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三、《孟子》的文学价值 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三、《孟子》的文学价值 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孟子》的文学价值 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1)灵活巧妙的论辩手段。(如《梁惠王下》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 又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之一。 牛运震:“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后归宿于王道。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意在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孟子论文》)

2 (2)善用比喻和寓言。 赵歧《孟子题辞》:“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如“齐人有一妻一妾”,中“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评点家说:“三字顿挫,无限烟波。”(《十三经评点札记》卷四十五)

3 2、气势浩然的文风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3、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赵岐 :“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孟子题辞》); 苏洵:“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4 作品选讲:《齐桓晋文之事章》 1、内容简介 2、全文串讲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任客卿时,劝说齐宣王弃霸图王的一篇谈话记录,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他的 “仁政”学说。 2、全文串讲

5 3、本文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孟子的论辩技巧和行文匠心。) (1)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
孟子善于观察论敌、揣摩对方心理,进行启发式诱导;设置转换话题灵活机巧,分寸把握适当。运用层层推进的论辩方式,擒纵开合,曲折多变。 (2)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锋犀利。(三个“不用”,五个“不足”) (3)善于譬喻,说理简洁生动,使抽象哲理形象化。(“明察秋毫”“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4)排比、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助长文势,增强感染力。(全文共七组排比句)

6 牛运震《孟子论文》 :“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后归宿于王道。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意在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

7 第四节《墨子》 一、墨子及墨家学派 墨子(公元前480—前410),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后汉书·张衡传》说他“当子思之时,出孔子后。” 《淮南子·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墨子的学术理论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它不是墨翟个人的作品,而是墨家学派的总集。《汉书·艺文志》称《墨子》有71篇,今本《墨子》存53篇。

8 二、墨子的思想 墨子针对战国初年“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的祸乱现实,提出了十项治国方略,其中代表墨子思想个性的是“兼爱”。 三、《墨子》的文学价值 1、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 2、大量的生活现实和历史事实的简括叙写。 3、语言质朴 、简洁

9 第五节 庄周 与《庄子》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二书为道家主要代表作。老、庄之并称,不见于先秦,大约起自魏晋。《老》、《庄》之文各具风采,文辞富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独树一帜。特别是《庄子》之文,不仅在当时堪称翘楚,而且对后世文学影响极为深远。

10 (一)庄子及《庄子》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前),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蒙县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唐玄宗大兴道教,天宝元年(742)封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11 梦蝶图

12 (二)庄子的思想 1、哲学观: 庄子的“道”更带有西方哲学那种理念的色彩。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庄子的“道”更带有西方哲学那种理念的色彩。

13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 3、“无所用天下为”的社会政治观
2、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 3、“无所用天下为”的社会政治观 庄子的社会政治观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绝圣弃智”、“小国寡民”的主张,把重点放在对“民之常性”的肯定上,设想了一个与现实截然对立的社会图景: 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chi);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 夫至德之世,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

14 4、美学观(文艺观)——追求自然率真,崇尚“天地之美”
庄子认为只有毁坏一切不合于“道”的人为艺术,才能够有自由无限的“大美”。只有自然无为之美,才是最高层次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同时,庄子还认为美不可言传,而只能意会,人们应该“得意而忘言”(《外物》)。庄子的这一观点因为接触到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境界、审美感受等问题,对后世美学影响很大。

15 三、《庄子》的文学价值(艺术成就) 《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鲁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其实在整部文学史上,也可以说是罕有其匹。它那意出尘外的构思、超群绝俗的想象、美妙奇幻的意境、汪洋恣肆的文风,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难为继。

16 1、寓言为主,“三言”并用的创作方法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第二十七篇即为《寓言》篇,开篇:“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三言”,就是指寓言、重言、卮言。对“三言”的理解多有不同,我们教材认为: 寓言----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重言----长者、尊者、名人等令人庄重的言语; 卮言----酒后之言,出于无心而自然流露的语言。 在创作方法上,“三言”各有各的作用,“以卮言为曼衍”----用卮言来推论、推衍;“以重言为真”----引用重言使人感到真实;“以寓言为广”----用寓言来推广道理。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全书有近二百则大大小小的寓言,而且都是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天下》)写成的。

17 2、想象奇特、虚构怪诞的浪漫世界 范垂长说:“《庄子》一书充满了丰富的幻想,虚构的情节和奇妙的构思,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8 3、汪洋恣肆,诗意盎然的语言风格。 汪洋恣肆,是历来人们对《庄子》总体风格的评价,在语言方面尤其突出,刘熙载《艺慨》称它“意出尘外,妙生笔端。”

19 4、《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 “小说”二字的连用,最早就是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可见,“小说”在这里是一个短语,把“小说”作为文体的概念而加以使用,是东汉的桓谭和班固。班固说:“小说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20 作品选讲:《逍遥游》 1.解题 本文是《庄子》的首篇,是最能代表庄子思想精神和散文艺术的篇章之一。 2.串讲
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大小之辩”,并提出“逍遥游”的人生境界。第二部分:以寓言故事进一步说明“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21 3.艺术特征 (1) 哲理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但主要不是采用逻辑推理而是运用了形象化的表现艺术。通过奇诡的想象、巧妙的虚构、极度的夸张,以及拟人等艺术手法,构筑起了丰富多彩而又玄妙奇特的形象世界。

22 (2)本文的论证方法: A.以“小大之辩”为行文线索。 B.文章采取了层层铺垫,最后否定的方法,提出正面的立论,然后在第二部分运用寓言故事说明其理论。 C.对比的手法:大小对比,三种人对比。

23 (3)笔随意至,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方式。 清·林云铭《庄子因》:“篇中忽有叙事,忽而引证,忽有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有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这段评论既指出了叙事、引证、譬喻、议论的写作手法,也指出了文章断断续续的结构方式。

24 (4)汪洋恣肆,奇诡谲怪,自由洒脱的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体现了《庄子》的基本语言风格,就是正如司马迁说:“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25 六、荀卿与《荀子》 1、荀子是集大成的思想家
荀子,姓荀名况,字卿,又称孙卿,孙卿子。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因而称他为“杂家的祖宗”。有人说他属儒家,有人说他属法家。

26 荀子讲学论道,融百家之长,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似今天学术活动的首席学者,可见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荀子的学说范围很广,包括政治、哲学、经济、文学等方面 。 性恶论 主张以“礼治”为主,兼用“法治”。其主要思想为“隆礼”和“重法 ”

27 诸子说理散文到了《荀子》,更趋成熟、完善。它已不是语录体或对话的连缀,而是自成体系的专题论文,这在文体发展史上是一个新的飞跃。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说:荀子“在先秦诸子中与孟子、庄周可以鼎足而三,加上相传是他的弟子的韩非,也可以称之为四大台柱了。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

28 2、荀子文章的特色 第一,它是通才之文,博大精深。 第二、它是学者之文,严谨周详。 3、纯文学作品《成相篇》和《赋篇》
在中国文学史上,荀子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因而历来被认为是赋体的创始者(水天生、孙安邦《荀子译注·代序》)。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荀卿赋原有10篇,今《荀子·赋篇》仅存《礼赋》、《知赋》、《云赋》、《蚕赋》、《箴赋》等五篇,前两篇是说理之作,后三篇是咏物之作。

29 七、韩非与《韩非子》 1、韩非的生平 2、韩非的学术思想 韩非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韩非学术思想的核心,就是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30 3、韩非的文学成就 《韩非子》一书共55篇 第一,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第二,寓言故事的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位。

31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内蒙古 兴安学院

32 教学目的任务:了解楚辞产生的背景,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教学重点:《离骚》 教学难点:《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作品鉴赏
训练计划:①课堂鉴赏部分作品 ②课外布置查阅相关研究资料

33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背景 一、楚国与楚文化简介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背景 一、楚国与楚文化简介 《史记·楚世家》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语涉神话传说时代事,难以稽考。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荆蛮”(也称“楚蛮”)之地。周成王时,封芈氏后人熊绎于楚蛮,为楚子,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始立为国。春秋时,楚开始兴盛,周桓王十六年(前704),楚君熊通自号武王。其子文王熊赀( zi)始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已成为独霸南方的大国。

34 楚以“蛮夷”自称,中原人也称之为“南蛮”、“荆蛮”。楚文化除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外,其变异性极为突出,无论在地理、物产、风俗、民情、服饰、制度、语言、音乐等方面,都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特别在宗教方面,“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桓潭《新论》记载:“楚灵王简贤务鬼,信巫觋(xi,男巫师),祀群神,躬执羽帗(bo),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应之曰‘寡人方乐神明,当蒙福祐,不敢救民。’”

35 二、楚辞的产生 1、“楚辞”定义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所谓“楚辞”,其本义即指楚地的歌辞。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诸作以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于是《楚辞》又作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流传于世。

36 2、“楚辞”产生的文化渊源 (1)从楚辞的内容及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信鬼祀神而崇奉巫风的习俗(宗教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关系。 《论语·微子》所记《楚狂接舆歌》: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孟子·离娄上》所记《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刘向《说苑·善说》篇中所载的《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zi)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

37 (3)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对楚辞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A、《诗经》的影响 《橘颂》、《天问》篇基本采用《诗经》的四言句式加以重叠而成,《诗经》的比兴手法也为楚辞所继承并发展。) 皮锡瑞:“《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惟屈子楚辞”(《经学通论》) B、在形式方面,楚辞也接受了战国时代纵横家铺叙辞采的游说之风的浸染。 无论从闳阔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还是从接近口语的虚词之运用,对楚辞体的形成发展都有启发和推动意义。

38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作为一代文学标志的楚辞,正是屈原根植于楚文化的沃土,沐浴中原文化之风,吸取了楚国民间文学的营养,而“自铸伟辞”的天才创造。

39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与创作 一、屈原生平、思想与创作情况 1、生平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与创作 一、屈原生平、思想与创作情况 1、生平 屈原(约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其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地,乃以“屈”为氏。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40 2、屈原的思想(主要是其政治思想) 屈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其“美政”理想。具体表现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屈原美政理想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如: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41 3、屈原的创作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的楚辞作品共25篇,现比较确定的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和《招魂》,共23篇,《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42 二、《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它以深刻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艺术成就,成为矗立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块丰碑。 《离骚》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叙述诗人在现实中的遭遇,反映了楚国现实的黑暗和屈原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奇诡的幻想,描写了诗人苦闷彷徨及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和艰难的选择。

43 1、《离骚》解题 (1)遭受忧患之意。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2)离别的忧愁。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经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以风谏君也。” (3)牢骚之意。 游国恩先生认为:从音乐上来说,《离骚》与《劳商》“同实而异名”,亦是楚歌曲名。从意义方面来说,“离骚”二字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楚辞论文集》)

44 2、创作时间 3、《离骚》思想内容(情感内涵) (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2)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 (3)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 (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王逸《楚辞章句序》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士也!”

45 4、《离骚》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灵均”)
诗人以自己为原型,成功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高贵的家世,奇特的诞生,非凡的气度,美好的品格,高尚的志趣,缤纷的服饰,独特的爱好,凸现了“灵均”形象的超群拔俗。 诗人倾注满腔心血所塑造的这一主人公形象,成为后世人们景仰、敬慕的崇高典型。

46 (2)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
首先,使我们炫神夺目的是出现在诗中的无比神奇的神话世界。诗人为了写心抒情,从古代流传着的大量神话传说中,汲取丰富的形象,然后通过自己奔腾不羁的想象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美丽的画面。其想象之大胆,构思之奇特,幻想之丰富,古今罕有。 那些故事在诗中并不是一般地当做什么“典故”来使用,那些神话中的神灵与神物,是作为活生生的形象参与着诗人神游天国的活动。 对神话的撷取和运用,是屈骚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来源。

47 (3)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在《离骚》中,在《离骚》中,还有一个奇异而绚丽多彩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的意象。
这种“美人香草”式的的寓意手法已远远超过《诗》中的所谓“比兴”之义。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糅合和交融起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以彼物比此物,或触物以起兴,而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通过联想和想象水乳交融为一体,寓情于物,见物知人,构成一种象征体,并将其进一步联系起来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48 (4)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后人称之为“骚体”。并扩大了结构,增加了容量,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离骚》大量吸收富有地方特色的楚地方言口语入诗,显示了新的风采。至于“兮”字的运用,则更引人注目,可说是“骚体”的标志之一。

49 三、《九歌》 1、《九歌》相关情况介绍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九歌》是组诗,共有11篇 。 2、《九歌》的内容 3、《九歌》的形式特点 《九歌》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表演性,融歌、乐、舞三者为一体,具有一定的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的萌芽。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就称《九歌》:“盖后世戏剧之萌芽”

50 4、《九歌》的艺术特色 (1)神奇而亲切的神灵形象的塑造 其衣着佩饰异常华美:
华采衣兮若英(《云中君》) 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大司命》) 青云衣兮白霓裳(《东君》) 被薜荔兮带女萝…被石兰兮带杜蘅(《山鬼》) 其居所高雅馨香: 芳菲菲兮满堂(《东皇太一》)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廡门。(《湘夫人》) 其风姿仪容,飘渺绰约: 美要眇兮宜修(《湘君》)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山鬼》)

51 鲜明的人格特征 :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东君》)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湘君》)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鬼》)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少司命》)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夫人》)“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大司命》)

52 (2)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貁(you)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山鬼》) (3)语言清丽华美,简练传神,韵味悠长

53 四、《九章》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又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九篇作品。
朱熹《楚辞集注》中说:“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

54 《九章》在思想内容上与《离骚》大体相近,反复抒写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但在表现手法上与《离骚》有所不同:多直抒胸臆,文笔比较朴素,想象夸饰成分极少,显示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而《离骚》则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橘颂》在《九章》中是一首内容和风格比较特殊的诗,是后世咏物诗的开山之作。

55 五、《天问》 六、《招魂》 《天问》是一首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诗。全诗三百五十馀句,一千五百多字。
“其创格奇、设问奇、穷幽极渺奇、不伦不类奇、不经不典奇。一支笔排出八门六花,堂堂井井,转使读者没寻绪处,大奇大奇!然不得其解,便是大闷事”(清夏大霖《屈骚心印》) 六、《招魂》 《屈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56 第三节 宋玉和其他楚辞作家 一、宋玉的生平和创作 “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第三节 宋玉和其他楚辞作家 一、宋玉的生平和创作 “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宋玉,战国时楚国鄢都(今湖北宜昌)人。大约生于楚怀王十年(前319)前后。宋玉早年曾师事屈原,与唐勒、景差同辈。宋玉出身低微,有才学而不能从俗。主要活动于顷襄王时期一生是很不得志的。约卒于顷襄王末年,年约六十。 宋玉的作品,就其可靠性和重要性而言,有楚辞体作品《九辨》和以赋名篇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

57 二、《九辨》 《九辨》也是当时流传在楚地的古乐曲名称,且与屈原《离骚》一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王夫之《楚辞通释》:“此章以秋容状逐臣之心,清孑相若也,寂寞相若也,惨栗相若也,迟暮相若也。《九辨》之哀,此章为最,不待详言所以怨,而怨自深矣。” 从而铸成了“宋玉悲秋”的典故,并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很大影响,成为历代“悲秋”主题的滥觞。

58 三、宋玉的赋体作品 1、《风赋》 2、《高唐赋》和《神女赋》
这两篇赋相互联结而又相对独立 。《高唐赋》主要写神女所居的环境,着重铺写了巫山的景观;《神女赋》则集中写神女的来去和神态风姿,是两篇难得的美文。 此外,《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都是历代传颂的名篇。

59 第二编 秦汉文学 范冬梅 片头

60 第一章 秦 汉 文 学 概 述 第一节 秦汉社会的总体状况
第一章 秦 汉 文 学 概 述 第一节    秦汉社会的总体状况 秦统一中国(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初步开始自觉的时期,中国散文各种文体逐渐趋于完备的时期。

61 秦文学概述1 政治背景: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及历法。 文化背景: 1、“焚书”
政治背景: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及历法。 文化背景: 1、“焚书” “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2、“坑儒” 曾一举坑杀了儒生460多人。 秦文学概述1

62 秦始皇(前259—前210) 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从小和母亲在赵国作人质,13岁回国继承王位,22岁独立执政,清除嫪毐(lao ai)党羽,免去吕不韦相职。在李斯等协助下,用了十年时间吞并六国,前221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君主,号为始皇帝。即位不久便开始出游寻找长生不老之方。前210年,病死在沙丘(今河北省),神仙梦告破。 秦始皇简介

63 诏令奏疏法律文书及刻石文 “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

64 汉代是中国的封建盛世,总共400余年。 汉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外儒内法为实际统治思想。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作乐,扩大乐府机关,搜集民歌;提倡辞赋,广揽文士,以文才取士。

65 成帝、哀帝,荒淫昏庸。古文学派兴起,文学上亦呈现出一股复古之风。
东汉初建,刘秀重建封建集权思想,大力提倡谶纬,文化学术深受其影响。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祸大兴,豪强兼并,政治黑暗,文士的政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同时,清议风气形成,儒家思想衰微,老庄思想抬头,文士在矛盾痛苦的思想挣扎中,转向注重表现个人的生活和情志,抒情文学得以复苏。

66 秦文学概述2 一、秦文学 “秦时无文”。 体例:
第二节 秦汉文学简述 一、秦文学 “秦时无文”。 1、 《吕氏春秋》 体例: 秦统一以前,由秦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而成,由12纪(60篇)、8览(64篇)、6论(36篇)组成,又称《吕览》,共20余万字。 (一字千金) 2、《吕氏春秋》 3、 李斯的散文 秦文学概述2

67 第一节 《吕氏春秋》 编著目的:集腋成裘 ——《用众》
博采众说之长,纳入到一个体系当中,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活动做理论上的论证。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之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用众》 第一节 《吕氏春秋》

68 思 想: 写作特点: 被称为“杂家”,认为它是先秦以来各派思想的折衷和调和,以儒学为中心,兼以先秦各家学说:道、墨、法、农、阴阳。
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明晰生动,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 (《察今》中的《刻舟求剑》、《引婴投江》);文字质朴简练,条理清楚;缺乏脉络相通、首尾一贯。

69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1 2、 李斯的散文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
2、 李斯的散文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 一、 生平(?—前208年): 楚国上蔡人。受业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入秦作了吕不韦的舍人。是秦统一后的第一任丞相,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多出自李斯。始皇死后,遭赵高诬陷,被二世下狱,“诛三族”,遭“车裂”而死。 有《谏逐客书》、《论督责书》、《上秦始皇焚书奏议》、《上二世短赵高书》等散文,是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1

70 李斯的散文 2 李斯代表散文:《谏逐客书》(前237年) 体例:书信体 内容:劝谏秦王取消逐客令,要有度量容纳各国 人才。 论辩层次:
采用战国纵横家的论辩方法,列举大量确凿的史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先叙述秦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以各种非秦地所产却被秦人喜爱的事物为例,攻破秦贵族的“非秦不用”的论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后说明了“逐客”的严重的危害是“籍寇兵而赍盗粮”,必然导致秦政权的危亡。 结局: 秦王心悦诚服,当即收回逐客的命令。 李斯的散文 2

71 李斯的散文 3 艺术风格: 2、排比铺陈,富于文采;首尾呼应,条理清晰;
1、议论驰骋,气势奔放;晓之以理,说之以利害; 2、排比铺陈,富于文采;首尾呼应,条理清晰; 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 “骈体初祖”。 例文: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的散文 3

72 刻石文 前220--前210年,秦始皇共进行五次大巡游,留下《峄山刻石》、《泰山刻石文》、《琅琊台刻石文》、《之罘刻石》、《碣石门刻石》等。大都出自李斯之手,多为歌功颂德之作。 ☛ “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73 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东巡留下的邹峄山石刻拓片。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

74 民歌《长城之歌》,(见于晋杨泉《物理论》,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引:“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为后世创作孟姜女哭长城提供了素材。

75 二、汉文学 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四百年间风格历经数变。 汉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重要的汉赋四大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汉代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汉初,政论散文,晁错和贾谊,鲁迅称他们的作品是“西汉鸿文”。说他们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论积贮疏》《论贵粟疏》《过秦论》。 记事散文,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 抒情议理散文以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为代表。 史传散文一《史记》《汉书》为代表,专章介绍。

76 汉代诗歌精华是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为代表。
东汉文人开始写出完整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从此,五言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主要形式。

77 第二章 汉 赋 内蒙古 兴安学院

78 教学目的任务:了解汉赋的体式及影响,识记汉赋代表作家作品,掌握汉赋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重点掌握司马相如赋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作品鉴赏

79 第二章 汉 赋 第一节    赋的起源与特点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 滥觞于先秦,发展繁荣于两汉,变化丰富于魏晋南北朝,延续于唐宋元明清

80 一、起源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战国后期,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认为赋与《诗经》六义中的“赋”有关,故曰“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就是又受到楚辞的影响,比楚辞扩大了表现领域。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的作者手里就有了他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所以赋往往又称辞赋。

81 清代章学诚进一步指出,先秦散文特别是纵横家散文,抒情说理时比物连类、夸饰铺排的表现特色,深刻的影响了汉赋。最早写作赋体并以赋名篇是荀子。其《赋篇》现存《礼》、《知》、《蚕》、《云》、《箴》五篇,用通俗的隐语铺陈五种事物,几乎同时的宋玉《风赋》等对汉赋产生了一定影响。

82 班固《两都赋序》:“赋也,古诗之流也。” 
《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

83 二、一般特点 《文心雕龙·诠赋》:“铺采螭(chi铺张、舒展)文,体物写志。” 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内容侧重叙事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
从音律上说,有音节而不入乐,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 从体式上说,骈散不拘,韵否不定。类似散文、骈文、韵文之混合; 从风格上说,善于铺陈夸饰,《文心雕龙》所谓“极声貌以穷文”; 从组织上说,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反复渲染,驰骋铺张; 从功用上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重视讽谏作用。 《文心雕龙·诠赋》:“铺采螭(chi铺张、舒展)文,体物写志。”

84 第二节 汉赋的发展演变 一、骚体赋:指的是模仿“楚辞”写成的赋,接近于诗歌,内容侧重抒情,篇幅短小,多用“兮”字语句。
第二节    汉赋的发展演变 一、骚体赋:指的是模仿“楚辞”写成的赋,接近于诗歌,内容侧重抒情,篇幅短小,多用“兮”字语句。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是其代表。

85 二、大赋: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
其最基本的特点[1]是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2]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讽谏。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 “曲终奏雅”,即鼓励、提倡的成分淹没讽谏的成分,欲讽反劝,适得其反。

86 [3]在结构上,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序”,是开头,交代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之间,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其韵散的组成,也有大致模式,一般序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也有个别大赋不用问答体,除前面的序用散文外,正文以至结尾都用韵文。大赋的韵文以四、六字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

87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汉初为形成期,枚乘的《七发》是其奠基之作。
武帝到东汉中叶,是其鼎盛期,作家辈出,名作荟萃。著名的汉赋四大家,即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皆出于此期。此外,汉武帝、枚皋、东方朔、王褒、刘向、刘歆、班婕妤、班彪、冯衍、杜笃、傅毅、崔骃等,也都是此时的重要赋家。 东汉中期以后,大赋创作衰微,只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较著名。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则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88 三、抒情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句式多样,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初即有咏物小赋,宣帝时王褒《洞箫赋》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西汉末扬雄的《酒赋》是较有名的咏物小赋。 东汉中期以后,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这一转变。其他还有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

89 四、汉赋兴盛的原因 1、西汉的兴盛与强大 2、汉代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 3、文体发展的自然趋势

90 作品选讲:贾谊的《吊屈原赋》 主题: 借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在政治上的不平和对社会现实的憎恨。 写作特色:
句法上为四、六言合用,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带“兮”字调。 运用大量生动而寓意深刻的比喻和对比 ,揭示了正直与奸邪、贤能与不肖及美善与丑恶的对抗,鲜明地表现了主题。

91 司马相如与《子虚赋》 1、生平与创作 司马相如(前179-—前功117年),字长卿,小名尤子。后慕蔺相如之为人,遂改名相如。蜀郡成都(今属四川成都市)人。 2、《子虚赋》与《上林赋》 《子虚赋》与《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的名篇。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对两赋的结构和主旨作了说明:“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

92 ☻ 司马相如琴歌《凤求凰》二 首: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 司马相如琴歌《凤求凰》二 首: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93 ★《文君听琴》取材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这段文学史上的佳话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听琴图

94 《子虚》、《上林》具有典型的汉代散体大赋的特征:(一)结构和规模的宏大。(二)铺张的手法,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奠定了铺张扬厉的汉大赋体制。(三)创作方法上带有浓厚浪漫色彩。(四)确立了“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以歌颂汉王朝声威和气魄为其主要内容。 3、《长门赋》 《长门赋》以骚体写成,幽怨深婉,情味隽永,为历代宫怨作品之祖。

95 张衡与《归田赋》 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辞赋和诗。他的辞赋代表作是《二京赋》、《归田赋》等。 汉赋的转变,由他开其绪端,他的《归田赋》,形式短小,一扫铺采擒文、虚夸准砌的手法,运用清丽的文句,抒写了自己的怀抱,由描写宫廷游猎而专供帝王贵族赏玩的作品,变为作者言志抒情之作,这一转变是很重要的,开了写作抒情小赋之先河。

96 第三章 汉代散文 内蒙古 兴安学院

97 教学目的任务:识记汉代散文代表作家作品教学重点难点:汉代散文的类型。
教学方法:讲授

98 第一节 政论散文 探讨政治问题,发表政治见解的一种说理散文。 汉初,贾谊、晁错
第一节  政论散文 探讨政治问题,发表政治见解的一种说理散文。 汉初,贾谊、晁错 《过秦论》《论积贮疏》积贮粮食的必要。《治安策》痛陈种种社会弊端,“万言书之祖”。 晁错《论贵粟疏》与贾谊《论积贮疏》一同构成汉初两篇重视农业生产的政论文,重农,贵粟,抑商。 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衰落,司马相如,刘向。 东汉后期,复兴,无精篇。王充的“疾虚妄”之作《论衡》,王符的《 潜夫论》

99 第二节 记事散文   记载历史事实和人物的散文,但杂入了民间传说或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和虚构成分,与“信史”有所不同,是后世小说的滥觞。类似于后来的志人小说。 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发展,作品有《燕丹子》、刘向的《新序》《说苑》最早分类编集的历史故事集。 《烈女传》,赵晔的《吴越春秋》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之作。袁康《越绝书》 叶公好龙、狐假虎威、病入膏肓、唇亡齿寒等成语出于此。

100 第三节 抒情议理散文 体裁上多为书札 ,内容上既抒情又义理,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情理兼备,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第三节 抒情议理散文 体裁上多为书札 ,内容上既抒情又义理,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情理兼备,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渊源于战国,汉代发展。名作邹阳《狱中上梁书》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晖《保孙会宗书》班昭《为兄上书》

101 其他:东汉碑文——蔡邕最为著名,《郭有道碑》和《陈太丘碑》
最早的游记——马第伯《封禅仪记》。 哲理散文主要有刘安的《淮南子》和王充的《论衡》,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历史散文的代表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他们分别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纪传体通史和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并把史传文学推向了高峰。


Download ppt "三、《孟子》的文学价值 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