒役,他们编在一起构成战车听一个基本编制单位。(左图为春秋战车 )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31 七、《周易》其书及对后世武术的影响 1、《周易》简介(图) 2、《周易》对武术的影响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32 1、《周易》简介(图) 周易》又称《易经》,多数学者认为其非一时,一人之作,大体应成书于西周。
旧传伏羲作卦、文王作辞、孔子作传,近人以为这些说法未必可信,认为此书大抵源于春秋之际,完成于秦汉之间。 《周易》的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33 阴阳八卦图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34 2、《周易》对武术的影响 古代武术理论,部分地采用《周易》的观念来解释拳理技法,也有一些论述只停留于简单的比附。
《周易》有关动静、刚柔、阴阳相摩相推而引起变化的观点,反映了当时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观。这一观点很快就被应用到了对武术技术的理解上。 “太极”一词,是《周易》第一次提出来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下一章节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35 八、这一时期的特点 1、武术与生产劳动逐渐分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武术与军事相结合,开始从属于军事活动
3、武术形成过程较快,不仅有简单的单个技术,如劈、扎、刺、砍等,而且有一击一刺的对练,甚至出现了简单的套路和比赛形式。 4、青铜器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武器的变化与发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退出


Download ppt "第二章 中国武术的雏形 一、黄帝用干戈 二、蚩尤作“五兵” 三、夏后练“九伐” 四、周代射礼与田猎、武舞 五、徒手搏斗技能的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